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长期试验

长期试验

长期试验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1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药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87824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生态学报、海峡药学、药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等;长期试验的相关文献由531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明岗、潘根兴、高菊生等。

长期试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7824 占比:99.89%

总计:188035篇

长期试验—发文趋势图

长期试验

-研究学者

  • 徐明岗
  • 潘根兴
  • 高菊生
  • 郝明德
  • 李恋卿
  • 董春华
  • 危锋
  • 张旭辉
  • 文石林
  • 余喜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汪勇; 孟庆峰
    • 摘要: 为了探究施用有机肥对盐碱土壤脱盐效果的长期效应,以腐熟牛粪为改良材料,根据牛粪施用年限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施用牛粪8,12,18 a,以未施用牛粪的作为对照。通过对土壤可溶性盐分组成、交换性盐基、有机质、容重、EC和pH值等指标的测定,定量化探讨牛粪对各个指标影响及其关系,阐明长期施用牛粪对盐碱土脱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牛粪显著降低了土壤HCO_(3)^(-)的含量,消除了CO_(3)^(2-);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有机质;降低了Na^(+)含量,增加了土壤交换性Ca^(2+)、可溶性K^(+)和Mg^(2+)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ESP和pH值与交换性Na^(+)、HCO_(3)^(-)和CO_(3)^(2-)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回归分析表明:影响钠吸附比的主要因素是可溶性Mg^(2+),其次是可溶性Na^(+),即:施用牛粪后,SAR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可溶性Mg^(2+)的增加和可溶性Na+的降低而引起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牛粪的累积施用量与土壤pH值、EC、ESP和SAR等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每年施用牛粪导致了土壤pH值、碱化度、电导率和钠吸附比显著降低,这是由于土壤胶体上的Na^(+)被游离的Ca^(2+)替换,并且促进了土壤可溶性盐从土壤表层淋溶,降低了可溶性盐的含量,也使得可溶性盐的离子组成发生了变化。这些可能是每年施用有机肥导致土壤钙镁离子含量以及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容重降低的结果。
    • 向姣; 王著峰; 王玉刚; 冯文婷
    • 摘要: 以建于1990年的新疆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平台,分析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化肥常规NPK和化肥高量N2P2K)、化肥配施秸秆(化肥配施秸秆常规NPKS和化肥配施秸秆高量NPKS2)和化肥配施猪粪(NPKM)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与剖面分布及有机碳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期施肥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响应最敏感,化肥配施秸秆还田处理下有机碳积累高于其他处理。(2)长期施肥处理均降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表明增加的土壤有机碳并不利于碳稳定。(3)长期施肥处理降低土壤无机碳含量,其降低程度随剖面呈下降趋势,可能由于灌溉淋洗导致深层土壤无机碳的净增加。(4)尽管长期施肥促进土壤有机碳累积,但由于降低无机碳含量及其储量,最终导致土壤全碳降低,表明土壤无机碳变化对干旱区土壤碳库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结果表明,深入理解施肥措施对干旱区盐碱土的碳影响,需要同时考虑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的变化。
    • 胡芳; 王芳; 韩晓增; 许敏; 付玉豪; 严君; 贾仲君; Tiedje James M.; 蒋新
    • 摘要: 利用先进的分子生态学技术,针对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实验,研究了典型黑土区经过长期(32年)裸地、农田和草地三种土地利用后,土壤微生物区系的演替规律及其环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32年玉米-大豆-小麦轮作种植或自然草地恢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从52.07 g·kg^(–1)显著增加至54.83 g·kg^(–1)和61.54 g·kg^(–1),增幅分别为8.0%和27.5%,土壤氮磷钾养分有效性也显著增加。同时,每克干燥土壤中微生物丰度从2.25×10^(7)拷贝数增加至8.08×10^(7)拷贝数和1.69×10^(8)拷贝数,分别增加了2.58倍和6.51倍。裸地、农田和草地土壤的优势微生物菌门均为变形菌、酸杆菌和放线菌,其相对丰度均高于19%,且三者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所有检测到的228个微生物属中,高达54个微生物属有显著差异(P<0.05),但绝大多数为相对丰度较低的微生物。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含量是微生物群落分异的主要环境驱动力,Granulicella微生物属可作为指示类群评估黑土环境的变化。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是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来应深入研究原位条件下黑土微生物的功能及其农业环境意义,为维系土壤养分元素循环和发展可持续农业生态管理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 徐虎; 蔡岸冬; 周怀平; Colinet Gilles; 张文菊; 徐明岗
    • 摘要: [目的]秸秆还田作为一种有效的培肥方式,对土壤固碳效果显著,但对于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还存在不确定性.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褐土剖面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变化,为褐土区秸秆还田措施优化和固碳减排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长期秸秆还田试验开始于1992年,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化肥春季和秋季施用,副区为4个秸秆还田处理:秸秆不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SM)、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SC)和秸秆过腹还田(CM).在2013年春玉米收获后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SOC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在春季和秋季施肥下,与CK相比,CM、SM和SC处理表层(0—20 cm)SOC含量显著提高,而SM和SC处理40—60和80—100 cm SOC含量显著降低.同时,与CK处理相比各处理SOC储量变化量在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春季和秋季施肥下,与CK相比,SM、SC和CM处理表层SOC储量平均分别增加2.32、5.42和12.60 t/hm2,且CM处理显著高于SM和SC处理;而在底层(40—100 cm)平均分别降低3.98、6.99和3.76 t/hm2;0—100 cm,CM处理SOC储量增加9.62 t/hm2,而SM和SC处理平均分别降低1.81和5.36 t/hm2.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输入和土壤养分对表层碳储量变化的总解释率为90.10%,而对下层(20—100 cm)的总解释率仅为31.80%.其中,影响表层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是有效磷(解释率为80.10%),而下层则是全氮(25.28%).[结论]在施用化肥基础上,长期秸秆还田促进表层碳累积,但底层氮素供应不足引起碳耗竭.总体上,秸秆过腹还田是褐土区农田培肥和增产的最优秸秆还田方式.
    • 谷世平; 段雪云; 蔡权; 李森; 范恒
    • 摘要: 目的 研究复方苦参合剂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钠钙玻璃输液瓶包装,在高温(60°C)、高湿(90%±5%)、强光[(4500±500)lx]照射下10 d;在室温自然贮存18个月;于(40±2)°C、相对湿度(75%±5%)条件下贮存6个月,按复方苦参合剂质量标准进行检测;采用观察、口尝法确定其性状;采用pH计测定pH值;比重瓶法测定相对密度;HPLC法测定含量;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测定微生物限度.结果 与0月比较,影响因素试验(0、5、10 d)、加速试验(0、1、2、3、6个月)、长期试验(0、3、6、9、12、18个月)中各时间点,复方苦参合剂的性状、pH值含量、相对密度、微生物限度检查中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含量变化也在合格范围内.结论 复方苦参合剂的有效期暂定12个月,应储存于干燥阴凉处.
    • 袁基卡; 冯凯; 童帅
    • 摘要: 本文介绍了PVB中间膜水分测试的方法和原理,其中重点阐述近红外水分仪的测试方法。通过长期试验及使用研究,总结了五种方法的优缺点。
    • 薄晓文; 沈永; 孟凯; 亓晓庆; 徐志洲
    • 摘要: 目的:建立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与丁基橡胶塞相容性研究中抗氧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及其氧化产物2,6-二(叔丁基)--4-羟基4甲基--2,5-环己二烯-1-酮(BHT-O)迁移量测定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方法.方法:采用DB-5MS色谱柱,柱温为程序升温(40°C保持2min,以10°C·min-1升温至200°C,以20°C·min-1升温至280°C);离子源温度为230°C,MS四极杆温度为150°C,扫描范围为35~400amu.结果:BHT及BHT-O质量浓度分别在103~1 030 ng·mL-1和298.9~3 486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精密度试验结果的RSD分别为1.6%和3.2%;回收率分别为99.4%~100.5%和94.0%~104.2%;3批样品在长期试验中的BHT及BHT-O迁移量分别为100.0~321.2 ng·mL-1和298.9~1 051.5 ng·mL-1,在加速试验中其迁移量分别为100.0~338.8 ng·mL-1和298.9~835.2 ng·mL-1.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中抗氧剂BHT及其氧化产物迁移量的测定.
    • 刘小翠; 邓斌; 张琪琳
    • 摘要: 目的 考察益肾排毒丸的稳定性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其贮存条件和有效期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通则9001)项下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采用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对益肾排毒丸进行稳定性考察.结果 益肾排毒丸在高温、高湿及强光照条件下均较为稳定,但对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仍有一定影响,故益肾排毒丸应避光贮存于干燥阴凉处.长期试验结果提示益肾排毒丸的预测有效期为6个月.结论 益肾排毒丸制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