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云南松

云南松

云南松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99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2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21463篇;相关期刊264种,包括致富天地、种子、林业调查规划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四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生物种业论坛、2013年“木(竹)材低碳加工与绿色保障”研讨会、第十三届全国木材干燥学术研讨会等;云南松的相关文献由1601位作者贡献,包括蔡年辉、许玉兰、李莲芳等。

云南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2 占比:4.20%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1463 占比:95.73%

总计:22421篇

云南松—发文趋势图

云南松

-研究学者

  • 蔡年辉
  • 许玉兰
  • 李莲芳
  • 陈诗
  • 李根前
  • 郑畹
  • 段安安
  • 叶辉
  • 李丽莎
  • 王大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俞鑫; 李莲芳
    • 摘要: 【目的】分析修枝和施肥的不同水平对云南松生长与针叶性状及其N、P和K含量的影响,为云南松用材林高效培育提供修枝和施肥的实践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L_(9)(3^(4))正交设计开展修枝强度、肥料种类及其施肥量的试验,于第一次(修枝和施肥)和第二次(仅施肥)试验开展1 a后测定林木生长、针叶性状及其氮(N)、磷(P)和钾(K)含量,分析两次试验对测定指标的影响。【结果】第二次施肥后1 a时,处理组合目标树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增长率较第一次试验后分别达10.2%~15.6%、9.9%~22.5%和33.0%~45.9%。除胸径外,均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的10.2%、8.4%和28.5%(P46%)]0.4 kg。
    • 王丹; 李江飞; 李亚麒; 颜廷雨; 陈诗; 许玉兰; 蔡年辉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苗龄植物各性状间的异速生长能客观反映其生长关系随植物发育的变化,探究苗龄差异对云南松异速生长的影响及表型可塑性,为云南松高效培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不同苗龄云南松苗木为对象,用异速生长分析法对各苗龄云南松生物量和针叶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不同苗龄云南松地径、苗高、主根长、侧根长、针叶长均有显著差异,均随着苗龄的增长而增长,且在苗龄为2、3 a时有较高的变异度;在各苗龄器官与植株大小、地上生物量与根的异速生长分析中,均出现了不同的异速生长模式,个体大小和苗龄同时影响异速生长斜率的变化趋势,其中叶受苗龄和个体大小的影响显著,斜率为递增趋势,而在苗龄为3 a时地上生物量与根的异速生长斜率最大,且显著大于1.0,表明生物量分配倾向于地上;茎与根的异速生长关系呈比例稳定生长,异速生长轨迹未发生改变,发现不同苗龄苗木器官间存在趋同进化;由器官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发现,3年生苗木各器官间针叶的异速生长斜率最大,这时资源分配上向针叶倾斜;由针叶长与叶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发现,4年生苗木显著小于2年生苗木和3年生苗木针叶长的生长速率,即2年生苗木、3年生苗木有较大的针叶长。【结论】2年生苗木和3年生苗木有较高的变异度,苗龄对茎与根的生长关系影响不显著,存在趋同进化;苗龄会对云南松根、茎、叶与植株大小,地上生物量与根,叶与根,茎及针叶长与叶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产生明显的影响,其中叶生物量和针叶长较为敏感,在苗龄为3 a时有较大的叶生物量和针叶长,因而3年生云南松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
    • 杨万丽
    • 摘要: 选择尖山和弥渡云南松种子进行正交试验,探究了吲哚乙酸、赤霉素和吲哚丁酸3种激素不同水平组合对胚轴和根长的影响,以及分析了影响胚轴、根长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同样的实验处理下,云南松种子发芽期的胚轴长度要高于根长。并且组间对比有尖山根长>弥渡根长、尖山胚轴长度>弥渡胚轴长度的结果。另外,三种激素的不同组合,对胚轴和根长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在实验1中,选择A4B1C3、A3B1C3两种组合,尖山组云南松种子在发芽期可获得最长胚轴、最大根长。选择A4B4C2、A1B1C3两种组合,弥渡组云南松种子在发芽期可获得最长胚轴、最大根长。在实验2中,选择B1C1、B3C1、B3C2、B3C3组合,尖山组和弥渡组的云南松种子,可获得最长胚轴、最大根长。因此,选择云南松进行植树造林的实践中,恰当选择单一或组合激素浸种,使云南松种子发芽期的胚轴和根长达到极值,可显著提高种植效益。
    • 李江飞; 李亚麒; 陈诗; 蔡年辉; 李熙颜; 王丹; 朱雅静; 许玉兰
    • 摘要: 为研究与评价云南松半同胞家系子代苗期生长表现,从云南新平分别采集通直和弯扭两种茎干类型的云南松种子为试验材料,对49个家系云南松一年生子代苗木苗高和地径生长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茎干通直和弯扭两种类型的云南松半同胞家系子代苗高与地径变异均较丰富,其中苗高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7.81%和31.26%,地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3.55%和43.85%,两种苗高和地径生长在家系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茎干通直型家系子代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力分别为0.93和0.91,茎干弯扭型家系子代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力分别为0.98和0.93,通直类型苗高生长表现较好的11个家系预期遗传增益平均为8.48%,地径生长表现较好的12个家系预期遗传增益平均为11.52%;弯扭类型苗高生长表现较好的6个家系预期遗传增益平均为36.03%,地径生长表现较好的9个家系预期遗传增益平均为15.26%。丰富的变异为今后优良家系筛选及优良品种审定提供了依据,较高的遗传力表明不同家系苗木生长受遗传因素的控制较高,为选择优良家系提供可靠保障。
    • 蔡年辉; 唐军荣; 车凤仙; 陈诗; 王军民; 许玉兰; 李根前
    • 摘要: 为了解云南松苗木不同构件碳(C)、氮(N)、磷(P)的分布特征,分析了2年生云南松苗木主根、侧根、主干、侧枝、母株针叶、萌条枝和萌条针叶不同构件C、N、P质量分数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地上构件C、N、P大于地下构件,地下构件主根C、N、P均低于侧根,地上构件以针叶C和N较高,侧枝P较高,各构件均表现出N受限明显。相同构件不同碳氮磷元素间相关性较弱,而各碳氮磷元素与化学计量比间的相关性较强,其中w(C)∶w(N)主要是受N元素的调控,w(C)∶w(P)主要是受P元素的调控,w(N)∶w(P)主要受N元素的调控。相同元素不同构件间相关性表明C质量分数在不同构件间的相关性不明显,而N、P及其计量比w(C)∶w(N)和w(C)∶w(P)在不同构件间相关性较为紧密。不同构件间C与N、C与P具有显著异速生长关系,且C的积累速度低于N和P的积累速度;N与P也表现显著异速生长关系,且N的积累速度高于或接近于P的积累速度。综合来看,云南松苗木各构件之间元素的异速生长轨迹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了不同的营养元素分配模式,苗木生长表现为以N调控为主,且N受限明显,及时补充N肥有助于云南松苗木生长。
    • 吴单子; 王丽娜; 胡昊程; 吴俊文; 董琼; 石卓功; 李禄平
    • 摘要: 为探究云南松林分抚育间伐(采伐强度为53%)和未抚育间伐不同土壤层(0~20 cm、20~40 cm、40~60 cm)的理化性质以及抚育间伐对云南松林分土壤性状的短期效应。在作业小班内进行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抚育样地和对照样地。结果表明:①抚育后土壤物理性质容重、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并未出现显著变化;土壤中N、P含量在各组抚育后没有差异,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K含量随土层深度加深而增加,而C含量随土层深度加深显著降低,降幅约为20%;②随着土壤土层的加深,土壤容重增加,而土壤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降低(33%、16%、25%),并只在0~20 cm和40~60 cm下低于抚育前;土壤N、P、K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仅土壤C含量降低(31%);③云南松林C∶N为52.5±36.81,高于中国平均值11.9%,而C∶P和N∶P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间伐对土壤C∶N影响不显著,但土壤深度对C∶N影响显著,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N值降低。抚育间伐在短期内不会对云南松林分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与国内土壤平均值相比,该研究区森林土壤氮含量较低。该地区土壤存在氮素普遍缺乏的问题,有可能是限制该地区林分生产力的一个因子。
    • 李熙颜; 李江飞; 车凤仙; 孙继伟; 陈诗; 吴俊文; 蔡年辉; 许玉兰; 李金才
    • 摘要: 为探讨云南松子代苗期遗传力估算最经济有效的调查样本量,以34个云南松1年生半同胞家系苗高、地径为指标,随机抽取部分数据,利用HalfsibSS 1.0软件估算各性状在不同样本量下的遗传力,分析样本量对性状遗传力估算的影响,确定各性状遗传力估算所需的最少样本量。结果表明:对于这34个云南松半同胞家系,不同样本量对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力估算值均有显著影响;当每家系样本数量小于60株时,苗高和地径遗传力估算值波动较大,标准误较大,样本量大于60时,随着样本量的增加,其精确度逐渐增加。因此,对本研究的测定群体而言,要获得精确度较高的遗传力估算值,测定的云南松单株数应每家系不小于60株。
    • 徐钡昌; 甘云浩; 罗云生; 钟华; 赵苗; 靳博文; 段丽华
    • 摘要: 以干巴菌塘周边点播的云南松幼苗为研究对象,观察并鉴定树龄为1年~3年的云南松幼苗外生菌根大型真菌。菌塘中可清晰观察到大量菌根聚集在云南松侧根上,有的菌根有菌丝缠绕。对采集到的外生菌根真菌进行rDNA ITS片段比对,结果显示共有16种大型真菌,分布于10个种(血红菇、鲜艳乳菇、刺孢拟小垫革菌、Russula brevipileocystidiata、西伯利亚乳牛肝菌、轴腹菌、黄褐乳菇、小豹斑鹅膏、变黑根须腹菌、辛德锁瑚菌)、3个属(红菇属、长毛盘菌属、棉革菌属)和3个科(阿太菌科、火丝菌科、革菌科),同时对菌根外部形态进行了描述。其中红菇属真菌是菌根主要类型,形成菌根频率最高为14.58%;其次为乳菇属真菌,频率为10.42%;但未发现有干巴菌菌根,这可能与干巴菌菌丝发育及形成菌根数量较少,未形成优势菌有关,需要进一步探索影响干巴菌菌根形成、发育的因素,以获得干巴菌菌根苗。
    • 吴治洋; 纵丹; 甘沛华; 刘子腾; 朱梅彩; 何承忠
    • 摘要: 【目的】研究直干形和扭干形云南松遗传差异,揭示其遗传变异特点。【方法】分别以胚乳和针叶为材料,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直干形和扭干形云南松22份样本进行单核苷酸多态型(SNP)位点挖掘及遗传分析。【结果】样本间共获得772240个变异,其中SNP变异762699个,InDel变异9541个。在SNP变异中,颠换(38.28%)类型小于转换(61.72%)类型;而InDel变异中,缺失型变异与插入型变异数量大致相等。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直干形云南松胚乳组(ES)、直干形云南松针叶组(NS)、扭干形云南松胚乳组(ET)和扭干形云南松针叶组(NT)中SNP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基因多样性指数(N;)以及Shannon信息指数(Ⅰ)分别在0.1633~0.1837、0.2345~0.2625和0.3043~0.3448之间,云南松分析样本具有较低的遗传差异水平。直干形和扭干形云南松之间具有中度的遗传分化(F;=0.1071,F;=0.1437)和较高水平的基因流(N;=2.0839,N;=1.4893)。位于27条序列上的39个SNP位点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干形云南松。SNP注释结果表明:多向耐药性蛋白(PDR3)、乙烯响应转录因子(ERF017和RAP2)及MYB相关蛋白340(MYB340)等可能在云南松直干形和扭干形的发育中发挥着调控作用。【结论】云南松干形扭曲变异主要受遗传因素调控,但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增强了该特征的显著性。
    • 林国刘
    • 摘要: 通过采集云南松不同径阶的150株样本,对比分析其不同径级组间和不同径级组内各部位生物量占比情况。研究表明:不同径级组间径级组越大,树干生物量占比越高,树叶生物量占比越低;树枝、树根生物量占比随径级组增大先增高后降低,中径级组占比最高;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比随径级组增大先降低后增高,中径级组最低。不同径级组内树干生物量占比占绝对优势,均达到一半以上,其它部位生物量占比均未达到20%。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