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606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0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08539篇;相关期刊222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防护林科技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5生物肥料技术创新高峰论坛、第十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第十二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森林培育高峰论坛等;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文献由2103位作者贡献,包括薛立、何丙辉、孙保平等。

土壤物理性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0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8539 占比:99.46%

总计:109133篇

土壤物理性质—发文趋势图

土壤物理性质

-研究学者

  • 薛立
  • 何丙辉
  • 孙保平
  • 庞学勇
  • 李吉跃
  • 王彦辉
  • 郭建英
  • 吴迪
  • 崔诚
  • 张俊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义远; 董文渊; 浦婵; 谢泽轩; 钟欢; 李吉; 张炜
    • 摘要: 以大关县3种土层深度0—40 cm、0—80 cm和0—120 cm的天然筇竹林为研究对象,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竹子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关系,以期为筇竹林适宜立地条件选择、适地适竹及定向培育提供的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同一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呈现出随土层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土壤容重和非毛管孔隙度则呈现出随土层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且薄土层和厚土层各土壤物理因子差异显著(P0.05)。(4)土壤物理因子对筇竹构件生物量分配有着显著影响(P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容重>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结论:土壤物理因子沿土层厚度的变化对筇竹构件生物量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土壤物理性质较差的生境中,筇竹会优先将生物量分配给秆,并通过减少叶生物量来响应水分缺失的不利环境,这对筇竹林立地条件选择有指导意义,即筇竹宜选择较深厚土层经营,以促进生物量积累和种群生长。
    • 熊瑛楠; 冯天骄; 王平; 吴旭东
    • 摘要: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之一,人工植被恢复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质量,明确长期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和养分性质的响应差异,有利于进一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选取晋西黄土区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地、人工刺槐林地、人工油松林地3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有机碳、氮磷钾元素含量等土壤养分,对比分析长期不同人工林恢复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1)次生林地、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在0—20 cm浅层土壤的容重分别1.15,1.04,1.06 g/cm^(3),次生林地的容重最大,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2)次生林地在浅层的土壤水分状况优于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土壤水分消耗期(生长季开始前)过渡到积累期(生长期开始)时,次生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更剧烈;(3)次生林地土壤碳储量较高,油松林地土壤氮、磷储量较高。3种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变化差异显著,且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速效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表现为先增大再减小。以水养条件为依据,建议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多以保育次生林为主来达到较好的水碳储量等生态效益,有利于优化晋西黄土区的林分管理,促进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
    • 李超; 王俊; 邢文超; 张少宏; 柳瑞
    • 摘要: [目的]探讨绿肥填闲种植对旱作冬小麦农田耕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其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4 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夏闲期种植长武怀豆、苏丹草、怀豆/苏丹草混播以及裸地休闲(CK)对旱作冬小麦收获期农田耕层(0—20 cm)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和团聚体的影响。[结果]在0—10 cm土层,与CK相比,苏丹草和混播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怀豆,苏丹草和混播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大团聚体(>5 mm)所占比例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在10—20 cm土层,苏丹草处理大团聚体所占比例和MWD均显著高于CK。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毛管孔隙度和团聚体平均重量与绿肥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与绿肥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黄土高原地区,夏闲期单播种植长武怀豆、苏丹草及混播均能显著改善耕层土壤物理性质,综合来看,苏丹草单播的效果优于长武怀豆单播和二者混播。
    • 李连强
    • 摘要: 以辽东半岛地区的红松、落叶松、红松针阔混交林和灌草4种主要林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等方法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1)土层深度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负相关;容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范围分别在0.50~1.30 g/cm^(3)、40%~88%、30%~80%。(2)林分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波动幅度先逐渐降低最后有所增加。不同林分持水能力不同,有林地>灌草地;落叶松林>红松林和红松针阔混交林>灌草地。(3)林分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土壤厚度和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非毛管孔隙度差异性不显著。林分主要土壤物理性及其持水性受到林分类型和土壤深度的影响,表现出浅层和中层土壤保水持水能力强;落叶松林土壤结构质地更优,保水持水性更强。
    • 赵文东; 李凯; 朱传晟; 杨启帆; 沈健; 林熙; 何宗明; 丁国昌
    • 摘要: 【目的】为了解闽南山地杉木转换为固氮树种黑木相思和速生树种桉树后,对土壤碳氮磷储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改善状况。【方法】以杉木采伐迹地上营造的3种同林龄人工林(杉木、桉树、黑木相思)为研究对象,采集林下0~10,1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碳、全氮、全磷、pH及6项物理性质(容重、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并计算其化学计量。【结果】桉树和黑木相思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杉木土壤,3种林分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土层加深显著降低,全磷含量受土层和树种的影响较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种林分土壤的C∶N、C∶P、N∶P和C∶N∶P随土层的变化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但整体表现为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黑木相思和桉树土壤的C∶N、C∶P、N∶P整体高于杉木土壤,3种林分土壤的化学计量均处于中等变异水平;土壤容重与有机碳、全氮、C∶N、C∶P、N∶P呈显著负相关,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与有机碳全氮及化学计量比均具有显著相关性,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有机碳与全氮、C∶N、C∶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全氮与C∶N和N∶P呈极显著正相关;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均对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C∶N、C∶P、N∶P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但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其影响却未达显著水平。【结论】杉木转换为固氮树种黑木相思和速生树种桉树会显著提高土壤碳氮含量及化学计量,有助于土壤养分的改善。
    • 尚晴; 王忠伟; 程露
    • 摘要: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风景区土壤理化特征对不同旅游干扰强度和干扰距离的响应。结果表明,重度干扰的土壤容重(1.23 g·cm^(-3))显著高于轻度(1.03 g·cm^(-3))和中度(1.07 g·cm^(-3))干扰的(P<0.05),而其土壤总孔隙度(57.5%)则显著低于轻度(61.3%)和中度(59.6%)干扰的(P<0.05);中度及重度干扰下的土壤全氮含量(1.9 g·kg^(-1)和1.8 g·kg^(-1))和有机碳含量(19.3 g·kg^(-1)和21.2g·kg^(-1))均显著低于轻度干扰的(2.2 g·kg^(-1)和26.8 g·kg^(-1))。与背景区(距干扰中心区边缘外10 m以上)相比,干扰导致缓冲区(距干扰中心区边缘外3~10 m)的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变化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而下降,而核心区(位于干扰中心区0~1 m)的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的变化随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森林风景区的规划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 刘长海; 葛瑶; 秦家凤; 汪慧霞; 杨妮
    • 摘要: 为探讨沙棘人工林对黄土高原区土壤的改良作用,采用烘干法和环刀法对裸地、草地和沙棘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测定,分析0~40 cm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6个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植被类型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显著,与裸地相比,沙棘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非毛管孔隙度,并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沙棘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非毛管孔隙度显著高于草地,土壤容重显著低于草地;沙棘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优于裸地及草地,沙棘人工林在土壤持水性、土壤改良及土壤抗侵蚀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对研究区土壤质量提升具有一定效果。
    • 张毅川; 田莉; 孙杨; 秦文珂; 火高生; 余根
    • 摘要: 绿地土壤是城市雨水渗蓄的主要界面,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可以为城市绿地雨水调控提供依据。文章以新乡市5个城市公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布点采样法测定乔草地、灌草地、草地0~15 cm、15~30 cm、30~45 cm土层的土壤物理性质,探讨不同植被类型绿地土壤入渗性能以及与其他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灌草地土壤容重、土壤比重、土壤孔隙度、土壤紧实度均优于乔草地和草地,草地的土壤含水率高于灌草地和乔草地,乔草地土壤饱和导水率高于草地和灌草地;土壤饱和导水率仅与土壤比重显著相关,与其他土壤指标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在进行绿地建设时适当增加乔灌木种植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城市绿地土壤渗水蓄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 梁晶; 张青青; 张浪
    • 摘要: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遗留搬迁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为期10个月的湿垃圾堆肥、氨基酸和木醋液等不同配比改良材料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植物成活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湿垃圾堆肥或湿垃圾堆肥与氨基酸和木醋液配施均具有降低搬迁地土壤容重及增加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入渗率、水稳性团聚体、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作用。仅考虑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时,单施40%湿垃圾堆肥的配比2对搬迁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作用最大,但因望春玉兰的成活率较低(50%),不适宜推广利用;综合考虑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情况和植物长势时,添加20%湿垃圾堆肥、1 kg/m^(3)氨基酸并喷施1 L/m^(3)木醋液的配比5既对搬迁地土壤物理性质具有较大改善作用,且望春玉兰成活率较高(100%)。经改良后,搬迁地土壤容重为1.22 g/cm^(3),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为2.52%,总孔隙度为52.56%,土壤入渗率为4.01 mm/h,>0.25 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10.02%,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分别为429.47 g/kg和403.80 g/kg。本研究可为搬迁地土壤改良工程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 其乐木格
    • 摘要: 沙漠化是目前全球面临最为严峻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问题之一,而土壤是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土壤物理性质是反映土壤结构和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主要综述了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的研究,以期对沙地土壤恢复和沙漠化整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