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噻呋酰胺

噻呋酰胺

噻呋酰胺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34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4327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中国植保导刊、农药科学与管理、广西植保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等;噻呋酰胺的相关文献由712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崇友、彭永强、倪峰等。

噻呋酰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4327 占比:99.77%

总计:54453篇

噻呋酰胺—发文趋势图

噻呋酰胺

-研究学者

  • 郭崇友
  • 彭永强
  • 倪峰
  • 陈佛祥
  • 陈文明
  • 吴华龙
  • 张志伟
  • 朱刚
  • 王礼文
  • 冷忠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春云; 朱凤
    • 摘要: 研究以常规喷雾用和种子处理用2种剂型多种药剂进行桶混拌种为核心,大田采用生物源药剂,配合必要化学药剂的水稻病虫全程绿色用药技术。2019、2020年试验结果表明,复方药剂拌种对纹枯病防效优异,且水平扩展盛期推迟20 d左右。对稻瘟病控制时间长、效果好。对纵卷叶螟防效优异,五(3)代防效为98.25%,第4代仍达83.86%。螟虫防效较好,对二化螟第二代保穗效果仍达20%左右。由于其防效高、持效期长,大田可使用生物农药为主,减轻了中后期化学用药压力。
    • 赵平; 白雪婧
    • 摘要: 20世纪60年代,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首次被开发,代表品种为萎锈灵(carboxin)。最早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只对担子菌如锈菌具有较高活性,杀菌谱较窄,因此使用范围也受到了很大限制。21世纪,随着新农药研究的深入和合成技术的不断改进,开发了新型的SDHI类杀菌剂,拓宽了杀菌谱,被广泛用于防治多种植物真菌病害,如甲呋酰胺(ofurace)、啶酰菌胺(boscalid)、噻呋酰胺(thifluzamide)、氟吡菌酰胺(fluopyram)和氟唑菌酰羟胺(pydiflumetofen)等。
    • 张世芹; 吴新文; 魏杰; 陈迎丽; 王睿
    •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水(体积比75:25)为流动相,使用Thermo Scientific Acclaim120 C为填料的不锈钢色谱柱和DAD检测器,在230 nm波长下对供试物中的噻呋酰胺和己唑醇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该分析方法条件下,噻呋酰胺和己唑醇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8和1.0000,标准偏差分别为0.05和0.04,变异系数分别为0.35%和0.2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0%和100.1%,不同实验室间的检测结果符合性良好,该方法适用于生产和监管环节中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复配制剂中有效成分的质量检测。
    • 杨石有; 张蕊; 孔琼; 蒲金基; 袁盛勇; 张贺
    • 摘要: 为评价噻呋酰胺和环酰菌胺对4种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本试验采用饲喂法、浸叶法、半静态法、人工土壤接触法分别测定了2种酰胺类杀菌剂对意大利工蜂、家蚕、斑马鱼、赤子爱胜蚯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噻呋酰胺和环酰菌胺对意大利工蜂经口毒性48 h-LD_(50)值分别为6.51和9.12μg/蜂;对家蚕96 h-LC50值分别为375.71和5802.32 mg/L;对斑马鱼96 h-LC_(50)值分别为2.95和2.39 mg/L;对赤子爱胜蚯蚓14 d-LC_(50)值分别为171.73和383.37 mg/kg干土。依据国标《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GB/T31270—2014)的毒性等级划分标准,噻呋酰胺和环酰菌胺对家蚕、赤子爱胜蚯蚓的急性毒性为低毒,对意大利工蜂、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为中毒。以上结果说明噻呋酰胺和环酰菌胺对4种非靶标生物安全。该结果可为2种药剂的使用及环境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 胥亚云; 吴建兰; 曹新梅; 陈玲玲
    • 摘要: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柱分离测定15%嘧酯·噻呋酰胺种子处理微囊悬浮-悬浮剂中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使用Eclipse XDB Cl8(4.6 mm×150 mm,5μm)色谱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以甲醇和水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程序,在225 nm条件下,同时测定制剂中嘧菌酯和噻呋酰胺的含量.结果 表明,嘧菌酯和噻呋酰胺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7、0.9998;标准偏差分别为0.021、0.31;变异系数分别为0.41%、0.3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5%、99.04%.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可以满足定量分析要求.
    • 曲继林; 陈昶; 陈睿; 马超; 纪明山; 徐军
    • 摘要: 为验证4%嘧菌酯·噻呋酰胺展膜油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在辽宁省盘锦市胡家镇、辽阳市佟二堡镇、营口市石佛镇、东港市黄土坎镇各选取2块地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比较不同施药时期和次数、剂量、剂型和成分处理间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当4%嘧菌酯·噻呋酰胺展膜油剂有效用药量为125 g/hm2,用药次数为1次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高于25%噻呋酰胺·嘧菌酯悬浮剂,相较井冈霉素、噻呋酰胺单剂和嘧菌酯单剂防效分别高16.8%~20.0%、12.2%~17.7%、14.2%~17.3%,且展膜油剂处理产量高出其他处理3.6%~19.0%.嘧菌酯和噻呋酰胺复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4%嘧菌酯·噻呋酰胺展膜油剂相比其他剂型或单剂具有防效好、持效期长、节工省时、治防兼备等优点.
    • 摘要: 近日,山东美罗福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品种绿色高效低毒农药研发、产业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山东美罗福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拟建设多条生产线及生产车间,生产多效唑、三唑酮、戊唑醇、嘧菌酯、噻菌灵、烯效唑、烯唑醇、丙硫菌唑、噻呋酰胺、氟酰脲、吡蚜酮等原药以及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颗粒剂等产品。
    • 杨锐; 徐翔; 王学贵; 贡常委; 张韫政; 阮彦伟; 杨德斌; 杨旭东
    • 摘要: 以亿丰丸山3WP-500CN型号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为研究对象,以诱惑红85作为指示剂,测定了6种喷雾助剂(红太阳、倍力、迈丝、融透、印楝油和哈速腾)、3种喷头(TEEJETVP80015、ASJ-VP110015和LICHENG-VP11003)以及3种喷雾压力(0.2、0.4和0.6 MPa)对农药沉积利用率、药液雾化性能(D_(50)值雾滴密度等)、雾滴分布均匀性等喷雾参数的影响,以及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TEEJETVP80015喷头,在0.4 MPa喷雾压力条件下,助剂哈速腾雾滴分布均匀性显著高于其他助剂,变异系数为0.11,同时对雾滴估计沉积量(45.74μL/cm^(2))与分布跨度(1.29)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助剂;助剂迈丝对雾滴密度(103.78个/cm^(2))和农药沉积利用率(83.88%)的影响均显著高于其他助剂。采用TEEJET-VP80015喷头,在未添加助剂条件下,不同喷雾压力对雾滴分布跨度、雾滴附着率和农药沉积利用率影响差异显著,其中在0.6 MPa压力下,分布跨度为1.18,雾滴附着率为33.32%,农药沉积利用率为78.19%。在未添加助剂、0.4 MPa喷雾压力条件下,喷头LICHENG-VP11003对雾滴分布均匀性的影响显著高于另外两种喷头,变异系数为0.12,同时对雾滴覆盖率(69.37%)、雾滴估计沉积量(42.77μL/cm^(2))和农药沉积利用率(75.79%)的影响也显著高于另外两种喷头。各测定条件下,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与雾化性能和雾化参数结果一致,其中添加助剂迈丝后防治效果达到89.27%,显著高于添加其他助剂,增大喷雾压力到0.6 MPa,防治效果达到88.67%,显著高于其他压力条件;采用TEEJET-VP80015喷头,在0.4 MPa喷雾压力下,水稻产量为8301 kg/hm^(2),显著高于人工喷雾。因此,助剂与喷头类型均对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施药时的农药沉积利用率、雾滴分布均匀性以及雾滴参数和雾化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在适当的喷雾压力下添加助剂可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
    • 姚克兵; 于居龙; 张国; 赵来成; 缪康; 束兆林; 杨红福; 徐超; 朱凤
    • 摘要: 为明确噻呋酰胺种子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同时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24%噻呋酰胺悬浮剂为试验材料,采用浸种、湿拌和干拌3种种子处理方式,每种方式设置150、300、450、600 ai.g/hm2和CK 5个处理,测定其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制效果及对水稻种子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播种后91天,24%噻呋酰胺悬浮剂150~600 ai.g/hm2湿拌处理对纹枯病的控制效果为90.46%~98.10%;干拌处理对纹枯病的控制效果为91.16%~99.28%;浸种处理对纹枯病的控制效果不理想.播种后108天,各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略有下降,但与播种后91天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趋势基本一致,且各处理对水稻发芽、出苗和生长无不良影响.因此,24%噻呋酰胺悬浮剂种子处理宜湿拌和干拌,此外,从防治效果和经济角度考虑,推荐浓度为300~450 ai.g/hm2,其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表现出较长的持效期,同时对水稻生长安全,可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 马芳骥; 王申茂
    • 摘要: 水稻纹枯病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一般在分麋期开始至抽穗前后发病最重。该病害从分藥盛期开始激增,孕穗至抽穗期是发病盛期,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影响水稻营养水分传输而导致灌浆不饱满瘪粒多。纹枯病适宜在高温(20-32°C),高湿(90%以上)条件下发生,一般糯稻较粳稻更易发病,釉稻相对更抗病,早熟品种易感病;长期灌深水、雨水多、贪青、田间郁闭的田块易发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