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3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78253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生态学报、北方园艺、防护林科技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6年中国球根花卉科研及产业开发研讨会、国际草业(草地)学术大会、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文献由1294位作者贡献,包括薛立、王锐、董希斌等。

土壤化学性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7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8253 占比:99.81%

总计:178584篇

土壤化学性质—发文趋势图

土壤化学性质

-研究学者

  • 薛立
  • 王锐
  • 董希斌
  • 何斌
  • 周梅
  • 孙权
  • 李俊
  • 纪立东
  • 赵鹏武
  • 关大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越勇; 刘银秀; 叶波; 金娟; 聂新军; 范志斌
    • 摘要: 为探明茶园施用沼液不同时间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在浙江省湖州市埭溪镇茶园采集了沼液施用时间分别为4、2和0 a的土壤样品,分析其主要肥力指标及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结果显示,1)与不施沼液处理相比,沼液施用4 a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127.6 mg·kg-1)、 有效磷(59.5 mg·kg-1)、 速效钾(211.5 mg·kg-1)含量显著提高;2)茶园施用沼液不同年限土壤C:N、C:P和N:P的平均值分别为19.56、21.35和1.09;3)土壤MBC含量与土壤pH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MBC和MBN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及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肥力等级极低的茶园连续施用沼液2 a后达到了高等肥力等级,施用沼液4 a处理的土壤各项指标比不施沼液处理有显著性提高,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以及化学计量比的综合评定显示土壤存在较大的氮和磷流失的风险.
    • 张月鲜; 红梅; 温馨; 裴志福; 赵卉鑫; 陈晨; 温晓亮
    • 摘要: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苏打碱化土为研究对象开展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生物炭+常规施肥(BC)、牛粪+常规施肥(CD)、玉米秸秆+常规施肥(SW)和羊粪+常规施肥(GM)5个处理,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碱化土壤有机碳(SOC)库和化学性质的影响。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收获季采集0—30 cm耕层土壤,分析不同有机物料添加下SOC及其活性碳组分和主要盐碱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CK相比,2019年和2020年各有机物料添加处理下SOC平均增幅分别为22.7%和17.2%,土壤有机碳储量(SOCs)平均增幅分别为22.9%和18.2%;4种有机物料均提高了碱化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其中,CD和GM处理下各活性碳组分含量增幅较其他处理更高;2019年各有机物料添加处理下碳库管理指数(CPMI)较CK提高53.8%~108.3%,2020年提高71.3%~144.1%(P<0.05),CD和GM对CPMI的提升作用更明显。土壤化学性质方面,2020年各有机物添加处理下pH均显著下降,BC和CD处理下碱化度(ESP)分别显著下降36.9%和29.3%,CD处理下蔗糖酶活性提高36.7%(P<0.05)。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影响苏打碱化土SOC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活性有机碳组分和ESP。牛粪和羊粪施用对苏打碱化土有机碳库质量提升作用较好,生物炭施用对盐碱化指标改良效果最明显。
    • 尹飞
    • 摘要: 为了解与比较不同区域的土壤化学性质状况,通过系统分析源于10个流域的1047份土壤样品,获得了土壤全量养分、有效养分、金属离子含量和土壤pH值等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桃园的土壤全量养分、有效养分整体相对较高,重金属离子含量整体较低,是最利于植物、作物生长的流域类型。
    • 师晨迪; 邱宇洁; 赵彤
    • 摘要: 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渭北撂荒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对该地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小麦地、玉米地、菜地、花椒地)种植4年后的表层(0~30 cm)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质地中黏粒和粉粒最高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种植玉米,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与撂荒地相比,种植蔬菜和花椒存在增加土壤pH的趋势,种植小麦和玉米存在降低土壤pH的趋势;即与撂荒地相比,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最多的是小麦地和花椒地,玉米地和菜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相对较小。土壤质地主要表现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玉米地土壤粘粒含量最高,花椒地土壤砂粒含量最高。土壤有机质相对耕种年限提升呈现出台阶式上升的特征;且在耕种5年左右实现接近整治前撂荒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
    • 宋海岩; 江国良; 孙淑霞; 李靖; 涂美艳; 徐子鸿; 银登贵; 银西传; 许红飞; 陈栋
    • 摘要: 试验比较了垄上覆盖松针、地布和垄上清耕3种不同方式对桃园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酶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松针覆盖可显著降低桃园土壤pH值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蔗糖酶活性,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环境从而促进果树根系对矿物质养分的吸收。而长期地布覆盖会导致土壤pH偏高、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
    • 赵子麒; 李一华; 黄康庭; 李辉; 唐亚斌; 祝玲月; 唐健; 石媛媛; 林海能; 王亚琼; 陈利军; 卢胜; 吴立潮
    • 摘要: 【目的】桉树人工林单一树种多代连栽的炼山经营模式对土壤质量及其生态环境产生剧烈扰动,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采用免炼山造林这种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可能措施之一,然而在免炼山造林模式下,作为土壤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如何响应,仍知之甚少。【方法】以连续经营15年的3代人工林更新迹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免炼山造林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季节动态响应。研究对象为3种不同采伐剩余物保留措施的随机区组试验:移除采伐剩余物、平铺采伐剩余物、将采伐剩余物带状堆放,并以采伐前的第3代桉树人工林为对照,结合4个季节对土壤化学性质指标研究,并基于测序结果预测土壤微生物潜在功能差异。【结果】林地更新后3种处理的化学性质均呈现相比于采伐前先下降后随时间恢复趋势,且恢复速度快慢上依次是平铺>带状堆放>移除。3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均在秋冬季相比于采伐前降低了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并增加了多样性,其中移除处理的变化幅度最大。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和季节一起显著地改变了门水平上的细菌群落组成,且本研究发现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Chloroflexi和Acidobacteria 4种菌门均易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潜在功能预测分析表明,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确实会受到林地更新的影响而激活,并且会随着季节变化出现能量的释放使用和储存维持的现象。Heatmap分析说明了氮含量变化和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变化存在重要联系。【结论】3种免炼山林地更新模式和季节均会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环境产生影响,其中移除处理导致的化学性质恢复速度最慢,对微生物群落的扰动最大,而采用平铺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是三者中相对更优的选择。在季节方面,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群落中某些菌门和功能基因对季节的变化产生动态响应,这一发现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然季节和采伐剩余物管理如何差异影响桉树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态。
    • 卓翊深; 陈猛; 曹凯; 杨俊泉; 陈杰忠; 姚青
    • 摘要: 【目的】蓝莓(Vaccinium spp.)是无根毛植物,根系吸收养分能力弱。华南地区是蓝莓栽培的新区,调查研究广东土壤条件是否适合蓝莓生长发育、树体养分是否平衡。【方法】以广东省河源市蓝莓园的4个品种为研究对象,在叶片和土壤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营养诊断法(DRIS)研究蓝莓树体养分平衡和盈亏状况,测定菌根侵染率,分析影响树体营养的土壤化学性质。【结果】蓝莓树体养分水平存在品种差异,‘夏普蓝’养分水平最高,叶片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5.90、0.76、6.58 g/kg,铁含量63.73 mg/kg;树体养分的总体需求表现为磷>氮>钾,磷、氮含量处于偏低范围,钾含量处于平衡范围;土壤养分水平与叶片养分水平无显著相关性;根系菌根侵染率较低(15.0%~26.7%),导致根系吸收能力较弱。【结论】华南地区蓝莓树体的养分水平不平衡,与根系吸收能力弱和菌根侵染水平低有关,应该提高有机磷肥和有机氮肥用量,并接种菌根真菌。
    • 纪程; 孙玉香; 孟圆; 刘耀斌; 徐聪; 张永春; 谷益安; 汪吉东
    • 摘要: 还田秸秆腐解不及时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下茬作物生长,但长期秸秆还田是否能富集秸秆腐解微生物从而促进秸秆进一步降解尚未系统阐明。本研究依托江苏省典型稻麦轮作种植区的长期秸秆还田试验(10 a),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并利用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秸秆还田土壤的真菌群落组成,最后通过秸秆埋盆试验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小麦秸秆的降解潜力。结果表明:与未还田土壤相比,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土壤pH而提高了电导率,同时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总磷和总碳含量分别提高了23%、24%和2%。此外,秸秆还田明显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秸秆还田土壤中真菌群落多样性降低,优势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提高了25%,Schizothecium、Sarocladium、Gibberella、Rhizophlyctis、Cryptococcus、Lindtneria和Myrothecium等潜在秸秆降解真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增幅为2.5~132.3倍。秸秆还田土壤对小麦秸秆的腐解效率高于对照土壤,增幅达37%,冗余分析表明这一结果与秸秆还田对潜在秸秆降解真菌类群的富集作用有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稻麦轮作体系下长期秸秆还田可通过提高潜在秸秆降解真菌类群丰度促进秸秆降解。
    • 樊文霞; 王明贵; 陈国栋; 李田甜; 林峰; 翟云龙; 吴全忠; 万素梅
    • 摘要: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红枣(Ziziphus jujuba)||苜蓿(Medicago sativa)间作(JA)、苜蓿单作(SA)、红枣单作(SJ)3种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以及土壤微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间作条件下,土壤pH总体表现为“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土壤碱解氮含量表现为SA>JA>SJ;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均表现为JA>SJ>SA;土壤微生物数量在JA模式下最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土壤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在7月21日达到峰值,土壤细菌数量在6月19日达到峰值;从产量来看,间作处理产量较单作处理高73%。研究结果表明:枣苜间作模式可以显著(P<0.05)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量。
    • 宋秀丽; 黄瑞龙; 柯彩杰; 黄蔚; 章武; 陶波
    • 摘要: 大豆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负面影响,轮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形成,但关于不同轮作制度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尚不明确。以东北黑土大豆连作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休耕(CK)、休耕-大豆(FS)、玉米-大豆(CS)、小麦-大豆(WS)和大豆连作(SC)5种种植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显示前4种种植方式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显著不同于SC,CK和FS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CS和WS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5种种植方式在土壤细菌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上呈现显著差异(P<0.05),其中FS处理细菌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最高,SC处理最低。由OTUs韦恩图分析可知,CK处理特有的OTUs数量最多,FS次之,CS最少。与SC相比,有益菌属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厌氧蝇菌(Anaerolinea)、固氮菌(Azotobacter)及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相对丰度在FS土壤中显著增高,分别增加了0.47%、0.29%、0.37%和0.12%,芽孢杆菌(Bacills)相对丰度在WS中显著增高。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壤化学性质呈现显著差异,并且土壤中有机质(OM)和有效磷(P)、铜(Cu)、锰(Mn)等化学性质与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显著相关。综上,不同种植方式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该研究结果可为破除连作障碍,引导种植方式提供理论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