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南亚热带

南亚热带

南亚热带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61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园艺、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877篇;相关期刊282种,包括生态科学、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生态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六届现代生态学讲座暨第二届国际青年生态学者论坛、广东省园艺学会第九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等;南亚热带的相关文献由104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世荣、蔡道雄、莫江明等。

南亚热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7 占比:17.15%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2877 占比:82.65%

总计:3481篇

南亚热带—发文趋势图

南亚热带

-研究学者

  • 刘世荣
  • 蔡道雄
  • 莫江明
  • 周国逸
  • 张秉刚
  • 张卫强
  • 彭少麟
  • 明安刚
  • 卢立华
  • 唐洪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玉凤; 席守鸿; 谭玲; 覃林
    • 摘要: 通过对南亚热带马尾松与红锥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有机碳(SOC)之比(MBC/SO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TN)之比(MBN/TN)的分析,为南亚热带丘陵地区人工造林的树种选择与配置模式提供科学参考。在马尾松林、红锥林及马尾松-红锥混交林随机设置样地,并按对角线法采集样地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的土样,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土壤MBC和MBN,利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不同林分与土层对土壤MBC、MBN、MBC/SOC和MBN/TN的影响及其主导的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结果显示:(1)3个研究林分之间的土壤MBC、MBN、MBC/SOC及MBN/TN无显著差异,但各林分的土壤MBC和MBN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而土壤MBC/SOC与MBN/TN随土壤深度增加的变化趋势因林分而异。(2)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林分土壤MBC、MBN与土壤SWC、SOC及SOC/T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可得结论:在南亚热带地区营建马尾松-红锥混交林与其纯林对土壤MBC和MBN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 郭耆; 赵厚本; 周光益; 隆卫革; 甘谷列; 吴尚勇; 蒙敏燕; 陈金兰
    • 摘要: [目的]对比南亚热带4个树种间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差异,为评估人工林生产能力和碳汇潜力提供基础数据,为区域人工林提质增效改造和建设高效碳汇林的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广西柳州市在马尾松采伐迹地上同期营造的33年生木荷、米老排、蓝果树和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在立地条件、经营措施和林龄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树种人工林乔木层和林分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林分生物量排序为木荷林(376.37 t·hm^(−2))>米老排林(284.51 t·hm^(−2))>杉木林(200.02 t·hm^(−2))>蓝果树林(175.56 t·hm^(−2))。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3.0%~98.3%,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占比较低(平均0.9%)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不同林分间差异不显著;枯落物层生物量占比(平均2.3%)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木荷林枯落物现存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格局均为树干所占比例最大,根或枝次之,叶最低,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分配格局在不同林分间差异较大。[结论]在南亚热带人工林经营和林分改造中,选择速生阔叶树种造林可获得比针叶林更高的林分生产力和碳汇效益,在人工林经营中建议采取适当调控措施增加林下植被以增加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 张雅芳; 王海玲; 朱师丹; 张小燕; 朱俊杰
    • 摘要: 为了探究甘蔗、地毯草、芦苇、佛肚竹这四种禾本科植物的光能利用策略,该文以大田或原生境植株为材料,于炎夏伏天最热时节活体监测其叶绿素荧光和光合气体交换特性,并分析其色素含量。结果表明:(1)C_(4)甘蔗和C_(4)地毯草具有高净光合速率(P_(n)),是消耗利用光能的主要手段,并且高P_(n)和高水分利用效率(WUE)、高量子效率(Φ_(i))耦合在一起;(2)C_(3)芦苇也具有较高的P_(n)、WUE和Φi,其较高的类胡萝卜素与非光化学淬灭热耗散(NPQ)相结合消耗多余光能;(3)C_(3)佛肚竹P_(n)、WUE和Φ_(i)值均最低,但具有最大的叶黄素库容和较高的叶黄素循环转换效率(DPS),通过叶黄素循环和NPQ的偶联消耗多余光能。此外,四种植物光能利用策略也与其生活型有密切关联。该研究结果对甘蔗、地毯草和佛肚竹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对芦苇生境生态修复和生态规划有科学指导价值。
    • 张辉; 彭宇琼; 邹贤妮; 张婷婷; 巫楚; 乔永民; 杨洪允
    • 摘要: 为了解亚热带大型深水贫营养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生态现状,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对新丰江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体理化指标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新丰江水库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Ⅰ类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Σ))在15~28之间,整体上处于贫营养状态.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89属189种,其中绿藻门94种、蓝藻门36种、硅藻门33种、裸藻门10种和甲藻门9种,分别占总种数的49.74%、19.05%、17.46%、5.29%和4.76%.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冬季和春季为绿藻-硅藻型、夏秋季为绿藻-蓝藻型;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0.33×10^(6)~11.78×10^(6)cells/L,均值为3.75×10^(6)cells/L.其时间变化特征为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呈下降趋势,此后至2020年7月又呈缓慢上升.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26~2.49 mg/L,均值为1.19 mg/L,其时间分布与丰度基本一致,其中绿藻门和硅藻门为生物量主要贡献类群;相关分析和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水温是影响新丰江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其次为透明度和电导率.该研究对于深入认识贫营养水体藻类生态学特征,拓展湖沼学研究范围与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福建省地跨中、南亚热带,生态类型复杂多样,是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的省份。根据动物地理区划,福建省属于东洋界华中区丘陵平原亚区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交错地带,省内的野生动物多数属于东洋界的种类。自然分布有脊椎动物1693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华南虎、黑熊、穿山甲、中华凤头燕鸥、中华秋沙鸭、中华白海豚等261种和5类(一级保护64种和1类、二级保护197种和4类)。
    • 谭许脉; 张文; 肖纳; 莫雪青; 高冠女; 尤业明; 明安刚; 黄雪蔓
    • 摘要: 把杉木林改造成乡土阔叶林,不仅能提供高价值木材,而且能够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我国目前改造退化针叶林最常见的经营模式之一,但这些改变对其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及机制我们尚知之甚少。以南亚热带杉木林采伐迹地上重新种植的杉木林、红锥林和米老排林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其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结果表明:(1)和杉木林相比,改造后的红锥林和米老排林灌木层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呈极显著降低(P0.05);(2)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改造后的林分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物种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冗余分析(RDA)确定导致林分灌木层植物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杉木林改造成红锥林和米老排林后的冠层透光率、土壤碳氮比、土壤含水量和凋落物碳氮比的显著变化,而冠层透光率和土壤碳氮比的显著变化是导致其林下草本层植物物种组成发生明显变异的主要因子;(3)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微地形、乔木特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独立效应对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物种组成的影响高于它们的交互效应。该研究为科学经营管理人工林和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提供科学依据。
    • 鲁光荣; 陈芳清; 吕坤; 吴宇; 黄祥丰; 文如歌
    • 摘要: 对广西南亚热带10种分布较广泛的灌丛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区系分布、生活型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揭示该地区灌丛群落的结构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所调查的灌丛群落共分布有105个植物种,包含64种灌木植物,41种草本植物,隶属47科96属。灌木植物的优势科为豆科和蔷薇科,所分布物种数占比分别为14.06%和10.94%;草本植物的优势科为禾本科和菊科,所分布物种数占比分别为29.27%和21.95%。物种丰富度指数(S)以马甲子和老虎刺灌丛最高,雀梅藤和光荚含羞草灌丛最低。老虎刺灌丛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较高。区系组成以热带分布类型最多,占比70.79%。生活型组成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比59.05%。该区域灌丛群落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种属组成相对分散,具有典型的南亚热带特征。
    • 王晖; 王健; 杨予静; 陈琳; 刘世荣
    • 摘要: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格局改变下,通过研究穿透雨减少(减雨)对南亚热带红椎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化学组分的影响,为准确预测气候变化对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潜在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在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9年生红椎人工林内随机布设了3个减雨处理样地和3个对照样地,每个样地面积为20 m×20 m。减雨处理第6年,分别测定了干季(3月)和湿季(7月)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化学组成、凋落物总量及其组分、细根生物量、土壤微生物量及功能基因丰度,分析了减雨对红椎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和主导因素。【结果】(1)减雨显著降低了干季土壤含水量和干、湿季细根生物量,而减雨对干、湿季的凋落物总量、凋落物各组分和土壤微生物量无显著影响。(2)干季,减雨显著降低了土壤烷基碳比例和烷基碳/氧烷基碳的值,但显著增加了土壤芳香碳比例和芳香碳/烷基碳的值;湿季,减雨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化学组分均无显著影响。(3)凋落物量对土壤有机碳化学组分的改变起主要作用。【结论】经过6年的减雨处理,虽然土壤有机碳含量没有明显改变,但是在干季显著降低了稳定性高的土壤烷基碳比例,并提高了土壤有机碳芳香化程度。因此,南亚热带地区未来降水减少情境有可能降低红椎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稳定性。
    • 闵惠琳; 郑路; 张继辉; 刘士玲; 李华; 舒韦维; 马俊旭; 杨坤; 韦菊玲
    • 摘要: 本研究依托崇左凭祥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林区,以南亚热带优势树种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 Miq.)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为研究对象,利用TDP(The thermal dissipation)热扩散探针技术,开展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树干液流连续动态监测和研究,样地布设及监测均按照规范进行。本数据集通过分析处理,统计出了红椎、马尾松树干液流24小时的实测数据,并对数据集的构建进行了说明。建立和共享本数据集可为深入研究森林水分利用格局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等科学问题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 何榕
    • 摘要: 广西有着"中国的天然植物香料库"之称,目前全区共有香料植物98科629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南亚热带地理气候条件,使香料产品生产发展潜力很大。香料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高效的物流管理和通用协调的质量安全追溯链。积极推进广西香料追溯体系的建设,对于提升香料制品质量安全,保障人们饮食健康,推动香料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香料制品追溯方法是通过收集、录入香料制品种植加工生产供应链各个环节信息,做到了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是强化香料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和风险管控的高效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