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动态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515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77280篇;相关期刊223种,包括地下水、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华北七省(市)水利学会协作组第二十七次学术研讨会、2007年地面和地下工程中岩石和岩土力学热点问题研讨会、中国水论坛第四届学术研讨会等;地下水动态的相关文献由1164位作者贡献,包括崔海炜、魏晓妹、张磊等。

地下水动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0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7280 占比:99.74%

总计:177740篇

地下水动态—发文趋势图

地下水动态

-研究学者

  • 崔海炜
  • 魏晓妹
  • 张磊
  • 李鹏
  • 田辉
  • 许光泉
  • 张梅桂
  • 张霞
  • 李占斌
  • 梁秀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汤明高; 吴川; 吴辉隆; 杨何
    • 摘要: 库水和降雨直接导致水库滑坡地下水变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已有研究大多是基于监测数据探讨库水与降雨对滑坡变形的影响,未能揭示水库滑坡地下水响应规律,地下水浸润线计算模型没有同时考虑降雨和库水的影响,且模型边界条件与水库滑坡实际情况差别较大。为了揭示大型水库滑坡地下水动态响应规律,需要构建更接近实际情况的地下水位浸润线计算模型。通过三峡水库石榴树包滑坡地下水动态监测,揭示了库水水位变化和降雨条件下滑坡地下水水位动态响应规律,其地下水渗流场近似层流,滑坡前缘和中部的地下水水位与库水位几乎同步,滑坡后部的地下水水位主要受降雨影响,日降雨30 mm会引发地下水水位明显变动。在周期性库水位变化和随机降雨耦合条件下,建立了滑坡地下水非稳定渗流微分方程,解算出水库滑坡地下水位浸润线计算模型,并采用实际监测结果进行了验证。应用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滑坡渗流场,并得出滑坡内距前缘水平距离145 m内,库水对地下水有影响;引发地下水变动的降雨和库水位变化阈值分别为0.03,0.1 m/d,且不同的条件组合下降雨和库水位对地下水水位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 李平平; 王晓丹; 陈海龙
    • 摘要: 选择位于柴达木西北部苏干湖盆地苏干湖湿地和奎屯诺尔湿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氢氧同位素、地下水动态、地球物理勘探及遥感解译技术与方法,对苏干湖湿地与奎屯诺尔湿地之间的水力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苏干湖湿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侧向径流补给,奎屯诺尔湿地地下水主要接受阿尔金山冰川融水通过地下径流补给;(2)苏干湖湿地与奎屯诺尔湿地之间的青石沟洪积扇存在阻水断层,为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无地下水力联系。研究成果为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 黎己余; 郑辰禾; 林稚颖; 杨鼎鸿; 程庆斌; 邓聪
    • 摘要: 地下流体广泛存在于地壳中,具有流动性,对地壳活动的响应十分灵敏,因此地下水动态活动对于地震活动和构造活动的响应也非常灵敏[1]。近年来,大力发展地下流体监测工作,在中国进行流体监测较为常见的组合为同井(泉)进行静水位、水温,动水位、水温、溶解气或水质等方式。宁德地震台根据台站实际情况,2004年开展宁德一号井“单井综合观测”模式探索工作,自主研发井口装置系统实现了单井综合观测[2-3]。
    • 祖力皮亚·热西提
    • 摘要: 掌握地下水化学与地下水动态特征,对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在系统分析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勘探和水文监测资料,对煤窑沟灌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和2009年~2019年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进行探讨,提出煤窑沟灌区地下水矿化度从平原低处到北部山区具有由高变低的特征,地下水呈下降态势,可为当地地下水资源开发管理提供依据。
    • 凤蔚; 李文鹏; 邵新民; 祁晓凡; 黎涛
    • 摘要: 40多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大规模的地下水开发利用造成了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甚至泉水干涸,部分地区地下水仍能维持动态稳定,判断这类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必须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以黑河流域中游盆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K检验和连续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时间序列地下水水位数据的变化特点,研究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划分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下水补排平衡区与非平衡区;利用克里金插值法估算1990—2020年盆地含水层对水资源的调节水量,并评价不同动态平衡区的调蓄能力。结果显示,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下水水位动态类型有:水文型、水文-开采型、开采型和蒸发-开采型4种长周期动态稳定型,过量开采型或上游过度引用地表水型2种长周期持续下降型。黑河-梨园河倾斜平原、酒泉盆地和黑河中游下段侵蚀堆积平原的大厚度含水层是黑河流域中游盆地的地下水补排平衡区,其在1990—2001年共输出地下水12.06×10^(8) m^(3),2001—2020年共储存地下水9.06×10^(8) m^(3)。大厚度含水层为地下水的长周期调蓄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合理控制开采量的前提下,该类含水层的天然调蓄能力可满足生产生活和下游生态用水需要。盆地地下水补排非平衡区,如黑河以东诸河倾斜平原、盐池盆地和榆木山山前诸小河流域等地区,目前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是不可持续的,应适当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调节盆地上游的引水量和开采量,抑制地下水资源枯竭。本研究成果可为西北干旱内陆地区水资源管理和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陈兵
    • 摘要: 对沙溪铜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地下水渗流场在矿区开拓前后的变化,分析了矿区渗流场变化趋势,研究表明:矿区在开拓排水后地下水动态由降水型转变为气候-开采型,地下水位持续缓慢下降,在开拓至-400m标高以上后,地下水位将迅速下降。
    • 黄品怡; 唐常源; 禤映雪; 江涛; 曹英杰
    • 摘要: 开展非均质条件下潮汐湿地中地下水流动特征研究,成为深入揭示潮汐湿地水循环及物质循环过程的重要前提。以广州南沙区的河畔潮汐湿地为对象,基于放射性氡同位素示踪技术考察含水层非均质情况下地下水的流动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介质干容重、介质孔隙度和介质氡释放(Ern)呈现空间异质性,介质氡释放是导致介质氡平衡能力([Rn]gw)呈现显著空间异质性(2210.15~7700.33 Bq/m^(3))的主要因素。2)非均质条件下地下水流动呈现显著的分区特征,根据氡的比活度可以划分为快速流动区和滞留区。其中,快速流动区地下水氡比活度较小,观测期内平均值为1522.39 Bq/m^(3),地下水呈现由陆向海近似“U”型的流动模式。滞留区地下水氡比活度显著增大,观测期内平均值为3858.40 Bq/m^(3),地下水受潮汐作用而滞留更久。滞留区地下水流动状态受潮高差影响,潮高差越大,潮汐对湿地地下水的整体驱动力越大,滞留区地下水渗出相对容易,反之滞留区地下水渗出较难。由此可见,潮汐湿地含水层介质的空间异质性是影响地下水流动特征的关键因素。
    • 朱静思; 王哲; 侯天宇; 李宇
    • 摘要: 针对超采治理措施实施后的京津冀平原地下水演变特征开展分析研究。重点围绕超采治理背景下地下水的动态响应,分析2010—2019年近十年来京津冀各行政区地下水水位演变规律,刻画了京津冀平原浅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现状分布和漏斗中心水位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随着各项超采治理措施落地实施,2010—2019年北京主要开采层浅层、天津主要开采层第皿承压含水组水位呈先降后升的态势,水位回升明显;河北省主要开采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整体地下水位仍下降;(2)北京浅层朝阳-顺义漏斗中心水位2016—2019年升幅约9m,天津深层西青漏斗中心水位2014—2019年升幅约18 m;河北省浅层高蠡肃漏斗、深层沧州漏斗中心水位降幅均在16 m左右。
    • 康玮; 曹文庚; 徐丽霞; 南天; 高媛媛; 聂子一
    • 摘要: 在总结前人常用的区域水位变化值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k-means聚类分析、泰森多边形去丛聚和水均衡法等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群井多年连续观测水位数据和储变量数据求解代表性地下水位的新方法,并在数值模拟算例与实例研究区分别进行了计算和验证。结果表明:在算例中使用本方法得到的代表性地下水位结果与传统水均衡法计算结果相比准确度可达90.5%;在实例计算中使用定兴县8口井连续5年水位数据和储变量数据计算得到定兴县2019年代表性地下水位变化值为0.16 m,相较水均衡法计算结果新方法的准确度达到93.3%,算例与实例结果均较为准确,计算结果可用于代表性地下水位变化值快速、科学表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有效简化代表性地下水位变化的计算工作并为结果提供科学依据。
    • 陈建峰
    • 摘要: 基于山西大同市2017-2018年的地下水监测数据,结合研究区概况和水文地质特征,对大同市市区及周边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和地下水漏斗区现状进行研究。结果可知:(1)研究区地下水动态变化受大气降水、河流径流量和人为开采影响较大,动态类型主要为入渗—径流型和开采—下降型;(2)地下水位下降区均位于大同市城北、城南、三十里铺和党留庄水源地的中心或边缘。水位下降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1.37%。其中水位变幅-0.5~-2.0 m区域面积约90.69 km^(2),水位变幅2.0 m区域面积约17.70 km^(2);(3)2018年度地下水集中开采区仍存在三个水位降落漏斗区,其位置和形态基本与2017年相似。研究结果以期为合理调配区域地下水资源、保障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基础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