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稻麦轮作

稻麦轮作

稻麦轮作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74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1422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土壤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2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国际学术年会、2009土壤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安全学术研讨会、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等;稻麦轮作的相关文献由917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建国、陈留根、尹斌等。

稻麦轮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5 占比:2.10%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1422 占比:97.82%

总计:11677篇

稻麦轮作—发文趋势图

稻麦轮作

-研究学者

  • 朱建国
  • 陈留根
  • 尹斌
  • 沈明星
  • 王昌全
  • 邓良基
  • 郑建初
  • 刘敏
  • 吕卫光
  • 周国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国发; 侯朋福; 章建伟; 周燕; 徐磊; 李刚华; 丁艳锋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氮、磷、钾不同养分限投对稻麦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明确土壤养分的持续供应能力,为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农田精确施肥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当地主推稻麦品种,以常规施肥模式为对照,设置不施氮肥、不施磷肥、不施钾肥和氮磷钾肥均不施4种周年养分限投模式,开展多年定位试验,研究稻麦轮作农田作物生产的限制养分。[结果]氮是水稻、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的最主要限制养分,不施氮肥和氮磷钾肥均不施处理的作物产量及氮、磷、钾吸收量均较低。水稻产量及氮、磷、钾吸收量均随氮肥限投年限增加而下降,并可分别用多项式方程(y=a-bx+cx^(2),P<0.01)进行描述;而受田间气候条件不确定性的影响,小麦产量及氮、磷、钾吸收量并不随氮肥限投年限增加而规律性下降。水稻养分吸收受钾肥限投的影响,但不受磷肥限投影响。钾肥限投处理的水稻钾吸收量显著低于磷肥限投和常规施肥处理(分别降低32%和28%),同时水稻钾吸收量随钾肥限投年限增加呈增加趋势(y=0.61+0.89lnx,P<0.05)。与水稻表现不同,磷肥限投影响小麦产量,而钾肥限投不影响小麦产量;磷肥、钾肥限投均降低了小麦磷和钾吸收量,磷肥限投使磷和钾吸收量分别减少27%和23%,钾肥限投分别减少17%和38%。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量随磷、钾肥限投年限增加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结论]氮肥投入在作物施肥管理中不可或缺;在一定年限内,土壤养分供应可以缓冲磷、钾限投对作物生产的不利影响,但具体限投养分应针对不同作物区别对待。
    • 王红梅; 顾建芹; 相家英; 沈天菊; 屠莉宏; 江健
    • 摘要: 通过在奉贤地区粮食作物上进行连续5 a稻麦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不还田、半量、全量)对小麦、水稻产量构成及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秸秆还田5 a后,随秸秆还田量增加,水稻有效穗增多,利于水稻产量的增加,平均增幅3.6%和5.8%,其中秸秆全量还田的增产效果大于秸秆半量还田,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随还田量变化呈现相反效果,平均产量降低4.2%和5.1%。除土壤全钾含量变化不明显外,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和物理质量均有所提高,比还田初期增加10.9%~70.1%,秸秆半量还田的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增长率高于秸秆全量还田,而容重降幅低于全量。总体上,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增产有利,对小麦增产不利,而秸秆半量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提升作用较好。鉴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影响,奉贤地区的稻麦两季选择秸秆全量还田是可行的。
    • 徐敏; 徐敬争; 刘文菁; 徐萌; 徐经纬; 高苹; 罗晓春
    • 摘要: 为科学评估华东沿海水稻-小麦轮作(简称“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能量通量变化特征和固碳能力,基于2019—2020年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稻麦轮作全生育期通量数据,经质量控制,研究分析了太阳净辐射(R_(n))、潜热通量(LE)、显热通量(H)、土壤热通量(G)、CO_(2)通量(F_(C))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和稻麦轮作系统固碳量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有效能量和湍流通量能量平衡比率为0.80,能量闭合度较高,说明通量观测数据可靠。月均LE和R_(n)年内变化总体均呈“倒U型”,两者变化基本同步,峰值主要在5—8月,谷值主要在1—2月、11—12月。H和G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LE和R_(n)。日内逐小时F_(C)呈“U型”单峰二次曲线,总体为白天吸收CO_(2)、夜间排放CO_(2),CO_(2)日吸收峰值主要出现在10:00—12:30;逐日F_(C)和逐月F_(C)在年内总体呈“W型”变化特征,全年碳排放时段主要集中在1月、6月、11—12月,其余均为碳吸收,吸收峰值分别在冬小麦拔节孕穗期(3—4月)和水稻拔节孕穗期(8月)。2019年和2020年的2—5月冬小麦生长期的固碳量分别为387.4 g(C)·m^(-2)和382.2 g(C)·m^(-2),7—10月水稻生长期的固碳量分别为678.2 g(C)·m^(-2)和599.7 g(C)·m^(-2);白天,若气温升高,冬小麦和水稻的CO_(2)吸收能力会随之增强,但当饱和水汽压差高于1.7 kPa时,会降低这种吸收趋势,夜间主要是受气温影响。由此可见,沿海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有着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全年尺度上是碳汇,且为强固碳区。
    • 陶玥玥; 周新伟; 金梅娟; 施林林; 陆长婴; 王海候
    • 摘要: 为探求稻田湿润灌溉对还田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在太湖稻作区开展2年田间试验,设定秸秆还田与否(小麦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和种植体系(常规淹水灌溉、湿润灌溉)双因素试验,采用原位模拟网袋法和土壤有机碳化学分组法测定还田小麦秸秆腐解率,碳、氮、磷、钾释放率以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土壤总有机碳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湿润灌溉体系下还田小麦秸秆腐解率较常规淹水灌溉体系显著增加了12.5%,小麦秸秆碳、氮、磷的释放率分别显著增加了8.9%、9.8%和13.1%。小麦秸秆中钾释放较快,不同种植体系间无显著差异。与常规淹水灌溉体系相比,湿润灌溉体系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并且在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更为明显,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效性和活性有机碳有效性显著提高。与常规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可促进还田小麦秸秆养分释放以及土壤活性碳库提升,湿润灌溉可作为太湖稻作区可行的灌溉策略。
    • 傅庆林; 朱芸; 郭彬; 刘琛; 林义成; 裘高扬; 李华
    • 摘要: 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滨海盐土资源对推动盐渍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浙江省滨海盐土地区5种土壤质地和2种土地利用方式,采集0~20 cm土层土样进行物理化学性质分析,以期揭示浙江省滨海盐土稻麦轮作土壤肥力特征。结果表明,滨海盐土土壤pH在7.80~8.64,且土壤pH荒地高于稻田,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质地对土壤pH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土壤电导率(EC)稻田显著低于荒地,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EC均有极显著影响;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荒地低于稻田,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均有极显著影响。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稻田明显高于荒地,但土壤速效钾含量稻田明显低于荒地,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有极显著影响。因此,合理稻麦轮作是滨海盐土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 刘克敏; 梅军; 徐姮; 昌华敏; 潘永忠; 李剑锋
    • 摘要: 桃优77是中垦锦绣华农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以不育系桃农1A和恢复系R77配组育成的优质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2021年作为麦茬稻专用品种通过湖北省审定,审定编号:鄂审稻20210083。桃优77具有生育期短、产量高、米质优的优良性状,既满足湖北省稻麦轮作种植模式对于水稻短生育期的需求,又满足市场对于水稻产量和米质的要求,该品种的审定推广对于推动湖北省稻麦轮作种植模式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张鑫尧; 王箫璇; 陈磊; 张敏; 惠晓丽; 柴如山; 郜红建; 罗来超
    • 摘要: 【目的】巢湖流域稻麦轮作区农田钾肥施用严重过量的农户比例高达70%,探究钾肥减量施用对水稻和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实现钾肥科学施用。【方法】2017—2019年,在安徽农业大学皖中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研究,试验设置不施钾肥(CK)、农户模式(K1,K_(2)O 90 kg/hm^(2))以及在农户模式基础上减钾10%(K2,K_(2)O 81 kg/hm^(2))、减钾20%(K3,K_(2)O 72 kg/hm^(2))和减钾30%(K4,K_(2)O 63 kg/hm^(2)),共5个处理。收获期测定作物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分析籽粒中的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K3和K4处理的水稻和小麦籽粒产量与K1处理无显著差异。K3处理对水稻和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也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水稻籽粒醇溶蛋白含量37.5%,显著降低了麦谷蛋白含量32.3%,对小麦籽粒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组分含量无显著影响;K4处理的水稻和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了5.4%和17.5%,水稻籽粒醇溶蛋白含量提高了43.8%,麦谷蛋白含量降低了32.3%,小麦籽粒仅醇溶蛋白显著降低了16.3%。钾肥减量施用提高了水稻和小麦籽粒中的铁、铜和锌含量,增幅分别为3.3%和6.7%、34.5%和7.8%、18.6%和5.7%,降低了P/Fe、P/Cu和P/Zn的摩尔比,增幅分别达7.1%和18.3%、34.1%和23.1%、19.1%和17.9%,从而提高了作物籽粒铁、锰、铜和锌的生物有效性。【结论】在巢湖流域稻麦轮作区,减少20%的钾肥常规用量不会降低小麦和水稻产量,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水稻和小麦籽粒的蛋白含量和组成,提高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因此,推荐钾肥减量20%施用较为可行。
    • 纪程; 孙玉香; 孟圆; 刘耀斌; 徐聪; 张永春; 谷益安; 汪吉东
    • 摘要: 还田秸秆腐解不及时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下茬作物生长,但长期秸秆还田是否能富集秸秆腐解微生物从而促进秸秆进一步降解尚未系统阐明。本研究依托江苏省典型稻麦轮作种植区的长期秸秆还田试验(10 a),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并利用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秸秆还田土壤的真菌群落组成,最后通过秸秆埋盆试验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小麦秸秆的降解潜力。结果表明:与未还田土壤相比,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土壤pH而提高了电导率,同时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总磷和总碳含量分别提高了23%、24%和2%。此外,秸秆还田明显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秸秆还田土壤中真菌群落多样性降低,优势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提高了25%,Schizothecium、Sarocladium、Gibberella、Rhizophlyctis、Cryptococcus、Lindtneria和Myrothecium等潜在秸秆降解真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增幅为2.5~132.3倍。秸秆还田土壤对小麦秸秆的腐解效率高于对照土壤,增幅达37%,冗余分析表明这一结果与秸秆还田对潜在秸秆降解真菌类群的富集作用有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稻麦轮作体系下长期秸秆还田可通过提高潜在秸秆降解真菌类群丰度促进秸秆降解。
    • 杜云峰; 江颂颂; 陈宗奎; 毛紫琳; 张志娟; 曹凑贵; 李萍
    • 摘要: 为揭示不同播期和补灌时期对旱作水稻生产的影响,利用大田试验,以节水抗旱稻旱优73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播期(T1:5月30日;T2:6月9日:农民习惯做法;T3,6月19日)和不同补灌时期(W1:分蘖期+孕穗期补灌;W2:分蘖期+抽穗开花期补灌,农民习惯做法;W3,分蘖期+灌浆乳熟期补灌),综合考察旱作栽培下播期与补灌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T2相比,当播期提前,水稻的株高、茎蘖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增加,其产量达11.03 t/hm^(2),提高了16.72%;同时垩白度显著降低,经济效益提升15.81%。当播期推迟,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稻米品质无显著变化。与W2相比,W1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而稻米品质无显著变化。W3在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上更为显著,分别达到11.67 t/hm^(2)、3.33 kg/m^(3)和15028元/hm^(2),同时稻米品质显著提升。因此,针对湖北省稻(旱)-麦周年轮作系统,水稻应适当提前播期,建议在6月中旬以前播种;在灌溉水有限的情况下,需优先满足分蘖期和灌浆乳熟期的灌溉。
    • 戴海洋; 赵艺蓉; 薛淮文; 彭翔; 黄家宇; 李天玲; 胡正华; 申卫收
    • 摘要: 氨挥发不仅造成农田氮素损失,还加剧了大气灰霾污染。二氧化碳(CO_(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对农田氨挥发的影响尚不清楚。采用OTC(Open-Top Chamber,开顶式气室)模拟研究CO_(2)浓度渐升和骤升200 mg/L对南方稻麦轮作农田氨挥发的影响,探明在21世纪末CO_(2)浓度背景下农田氨挥发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分别设置CK对照组、T1渐增组和T2骤增组,通气式氨气捕获法测定农田氨挥发,并比较各处理之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1)两年田间试验后,在CO_(2)浓度升高下,小麦田累积氨挥发为7.87 kg/hm^(2),水稻田累积氨挥发为80.38 kg/hm^(2),小麦季氨挥发量较少,全年氨挥发量主要由水稻季贡献。(2)小麦季氨挥发持续时间较长,峰值出现与降水情况有关;水稻季氨挥发峰值出现在施肥后1~4 d,随后下降,氨挥发持续时间较短,两周之后降至背景值。(3)本试验影响氨挥发的主要因素是气温、降水和土壤铵态氮含量。(4)2018年冬小麦、2019年水稻、2019年冬小麦和2020年水稻的农田氨挥发量各处理之间均无明显差异。由此推论,到21世纪末,无论CO_(2)浓度渐升或骤升200 mg/L,均对稻麦轮作农田氨挥发无明显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