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灌溉方式

灌溉方式

灌溉方式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75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农作物、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3篇、会议论文57篇、专利文献60871篇;相关期刊309种,包括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现代农业科技、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第二十三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 、2017年中国马铃薯大会、中国园艺学会第二届全国农用塑料设施大棚、温室栽培技术交流会 等;灌溉方式的相关文献由189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玉龙、李伏生、李建设等。

灌溉方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3 占比:1.11%

会议论文>

论文:57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60871 占比:98.80%

总计:61611篇

灌溉方式—发文趋势图

灌溉方式

-研究学者

  • 张玉龙
  • 李伏生
  • 李建设
  • 李新建
  • 梁银丽
  • 赵宏伟
  • 曹伟
  • 杨恒山
  • 赵海雄
  • 高艳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峰
    • 摘要: 一、灌溉方法冬季棚室蔬菜浇水最好采用微水灌溉,有条件建议膜下微灌。这种灌溉方式能阻止和减轻地面水分蒸发,从而降低温室内的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可用大小行起垄盖地膜栽培方式:大行距80 cm、小行距50 cm,垄高在10~15 cm,每垄一行苗。相邻的2垄用一幅地膜覆盖,2垄就形成1个膜下暗沟,然后适时放水进行垄间地膜暗灌。在大行间覆地膜,也可以用干燥的麦秸、稻草等覆盖,使得棚室不露土壤,既能满足蔬菜水分的需要,又可控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地温、降低空气湿度,能显著减轻病害的发生与传播。测定表明:微水灌溉可提高地温6°C左右,降低空气湿度9%~10%,减轻病害30%以上。
    • 张倩; 李萧婷; 吴翠云; 张锐; 包建平; 陶书田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提高水资源在梨果园中的有效利用率,改善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6年生库尔勒香梨为试材,采用沟灌、滴灌、漫灌3种灌溉方式,比较不同灌溉方式对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的灌溉方式。【结果】与对照大水漫灌相比,滴灌显著提高果实脱萼率,色泽红润,果实单果重、果形指数、角质层厚度增加显著,果肉硬度和VC含量降低。沟灌的果实单果重减小,果形指数、果肉硬度、VC含量、蜡质层与木栓层厚度增加;由主成分分析得到滴灌的果实综合品质最优,其次为沟灌;漫灌的3-2处理有利于宿萼果的生长,其果实品质优于沟灌处理;3种漫灌方式中,3-2处理更有利于提高果实综合品质。【结论】适当的减少灌溉量可以提高库尔勒香梨的综合品质,其中滴灌能够大幅度节水,提高果实品质的效果最好。
    • 邱峰; 景元书
    • 摘要: 为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稻田微气象特征及生长的影响,于2020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内,对稻田生育期设置5种不同灌溉处理:保持田间土层湿润[对照(CK)];喷灌处理,保持田间水深5 cm(A1);喷灌处理,保持田间水深10 cm(A2);漫灌处理,保持田间水深5 cm(A3);漫灌处理,保持田间水深10 cm(A4)。对比分析生育期内不同灌溉处理对稻田土壤温度、冠层内气温、相对湿度和能量平衡的影响以及水温和气温、土温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表明,A2和A4处理的土壤温度最低,A1和A3处理次之,CK最高,灌溉可有效降低土壤温度,灌水量越多,降温越明显,土温的日最高值和日变幅也越小,灌溉对土壤深处的影响不明显;灌溉降低了冠层内空气温度,提高了相对湿度,减小了日变幅,灌水量越多,其效果越明显,喷灌的效果优于漫灌。灌水量的增加会减小稻田的潜热通量。用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得到水温和土温的r值为0.99,水温和气温的r值为0.84,水温和气温、土温有着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适当灌水可提高水稻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适当灌水可提高水稻产量。
    • 贾国燏; 骆洪义; 褚屿; 林举梅; 王志远; 陈堂鑫; 徐震
    • 摘要: 探讨了在不同灌溉条件下,对玉米植株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试验以山东省磨山为试验地,在水肥一体化基础上,开展不同灌溉方式对玉米植株养分吸收规律的探究,设置不灌溉(CK)、沟灌(T1)、喷灌(T2)、滴灌(T3)4种灌溉方式。研究表明:拔节期、抽丝期、成熟期3个时期,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都呈现出T3>T2>T1>CK;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大致表现出T3>T2>T1>CK;钙、镁养分的吸收量大致表现出T3>T2>T1>CK;铁、锰、铜、锌养分的吸收量大致表现出T3>T2>T1>CK。此外,玉米植株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T3处理最高,为14447.20 kg/hm^(2);氮、磷、钾养分积累量T3处理最高,分别为207.73 kg/hm^(2)、178.18 kg/hm^(2)、204.65 kg/hm^(2);钙、镁养分积累量T3处理最高,分别为22.55 kg/hm^(2)、7.62 kg/hm^(2);铁、锰、铜、锌养分积累量T3处理最高,分别为8967.55 g/hm^(2)、1040.53 g/hm^(2)、406.65 g/hm^(2)、1182.65 g/hm^(2)。综上,相比于沟灌、喷灌,滴灌对于玉米植株养分吸收更优,滴灌方式可以更好的促进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养分吸收量,是玉米种植中适宜的灌溉方式
    • 周富强
    • 摘要: 以伊宁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为研究背景,对传统地面灌溉、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和滴灌4种灌溉方式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滴灌、喷灌、管道灌溉相比传统地面灌溉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提升了31.5%、29.3%和21.1%;滴灌的灌溉总费用最高,其次为传统地面灌溉,管道输水灌溉和喷灌分别排第三和第四;在集中成片地区推荐使用滴灌,在农业分散地区推荐采用管道输水灌溉。
    • 凡久彬
    • 摘要: 为获得辽西地区辣椒高效节水灌溉方式,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不同灌溉方式(管灌、微喷灌及滴灌)对土壤地温、辣椒生长、产量及耗水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5 cm处地温影响最大,对辣椒耗水量没有产生显著差异,日耗水规律均表现为“果实生长期>果实成熟期>开花期>苗期”。滴灌条件下最有利于辣椒生长和产量的获得。滴灌处理辣椒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优于管灌和微喷处理,说明该地区辣椒的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是滴灌。
    • 李泽霞; 陈爱华; 董彦丽
    • 摘要: 为探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灌溉方式对侧柏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兰州市小青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侧柏人工林地选取喷灌、穴灌和漫灌3个灌溉处理开展试验,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理化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侧柏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及持水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容重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不同灌溉方式下,喷灌地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均小于漫灌地,孔隙度和持水量均大于穴灌地和漫灌地。不同灌溉方式的土壤养分指标也有所不同,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性氮、速效钾基本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表现为喷灌地>漫灌地>穴灌地,土壤pH、有效磷变化无明显规律。3种灌溉方式中喷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效果最好,是一种更适合于侧柏人工林的灌溉措施。
    • 薛新伟; 杨恒山; 张瑞富
    • 摘要: 研究了西辽河平原灌区3种主要灌溉方式(浅埋滴灌、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对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采用大田对比试验,以农华101为供试品种,大小垄种植(小垄行距40 cm,大垄行距80 cm),种植密度7.5万株·hm^(-2),在设定的灌溉定额下(膜下滴灌和浅埋滴灌为3150 m^(3)·hm^(-2)、传统畦灌为4500 m^(3)·hm^(-2)),测定和分析了玉米根系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及籽粒产量。玉米籽粒产量浅埋滴灌和传统畦灌均高于膜下滴灌,且与膜下滴灌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2017年分别提高了5.75%和4.62%,2018年分别提高了13.82%和7.25%;根干质量0~20 cm土层吐丝期膜下滴灌和浅埋滴灌较传统畦灌高15.72%和8.21%,二者与传统畦灌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完熟期浅埋滴灌较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分别高10.96%和11.95%,且与二者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吐丝期株间、行间根幅10 cm土层处以膜下滴灌最高,30 cm土层处以浅埋滴灌最高、膜下滴灌最低,且二者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根条数吐丝期10 cm、20 cm土层处以膜下滴灌最高,传统畦灌最低,二者间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30 cm土层处浅埋滴灌和传统畦灌均显著高于膜下滴灌;根长在吐丝期0~20 cm土层以膜下滴灌最高、传统畦灌最低,完熟期以浅埋滴灌最高、膜下滴灌最低;根系SOD、POD活性在吐丝期0~20 cm土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乳熟期以传统畦灌最高、膜下滴灌最低,二者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MDA含量在0~20 cm土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40~60 cm土层膜下滴灌均显著高于浅埋滴灌和传统畦灌。浅埋滴灌处理下玉米根系生育后期SOD、POD活性降低较慢,MDA含量升高较慢,使得根系在生育后期保持了较强的活力,是籽粒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 崔虎群; 李文鹏; 康卫东; 刘振英; 尹德超; 吴玺; 安永会; 耿红杰
    • 摘要: 降水和人工灌溉是黑河中游浅层地下水重要的补给来源。长期以来入渗补给量评价采用经验参数法,但没有成熟的监测方法和实证数据。采用人工溴示踪法研究黑河中游不同灌溉条件和不同深度条件下的地下水入渗补给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降水条件下包气带溴离子含量峰值年均运移距离为21.25 cm,年平均入渗补给量为11.93 mm,入渗补给系数为0.1;大水漫灌条件下包气带溴离子含量峰值年均运移距离为86.51 cm,年平均入渗补给量为148.7 mm,入渗补给系数为0.16;小水漫灌条件下包气带溴离子含量峰值年均运移距离为46.35 cm,年平均入渗补给量为53.81 mm,入渗补给系数为0.07;滴灌条件下年包气带溴离子含量峰值年均运移距离为41.72 cm,年平均入渗补给量为52.6 mm,入渗补给系数为0.11。人工溴示踪剂应投放在包气带水分单向入渗下行区,一般西北内陆盆地在地表3 m以下为宜。此研究成果可为黑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实证参数,对西北内流盆地地下水水资源量与合理开发利用的科学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 张明伟; 杨恒山; 邰继承; 范秀艳; 葛选良; 张雨珊; 徐晓
    • 摘要: 为探明秸秆还田与灌溉方式对玉米田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2020年进行玉米秸秆还田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设秸秆还田(S+)和秸秆离田(S-),副处理设传统畦灌(F)和浅埋滴灌(D),分析秸秆还田和不同灌溉方式下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固持变化特征。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耕层土壤0.25~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浅埋滴灌可显著提高0.25~1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秸秆还田与浅埋滴灌互作对>0.25 mm粒径的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的提高均有正效应;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0.25 mm粒径的团聚体含量(R0.25),降低不稳定团粒指数(ELT),浅埋滴灌可显著提高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秸秆还田与浅埋滴灌互作可显著增加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从而提高团聚体稳定性;秸秆还田与浅埋滴灌互作效应还可显著提高0.5~3 mm粒径的水稳性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提高1~3 mm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碳富集系数,从而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秸秆还田、浅埋滴灌均可优化土壤三相比,且在吐丝期作用更为明显,秸秆还田与浅埋滴灌互作可显著提高土壤气相占比和广义土壤结构指数。秸秆还田与浅埋滴灌对提高 耕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作用明显,可增加 0.5~3 mm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其有机碳富集系数, 优化土壤三相比。秸秆还田配合浅埋滴灌种植模式可作为改土培肥、提高耕地质量的种植方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