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养分利用

养分利用

养分利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0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96323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12届两岸三地优质鸡的改良生产暨发展研讨会、山东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禽病学术研讨会、广西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分会2011年年会等;养分利用的相关文献由804位作者贡献,包括何仁春、卢桂猷、张磊等。

养分利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96323 占比:99.94%

总计:296493篇

养分利用—发文趋势图

养分利用

-研究学者

  • 何仁春
  • 卢桂猷
  • 张磊
  • 杨家晃
  • 付利波
  • 唐德富
  • 孙志梅
  • 尹梅
  • 张钦
  • 彭正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怀胜; 艾海峰; 王贺亚; 张磊; 李金科; 杨杰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化肥减施对滴灌冬小麦生长、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分析最佳的减肥模式,为滴灌冬小麦化肥减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常规施肥(N_(240)P_(105)K_(37.5))和空白处理(N_(0)P_(0)K_(0))为对照,设置4个减肥处理,测定滴灌冬小麦的产量及构成、农艺性状、干物质和肥料利用率。【结果】与常规种植相比,4个减肥处理的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以T_(3)处理产量最高,为9673.54 kg/hm^(2),增产幅度36.8%;减量施肥下干物质积累增长变化趋势与常规种植、空白对照表现一致,均在拔节期快速增长,到成熟期达到最大值;T_(3)处理的花前、花后干物质转运量相比T_(5)处理显著增加30.2%、29.4%,其他减肥处理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和籽粒贡献率差异不显著;T_(3)处理的小穗数、穗长、株高、单穗粒重4项指标上表现最佳,为16.57个、6.69 cm、84.87 cm、2.13 g;对比常规施肥,减肥处理氮、磷肥农学效率提高在1.6~20.19 kg/kg和5.13~59.00 kg/kg;偏生产力提高在2.25~45.53 kg/kg和5.13~116.91 kg/kg。【结论】化肥减量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影响不显著,且氮磷肥的合理配施有利于产量的增加;T_(3)减量施肥模式(N_(240)、P_(52.5)、K_(37.5))更适合新疆。
    • 裴福云; 蒋爱云
    • 摘要: 目的:通过盆栽试验探究复混肥中添加不同量纳米硅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同时研究叶面喷施纳米叶面阻隔水稻阻隔重金属镉的效果。基于此,考察综合利用纳米硅的两种不同施用方法对水稻生长及阻隔镉吸收的效果。方法:利用长沙重金属镉污染土壤种植水稻,在水稻分蘖期、抽穗前期喷施纳米硅叶面阻隔剂。叶面阻隔剂浓度为0.1 g/L、0.5 g/L和0.8 g/L,考察水稻籽粒中的重金属镉的含量。复混肥中添加质量比为1%的非纳米硅藻土和纳米硅藻土。与不添加硅藻土的普通复混肥对比,利用普通种植土种植水稻,考察水稻生长性状。在长沙重金属镉污染的农田实施试验,综合考察叶面喷施纳米硅藻土和添加纳米硅藻土的复混肥对水稻产量和稻米中镉含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添加纳米硅藻土的复混肥能提高水稻植株干重,在纳米硅藻土添加1%的情况下,氮磷钾的利用率提供了53.80%,植株总干重提高50.04%,根系干重提高185%。喷施两次纳米硅藻土后,水稻中镉含量显著(P 0.05)降低,与对照相比,浓度为0.1 g/L、0.5 g/L和0.8 g/L纳米硅藻土喷施后各处理茎叶和籽粒中镉含量分别降低了15.84%、6.93%、3.96%和53.85%、23.80%、38.47%。大田实验的结果表明,同时施用叶面阻隔剂和含有纳米硅的复合肥与当地施用普通的复合肥相比较,水稻精米中的镉含量降低了58.8%,产量增加27%。结论: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叶面喷施纳米硅藻土的同时施用含有纳米硅藻土的复混肥能增加水稻产量、阻隔水稻对重金属镉的吸收,提高稻米品质。
    • 王柳平; 蒙圆沅; 谭长强; 滕维超
    • 摘要: 幼苗生长对金属胁迫的响应是植物种群在土壤污染地区中延续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为我国南方常见的用材树种,探究镉对其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以1年生红锥幼苗为研究对象,设计4个镉含量(0、30、60和120 mg/kg),探究红锥对不同镉含量的生长响应。结果表明,随镉含量升高,红锥根、茎、叶和总干重均呈下降趋势;根、茎干重分配比及根冠比增加,叶、地上部分的干重分配比下降。根和茎N积累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根和茎N分配比例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叶N积累量呈下降趋势,叶N分配比例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根和茎P积累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根P分配比例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茎P分配比例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叶P积累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叶P分配比例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根和茎K积累量呈下降趋势,根K分配比例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茎K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叶K积累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叶K分配比例呈上升趋势。随镉含量升高,株高和地径增量均呈下降趋势;N、P和K利用率均呈下降趋势。镉显著改变了红锥生物量及其N、P和K积累量和分配格局。镉胁迫显著抑制红锥的生长。
    • 徐昕; 洪江涛; 王小丹
    • 摘要: 氮(N)、磷(P)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关键元素。为探究藏北栽培草地叶片N꞉P计量学特征对土壤N꞉P养分输入比值和梯度的响应,以典型牧草青稞(Hordeum vulgare)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研究对象,设置养分配比试验,6个N꞉P输入水平,分别为0.5、1.5、4.5、13.5、40.5、121.5。每个N꞉P输入水平均设置高、中、低3个养分梯度,通过温室培养和室内分析对两种牧草绿叶和枯叶N浓度、P浓度、N꞉P以及重吸收效率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青稞和垂穗披碱草绿叶N浓度随N꞉P输入水平提高而极显著增加(P0.05)。青稞和垂穗披碱草枯叶P浓度随N꞉P输入水平提高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养分梯度与N꞉P输入水平交互作用对两个物种枯叶N꞉P计量学特征均有显著影响(P<0.05)。3)随着N꞉P输入水平的提高,青稞N重吸收效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垂穗披碱草N重吸收效率呈升高趋势,青稞和垂穗披碱草P重吸收效率和N重吸收效率比均值分别为1.93和0.61,青稞的P素利用策略更为保守,而垂穗披碱草的N素利用策略更为保守。这种差异化响应可能由物种属性决定,反映了植物多元化的养分利用和分配策略。本研究分析了藏北典型牧草叶片对多梯度养分的利用和适应策略,为明确典型牧草对梯度养分的利用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杜昌文; 周健民
    • 摘要: 缓控释肥料养分的释放因能更好地与作物需求相匹配而使得养分利用率高,是提升养分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为新型缓控释肥料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MOF是一种基于分子设计的新型团簇功能多孔化合物,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构型多样及结构可调控等优点,在化学、材料、医学、生物传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现在也开始应用于农业。本文根据MOF的组成结构、功能特点和合成方法,探讨了MOF应用于新型缓控释肥料的特点和进展,进而阐述了MOF类新型缓控释肥料未来的发展方向,可根据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从分子层面定向设计引入特定营养元素,为缓控释肥料的研制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 王继唯; 袁浩; 马阳; 张世卿; 张培; 张建发; 李晓鹏; 彭正萍
    • 摘要: 针对河北省黑龙港区轻壤质和砂壤质土壤分布较多、氮肥施用方式不合理、氮肥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法,在轻壤和砂壤质麦田同时设置不同氮肥基追比处理,探讨小麦旗叶SPAD值动态变化、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面积指数,以及成熟期植株全氮、干物质、产量、氮素效率等.结果表明:轻壤质小麦开花前后SPAD值、叶绿素荧光和叶面积指数均以氮肥基追比4:6较好,砂壤质则为3:7较好;灌浆期轻壤质和砂壤质各处理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相近.2种质地土壤下小麦籽粒全氮积累量远大于秸秆,轻壤质植株干物质、全氮含量和产量高于砂壤质,且轻壤质氮肥基追比4:6处理植株全氮较砂壤质提高32.8%,轻壤质小麦最高产量较砂壤质增加41.4%.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回收率等轻壤质均以4:6处理最高,砂壤质则以3:7最优.因此,轻壤质土壤小麦高产潜力强于砂壤质,两者合理氮肥基追比分别为4:6和3:7,生产上应该针对不同质地土壤类型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合理分配氮肥.
    • 贾绥安; 高强; 杜宝龙; 年芳; 唐德富
    • 摘要: 为探究有机硒和枣粉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养分利用的影响,试验采用2×5两因子(A、B)随机试验设计,A因子为枣粉添加水平,分别为0、8%,B因子为硒添加水平,分别为0、0.3、0.6、0.9、1.2 mg/kg.选择体重接近、健康的1日龄科宝505白羽肉仔鸡720只,随机分为10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公母各半).试验期为42 d,分前期(0~21 d)和后期(22~42 d)两个饲养阶段.结果表明:有机硒和枣粉两因子间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试验前期,A2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A1组(P<0.05),且A2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添加枣粉可显著提高肉仔鸡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P<0.05).试验后期,A5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除A1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而料重比显著低于除A3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A4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A1、A2和A3组(P<0.05).A5组总能和总磷利用率均有下降的趋势(P=0.090;P=0.078).添加枣粉后,肉仔鸡对氮和钙的利用率均有改善(P<0.05),但总能的利用率显著下降(P<0.05).综上,饲粮添加0.3 mg/kg硒可以提高肉仔鸡前期平均日增重,添加枣粉可改善肉仔鸡前期采食量,并提高氮和钙的利用率.
    • 刘希增
    • 摘要: 本研究评估了日粮添加富含浓缩单宁的树叶粉对感染线虫病绵羊采食量、营养利用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年龄一致、平均体重为(25.05±1.50)kg的绵羊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其中24头绵羊感染同一剂量的线虫(2000个).试验绵羊分为对照组、感染组和单宁组(感染组日粮+1.5%树叶粉),试验时间为90 d.结果:与对照组和感染组相比,单宁组显著降低了浓缩料摄入量(P<0.05),而感染组和单宁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单宁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尿氮排泄量(P<0.05),对照组与单宁组较感染组显著降低了氮沉积量(P<0.05),而氮沉积/摄入量显著高于感染组(P<0.05).试验30 d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体积显著降低(P<0.05),而试验30、60和90 d后,对照组、感染组和单宁组嗜酸性粒细胞占比依次显著升高(P<0.05).所有试验动物在试验90 d时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和感染组相比,单宁组显著降低了血清尿素水平(P<0.05).结论:在感染线虫病绵羊日粮中添加1.5%浓缩单宁对氮沉积、血液参数有改善作用.
    • 蔡国俊; 锁盆春; 张丽敏; 符裕红; 李安定
    • 摘要: 研究植物器官中碳(C)、氮(N)、磷(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了解植物体内养分的吸收、运输和分配机理,揭示植物生活史策略及其响应和适应环境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喀斯特峰丛洼地3种建群树种为研究对象,对其根、茎、枝、叶中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含量在3种建群树种器官中的分配表现为叶(496.45±20.28 mg/g)>根(472.35±13.8 mg/g)>茎(471.01±8.85 mg/g)>枝(468.04±11.36 mg/g),N、P含量分配表现为叶(21.39±3.11 mg/g,0.99±0.19 mg/g)>枝(6.30±1.30 mg/g,0.50±0.13 mg/g)>根(6.27±1.0 mg/g,0.39±0.08 mg/g)>茎(1.65±0.47 mg/g,0.22±0.05 mg/g),同一养分元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有显著差异;N、P含量在各树种和各器官(干、皮、枝、叶)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变异,而C含量在各树种和各器官之间变异较小;C:N和C:P表现茎中最高,叶中最低;3种建群种植物N:P平均值为22.02±3.79,受P限制;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同一器官对不同养分的吸收以及不同器官对同一养分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均具有一定的协同特征.研究可为喀斯特峰丛洼地地区植物的养分循环、生态策略及环境适应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张磊; 李怀胜; 刘金霞; 王贺亚; 梁飞; 王国栋; 李金科; 杨杰
    • 摘要: 设置不施肥处理(T1)、监控施肥处理(T2)、监控施肥不施氮肥处理(T3-N)、监控施肥不施磷肥处理(T4-P)和农户常规施肥处理(T5),研究水肥一体化下氮磷减施对滴灌春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滴灌春小麦水肥一体化化肥减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表明,合理的水肥运筹均能提高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量,T3-N和T4-P处理春小麦干质量相近,均较高,其次为T2处理.T2、T3-N和T4-P处理春小麦籽粒、颖壳、茎叶氮和磷含量总体上均高于T5和T1处理.与T5和T1处理相比,水肥一体化下氮磷合理配施的T2处理可显著提高春小麦产量,分别增产20.07%和33.44%;与T5处理相比,T2处理施N量减少25%、施P2O5量减少112%,而春小麦不减产,甚至有增产效果.与农户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的施肥处理(T2、T3-N、T4-P处理)均能提高氮肥和磷肥的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利用率.总体来看,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的施肥处理T2、T3-N、T4-P均可提高春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并减少化肥施用量,达到了减肥不减产的目的 .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