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演变特征

演变特征

演变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821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建筑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7篇、会议论文161篇、专利文献60549篇;相关期刊438种,包括资源科学、干旱气象、水文等; 相关会议104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演变特征的相关文献由2311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明岗、刘颖、张云等。

演变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7 占比:1.07%

会议论文>

论文:161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60549 占比:98.67%

总计:61367篇

演变特征—发文趋势图

演变特征

-研究学者

  • 徐明岗
  • 刘颖
  • 张云
  • 王国庆
  • 张强
  • 张杰
  • 李文鑫
  • 李杨
  • 王丹英
  • 章秀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琛; 吴映梅; 高彬嫔
    • 摘要: 为揭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以滇中城市群为例,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2000年、2010年、2018年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空间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城镇化水平指数均值由0.149升至0.359,在空间上由“单核心”发展转变为“一主四副”的发展格局。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先下降后上升,各年均值为0.406,0.402,0.442,其空间分布的内部差异较大。(2)研究区耦合协调度均值由0.482上升至0.621,在空间上呈“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格局;其Moran′s I大于0.42,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性。(3)研究期内,耦合协调度与城镇化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相关程度较强,但呈现下降趋势。城镇化在协调发展中占主导作用。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二者双变量Moran′s I由-0.069降至-0.211,空间差异增大。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高在空间关系中较弱的一方,进而实现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
    • 郭斯琪; 史春云; 钱月祥; 冯亮
    • 摘要: 以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徐州市汉王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考察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并基于第二次(2009年底)和第三次(2019年底)全国土地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探究旅游介入前后汉王村公共空间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在旅游介入后汉王村公共空间出现分布集聚化、规模扩大化、空间利用高效化以及功能多样化等特征.其主要驱动力量包括政策的扶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区位的优化以及建构动力的变化等.
    • 邵华
    • 摘要: 本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域下,选取1949年~2020年宁波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等数据,从不同角度分析宁波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宁波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改善,整体上已经越过了以生存型消费为主的基本阶段,进入了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传统消费向个性化消费升级的阶段,同时分析了新发展格局下消费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 王凯平; 冯悦; 张云路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我国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内在规律,为未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与依据。本文在"自(他)组织理论"的视角下,厘清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趋势,并依据相关政策和时代特征,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分为失衡、模糊、转变、升华四个阶段。通过对自组织、他组织演变路径的分析,探讨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内部主体之间、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之间的互动,并进一步探析了"自上而下"的他组织和"自下而上"的自组织作用逻辑。最后在逻辑框架的指导下,对三大驱动因子提出了优化路径和发展引导的建议,以期实现新时代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
    • 李哲; 郑瑶; 张亚丽; 赵子龙; 党文辉; 王晓磊
    • 摘要: 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是制定城市管理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依据.利用GIS/RS技术分析了郑州市1981—2019年建成区扩张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81—2019年郑州市建成区面积增加量为516.42 km2,整体特征为“高速扩张”,期间经历了“中速—低速—高速—高速”的扩张模式,分形维数接近于1,呈缓慢增长态势;(2)2000年以来面积-人口扩展弹性指数大于1.12,用地扩张速度超过了人口规模的增加;(3)各时间段郑州市扩张方向有所不同,近年来扩张方向主要为东北和东南;(4)影响郑州市建成区扩展的驱动因素有经济、政策、人口、交通和环境等.
    • 李东洋; 陈嘉豪
    • 摘要: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梳理了兵器技击从古至今的演变特征,即由"技击"走向"审美";由"繁荣"走向"落寞";由"一体"走向"多元",然后又对兵器技击演变特征的动因进行了解析,即社会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其由"繁荣"走向了"落寞";精神诉求的不同决定了其由"技击"走向了"审美";目标导向的不同使兵器技击训练体系由"一体"走向了"多元"。
    • 胡昕韬; 王涛
    • 摘要: 厘清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时空变化规律与演变特征是探究绿色农业发展路径、生态转型与提质增效路径的重要科学依据。文章集成了2001年—2018年山东省17个地市的农业投入产出资料,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通过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生产率指数测算了各地市的农业绿色TFP,揭示了近20年其演变路径与特征。同时,研究利用Bootstrap方法对山东省农业规模效应进行检验后发现,近20年山东省农业绿色TFP持续上升,其表征指标GML累积指数年增长率0.6%,科技对其变化的影响不断增大,劳动力影响逐渐降低。从空间上看,各地市农业绿色TFP时空差异明显,鲁东和鲁中区域地市农业绿色TFP波动小,GML累积指数波动小于0.1;鲁西区域地市波动较大,GML累积指数波动大于0.2。究其原因,鲁东和鲁中区域种植面积小,而鲁西地区种植面积大,受科技投入影响大。此外,规模效应检验结果进一步揭示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需从扩大生产规模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上转变。因此,转变农业种植方式、加大农机投入、优化投入要素结构、强化农业资源转化利用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升农业绿色产值效率,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科学途径。
    • 田世民; 韩冰; 梁帅; 王弯弯; 曹永涛
    • 摘要: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重要产水区和水源涵养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胁迫下,黄河源区各类型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了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水源涵养的概念和内涵,系统梳理了黄河源区水源涵养主体的变化过程,论述了水源涵养功能对水源涵养主体变化的响应特征,分析了黄河源区未来水源涵养能力演变所面临的形势,并基于此提出了黄河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可为黄河源区水源涵养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及其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提供支撑。
    • 徐宗学; 姜瑶
    • 摘要: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水循环过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认识和把握变化环境下的流域径流变化规律及演变机理成为当前水文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归纳和总结了近十几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流域径流演变特征识别、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变化环境下流域径流模拟、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径流响应规律及其预估4个方面梳理了流域径流演变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其进展,并就当前研究中的难点和不足,提出今后在径流演变特征的认识、径流影响因素定量化、径流模拟及其不确定性度量等方面亟待深入开展研究的工作。
    • 王宁; 王文圣; 余思怡
    • 摘要: 系统分析了岷江上游右岸的一级支流黑水河径流在变化环境下的演变特征。基于黑水河沙坝水文站1960—2015年径流资料,采用改进的启发式分割算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R/S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等对径流序列的演变特征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①年径流突变点为1995年;②年径流在1960—2015年间以0.32 m^(3)/(s·a)的速率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可能呈下降趋势,年径流在1995年前呈现不显著下降趋势,趋势率为0.12 m^(3)/(s·a),在1995年后呈现不显著增加趋势,趋势率为0.80 m^(3)/(s·a);③受环境变化的影响,黑水河径流突变前均值较突变后大,突变后的年际变化较突变前大,年内分配在突变点前表现为双峰,在突变点后为单峰,突变前后径流的年内变幅呈现明显的差异,该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流域的防洪压力,但不利于非汛期水资源利用;④年径流具有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在1960—2015年间存在6、16、28 a的主周期,在1960—1995年间存在7、16 a的主周期,在1996—2015年间存在2、5 a的主周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