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6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5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16604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农业技术与装备、中国植保导刊、安徽农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29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会、华中三省(湖北、湖南、河南)昆虫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白蚁防治学术研讨会、第二十八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等;小麦蚜虫的相关文献由70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刚、刘爱芝、郑庆伟等。

小麦蚜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5 占比:1.80%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16604 占比:98.02%

总计:16939篇

小麦蚜虫—发文趋势图

小麦蚜虫

-研究学者

  • 刘刚
  • 刘爱芝
  • 郑庆伟
  • 韩松
  • 袁会珠
  • 牟少敏
  • 王玉堂
  • 闵红
  • 任月萍
  • 向平(摘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会田
    • 摘要: 长葛市地处河南省中部,常年小麦种植面积3.8万hm^(2)。由于主栽品种抗性差,再加上地处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水浇条件好,田间小气候、耕作条件等对病虫草害发生十分有利,常年病虫害中度至偏重发生,尤其是小麦蚜虫、赤霉病、条锈病等流行性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制约农业生产,存在粮食安全隐患。长葛市农业部门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可持续”工作主线,本着安全、简便、节本、提质、增效、环保的原则,通过试验研究、示范带动、项目拉动和行政推动,在示范区集成配套全程节约增效、绿色植保技术模式,为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 司丽丽; 郭丽丽; 姚树然; 解文娟; 赵亮
    • 摘要: 为系统、科学、精准地防控小麦蚜虫,将农业气象、植物保护等知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基于河北省小麦蚜虫发生气象条件预警技术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自行研发的3套预警预测指标模型,应用C/S模式,采用GIS、VS2008、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C#等相关技术,设计并组建了河北省小麦蚜虫预警预测气象服务系统。该系统将气象、虫害等数据集成统一,实现了数据分析挖掘、监测预警、预测预报、诊断与知识、产品制作与发布等功能的有机结合,能够将预警区域数据转化为清晰简明的地图,可使达到防治指标的小麦蚜虫分布情况直观明了。
    • 李自玲; 马向利; 张存利; 杨立军
    • 摘要: 为了筛选出防治小麦蚜虫的最佳药剂和剂量,提高药剂利用率,降低农药残留,减少环境污染,并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通过对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种常见药剂的不同剂量对小麦蚜虫的防效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5~60 g/hm^(2))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35~150 g/hm^(2))见效快且持效期长,建议在许昌市小麦田防治蚜虫时,首选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其次为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 王纯枝; 霍治国; 郭安红; 黄冲; 张蕾; 陆明红; 何延波; 刘万才
    • 摘要: 基于1958-2018年中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8个主产省(市)小麦蚜虫发生面积、防治面积和小麦播种面积、产量损失、56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和典型农业气象站小麦发育期资料,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华北、黄淮及苏皖地区小麦蚜虫分区域的气候致灾指数.以小麦蚜虫年代际气候致灾指数所划分不同致灾等级发生频次作为小麦蚜虫气候危险性指标,采用小麦蚜虫发生面积率作为脆弱性指标,防治面积与发生面积比值作为防灾减灾能力指标,综合评估小麦蚜虫气候风险趋势.结果表明:北方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蚜虫气候危险性呈增加态势,年代际差异明显;小麦蚜虫发生脆弱性随年代变化也呈逐步加重态势;小麦蚜虫防灾减灾能力总体呈逐步增强趋势,20世纪90年代提升显著;90年代起小麦蚜虫气候风险逐步加重,高风险范围逐渐扩大,华北、黄淮分别于21世纪初、2011-2018年风险等级达最高;小麦蚜虫气候风险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大部、山东北部部分地区,较高区域分布在山东大部、河南北部等地.
    • 摘要: 14.28亿亩次预计2021年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呈重发态势,全国发生面积14.28亿亩次,同比增加17.5%。其中,草地贪夜蛾、草地螟、粘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小麦蚜虫等害虫,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流行性病害,将在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占比70%以上的产区构成安全风险,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控,减轻产量损失。
    • 袁航远; 国庆
    • 摘要: 小麦蚜虫又名腻虫,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以成虫、若虫吸取小麦体内汁液危害小麦,并且蚜虫排出的蜜露附在麦叶上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小麦蚜虫每年都有发生,从小麦苗期至穗期都有危害,以穗期危害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小麦蚜虫年年发生年年防,但防控效果始终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防治时间过早或过晚、防治方法不科学等。
    • 王益明
    • 摘要: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正常供应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稳定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麦的生长和发育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在我国常见的小麦害虫有麦蜘蛛、小麦吸浆虫等.小麦虫害的发生有一定规律,根据这些规律确定施药的时间和方法,可优化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无人机施药防治相比于人工施药有明显的优势,是一种可广泛应用的小麦虫害防治措施.研究小麦虫害的发生规律,采取无人机施药的手段有效防治,可促进小麦的健康生长,提高小麦的收获产量.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文献查阅法和设计试验法,对比了无人机施药与人工施药的效果差异.
    • 高风昕
    • 摘要: 根据2009—2020年豫南地区小麦蚜虫的发生程度、逐日气象数据及小麦发育期的相关数据,给出小麦蚜虫发生的17个影响指标,利用因子分析(FA)的方法提取5个公共因子,以此为基础建立基于RBF核函数支持向量机回归(SVR)的小麦蚜虫发生程度预测模型.通过测试样本验证并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相比,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高、泛化能力和时效性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高风昕
    • 摘要: 以豫南地区2008年—2019年的小麦蚜虫发生程度、气象资料为依据,给出小麦蚜虫发生的17个影响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输入因子降维,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RBF核函数支持向量机回归的小麦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经测试样本验证并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相比,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高,泛化能力和时效性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郑庆伟
    • 摘要: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虫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首次揭示麦蚜优势种--获草谷网蚜的次级共生菌(H.defensa)提高宿主蚜虫对化学农药的抗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害虫防治科学》上。利用昆虫微生物转录组及宏基因组测序研究蚜虫共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解析内共生菌在提高宿主昆虫适应性及抵御逆境胁迫机制成为昆虫学研究热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