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紫云英

紫云英

紫云英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3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1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302篇;相关期刊342种,包括中国土壤与肥料、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安徽农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作物多熟种植与国家粮油安全高峰论坛、2012遗传学进步促进粮食安全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纪念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暨2012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等;紫云英的相关文献由2261位作者贡献,包括曹卫东、聂军、鲁艳红等。

紫云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1 占比:76.72%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1.24%

专利文献>

论文:302 占比:22.04%

总计:1370篇

紫云英—发文趋势图

紫云英

-研究学者

  • 曹卫东
  • 聂军
  • 鲁艳红
  • 廖育林
  • 吕玉虎
  • 何春梅
  • 周兴
  • 汪根火
  • 林新坚
  • 刘春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季卫英; 斯林林; 王建红; 徐静; 曹凯; 张贤
    • 摘要: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置冬闲+不施肥(0GM+0CF)、 冬闲+常规化肥(0GM+100%CF)、 紫云英+常规化肥(GM+100%CF)、紫云英+92%化肥(GM+92%CF)、紫云英+84%化肥(GM+84%CF)、紫云英+76%化肥(GM+76%CF)、紫云英+68%化肥(GM+68%CF)和紫云英+60%化肥(GM+60%CF)8个处理,分析紫云英替代不同比例化肥对土壤养分、水稻产量、水稻养分含量和养分偏生产力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化肥相比,紫云英替代32%化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养分偏生产力显著上升.紫云英替代40%化肥处理,水稻籽粒磷含量显著降低,养分偏生产力和水稻秸秆氮含量显著提高.紫云英替代32%和40%化肥处理水稻均无显著减产.综合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指标,紫云英替代32%化肥生产单季水稻效果最佳.
    • 徐静; 曹凯; 斯林林; 张贤; 叶静; 邹平; 王建红
    • 摘要: 绿肥种植还田是改善生地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有机肥料配施化肥促进绿肥高产,达到绿肥提升生地土壤肥力的效果.采用受控盆栽试验,研究在红壤生土中不同类型肥料配施对紫云英和黑麦草2种绿肥萌发、产量以及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化肥相比,在红壤生土中施加腐殖酸类肥料和商品有机肥料均可显著提高黑麦草种子萌发率;2种有机肥料配施化肥均可提高2种绿肥的鲜草产量及养分积累量,其中,紫云英产量和氮、 磷、 钾养分累积量在施加常规化肥+腐殖酸30 g·kg-1处理最高,黑麦草产量及氮、 磷养分积累量在常规化肥+20和30 g·kg-1商品有机肥处理最高.在相同施肥处理下,紫云英养分浓度高于黑麦草,但黑麦草比紫云英具有更高的生物产量和总氮、磷、钾养分累积量.
    • 坤哥
    • 摘要: 本来这一期朋友们提议我写一写多年没写的“3.15”话题,美小编建议这个“3.15”可以写,不过耕地话题更是与近期的选题相得益彰。立马驱车来到近郊,朋友直接带我们来欣赏美轮美奂花海。紫云英,一个美如村姑的名字、一种春意盎然的植物,一簇簇密密麻麻地抱着团,紫红紫红连成片,迎风荡漾的花海让人怦然心动、心旷神怡。朋友说俗称红花草的紫云英很有奉献精神,插秧前会翻身入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个我知道,这种绿肥作物固氮能力强。特别说明的是忆苦思甜的时光里,紫云英可以让饥肠辘辘的人们裹了青衫簪了缨,此身不再一浮萍。
    • 王玉燕; 陈家强
    • 摘要: 紫云英养分含量和饲料价值均较高,除了直接还田外还可以直接青贮作为饲料,从而降低养殖户饲料成本,紫云英作为一种重要的绿肥、饲料兼用作物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青睐。河南省光山县是中国重要的产粮基地,在水稻种植中通过紫云英混作可以有效实现增产目标,在保证粮食安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进一步提高紫云英的种植水平也成为当地农户重点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紫云英种植管理技术要点,以期为当地农户提供参考。
    • 叶红云; 刘彩玲; 何春梅; 黄水珍; 方言; 张小珍; 王美芳; 黄毅斌
    • 摘要: 【目的】筛选生长性状表现好的紫云英品种,为福建地区紫云英优良品种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田间试验条件下,观测20个紫云英品种不同生育期的生长性状指标,采用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0个紫云英品种的株高、茎粗、绿叶数、根长和根冠比在不同生育期差异显著(P南桥种>湘乡种>闽紫7号>信阳种>光泽种>萍宁72号>湘紫1号>84(8)7-1-1>余江大叶>常德种>宁波大桥>浙紫5号>闽紫6号>升钟紫云英>金沙种>大悟种>湘紫7号>桂早紫1号>闽紫1号。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桂紫7号生长性状表现最优,南桥种、萍宁72号、湘乡种、常德种、光泽种、湘紫1号、闽紫6号、宁波大桥、闽紫7号、大悟种、升钟紫云英和84(8)7-1-1生长性状表现较好,余江大叶、浙紫5号、信阳种、金沙种、湘紫7号、桂早紫1号和闽紫1号生长性状表现较差,与隶属函数分析结果一致。【结论】桂紫7号为福建地区生长性状表现最好的紫云英品种。
    • 张印礼; 朱林欣; 廖堂全; 彭文仙; 何也君; 刘小平; 揭雨成; 邢虎成;
    • 摘要: 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在湖南浏阳对14个紫云英品种的物候期、苗期和盛花期农艺性状及鲜草产量进行比较研究,以期筛选出适宜湘东地区栽培的紫云英品种。结果表明:在该年度气候条件下,14个紫云英品种的全生育期198~201 d;苗期各品种间仅株高存在显著性差异,盛花期不同品种株高、分枝数、茎粗、根长均存在差异;鲜草产量较高的依次是余江大叶、闽紫9号、安徽大叶、湘紫4号,均达到23 400 kg/hm^(2)以上。综合生育期、苗期及盛花期特征,发现湘紫3号生育期长,盛花期晚,具有较高的干物质产量,推荐其作为湘东地区稻田紫云英种植的首选品种。
    • 曹明珠; 高学梅; 王建楠; 游兆延; 吴惠昌; 王公仆
    • 摘要: 针对中国紫云英机械化收获技术起步较晚、缺乏专用机收装备,现有改装紫云英收获装备作业性能不够稳定、关键部件缺乏理论支撑等现状。应用Herts理论,从接触碰撞角度,推导收获期紫云英脱粒作业中籽粒挤压变形量和最大应力分布函数,建立籽粒与脱粒钉齿接触碰撞相对速度模型,进行紫云英种子的表面挤压力学性能测试和全喂入脱粒碰撞损伤试验,探寻紫云英脱粒产生碰撞损伤时籽粒与脱粒钉齿临界相对速度,深入分析紫云英脱粒损伤机理,获取种子脱净率和破损率指标随脱粒钉齿线速度变化曲线。理论研究结合试验验证表明,全喂入紫云英机脱粒作业过程中,籽粒发生碰撞损伤时籽粒与脱粒钉齿的临界相对速度为27.31 m/s;在紫云英收获实际作业中控制脱粒钉齿线速度在25 m/s附近时,紫云英收获脱净率和破损率两项指标组合达到最优,脱粒指标脱净率大于99.5%,破损率低于0.33%。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索紫云英收获损伤机理和脱粒装置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杨滨娟; 李萍; 胡启良; 黄国勤
    • 摘要: 【目的】探究绿肥混播对稻田土壤N_(2)O的减排效果和机制,筛选既高产稳产,又减排的适合南方双季稻区发展应用的绿肥混播种植模式。【方法】比较不同紫云英与油菜混播比例(单播紫云英(CK1)、单播油菜(CK2))、3/4紫云英+1/4油菜(3/4M+1/4R)、1/2紫云英+1/2油菜(1/2M+1/2R)、1/4紫云英+3/4油菜(1/4M+3/4R)对稻田N_(2)O排放规律及相关功能基因的影响。【结果】(1)作物种类影响N_(2)O排放。各处理的N_(2)O排放规律基本一致,其中冬作季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冬季绿肥的盛花期,早晚稻季主要集中在水稻的分蘖、灌浆和成熟期。总体来看,稻田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季,早稻季的N_(2)O排放量低于晚稻季;2018年稻田N_(2)O排放通量总体比2019年高。(2)各处理的早稻N_(2)O累积排放量差异均不显著。连续两年单播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低于混播各处理,其中2019年处理CK1最低,处理3/4M+1/4R的N_(2)O周年累积排放量在各混播处理中最低。(3)整体来看,晚稻土壤的amo A-AOA和amoA-AOB基因拷贝数比早稻要高,amo A-AOA基因拷贝数比amo A-AOB高1—2个数量级。晚稻的土壤nirS、nirK、nosZ基因拷贝数比早稻要高,其中nir S基因拷贝数比nir K和nosZ高1—2个数量级。紫云英与油菜混播提高了土壤amo A-AOA和amoA-AOB基因丰度,amoA-AOA基因为优势功能基因,而且提高了土壤nirS、nirK、nosZ基因丰度,nirS基因占主导地位。反硝化基因拷贝数比硝化基因拷贝数高1—3个数量级,反硝化作用对N_(2)O排放贡献更大。【结论】"3/4紫云英+1/4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在保证高产和高肥力的情况下,N_(2)O排放量相对较低,是较理想的种植模式。
    • 王雨婷; 曹卫东; 邹长明; 高嵩涓; 常单娜; 周国朋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区域磷钾养分对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as L.)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为紫云英的高产栽培措施提供参考,在安徽合肥和广西南宁分别设置了不同磷钾养分添加的盆栽试验,测定了紫云英产量及养分累积量,并分析了土壤理化性状、胞外酶[α-葡萄糖苷酶(AG)、β-葡萄糖苷酶(BG)、磷酸酶(PHO)、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木糖苷酶(XYL)]活性对磷钾养分的响应。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磷钾配施显著提升了安徽合肥紫云英鲜草产量和磷积累量,提升幅度分别为37.69%和54.01%;磷钾配施及单施钾肥处理对广西南宁紫云英全钾积累量分别提高了60.66%和59.23%。磷钾养分施用对安徽合肥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影响,在广西南宁,单施磷肥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效磷和铵态氮含量,提升幅度分别为18.86%和75.59%;单施钾肥显著提升了土壤速效钾含量;磷钾配施显著提升了土壤速效钾和全氮含量。磷钾养分对安徽合肥6种土壤胞外酶活性皆有提升效果。土壤理化性状与酶活性在不同地区对紫云英鲜草产量贡献率不同,土壤理化性状中,安徽合肥土壤铵态氮、广西南宁土壤全氮对紫云英鲜草产量贡献率最高,分别为35.57%和21.82%;在6种胞外酶活性中,安徽合肥AG活性和广西南宁LAP活性贡献率最高,分别为25.56%和38.80%。由此可见,磷钾养分显著影响紫云英生长和土壤性状,影响程度与表现受土壤基础养分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在紫云英生长期添加适宜磷钾养分,可促进紫云英增产和土壤性状的改善,且磷钾配施效果最佳。
    • 司升云; 望勇; 杨帆; 王攀; 骆海波; 周利琳
    • 摘要: 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别名花生蚜、苜蓿蚜等,属半翅目蚜科蚜属,是豆类蔬菜上的一种世界性主要害虫,主要为害豇豆、菜豆、扁豆、蚕豆、豌豆等,也是大豆、花生、甘蔗等经济作物的主要害虫,其寄主也包括苜蓿、苕子、紫云英等绿肥植物,刺槐、紫穗槐、国槐等树木,以及荠菜、地丁、野豌豆等杂草。豆蚜分布广泛,世界各国均有分布,我国除西藏外,其余各地都有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