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树种多样性

树种多样性

树种多样性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76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41065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山地学报、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等;树种多样性的相关文献由207位作者贡献,包括惠刚盈、赵中华、曹敏等。

树种多样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1065 占比:99.98%

总计:441139篇

树种多样性—发文趋势图

树种多样性

-研究学者

  • 惠刚盈
  • 赵中华
  • 曹敏
  • 唐勇
  • 彭建松
  • 肖辉
  • 袁士云
  • 何永涛
  • 刘文桢
  • 吕硕

树种多样性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柏海
    • 摘要: 树木是人类最为熟悉的生命形式之一,分布在全球大部分地区,代表了地球生物量的最大部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树木可能看起来都非常相似,而实际上,据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统计,地球上有58496个树种,它们构成了极具多样性的群体,形成了地球上最多样化的栖息地,为附生植物、真菌、鸟类、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提供了生存家园。树木不仅提供生态系统服务,还具有重要的文化、精神和象征意义,在人们的身份认同、幸福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树木还是食物、药品、木材、燃料、纤维和装饰材料的重要来源,具有重要的实际用途,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 卜文圣; 马耀华; 刘虹冰; 张参参; 李雨欣; 曾施绮; 杨世赟
    • 摘要: 【目的】碳中和背景下,森林固碳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往研究表明树木多样性可以增加生物量和碳储量,主要研究集中在森林的活体和土壤上,而树种多样性对枯枝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机制仍然不清楚。【方法】本研究依托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研究平台(BEF-China),通过测定12种不同类型树种在不同多样性水平下(1、2、4、8)的树高、胸径及宿存枯枝碳储量等指标,旨在探讨树种多样性对宿存枯枝碳储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树种类型显著地影响不同丛枝菌根类型树种的胸高断面积、树高和枯枝碳储量(P<0.01),并且也显著地影响其枯枝碳储量净效应(NE)、补偿效应(CE)和选择效应(SE)(P<0.05);一般来说,丛枝菌根树种和阳性树种的固定效应(样地多样性、胸高断面积和树高)和随机效应(树种)解释了较多的枯枝碳储量以及生物多样性效应变异(平均为40%左右,最小值大于32%);并且丛枝菌根树种和阳性树种的枯枝碳储量、枯枝碳储量净效应和补偿效应均随样地多样性的增加而减小(P<0.05),而外生菌根真菌树种和阴性树种则不受样地多样性的影响。【结论】从宿存枯枝碳汇的角度来看,选择不同的菌根类型和耐荫类型的造林树种能够显著影响宿存枯枝碳储量,并且种植更多的丛枝菌根树种和阳性树种纯林有利于亚热带森林枯枝碳汇的形成。
    • 施秀珍; 王建青; 黄志群; 贺纪正
    • 摘要: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巨大的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森林树种多样性增加能够显著提高森林生产力,关于树种多样性如何影响地下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土壤微生物及其介导的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一视角出发,综述了树种多样性对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总体来说,树种多样性有利于增加土壤细菌生物量和多样性,是预测病原性真菌和菌根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重要生物因子。树种多样性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强森林土壤的甲烷氧化能力,并提高土壤磷周转速率及有效磷含量。关于树种多样性对森林土壤氮循环的影响需考虑多样性假说和质量比假说的相对贡献。今后应加强树种多样性对多个营养级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关注树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的影响;加强学科交叉,引入微生物种群动态模型和气候模型等模型预测方法,研究树种多样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机制,以期促进地上植物多样性与地下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应对未来全球环境变化的能力。
    • 代佳灵; 杨永川; 王新阳; 靳程; 黄力
    • 摘要: 宗教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作用。道教和佛教在中国是主要宗教派别,二者的起源和核心思想有较大差异,目前对道教和佛教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及其对树种的选择偏好的研究有限。实地调查了我国最大的山地城市——重庆主城区所有的道观(11个)和佛寺(39个)及其周围植被的树种组成,对比了二者树种的组成特征与地理来源间的差异,并分析了区域环境对寺观树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重庆主城区寺观及其周围植被保存有树种82科193属329种,包含32种珍稀濒危树种和214种乡土树种;2)道观及其周围植被的宗教树种比例(16.0%±0.96)显著低于佛寺(42.0%±0.17);3)道观宗教树种的地理来源热点区域为四川、湖北和浙江,佛寺则为四川、贵州、云南和广东;4)道观内部的树种相似性低于佛寺,但道观内外部的树种相似性显著高于佛寺;5)道观树种多样性与城市化率为负相关关系,佛寺树种多样性与佛寺面积和建成时间为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1)重庆主城区寺观园林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2)道教倾向于选择与周边植被相融合的树种,佛寺则倾向于固定的(符合佛教教义的)佛教树种;3)道观树种多样性主要与城市化率相关,佛寺则主要与其本身的面积和建成时长相关。
    • 王嘉楠; 童伶俐; 张恒
    • 摘要: 为进一步挖掘城市树木的生态潜力,提高城市环境下树种的多样性,促进城市树木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根据城市显著树评价标准,在对合肥市一环主城区、瑶海区和政务区内分布的显著树进行实地认定的基础上,就合肥城市显著树的树种结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规律作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1)3区共认定显著树528株,隶属27科36属40种,其中,定性指标评定23株,定量指标评定505株;数量分布上,瑶海区>一环主城区>政务区;树种相对丰度排名前4依次为二球悬铃木、香樟、银杏和雪松.2)显著树树龄结构上以20~40年居多,百年以上仅22株;常绿与落叶树种种类比为1:3,株数比为149:379;乡土树种共23种,占比57.50%.3)区域分布上,瑶海区显著树平均树高与冠幅面积最大,一环主城区平均胸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最高,政务区物种均匀度指数最高.4)不同立地类型中,城市道路、居住用地和公园的显著树分布最多,机关团体、学校、公共设施用地、风景名胜和宗教用地显著树数量占比仅11.74%.
    • 娄明华; 张会儒; 雷相东; 白超; 杨同辉
    • 摘要: 【目的】考虑天然混交林的林分密度、直径结构和树种结构,基于代数差分方程构建最适宜的林分平均高与平均胸径关系模型,为天然混交林的立地生产力估计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吉林省天然栎类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4期连续调查固定样地数据,基于Richards方程构建4种数据结构类型即typeC、typeD、typeE和typeF的基础代数差分方程,比较分析得出最优数据结构类型;基于最优数据结构类型,以5个林分密度指标即林木株数(N)、林分断面积(BA)、林分密度指数(SDIr)、可加林分密度指数(SDIa)和郁闭度(CD),5个直径多样性指数即Shannon均匀度指数(ShaI)、Simpson指数(SimI)、McIntosh均匀度指数(MceI)、Gini系数(GinI)和Berger-Parker指数(BerI),4个树种多样性指数即ShaI、SimI、MceI和BerI,构建并比较分析不同多样性代数差分方程的差异,得出最佳方程为最适宜林分平均高与平均胸径关系模型。【结果】不同数据结构类型的建模效果由好到差排序:typeD>typeC>typeF>typeE。除了typeC,其他3个数据结构类型的模型参数b和r均显著不为零(P<0.01),说明typeD拟合的模型参数检验效果最佳。林分密度指标SDIr的建模效果最好。无论使用哪个林分密度指标,其模型参数b0、r和cSD均显著(P<0.01),说明5个林分密度指标的模型参数检验效果均比较理想。直径多样性指数ShaI的建模效果最好。除了GinI,其他4个直径多样性指数的模型参数b0、r、cSDIr和cDI均显著(P<0.01),表明ShaI、SimI、MceI和BerI均为较理想的直径多样性指数。4个树种多样性指数的建模拟合效果和检验数据效果差别不大。BerI的模型参数b0、r、cSDIr、cShaI和c SP均显著(P<0.01),说明BerI是较理想的树种多样性指数。ShaI、SimI和MceI的模型参数b0、r、cSDIr、cShaI和cSP均不能同时达到0.05显著水平,说明ShaI、SimI和MceI是不理想的树种多样性指数。【结论】typeD是最优的数据结构类型,林分密度、直径多样性和树种多样性对模型均有影响。其中,林分密度指标SDIr、直径多样性指数ShaI和树种多样性指数BerI建立的多样性代数差分方程拟合效果最佳,为最适宜的天然栎类阔叶混交林林分平均高与平均胸径关系模型。
    • 徐闪闪
    • 摘要: 兰考县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夏季炎热降雨频繁,春短干旱风沙多,秋季凉爽日照长,适宜多种林木的生长,树种的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1].近年来当地政府及林业部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积极开展林业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文章就造林绿化过程中树种多样性的问题进行探讨.
    • 胡鸿雁; 郑征; 王瑾; 李志鹏; 林小兵; 杨效东
    • 摘要: 植食性昆虫取食叶片(叶虫食)不仅影响植物种群结构、群落组成和生态系统的功能,还影响食物网内物种的相互关系.但是有关叶虫食在人为干扰的片段化森林中的情况还研究甚少.本研究以西双版纳纳板河保护区两种森林类型(雨林和常绿阔叶林)各4个片段森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树冠的叶片采样分析了每种片段森林共有优势树种的虫食率和虫食频度,并调查了各片段森林的面积和树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雨林片段和常绿阔叶林片段的优势树种平均虫食率分别为7.6%和6.7%,雨林片段的优势树种平均虫食频度(77.0%)显著高于常绿阔叶林片段的(67.5%)(P<0.05);(2)雨林片段的树种多样性显著高于常绿阔叶林片段的(P<0.05);(3)两种片段森林的优势树种叶虫食与片段面积和树种多样性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影响片段森林中优势树种叶虫食的因素与片段面积和树种多样性没有直接关系,可能与植食性昆虫和捕食者的散布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Insect herbivory largely affects plant population structure,community organization,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and it also affec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pecies within the food web,but little is known on how insect herbivory is altered in human-modified landscapes.Four rain forest fragments and four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fragments were sampled from Nabanhe national reserve,Xishuangbanna.Leaves of shared dominant tree species of each forest type of fragm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canopy to analyze insect herbivory (including herbivory and herbivory frequency),meanwhile tree diversity and fragment area were also measured.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 Mean herbivory of dominant tree species of rain forest fragments and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fragments were 7.6% and 6.7% respectively,mean herbivory frequency (77.0%) of dominant tree species of rain forest fragments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fragments (67.5%) (P < 0.05).(2) The tree diversity of rain forest fragments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fragments (P < 0.05).(3) Insect herbivory of dominant tree species both in rain forest fragments and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fragments had no correlation with tree diversity and fragment area.Therefore,Tree diversity and fragment area have no effect on insect herbivory of dominant tree species in forest fragments directly.Future studies should evaluate whether dispersal ability of predators and herbivores can cause change of insect herbivory in forest fragments.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