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红外相机

红外相机

红外相机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3年内共计753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林业、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0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23565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四川动物、兽类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第二十六届空间探测研讨会、全国光学遥感载荷与信息处理技术2013年学术会议等;红外相机的相关文献由1955位作者贡献,包括肖治术、孙胜利、李晟等。

红外相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0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3565 占比:99.63%

总计:124021篇

红外相机—发文趋势图

红外相机

-研究学者

  • 肖治术
  • 孙胜利
  • 李晟
  • 李佳琦
  • 侯蓉
  • 陈鹏
  • 刘鹏
  • 廖志武
  • 张晋东
  • 林长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聂云松
    • 摘要: 2021年12月26日11时11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将5m光学卫星02星(“资源一号”02E卫星)成功送入778km预定轨道,卫星载荷宽幅红外相机、可见近红外相机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制,两台相机分别于2021年12月27日、2022年1月25日首次开机成像并顺利下传,图像品质优异。
    • 胡灿实; 张明明; 李筑眉; 粟海军
    • 摘要: 2021年9月至11月,利用红外相机对贵州长顺斗麻自然保护区进行动物监测,其中3台相机位点拍摄到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成体。结合历年贵州省黑颈长尾雉的分布记录和相关文献,此次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在与云南和广西接壤的贵州西南部地区,应为黑颈长尾雉的历史分布区。
    • 摘要: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首次记录到秃鹫影像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近日启动2022年度高山动物监测工作。在回收的红外相机数据中,首次记录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秃鹫影像。秃鹫,鹰科,属大型猛禽,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与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缘地带,常单独活动。
    • 谢培根; 胡娟; 李婷婷; 郭瑞; 许丽娟; 宋虓; 李佳琦; 徐爱春
    • 摘要: 为了解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猪(Sus scrofa)的分布及活动节律,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其进行了网格化监测。在千顷塘和龙塘山区域总计布设109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共计调查39 240个相机日。结果表明,在千顷塘区域,野猪倾向于在落叶阔叶林(拍摄率5.33±5.64)和针阔混交林(3.75±3.46)活动,而在龙塘山区域,则倾向于针阔混交林(4.32±5.21);千顷塘与龙塘山区域野猪各月间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冬季的α值高于其他季节;昼行性指数β的平均值分别为0.870和0.768,显著高于理论值13/24 (P <0.01),表明清凉峰的野猪种群具有明显的昼行性特征,且在冬季的活动时间分配较之其他季节更不均匀。通过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不同季节野猪的日活动节律发现,保护区内野猪春季有晨昏两个活动高峰(08:00—10:00、17:00—19:00),冬季活动高峰出现在午后(13:00—17:00),其他季节无明显活动高峰。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野猪华南亚种生态习性的认知,为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王珮瑾; 黄凯; 方浩存; 袁旭东; 李佳琦; 万雅琼; 夏万才; 周洪艳; 费汉榄; 黎大勇
    • 摘要: 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及地栖鸟类多样性进行了监测。共布设60台红外相机,获得有效照片15079张,鉴定出兽类4目10科15种,鸟类4目8科1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占物种总数的44.1%。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的1种、濒危(EN)的1种、易危(VU)的4种、近危(NT)的8种,占物种总数的41.2%。兽类中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猕猴Macaca mulatta的相对多度指数较高,鸟类中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的较高,它们不同月份的活动分别呈现不同的峰谷特征,但均表现出春夏季较活跃。本研究监测结果将有助于了解保护区内兽类和鸟类的多样性、种群相对多度及分布等重要基础信息,为保护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有效资料并指明方向。
    • 杨智淋
    • 摘要: 近日,位于绵阳市平武县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的红外相机,再次拍到一段大熊猫妈妈带着幼崽活动的画面。画面中,熊猫妈妈带着幼崽在冷杉树前通过模拟嗅闻、啃咬树干等方式向幼崽传授嗅味标记及识别方法,随后熊猫幼崽在同一位置做出类似的动作。这已经不是当地第一次拍到熊猫画面。
    • 王铁军; 李剑平; 脱俊豪
    • 摘要: “今年3月,我们的工作人员按照规定,例行回收布设在林中红外相机的视频资料,在梁顶处一架红外相机里面发现了正从红外相机前路过的一只豹子身影。河北省林草局野保专家与猫盟成员从影像资料初步推测,此豹子为一只成年华北雌豹。这是今年第一次在驼梁发现华北豹。”驼梁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曹振平介绍说。
    • 肖梅; 何芳; 杨旭; 蔡丽君; 谌利民; 杨彪; 李生强
    • 摘要: 2017年7月—2018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开展持续监测并分析其活动节律。研究累计16 84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在62个相机位点拍摄到四川羚牛活动,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1 455次(春季267次、夏季158次、秋季823次、冬季207次)。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来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四川羚牛在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均有2个活动高峰(春季:06:50—09:10, 14:50—19:50;夏季:06:50—08:00,14:50—20:10;秋季:07:10—10:00, 15:30—19:00;冬季:08:50—09:40,14:40—19:50),均主要在晨昏活动。四川羚牛在早上的活动高峰期秋季(2.83 h)>春季(2.33 h)>夏季(1.67 h)>冬季(0.83 h),而傍晚的活动高峰期夏季(5.33 h)>冬季(5.17 h)>春季(5 h)>秋季(3.5 h)。四川羚牛的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其中春季和秋季、春季和夏季、夏季和秋季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季节间无显著差异,重叠指数上春季和夏季最高(Δ=0.922),而秋季和冬季最低(Δ=0.829)。四川羚牛活动具有昼行性,主要在白天活动,夜间仅有少量的活动痕迹。
    • 王丞; 李海波; 杨朝辉; 毕兴; 樊涵; 粟海军; 胡灿实; 张明明
    • 摘要: 【目的】研究梵净山东北部同域分布的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二者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深认识二者的种间关系及其生存适应特点。【方法】2017—2020年,在梵净山东北部的不同海拔与植被类型中布设了66台红外相机,监测研究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时空分布。【结果】藏酋猴在研究区域内普遍分布,黔金丝猴则主要分布于远离旅游索道的高海拔区域,且完全重叠于藏酋猴分布范围内。在栖息地选择方面,藏酋猴呈现普遍选择,黔金丝猴呈现专一选择。在植被类型选择上,藏酋猴的分布未见显著差异(P=0.27),黔金丝猴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1600~1900 m海拔范围的相对丰富度最高。在植被类型选择上,藏酋猴的分布未见显著差异(P=0.27),黔金丝猴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的相对丰富度最高。在共现位点中,发现黔金丝猴与藏酋猴15天内相遇的位点有45个,占总监测位点数的68.18%,占黔金丝猴分布总位点数的91.84%,栖息地空间重叠度极高。它们在同一位点的的相遇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48),平均5~6天一次,且不存在季节性变化(P=0.35)。黔金丝猴与藏酋猴为完全昼行性物种,黔金丝猴日间为晨昏型活动,藏酋猴日间为单峰型活动,二者日活动节律呈极显著差异(P<0.01),重叠度为0.76。二者日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季节性重叠程度各有不同(冬=0.64<春=0.68<夏=0.75<秋=0.82),但二者的日活动节律均呈现极显著差异(P春夏秋冬<0.01)。【结论】通过红外相机监测,揭示了梵净山东北部的黔金丝猴与藏酋猴的时空分布特点,表明在时空关系上二者生态位划分明显。同时,对黔金丝猴与藏酋猴的有效保护和监管工作提供了科学基础数据。
    • 杨楠; 王彬; 程跃红; 钟雪; 冯茜; 胡强; 金义国
    • 摘要: 鸡形目鸟类是全球受胁程度最高的动物类群之一。中国横断山脉地区的高山生态系统条件恶劣且气候严苛,分布着多样性极高的鸡形目鸟类,了解其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对于群落保护至关重要。以横断山脉东缘的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于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在海拔3500~4800 m的高山生态系统建立109个红外相机位点对鸡形目鸟类进行监测,共覆盖72个网格(1 km×1 km),累计监测33759个相机日。结果表明,(1)保护区高山生态系统鸡形目鸟类群落由9个物种组成,特有种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比例高,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雪鹑(Lerwa lerwa)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相对多度较高,是群落中的数量优势种。(2)鸡形目鸟类群落结构时空动态明显。物种丰富度和总相对多度在灌丛生境和3500~4000 m海拔段最高,繁殖季(4—7月)相对多度远高于非繁殖季(8月—翌年3月)。(3)不同物种有不同生境选择偏好,雪鹑显著选择上位坡;血雉显著选择低海拔和灌丛生境,回避流石滩生境;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显著选择高海拔和流石滩生境,拒绝灌丛生境;绿尾虹雉未表现出显著选择性,可利用各类生境资源。(4)保护区梯子沟和银厂沟是鸡形目鸟类重要分布区。位于梯子沟和银厂沟的网格监测到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相对多度。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将绿尾虹雉设为重要保护对象,并重点关注对3500~4000 m海拔段灌丛生境的保护和管理;将梯子沟和银厂沟作为鸡形目鸟类优先保护区域,促进区域高山生态系统鸡形目鸟类群落的整体保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