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17779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农业工程学报、北方园艺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三届(2014)中国草业大会、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2007年亚太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国际研讨会等;土壤孔隙度的相关文献由746位作者贡献,包括满秀玲、张光灿、温维亮等。

土壤孔隙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2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17779 占比:99.91%

总计:217968篇

土壤孔隙度—发文趋势图

土壤孔隙度

-研究学者

  • 满秀玲
  • 张光灿
  • 温维亮
  • 王传宇
  • 王虓
  • 郭新宇
  • 何丙辉
  • 刘永贤
  • 刘霞
  • 周柳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公超; 张刘东; 李辉; 郭淑芹; 鲁秀娜
    • 摘要: 为提高干旱瘠薄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干旱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核桃(Juglans regia L.)为研究树种,将5目、10目、30目粒径的保水剂施入土壤中,分析保水剂对核桃幼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保水剂能明显降低核桃幼苗的土壤容重,其中保水剂为5目、10目、30目时,核桃土壤容重分别是对照组的96.02%、96.59%、92.05%。(2)保水剂能明显改善土壤的持水性能,增加土壤有效水储存容量。施加保水剂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明显增加(P≤0.05),且保水剂粒径越小三种孔隙度在土壤中的占比越高,当保水剂粒径达到30目时,核桃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分别为对照的1.61倍、1.29倍、1.33倍。总体而言,保水剂能改善土壤持水、保肥和通气性能,提高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对干旱瘠薄地树木栽植有重要意义。
    • 刘本忠
    • 摘要: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是一项绿色增产、生态环保、节本增效的先进适用技术,是发展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大措施,也是破解秸秆禁烧难题的有效措施。农作物秸秆产量与粮食产量基本相等,秸秆全量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中氮、磷、钾、硅等养分含量,培肥地力,减少化肥施用量,土壤板结程度减轻,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透气性增强,促进农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强壮、植株生长发育健壮,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抗倒伏能力,保护环境,稳产增产。
    • 李泽霞; 陈爱华; 董彦丽
    • 摘要: 为探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灌溉方式对侧柏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兰州市小青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侧柏人工林地选取喷灌、穴灌和漫灌3个灌溉处理开展试验,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理化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侧柏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及持水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容重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不同灌溉方式下,喷灌地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均小于漫灌地,孔隙度和持水量均大于穴灌地和漫灌地。不同灌溉方式的土壤养分指标也有所不同,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性氮、速效钾基本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表现为喷灌地>漫灌地>穴灌地,土壤pH、有效磷变化无明显规律。3种灌溉方式中喷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效果最好,是一种更适合于侧柏人工林的灌溉措施。
    • 徐馨宇; 胡楠; 范利武
    • 摘要: 为了研究有机污染场地原位热传导热修复过程中地层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基于典型场地建立水-汽-热耦合输运模型,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平台对原位热传导修复过程中的土壤温升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预测得到温度、水相及蒸汽相浓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文献中的单根加热棒加热场地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通过参数化分析探究土壤孔隙度、水饱和度及毛细作用力对土壤温度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孔隙度和水高饱和度将导致土壤温升减慢,这是由于大量热量用于液态水蒸发过程.毛细管力会强化液态水输运,增大蒸发速率.
    • 周玉泉; 姚建忠; 王富; 杨斌
    • 摘要: 为阐明不同改造措施对晋北风沙区杨树退化林分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内杨树丰产林、油松纯林、杨树-油松混交林3种改造林分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蓄水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3种林分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继续改造成杨树丰产林相比,退化林分改造成杨树-油松混交林后,土壤容重显著降低(P0.05),其蓄水能力甚至表现出了减弱的趋势。因此,从水源涵养方面考虑,研究区内杨树退化林不宜皆伐改造成油松纯林,应该参考针阔混交林分结构进行改造,以提高林地水源涵养能力。
    • 陈素灵; 方发之; 吴钟亲; 桂慧颖; 王灵
    • 摘要: 为探究保梅岭保护区内不同类型林分林下土壤水文特性,以该区域内5种典型人工纯林及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土层深度测定及计算各林分土壤容重、孔隙度、贮水量等物理—水分指标.结果 表明:①各类型林分土壤容重、贮水量、含水量、涵蓄降水量和有效涵蓄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加深的变化规律在各林分间表现不同.②6种林分土壤容重大小介于1.16g/cm3~1.52g/cm3,以加勒比松林最大,天然次生林最小.③总毛管孔隙大小介于28.61%~52.54%,滞留贮水量大小介于48.24mm~147.96mm,以天然次生林最大,加勒比松林最小.④有效涵蓄量大小介于40.87mm~129.18mm,以天然次生林最大,桉树林最小.综合分析表明,天然次生林土壤通气透水性、贮蓄和调节水分能力优于人工纯林,而人工纯林中以枫香林涵养水源能力最佳.
    • 刘小粉
    • 摘要: 通过4年定位试验,对比研究了有机种植(OF)和常规种植(CF)对土壤养分含量及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相比,OF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了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OF处理容重显著降低4.7%,土壤总孔度、有效孔度和有效水含量则分别增加5%、27%和32.8%;有效含水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呈显著相关,而有效孔隙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总之,以绿肥为主要肥源的有机种植模式,显著改善了土壤物理特性,有利于土壤磷素活化,但需要及时补施钾素.
    • 高伟; 张俊; 郝西; 刘娟; 崔亚男; 张曼; 张朋磊; 臧秀旺
    • 摘要: 研究了新型耕作方法(粉垄耕作)对之后两年花生田土壤物理性状及花生根系、产量的影响,为通过耕作方法获得花生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以豫花22号为材料,设旋耕(CK)、粉垄25 cm、粉垄40 cm三个处理,于前茬冬小麦播种前进行,其他田间操作均保持一致.试验结果表明,粉垄耕作对土壤性状、作物根系发育和产量构成影响较大.与对照相比,粉垄40 cm处理土壤容重降低12%,土壤孔隙度增加17.20%,花生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分别增加111.90%、93.37%、42.09%,根干质量提高54.55%,增产21.55%.粉垄耕作措施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根系发育,增加产量.
    • 丛小涵; 王卫霞
    • 摘要: [目的]探索不同农作方式对阿克苏地区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单作枣园、枣麦间作园、荒地单作枣园、撂荒地等5种典型的农作方式下的土壤,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其主要物理特性.[结果]与农田小麦地和撂荒地相比,枣园和枣麦间作园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含水量均有相应的提高;不同农作方式下土壤湿筛团聚体组成均以2~0.25 mm的中间团聚体为主,含量达38.95%~53.74%.农田改建为枣园或枣麦间作园后>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MWD与GMD均表现为增加.撂荒地改建为枣园后,土壤粉+黏团聚体含量下降了5.25%~43.86%.土壤大团聚体、中间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含量则表现为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9.07%~64.92%、0.49%~4.19%和0.72%~20.11%.[结论]与农田小麦地和撂荒地相比,枣园和枣麦间作园均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可促进土壤形成良好结构.
    • 杜满义; 封焕英; 裴顺祥; 张连金; 法蕾; 郭嘉; 辛学兵
    • 摘要: 为应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问题,探究林分密度对森林土壤的影响,以晋南油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探讨3种林分密度(500、1250、2475株·hm-2)对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密度和土壤孔隙度影响不同,高密度油松人工林显著降低土壤密度,增加土壤总空隙度和非毛管孔隙.(2)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程度不同,高密度油松人工林显著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3)不同林分密度对表层土壤密度、孔隙度和持水特性的影响更为强烈,林分密度对0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持水特性指标表现出相反的增减趋势.(5)林分密度2500株·hm-2左右相对更利于晋南区域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