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菌根

菌根

菌根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1268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园艺、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3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818篇;相关期刊248种,包括菌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0全国菌物研究新技术与行业发展研讨会、第十八届全国生物固氮学术研讨会、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等;菌根的相关文献由2955位作者贡献,包括唐明、刘润进、陈辉等。

菌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3 占比:34.15%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1.34%

专利文献>

论文:818 占比:64.51%

总计:1268篇

菌根—发文趋势图

菌根

-研究学者

  • 唐明
  • 刘润进
  • 陈辉
  • 宋福强
  • 吴小芹
  • 李小林
  • 柳成益
  • 毕银丽
  • 郭顺星
  • 于富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丁杰萍; 罗永清; 刘伟春; 温飞; 王立龙; 王旭洋; 段育龙; 连杰
    • 摘要: 细根分解过程中的营养元素释放是低覆盖度植被区土壤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菌根在该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以退化沙质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先锋灌木差不嘎蒿为对象,采用内生芯法,分别研究了活细根+菌根菌根以及无根(对照)处理下其细根分解过程中的营养元素(氮、磷、钾)释放动态。结果表明:菌根对差不嘎蒿细根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分解后期(1 a以后)。当分解超过1 a,菌根的存在显著降低了细根氮含量,这种效应不受活的细根的影响,菌根+活细根以及菌根处理下的氮含量分别较对照低15.3%和9.5%;而对于磷和钾,菌根处理下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从营养元素的物质残留动态分析发现,菌根显著促进了分解细根中氮素的释放(P<0.05),这种促进效应主要发生在分解的中期;而对于磷和钾主要发生在分解的后期,且受活细根干扰。研究结果表明,菌根是影响根系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释放的关键要素,在植物根系分解及其与土壤物质周转关系的研究中应当重点关注。
    • 徐钡昌; 甘云浩; 罗云生; 钟华; 赵苗; 靳博文; 段丽华
    • 摘要: 以干巴菌塘周边点播的云南松幼苗为研究对象,观察并鉴定树龄为1年~3年的云南松幼苗外生菌根大型真菌。菌塘中可清晰观察到大量菌根聚集在云南松侧根上,有的菌根有菌丝缠绕。对采集到的外生菌根真菌进行rDNA ITS片段比对,结果显示共有16种大型真菌,分布于10个种(血红菇、鲜艳乳菇、刺孢拟小垫革菌、Russula brevipileocystidiata、西伯利亚乳牛肝菌、轴腹菌、黄褐乳菇、小豹斑鹅膏、变黑根须腹菌、辛德锁瑚菌)、3个属(红菇属、长毛盘菌属、棉革菌属)和3个科(阿太菌科、火丝菌科、革菌科),同时对菌根外部形态进行了描述。其中红菇属真菌是菌根主要类型,形成菌根频率最高为14.58%;其次为乳菇属真菌,频率为10.42%;但未发现有干巴菌菌根,这可能与干巴菌菌丝发育及形成菌根数量较少,未形成优势菌有关,需要进一步探索影响干巴菌菌根形成、发育的因素,以获得干巴菌菌根苗。
    • 彭凤珍; 杜亚填; 周春长; 龚雪元
    • 摘要: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组织培养、形态学观测结合真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生物学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菌根组织解剖学各部位、茎段愈伤组织及其与菌根真菌互作后紫杉醇含量、菌根菌组分离纯化和种属鉴定分析等研究。结果显示,菌根原始根组织中紫杉醇的含量比须根高0.645 mg/g,比其他器官组织高1个数量级,且南方红豆杉茎段愈伤组织与菌根真菌互作可提高愈伤组织紫杉醇的含量。菌根菌组经分离纯化共获得26个菌株,分属3门6纲9目11科14属,分别为曲霉属(Aspergillus)、木霉菌属(Trichoderma)、镰孢霉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Cylindrodendrum、小帚梗柱孢属(Cylindrocladiella)、螺旋聚孢霉属(Clonostachys)、炭角菌属(Xylaria)、枝孢霉属(Cladosporium)、棒孢属(Corynespora)、Paraboeremia、无柄盘菌属(Pezicula)、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烟管菌属(Bjerkandera),其中前两属为优势菌属,表明南方红豆杉菌根真菌存在种属多样性,且发现与其根、树皮、韧皮、木材、叶等器官组织中的内生真菌菌群的种类多样性间存在较大差异,说明菌根真菌与南方红豆杉未木栓化根共生互作是其具有较高紫杉醇积累的生物学基础。本文为南方红豆杉菌根较高紫杉醇含量与菌根真菌间的相关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 卓翊深; 陈猛; 曹凯; 杨俊泉; 陈杰忠; 姚青
    • 摘要: 【目的】蓝莓(Vaccinium spp.)是无根毛植物,根系吸收养分能力弱。华南地区是蓝莓栽培的新区,调查研究广东土壤条件是否适合蓝莓生长发育、树体养分是否平衡。【方法】以广东省河源市蓝莓园的4个品种为研究对象,在叶片和土壤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营养诊断法(DRIS)研究蓝莓树体养分平衡和盈亏状况,测定菌根侵染率,分析影响树体营养的土壤化学性质。【结果】蓝莓树体养分水平存在品种差异,‘夏普蓝’养分水平最高,叶片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5.90、0.76、6.58 g/kg,铁含量63.73 mg/kg;树体养分的总体需求表现为磷>氮>钾,磷、氮含量处于偏低范围,钾含量处于平衡范围;土壤养分水平与叶片养分水平无显著相关性;根系菌根侵染率较低(15.0%~26.7%),导致根系吸收能力较弱。【结论】华南地区蓝莓树体的养分水平不平衡,与根系吸收能力弱和菌根侵染水平低有关,应该提高有机磷肥和有机氮肥用量,并接种菌根真菌。
    • 王艺; 杨凯来
    • 摘要: 【目的】研究5种外生菌根真菌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幼苗在持续干旱和复水后生长、根系结构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筛选优良菌根幼苗,为马尾松抗旱栽培育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马尾松幼苗为宿主,接种褐环乳牛肝菌7 (Suillus luteus)、褐环乳牛肝菌1 (Suillus luteus)、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和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以未接种的幼苗作为对照(CK),采用温室盆栽方法,对接种和未接种处理幼苗进行持续干旱7 d、14 d、21 d、28 d、35 d处理和持续干旱14 d、21 d、28 d后复水处理,比较分析幼苗的生长情况、根系结构及养分吸收情况。【结果】在持续干旱的情况下,菌株幼苗高度、地径、根长、根粗、侧根长、侧根数、根体积均明显高于对照,菌株幼苗的生物量和养分(N、P、K)含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在胁迫的21 d达最大值;5种菌株幼苗的各项指标以接种褐环乳牛肝菌1的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苗高、地径分别增加37.8%和36.5%,生物量提高48.3%,根长、根粗、侧根长、侧根数、根体积分别提高67%、45%、204%、122%、450%,N、P、K含量分别增加129%、111%、212%。复水后菌株幼苗的恢复能力明显高于对照,轻度至中度干旱胁迫(14~21 d)后复水有利于菌株幼苗根系的生长发育,重度干旱胁迫(28~35 d)对幼苗产生一定伤害,复水后生长难以恢复;复水后褐环乳牛肝菌1显著促进幼苗根长和侧根数生长,胁迫14 d复水后达最大,增幅为59.6%、23.5%。持续干旱及复水后幼苗的生物量与P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接种彩色豆马勃复水后的幼苗生物量与根长、>5 cm侧根长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外生菌根真菌提高了幼苗生物量,促进其根部生长及养分吸收,增加持续干旱和复水后幼苗的抗逆性。在轻度干旱地区选择褐环乳牛肝菌1进行菌根化育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苗木对干旱的适应性。
    • 陈俪心; 杨旭; 李鹤; 戴晓勇; 杨成华
    • 摘要: 杜鹃花科植物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观赏、食用、药用及科研价值,吸引了大量研究。本文综述了杜鹃花科植物的分类学、菌根多样性、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等热点领域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以期为该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杜宾; 赵千苗
    • 摘要: 以油松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太原市绿化树种共生菌菌根的培育与应用,从太原市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土壤条件、绿化树种等方面,探讨了油松菌根和共生菌的概念界定和实践应用,包括菌根菌的鉴定和菌根的生态功能.
    • 喻志; 梁坤南; 黄桂华; 杨光; 周再知; 林明平
    • 摘要: 植物作为固着生物,采取多种策略应对各种外界刺激和胁迫环境,其策略之一就是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建立共生关系.AMF可与80%以上的陆地植物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植物抗旱性.AMF增强植物的抗旱性机制主要包括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改善根系构型、提高植物吸收水分能力、增强植物营养摄取、提高植物光合能力及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植物氧化损伤、强化渗透调节能力、调节内源激素水平及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本文从形态、生理生化及基因表达等层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AMF提高植物抗旱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建议,为加快AMF这一高效生物技术的应用提供帮助.
    • 王迪; HALL Ian Robert; 何晓兰; 熊卫萍; 彭卫红
    • 摘要: 将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菌丝块人工接种于意大利石松(Pinus pinea)、辐射松(P.radiata)、华山松(P.armandii)3种宿主植物的幼苗根部合成外生菌根,结果表明:松乳菇与意大利石松、辐射松、华山松均可形成外生菌根,菌根呈二叉状分支,分支末端呈棒状,整体呈鲜黄色至橘黄色.在合成松乳菇菌根过程中发现,杂菌1号可与意大利石松形成外生菌根,菌根呈二叉状分支,分支端细长,呈冠状膨大,菌套表面菌丝呈卷毛状,赭色至黄棕色,颜色随着时间变深棕色;杂菌2号可与华山松形成外生菌根,菌根呈二叉状分支,末端呈球状,浅黄色且半透明状.经ITS序列鉴定杂菌1号为Sphaerosporella sp.,杂菌2号为Peziza ostracoderma.
    • 魏杰; 高巍; 黄晨阳
    • 摘要: 菌根食用菌是一个未被合理利用的非木质林产品类群.通过文献和数据调研,本名录共收录532个中国菌根食用菌分类单元,它们隶属于28科62属,包括子囊菌门的39个分类单元以及担子菌门的493个分类单元.其中红菇科和牛肝菌科种类最丰富,红菇属、乳菇属、枝瑚菌属、蜡伞属、乳牛肝菌属、口蘑属、块菌属、牛肝菌属、鹅膏菌属和丝膜菌属是我国菌根食用菌的代表属.本研究揭示了我国菌根食用菌的多样性,并对我国菌根食用菌持续发展给予了初步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