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共生菌

共生菌

共生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7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7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85398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神蜂杯”2009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等;共生菌的相关文献由960位作者贡献,包括俞晓平、温伟红、莫霖霭等。

共生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7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5398 占比:99.71%

总计:85647篇

共生菌—发文趋势图

共生菌

-研究学者

  • 俞晓平
  • 温伟红
  • 莫霖霭
  • 龚德明
  • 张兴
  • 王永宏
  • 王欢
  • 丛斌
  • 吕仲贤
  • 郑许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柴晓昕; 甘奇超; 赵瑞亭; 史景彦; 郭平牯; 袁渊; 马莉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水源养殖的日本医蛭Hirudonipponica Whitman肌肉、肠道组织样本的细菌群落结构,分析除氯自来水养殖的可行性及日本医蛭相关的重要有益微生物。方法:分别在地下水和除氯自来水的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日本医蛭养殖,采用PacBio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水源养殖水蛭的肌肉和肠道组织样品进行菌种初步分类鉴定及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结果:与地下水养殖的水蛭相比,除氯自来水养殖的水蛭样本表现出更简单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且黏液菌属(Mucinivorans)、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有潜在致病风险的菌属相对丰度明显低于地下水养殖组。结论:采用除氯自来水开展水蛭养殖工作是可行的。与日本医蛭相关的共生菌(Aeromonas和Rikenella)及有益微生物在水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提示可以利用环境或饵料中的有益微生物来提高日本医蛭的产量。
    • 李茜童; 张文德; 杨亚贤; 钱秀娟
    • 摘要: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培养单菌线虫的方法,可为检测线虫致病力和收集侵染期幼虫提供基础。首先分别分离了甘肃省抗低湿胁迫能力较强的卡森斯氏线虫(Steinernema kraussei) 0657L和非耐旱性短尾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revicaudis) 0641TY两个品系线虫的共生菌,然后在NBTB培养基上对分离到的共生细菌进行纯化和培养,随后将单菌落转移到LB培养基上。最后,从被侵染的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体内收集种子怀卵成虫至培养有共生菌的LB上孵育,培养以收集侵染期线虫。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述方法简便快速地分离出了两个品系昆虫病原线虫的共生菌,并可通过培养共生菌收集侵染期线虫,筛选到一种直接从大蜡螟体内分离怀卵成虫至纯化的共生菌上孵育线虫,以快速准确获得整齐龄期的单菌线虫的简便方法。
    • 徐超; 王利沙; 朱香镇; 王丽; 李东阳; 张开心; 姬继超; 雒珺瑜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共生菌与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翅型分化之间的联系,丰富对昆虫表型可塑性作用机理的认知。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禾谷缢管蚜体内细菌的16S rDNA的V3-V4变异区进行测序分析。从所有样品中鉴定出174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隶属于10门、18纲、42目、66科、98属。在属水平,Buchnera作为优势菌,丰度最高(83.21%),其次是Staphylococcus(5.25%)和Arthrobacter(2.08%)。两种翅型的禾谷缢管蚜共生菌多样性不同,无翅型禾谷缢管蚜的共生菌多样性(174个OTUs隶属于10门、18纲、66科)比有翅型(151个OTUs隶属于9门、14纲、56科)要丰富。多种OTUs的丰度在两种翅型的禾谷缢管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Buchnera在有翅型中的丰度(95.57%)显著高于在无翅型中的丰度(70.84%)。有翅型和无翅型禾谷缢管蚜的共生菌多样性和丰度存在差异。这些结果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可能参与昆虫翅型分化的共生菌,并对今后通过共生菌重感染以及共生菌-寄主相关基因的靶向RNA干扰等途径控制该害虫提供帮助。
    • 熊振泽; 史嘉腾; 宋阳; 申屠旭萍; 俞晓平
    • 摘要: 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脂肪体和肠道内存在大量共生菌,这些共生菌与褐飞虱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本研究建立了褐飞虱共生菌的数量测定方法,为揭示共生菌在昆虫体内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建立荧光定量PCR反应检测体系,检测不同发育历期褐飞虱脂肪体和肠道内共生菌数量的变化。结果:5龄若虫至羽化后2 d,雌、雄虫肠道共生菌数量显著减少,至羽化6 d,雌虫肠道共生菌数量又有显著增加;3龄至5龄,若虫脂肪体共生菌的数量显著减少;5龄若虫至羽化后2 d,雌虫脂肪体共生细菌数量无显著变化,共生真菌数量显著增加,至羽化后6 d,共生细菌数量显著增加,共生真菌显著减少;雄虫共生菌的变化趋势与雌虫的共生真菌相似。结论:本研究明确了不同发育历期褐飞虱肠道与脂肪体内共生菌数量的变化规律,为后续进一步阐明褐飞虱和共生菌之间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 廖春丽; 袁源; 李绍冲; 王泓云; 梁家琪; 赵静; 杨云; 李冰冰
    • 摘要: 为探讨大蜡螟幼虫喂食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NK杀虫蛋白后,其中肠细菌群落的变化与杀虫蛋白的关系。对未使用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NK杀虫蛋白和使用共生菌NK杀虫蛋白的大蜡螟幼虫中肠进行解剖,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测序平台对3个实验组(BG1,BG2和BG3)和1个对照组(BG0)中肠细菌的16S rDNA V3-V4可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优势菌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其次为蜜蜂球菌属Melissococcus和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以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其次为变形杆菌属Prote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NK杀虫蛋白实验组的大蜡螟幼虫与对照组相比,优势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比重均有所降低,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所占比重均有所增加,且新增了不动杆菌属和克吕沃尔氏菌属。经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NK杀虫蛋白处理后大蜡螟幼虫中肠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出现变化,推测可能与大蜡螟幼虫取食杀虫蛋白有关。
    • 徐运杰; 刘加娥; 苏双良; 刘曰清
    • 摘要: 微生物体系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微生物种群包括腐生微生物、共生微生物和致病微生物。一般来说,包括猪在内的动物胃肠道主要由共生菌和过渡菌(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组成。分娩时,新生儿接触一系列微生物,这种初始暴露形成了肠道微生物群的基础。宿主机体的各个部位如体表、消化道、鼻腔和泌尿生殖道都是微生物群的生态位点,它们有自己独有的微生物特征,在宿主新陈代谢、维持胃肠道健康稳定、免疫调节和神经系统发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刘岐; 高梦波; 王金正; 刘馨; 孙玮玮; 潘保良
    • 摘要: 吸血性节肢动物种类繁多,多以吸食脊椎动物的血液为生,不仅给畜禽造成贫血和发育不良等危害,同时也会传播多种病原体,严重威胁养殖业的发展。吸血性节肢动物(如蚊子、蜱)体内栖息着大量微生物,经过长期共同进化,这些微生物已经和节肢动物建立起了各种共生关系,在宿主的生长发育、繁殖、营养获取、血液消化、免疫反应、适应环境和病原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吸血性节肢动物与共生菌的关系可揭示吸血性节肢动物的生物学特征,也可为通过调控共生菌的感染模式来防控吸血性节肢动物提供科学依据,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吸血性节肢动物共生菌的种类、研究方法、功能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读者提供参考。
    • 赵灿; 张宝鑫; 李敦松
    • 摘要: 平腹小蜂是一类优良的卵寄生蜂,是寄生性天敌昆虫中已具有成熟的规模化繁殖技术和田间释放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害虫防治的天敌昆虫之一,在防治果树蝽类害虫方面效果显著。平腹小蜂的发育学、行为学、生态学、繁殖技术及田间应用技术的研究已有60多年历史,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高通量测序手段的应用促进了对平腹小蜂的生理生化基础研究,研究领域也开始拓宽。本文从分类学、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共生菌、滞育、寄生机制、毒液蛋白和味觉受体基因等方面,对目前广泛应用于荔枝蝽和茶翅蝽防治的2种平腹小蜂,麻纹蝽平腹小蜂Anastatus fulloi Sheng&Wang和日本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近30年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平腹小蜂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 李家生; 李俊; 廖一川; 陈慧婷; 徐志昌; 王睿睿
    • 摘要: 近年来,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其在抵御白念珠菌侵袭性感染方面的重要作用也被广泛认可。本文从肠道益生菌、共生菌和肠道微生物代谢物短链脂肪酸三个方面论述肠道微生物抵御白念珠菌侵袭性感染的作用与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与理论依据。
    • 许慧芬; 韩开宇
    • 摘要: 由细菌、病毒或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是导致生命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作为一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肺部感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3],特别是在基础疾病多、免疫功能差的患者中[4],将极大的影响患者的预后[5]。由于患病环境、患病人群、疾病严重程度、检测技术的不同,致病微生物也不尽相同[6]。同时多种多重耐药菌以及新型病原体的大量出现,也给临床医生在抗菌治疗时带来了挑战[7]。因此尽早识别微生物病原体、确保精准抗生素治疗是至关重要的[8]。然而目前明确病原体的传统检测方法,耗费时间长且检出率低下[9],在我国有近半数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因诊断尚不明确[6],仅能在30%~40%的CAP患者中识别病原体[10-11]。新型的病原体诊断工具mNGS也因此备受青睐。mNGS通过对提取的DNA或RNA进行直接测序,可以对样本中存在的几乎所有病原体进行无偏移检测[12-13]。理论上mNGS不仅可以检测临床样本中的任何微生物[14],而且可以区分病原微生物和背景共生菌[15]。mNGS以其快速且精准的检测优势,可帮助临床迅速和准确的控制感染[16-17]。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