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更新
森林更新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5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经济、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4022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吉林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年三北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森林培育高峰论坛、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农·林·水)等;森林更新的相关文献由36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知彬、董希斌、韩玉华等。
森林更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4022篇
占比:99.46%
总计:34207篇
森林更新
-研究学者
- 张知彬
- 董希斌
- 韩玉华
- 于树成
- 吕甲武
- 孙广新
- 左政
- 张洪军
- 朱霖
- 李涛
- 李淑华
- 沈照仁
- 焦振英
- 王福生
- 王金锡
- 白雪娇
- 肖治术
- 胡建伟
- 许彦红
- 许金铎
- 赵优臣
- 陆欣玮
- 马国强
- 黄清
- Fang ZG
- Janet Durno
- Miao H
- Ouyang ZY
- Wang XK
- Zhao TQ
- Zheng H
- 丁世昌
- 丁易
- 严世恋
- 严令斌
- 严令斌1
- 乌力吉
- 于丽杰
- 于染元
- 于波
- 任笑岩
- 何中声
- 何小红
- 何念军
- 何明
- 何迺维
- 何鹏
- 余德林
- 侯坤龙
- 侯平
-
-
梁梦芳;
刘何铭;
江山;
陈开超;
陈云奇;
杨庆松
-
-
摘要:
林下密集蕨类层在森林尤其是受干扰森林中广泛存在,对森林更新具有强烈的过滤效应,能够改变林下层的多样性,影响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林下密集蕨类层的生态学研究,对揭示森林群落物种分布格局和群落构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论述了林下密集蕨类层的特征,从机制上解释了林下密集蕨类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分类阐述了林下密集蕨类层通过资源竞争、化学互感、动物取食策略和机械干扰等途径影响森林更新的过程;探讨了林下密集蕨类层对森林演替动态的潜在影响。最后,简要指出了目前林下密集蕨类层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
-
何中声;
谢子扬;
刘金福;
徐道炜;
郑世群
-
-
摘要:
通过将林学、生态学、气象学和统计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构建林窗干扰生态学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林窗干扰生态学虚拟仿真实验内容包括林窗气象环境、土壤环境、物种多样性与森林更新等4个模块。通过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拓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层次,克服林窗干扰生态学实验教学周期长,生态学过程不易观察的难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林窗从形成,发展,重新郁闭这一重要的森林动态循环过程。通过实验室虚拟仿真加深学生对林窗生态学过程的理解,从而持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促进林学学科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
-
何念军;
朱文婷;
李涛;
谢峰淋;
党海山
-
-
摘要:
以秦岭落叶阔叶林25 hm^(2)固定样地的木本植物幼苗为研究对象,于2015-2019年对幼苗种类、数量、萌发和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幼苗的物种组成、数量及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年间调查到的幼苗分属24科42属,共69个物种,累计记录11408株;样地中的树种组成和优势树种组成基本不变,但整体物种数有减少趋势;幼苗数量在年际间和不同物种间有较大差异,17个物种幼苗数量较多,大于100株,其总和占幼苗总量的56.28%,产生新增幼苗的物种有53个,累计增加6280株;死亡幼苗6929株,其中4469株为新生幼苗,占新增幼苗总数的74.14%,新苗的死亡数远远大于旧苗死亡数;幼苗新增和死亡的高峰期大致吻合,出现在每年的5-7月。整体看来,秦岭大样地的幼苗数量处于平稳波动状态,物种更新较为稳定。
-
-
王佳佳;
贺涛;
张沂;
徐海量;
李丙文
-
-
摘要:
以阿尔泰山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间伐强度(19%、33%、55%、62%)对林下植被的影响,为该区天然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运用样地调查法,对间伐30 a后的林木进行每木检尺,调查林下植被结构、物种多样性,对测定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表明:(1)草本层物种丰富度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62%间伐强度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灌木层物种丰富度随间伐强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55%间伐强度最大(P>0.05);不同间伐强度处理之间,林下植被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草本植物优势种各间伐强度之间大致相同;(2)适当增加间伐强度可以明显提高灌木层和草本层密度,以55%间伐强度为优(P0.05)。以上研究表明从恢复林地多样性的角度考虑,间伐强度选取55%更合理。
-
-
黄松殿;
向宇繁;
陈碧珍;
邓祥胜;
何鹏;
李明蔓;
程飞;
田湘
-
-
摘要:
为更好地了解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种群结构变化规律和林木生长特性,以黄果厚壳桂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量幼树树高和地径,探究天然更新的幼树群体生存状况,并进行静态生命表编制和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幼树群体径级结构完整,小径级个体存活数和平均期望寿命最大,并随径级增大而递减.该幼树群体的死亡率和消失率呈波动性变化,死亡率和消失率在第Ⅰ径级最小,第Ⅳ径级达到高峰;存活曲线呈下降趋势,属于Deevey-Ⅱ型.生存函数分析表明,该幼树群体的小、中径级个体数量多但减少快,大径级数量少但减少趋于平缓.时间序列分析预测该群体各径级个体数量呈增长趋势,但群体属于衰减型群体.谱分析表明,幼树群体数量波动性呈大周期内包含小周期,基波对群体数量变化影响最大.
-
-
张鑫;
谷会岩;
刘强
-
-
摘要:
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10′50″N,128°53′20″E)内,按照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皆伐迹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森林进展演替的次序,分别选择立地条件相近的毛榛子灌丛、软阔叶林、软硬阔混交林、硬阔叶林、红松原始林(为对照)为试验地;在每种植被类型内布设3块20 m×30 m的样地,在每个样地内用5点法采集0~1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采用改进的Hedley磷分级方法测定土壤样品中各组分磷的质量分数,分析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皆伐迹地上自然恢复的主要次生植被类型之间及与对照之间表层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除酸溶性有机磷(HCl-Po)外,其余组分磷质量分数均与土壤全磷总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是决定阔叶红松林土壤磷库储量的重要磷源.高活性的水溶性磷(H2O-Pi)、碳酸氢钠无机磷(NaHCO3-Pi)、中活性的氢氧化钠磷(NaOH-Pi和NaOH-Po)质量分数的大小对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的高低有显著影响.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皆伐迹地植被自然恢复,主要通过NaHCO3-Pi的直接作用、NaOH-Pi和NaOH-Po的间接影响,显著提升表层土壤磷素有效性.
-
-
-
-
池秀莲;
王庆刚;
郭强;
杨弦;
唐志尧
-
-
摘要:
萌生是植物营养繁殖的重要方式之一,树木的萌生更新对群落结构的维持、植被的动态和演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古田山常绿阔叶林内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25个30m×30m样方中胸径>5 cm的木本植物萌生茎发生情况的调查数据,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演替群落的萌生特征及其地形解释.结果发现:(1)样地内共有56种木本植物存在萌生现象,占总物种数的53.8%.(2)群落(样方)水平的萌生能力与海拔显著负相关,与坡度和坡向的相关性较弱.(3)群落水平的萌生能力与林分年龄显著负相关;在控制地形因子的影响下,林分年龄对萌生指标解释量仍然达到20%-30%.萌生个体数和萌生物种丰富度所占比例随林分年龄显著下降,萌生物种主茎的平均胸径随林分年龄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古田山常绿阔叶林萌生能力随林分年龄的增大而下降,可能由演替序列上物种组成的变化(即萌生能力较强物种的多度下降)和群落结构的变化(即大径级个体增多)导致.另外,萌生能力受到海拔、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响.
-
-
唐凤华;
全文选;
李朝婵;
钱沉鱼;
许塔艳;
杨荞安
-
-
摘要:
在森林的天然更新过程中,林窗扮演着重要角色.林窗对群落组成、 功能结构、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维持起着重要作用,是群落演替的主要驱动力.本文综述了天然林林窗更新与种子萌发、 物种多样性、 生物入侵等热点.重点对自然更新与生境各要素系统性联系、 大尺度的森林干扰、 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社会服务功能、 生物入侵的响应机理、 林窗植物的萌生更新、 层间植物对林窗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和展望,以期为天然林自然更新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
-
- 《2008年(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
| 2008年
-
摘要:
干扰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主重影响因素,与森林更新是极为重要的生态过程.干扰发生后,使森林中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引起有效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对更新的植物和更新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森林干扰对更新幼苗和幼苗生理生态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幼苗对森林干扰的响应,以及人为干扰对更新幼苗生理生态的影响.指出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应重点开展森林干扰对更新幼苗生理方面的影晌研究,为森林经营和生态恢复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
-
-
-
赵日强;
刘原樟;
孙震
- 《2014年三北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吉林省中西部农防林建设始于50年代的西满防护林建设时期,后经70年代农田基本建设时期营造部分农防林,特别是自1978年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来,相继实施了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治沙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开展了十年绿化吉林大地活动和"九五"绿化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为防风固沙,保土保肥、减灾增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区域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吉林省农防林中的残次林、枯死树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长春、四平、松原和白城地区,提出依据挖根、整地、栽植、苗木、浇水、补植等各环节成本,合理确定保证金。避免造成保证金过高或过低,影响更新改造资金,挫伤林农积极性。适当调整农防林的采伐政策,只要达到抚育间伐标准就应允许间伐,只要达到成熟龄就应允许采伐。特别是残次林和枯死树地改造后应缩短采伐周期,既在林木开始有枯死征兆前,就进行采伐利用,既保证生态防护效益,也增加林农经济效益,避免再次出现残次林、枯死树,采伐周期各地根据实地调查确定。
-
-
赵日强;
刘原樟;
孙震
- 《2014年三北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吉林省中西部农防林建设始于50年代的西满防护林建设时期,后经70年代农田基本建设时期营造部分农防林,特别是自1978年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来,相继实施了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治沙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开展了十年绿化吉林大地活动和"九五"绿化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为防风固沙,保土保肥、减灾增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区域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吉林省农防林中的残次林、枯死树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长春、四平、松原和白城地区,提出依据挖根、整地、栽植、苗木、浇水、补植等各环节成本,合理确定保证金。避免造成保证金过高或过低,影响更新改造资金,挫伤林农积极性。适当调整农防林的采伐政策,只要达到抚育间伐标准就应允许间伐,只要达到成熟龄就应允许采伐。特别是残次林和枯死树地改造后应缩短采伐周期,既在林木开始有枯死征兆前,就进行采伐利用,既保证生态防护效益,也增加林农经济效益,避免再次出现残次林、枯死树,采伐周期各地根据实地调查确定。
-
-
赵日强;
刘原樟;
孙震
- 《2014年三北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吉林省中西部农防林建设始于50年代的西满防护林建设时期,后经70年代农田基本建设时期营造部分农防林,特别是自1978年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来,相继实施了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治沙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开展了十年绿化吉林大地活动和"九五"绿化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为防风固沙,保土保肥、减灾增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区域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吉林省农防林中的残次林、枯死树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长春、四平、松原和白城地区,提出依据挖根、整地、栽植、苗木、浇水、补植等各环节成本,合理确定保证金。避免造成保证金过高或过低,影响更新改造资金,挫伤林农积极性。适当调整农防林的采伐政策,只要达到抚育间伐标准就应允许间伐,只要达到成熟龄就应允许采伐。特别是残次林和枯死树地改造后应缩短采伐周期,既在林木开始有枯死征兆前,就进行采伐利用,既保证生态防护效益,也增加林农经济效益,避免再次出现残次林、枯死树,采伐周期各地根据实地调查确定。
-
-
赵日强;
刘原樟;
孙震
- 《2014年三北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吉林省中西部农防林建设始于50年代的西满防护林建设时期,后经70年代农田基本建设时期营造部分农防林,特别是自1978年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来,相继实施了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治沙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开展了十年绿化吉林大地活动和"九五"绿化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为防风固沙,保土保肥、减灾增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区域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吉林省农防林中的残次林、枯死树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长春、四平、松原和白城地区,提出依据挖根、整地、栽植、苗木、浇水、补植等各环节成本,合理确定保证金。避免造成保证金过高或过低,影响更新改造资金,挫伤林农积极性。适当调整农防林的采伐政策,只要达到抚育间伐标准就应允许间伐,只要达到成熟龄就应允许采伐。特别是残次林和枯死树地改造后应缩短采伐周期,既在林木开始有枯死征兆前,就进行采伐利用,既保证生态防护效益,也增加林农经济效益,避免再次出现残次林、枯死树,采伐周期各地根据实地调查确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