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然恢复

自然恢复

自然恢复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5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6357篇;相关期刊233种,包括致富天地、山地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三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2010年烟台沙漠学术研讨会、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等;自然恢复的相关文献由897位作者贡献,包括喻理飞、包维楷、杨瑞等。

自然恢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7 占比:0.70%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6357 占比:99.28%

总计:46693篇

自然恢复—发文趋势图

自然恢复

-研究学者

  • 喻理飞
  • 包维楷
  • 杨瑞
  • 王克林
  • 曾馥平
  • 符裕红
  • 黄宗胜
  • 侯湖平
  • 孙海龙
  • 宋同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若允; 杨柳生; 罗清虎; 王雪; 林勇明
    • 摘要: 受损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过程中的土壤种子库变化规律,可以用来预测植被演替的进度与方向,指导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2010年6月福建省南平市特大暴雨诱发大面积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当地林地受损严重。本文选取受损严重的米槠次生阔叶林、毛竹林、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取样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不同样地(受损样地、自然恢复样地、未受损样地)土壤种子库的萌发动态、数量特征和物种组成。结果显示:(1)土壤种子库的萌发过程包括快速增长、缓慢增长和稳定3个阶段。3种林型土壤种子库平均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存在明显的表聚现象。(2)种子库萌发物种以易于传播的菊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3种林型土壤种子库萌发物种均以多年生和一年生草本占据主要优势。(3)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杉木林优于次生阔叶林,毛竹林多样性指数最低,3种林型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杉木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未受损样地、自然恢复样地、受损样地。(4)相关性分析表明3种林型土壤种子库密度主要受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和pH的影响,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均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洪涝诱发的灾害严重破坏土壤种子库,种子库自然恢复进程较慢且效果较差,后期应通过人工引种本土优势物种、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等措施促进灾区土壤种子库恢复,加快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进程。本研究可为洪涝灾害致损森林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参考。
    • 王冲; 陈国光; 张景; 张定源; 谢志强; 吴佳瑜; 王尚晓
    • 摘要: 通过对南安市废弃矿山的遥感影像资料解译和实地调查,发现南安市废弃矿山损毁的土地多达945处,多数具有破坏强度大、面积广的特点,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合理安排地方资源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的配置,根据南安市废弃矿山的特点及其造成的主要危害,遵循“生态优先、安全优先、自然恢复优先”原则,从自然恢复能力、地质安全、对流域的环境影响、视觉污染多个维度对废弃矿山进行了修复时序评价,为南安市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 米家鑫; 张绍良; 杨永均; 侯湖平; 丁忠义
    • 摘要: 为了确定采煤沉陷区植物群落自然恢复的时间和恢复后的格局,开发了基于自然恢复的植物群落演替模拟系统;以山西大同煤峪口矿内的一处采煤沉陷区为例,模拟了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至实际植被覆盖度的演替过程;分析了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导致植物群落空间差异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基于归一化均方误差(E_(NMS))并分别从不同景观尺度(10 m×10 m,20 m×20 m,50 m×50 m,80 m×80 m,100 m×100 m)下进行的精度评价,模拟结果的植物群落格局与实际情况间误差在0.04~0.59,其中灌木植被格局误差在0.06~0.59,草本植被格局误差在0.05~0.14,整体植被格局误差在0.04~0.12。以裸地为初始条件的50次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通过自然恢复使草本覆盖度达到35%~55%且灌木覆盖度达到7%与8%水平时,平均需要10.46 a。从时间变化上看,演替前期草本植物群落恢复迅速,但随着灌木植被的增加草本覆盖度随即下降并逐渐转变为灌木植物群落;灌木群落在自然恢复3~5 a后开始出现,并随着土壤养分的累积,灌木群落的恢复速度也随之加快;而乔木植被在50次模拟中仅有2次在自然恢复10 a后出现。从空间分布上看,高程较低的沟壑区域由于地表径流成为养分和水分富集区,总是率先演替出灌木群落并向周边发展,而坡度较小的阴坡同样容易演替出灌木群落。总体来看,构建的演替模拟系统能够较好的反映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实际的时空动态变化,模拟自然恢复后的植物群落格局,可以为采煤沉陷区自然恢复策略的选择提供决策工具。
    • 张宇; 杨军钱
    • 摘要: 为了解次生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硝化、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5、8、21、27、40年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和大于100年原始林(对照CK)为对象,研究了表层(0~10 cm)土壤中参与硝化过程的功能基因AOA、AOB和反硝化功能基因NarG、NirK、NirS和NosZ丰度变化,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AOA基因主导了恢复阶段土壤的硝化过程,pH和铵态氮含量是影响AOA基因丰度变化的因子,进一步支持了AOA适合低pH和较低浓度NH_(4)^(+)的观点。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主要受AOB基因和土壤C/N的影响,且(NirK+NirS)/NosZ丰度比小于1,表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能够更好地将氮素保持在土壤中,减少土壤中N_(2)O的排放。随着次生林自然恢复时间推移,氮碳养分的逐渐积累,为微生物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底物和能量来源,微生物活动也逐步恢复。以上结果表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能够更好保持土壤肥力,并且具备更高的生态系统功能。
    • 周宏轩; 王昭清; 濮宏桐; 陶贵鑫; 孙婧
    • 摘要: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作为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但我国长期的煤炭开采活动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亟待进行全面生态恢复。目前,我国煤矿生态恢复大多局限于一处或几处矿区这类小尺度范围,缺乏国土空间层面的生态修复规划,相应的生态恢复策略也仍待明确。煤矿生态恢复是一项全国性系统生态工程,应以“借自然之力恢复自然”为理念,以当地生态敏感性问题为依据,以停止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并且继续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为宗旨,以改善矿区人居环境质量为出发点。全国煤矿生态恢复策略的制定基于以下4个方面:第一,以我国植被区划为基础,因地制宜地选择潜在植被类型;第二,计算归一化综合生态敏感性(NIES)用以表征煤矿生态恢复紧迫性,再借助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判断不同NIES煤矿的聚集关系与模式;第三,对煤矿和当地人口分布情况进行缓冲区分析,得到煤矿生态恢复的获益人口;第四,将煤矿的NIES和煤矿恢复获益人数进行聚类分析,判断煤矿生态恢复的优先区域。综合上述结果,根据我国煤矿的空间分布情况分区域制定相应的生态恢复策略。
    • 赵茜瑶; 唐予晨; 李慧
    • 摘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修复已经成为中国园林园艺类博览会的热点亮点,这对植物景观营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通过回顾我国综合性园林园艺类博览会在生态修复方面的探索,结合科学绿化的建设要求,提出生态修复背景下园林园艺类博览会中植物景观营建的目标需要综合生态、城市景观、城市事件的三重要求,遵循问题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景观塑造和群落营造相结合的工作要点。综合国内外相关植物景观营建实践,探讨在全园规划尺度、展园设计尺度和展后利用方面如何将生态修复和植物景观营建实践相结合,为今后园林园艺类博览会以及更大范围的风景园林生态修复实践提供参考。
    • 陈旭; 刘宗悦; 徐钧杰; 祁祥斌; 余树全
    • 摘要: 【目的】近年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的不断扩张已经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毛竹林的更新管理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对天目山毛竹林进行皆伐处理,研究分析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树种特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特征,旨在促进天目山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方法】基于天目山毛竹林皆伐后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2018—2020年的定位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植物群落的科属种组成、优势种的变化、树种功能特征组成、物种多样性等恢复特征。【结果】(1)物种组成丰富且变化剧烈:乔木层有45科、86属、131种,灌木层有65科、137属、224种,草本层有45科、99属、135种;2020年与2018年相比,乔木层变化不大,但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数快速下降,分别下降了54.1%和65.5%。(2)乔木层优势种均为落叶树种,并且大部分优势种的年均种群大小变化率的绝对值都高于10%;灌木层优势种主要为山茶科The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植物;草本层的优势种主要为莎草科Cyper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3)毛竹皆伐后群落以落叶树种为主,其种数与株数在群落中的占比分别约为80%和90%;不同生长型及光耐受性树种的种数占比变化不大,但中性与阴性树种的株数大幅增加,增长率分别为88.1%、56.2%;(4)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随时间变化无显著差异并且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灌木层的Shann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均显著降低,Pielou均匀度显著增高(P<0.05);草本层的Shannon多样性、Simps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均显著降低,Pielou均匀度无显著差异。【结论】天目山毛竹林皆伐后的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丰富,物种多样性恢复效果明显,因此,毛竹林皆伐是恢复和保护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可行方法,同时也可用于提高亚热带毛竹林蔓延扩张区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表10参35。
    • 周婧; 吴利
    • 摘要: 为揭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对环境干扰的响应,综合运用CSLE、熵权TOPSIS、障碍度模型等分析方法,剖析湘中丘陵区2000-2015年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和诊断土壤侵蚀风险的障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1)湘中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面积占比在50%以上;(2)2000-2015年土壤侵蚀流失量呈减小趋势,约下降了49.75%;(3)土壤侵蚀强度和风险在空间上有显著差异,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湘中丘陵区西部和南部;(4)湘中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主要是由人为干扰引起的,其贡献率达73.76%,是自然干扰的3.62倍,未来应坚持自然恢复为主,避免过度人工干扰。综上,湘中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人为干扰是其变化的关键驱动力。
    • 武秀娟; 奥小平
    • 摘要: 以山西省沁源县2019年“3.29”森林火灾形成的油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按火烧程度将火烧迹地划分为重度、中度、轻度3类,通过调查林下灌草样方,分析火烧迹地林下植被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强度林火干扰后林下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植物种类在重度火烧迹地内最多,轻度火烧迹地次之,中度火烧迹地最少;林下物种多样性以重度火烧迹地内最高,不同强度火烧迹地林下植物群落间均表现为极不相似;不同强度火烧迹地林下植物群落多样性均达到了“较好Ⅲ”级及以上。油松林重度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林下植被的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均较轻、中度的高,火烧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林下植被的生长。
    • 孙思琦; 陈永喆; 王聪; 胡庆芳; 吕一河
    • 摘要: 近年来,华北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植被生态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探究区域植被恢复对水循环过程及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影响,对于完善生态恢复策略、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十分重要。本文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莫兰指数,结合多源水参量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阐释了植被和不同水参量的时空变化情况,甄别了植被保育与恢复下的水资源变化响应,进而探讨了华北地区水资源与植被恢复的权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成效显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增速约为恢复工程区外的2.3倍;植被的扩张与蒸散量表现出空间与时间上的强相关性;植被恢复引起的蒸散量提高是引起水储量赤字或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为此建议,华北地区可完善生态恢复策略,在植被保育与恢复过程中考虑水资源的限制作用;以自然恢复方式为主,促进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水资源的可利用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