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变化环境

变化环境

变化环境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28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48910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水资源研究、黑龙江水利科技、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水论坛、中国水利学会环境水利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等;变化环境的相关文献由603位作者贡献,包括谢平、李彬权、梁忠民等。

变化环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8910 占比:99.88%

总计:149086篇

变化环境—发文趋势图

变化环境

-研究学者

  • 谢平
  • 李彬权
  • 梁忠民
  • 王军
  • 胡义明
  • 刘攀
  • 夏军
  • 陈广才
  • 严登华
  • 刘昌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宁; 王文圣; 余思怡
    • 摘要: 系统分析了岷江上游右岸的一级支流黑水河径流在变化环境下的演变特征。基于黑水河沙坝水文站1960—2015年径流资料,采用改进的启发式分割算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R/S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等对径流序列的演变特征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①年径流突变点为1995年;②年径流在1960—2015年间以0.32 m^(3)/(s·a)的速率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可能呈下降趋势,年径流在1995年前呈现不显著下降趋势,趋势率为0.12 m^(3)/(s·a),在1995年后呈现不显著增加趋势,趋势率为0.80 m^(3)/(s·a);③受环境变化的影响,黑水河径流突变前均值较突变后大,突变后的年际变化较突变前大,年内分配在突变点前表现为双峰,在突变点后为单峰,突变前后径流的年内变幅呈现明显的差异,该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流域的防洪压力,但不利于非汛期水资源利用;④年径流具有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在1960—2015年间存在6、16、28 a的主周期,在1960—1995年间存在7、16 a的主周期,在1996—2015年间存在2、5 a的主周期。
    • 李寒暝
    • 摘要: 当前,变参数概率分布模型在参数变化方面未知,并且最优拟合模型也无法准确地表示非平稳状态下概率分布,因而致使以单一最优拟合模型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多模型计算最终结果加以综合,即通过建立不同变参数概率分布模型,然后再以AIC为基础选择最优不同模型,利用等可靠度法对选定模型水文的设计值进行推求,然后再对不同模型结果予以加权综合,进而得出综合设计值,由此进一步减少不确定性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提高计算水文频率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贾雨凡; 杨勤丽; 胡非池; 鞠琴; 王国庆
    • 摘要: 水源涵养功能属于生态学与水文学的交错领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水源涵养功能包涵广泛,水源涵养能力是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和具体研究对象对水源涵养功能的量化评估。将水源涵养能力定义为一个区域的最大持水能力,与区域的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有关,并且由区域持或蓄的水量应能够补给地表或地下水,为区域的工农业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水源,讨论了区域水源涵养能力的组成和影响因素,分析了变化环境下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对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此外,水源涵养能力表征在干旱区和湿润区有所不同。基于上述观点,总结了水源涵养能力的评估方法及其适用条件与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水源涵养能力评估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生态水文学发展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 宋益涛; 王双涛; 罗平平; 查显宝; 徐承毅; 曹哲; 朱伟
    • 摘要: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使流域天然径流序列发生时空演变。对变化环境背景下径流序列演变规律、驱动因素的研究及在不同气候模式下对未来径流的预估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和长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当前变化环境下径流演变趋势检验、径流变化归因分析及未来径流趋势预估的相关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并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多种检验方法组合优于单一检验,其结果更为可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在不同流域、不同时期差异较大;未来径流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源于气候模式、水文模型和降尺度方法等多个方面。研究结果可为变化环境下径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科学参考。
    • 吴钢坚; 李嘉第
    • 摘要: 根据广东省发展特点,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充分考虑了气候、人口、经济、总量、效率等因素的影响,构建了广东省多要素约束胁迫的需水预测系统动力学模型,成功实现了对未来广东省需水变化过程的模拟及预测,以社会经济需水量为核心,通过系统的分析水资源供需系统结构,利用Vensim系统动力学软件建立了广东省需水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所建立的模型,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用水效率,产业结构因素的约束影响,设计了6种系统运行方案,分别为高速强节水方案、优化产业结构方案、低速发展方案、低速强节水方案,综合发展方案,分别得出了不同方案下广东省2020—2040年的需水量,结果表明:在2020—2030年广东省需水总量将会继续持续增加,而在2030—2040年将会达到饱和,逐渐趋于平稳或者下降,高峰值在480亿m 3左右,高峰时间点将在2035—2040年。
    • 蔡珊; 曾丽; 唐鑫萍
    • 摘要: 在变化环境中分枝过程加权矩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变化环境中上临界乘积受控分枝过程p阶矩和加权矩有限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证明。
    • 程晓陶; 刘昌军; 李昌志; 俞茜; 李娜
    •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暖与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极端暴雨洪涝发生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在增大,同时洪涝威胁对象、致灾机理、成灾模式、损失构成与风险特性均在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基于郑州“7.20”特大暴雨水灾的实地调研与典型案例的剖析,阐述当代社会洪涝风险连锁性、突变性、传递性的演变机理与趋向,结合国际社会与水共存、韧性提升的理念与实践,探讨变化环境下与新时代基本国情相适宜的洪涝灾害防治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应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极端暴雨洪涝灾害,需以流域为单元做好综合治水的统筹规划;韧性城市只有建成不怕淹的城市,才有利于实现人水和谐的目标;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实条件下,完善与健全洪涝灾害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不仅在于保障安全,而且要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快速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 刘哲源; 刘攀; 李赫
    • 摘要: 水风光互补是实现能源转型、助力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水风光互补中长期调度模型,忽略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水风光资源变异,得到的静态调度规则难以适应变化环境。为此,本研究采用集合卡尔曼滤波技术开展适应性调度研究。首先进行确定性优化调度,得到最优运行轨迹;其次识别调度函数的决策变量与自变量,构建线性调度函数;最后采用集合卡尔曼滤波动态更新调度函数的参数,形成适应性调度规则。以锦屏一级水电站及周边风、光电站为实例,研究表明适应性调度规则较常规调度和静态调度,在检验期年均发电量分别提高6.45亿k W·h和0.53亿k W·h,说明论文所提方法可有效追踪最优轨迹的变化来适应变化环境
    • 李卓天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态破坏日益严重.防汛和抗洪问题历来都是全中国人民以及整个全球人民关心的和共同探讨研究的焦点.在当今人类活动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发展背景条件下,环境的变迁也已经逐渐成为人类洪水发展和社会变化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通过系统浅析我国洪涝灾害环境状况的变迁,认识到环境状况变迁及其与我国洪涝灾害发展的直接关联,改进我国洪涝灾害监测预报和技术分析预测、科学地评价江河集水地区的防洪能力等方面研究将可促进普遍地提高我国对江河防洪能力和防洪相关灾害风险程度的预测,并尽快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 .但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治理洪水灾害,兼顾受群众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问题.对这些问题,本文分析研究了流域环境的变迁过程及对行洪能力的综合影响;采用理论建立的流域的防洪减灾脆弱性的评估价格方式模型和指标体系,评估了流域的易感受的洪灾的影响的程度;研究人员提出建立了在一定尺度的弹性空间内收集的区域降水信息预测的方法体系及如何运用这些区域的降水信息预测降水信息开展跨流域水灾监测预警,提高其替代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的效益规划规划防洪工程,提高对降雨预报方法的认识,提高流域洪水预警系统的实际应用水平,因此,确保流域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科学的基础.
    • 江善虎; 刘亚婷; 任立良; 王孟浩; 周乐; 任明明
    • 摘要: 采用生态最相关水文指标(ERHIs)评估渭河流域生态水文情势改变程度,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7个指标作为渭河流域的ERHIs,并基于可变下渗容量模型的“观测模拟”对比分析法对渭河流域生态水文情势演变进行定量归因。结果表明:咸阳水文站和华县水文站径流序列呈显著下降趋势,1990年是径流序列的突变点;咸阳站和华县站实测ERHIs综合改变度为41%和34%,模型模拟的两站ERHIs综合改变度均为18%;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渭河流域水文情势发生改变,两者对咸阳站ERHIs综合改变度的贡献率分别为44%和56%,对华县站的贡献率分别为53%和47%。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