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下水开采

地下水开采

地下水开采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620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建筑科学、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4篇、会议论文102篇、专利文献78797篇;相关期刊273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地下水、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等; 相关会议64种,包括 第四届探矿工程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地面沉降防止学术研讨会、河北水利学会2010年城市水利与水务一体化学术研讨会等;地下水开采的相关文献由1150位作者贡献,包括罗勇、骆祖江、叶成明等。

地下水开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4 占比:0.62%

会议论文>

论文:102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78797 占比:99.25%

总计:79393篇

地下水开采—发文趋势图

地下水开采

-研究学者

  • 罗勇
  • 骆祖江
  • 叶成明
  • 王荣
  • 周毅
  • 杨艳
  • 李小杰
  • 宋小军
  • 李炳平
  • 王光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鹏飞; 王旭升; 张俊; 万力; 陈劲松; 余堃
    • 摘要: 新疆孔雀河灌区面临地下水超采问题,科学认识区域地下水流系统的发育条件和演变特征,是优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基础。通过构建第四系含水层三维地下水稳定流模型,利用流线追踪技术,模拟识别了孔雀河流域1970-2020年期间地下水流系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补给区和排泄区通过流线进行组合,在孔雀河周边形成了交错分布的地下水流系统,其空间分布格局随灌区地下水开采规模而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的拟天然状态,灌区主要发育自北向南的地下水流系统,其空间分布格局取决于水文地质参数和排泄要素,并可能存在1~4个以孔雀河为排泄带的流动系统。在有强烈地下水开采的现状条件下,灌区地下水流系统转变为从四周流向漏斗中心,截断了从孔雀河上游渗漏到中下游河道排泄的水流系统。近50 a来,以潜水蒸发为排泄方式的地下水流系统投影面积萎缩了29%,而以地下水开采为排泄方式的地下水流系统投影面积从零增加到研究区面积的40%。潜水蒸发对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灌区地下水开采应有所控制以保障潜水蒸发型地下水流系统的发育条件。
    • 张红梅
    • 摘要: 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近7万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7%。超采区范围涉及除承德外的10个设区市以及定州、辛集市和雄安新区,共127个县(市、区),主要集中在冀中南平原区,地下水超采时间长、范围广、亏空大,是京津冀3省任务量最重的省份。2014年,国家启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以来,河北结合全省实际,以节水为核心,充分利用当地地表水、外调水等替代水源,通过“节、引、调、补、蓄、管”等综合措施,形成了从水源到田间、从工程到农艺、从建设到运行的综合治理体系,大力实施农业灌溉水源置换工程,为减少地下水开采,实现采补平衡提供有力支撑。
    • 古丽孜巴·艾尼
    • 摘要: 以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生活、工业以及生态需求三个方面出发,进行区域需水、地表供水预测以及水量平衡分析,以此为依据进行区域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并给出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 何理; 焦蒙蒙; 王喻宣; 李天国
    • 摘要: 针对天津市过度开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问题,基于组合模型开展区域沉降预测及危险性评价研究。首先分别运用灰色理论GM(1,1)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及灰色BP神经网络(GM-BP)组合预测模型,对地面沉降量数据进行校核与补充。然后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河网水系、水文地质、地下水开采量和累积沉降量作为影响因子,基于确定性系数和逻辑回归组合模型对地面沉降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价,最后将地面沉降区域划分为5类危险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和极低危险区。结果表明:(1)灰色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稳定性和拟合能力明显优于其他两种预测模型,模型的预测值更能满足精度要求;(2)研究区不同程度的危险性评价中,41.57%的区域面积具有极高度和高度危险性,且主要分布于北辰区、津南区、静海区、西青区及滨海新区等南部地区;(3)通过灾害点与危险区叠加分析,整个研究区域灾害点密度为64.73处/万km^(2),45处灾害处于高和极高的地面沉降危险。分区结果与灾害点的分布情况基本吻合,证明该研究成果能为地面沉降预测及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 束龙仓; 徐丽丽; 袁亚杰; 吕岩; 鲁程鹏; 刘波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探明三江平原地下水流场变化及主要原因,本文以三江平原典型区为研究区,分析了2001—2019年地下水流场变化情况,基于地下水位变化空间差异,采用交叉小波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降水及地下水开采对不同区域地下水位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2001—2019年间地下水大体流向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地下水位呈现整体下降趋势,下降区域面积为1.86万km^(2),占整个研究区的83.97%,地下水位的整体下降与水田面积迅速扩张有关。水位上升区地下水位与降水在年周期上存在显著共振关系,二者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485,而水位与地下水开采间不存在稳定的周期性相关,相关性较差;中东部水位明显下降区地下水位与降水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周期性相关,相关性较差,而水位与地下水开采在年周期上存在显著共振关系,二者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409。研究区中部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区域水位受地下水开采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受降水影响,灌区内地下水位小幅下降区域水位受地下水开采影响程度略大于受降水影响。本研究对于深入探究区域地下水资源变化和指导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梁永利; 彭晓虹
    • 摘要: 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亚洲最大的自流引水灌区。现阶段,随着城乡用水量的持续增长,民众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和短缺的水资源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紧缺、土壤盐渍化是限制河套灌区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利用农业地下水成为河套灌区的根本发展之路。因此基于内蒙古河套灌区的农业地下水利用现状,并提出优化农作物灌溉制度,推行现代灌区管理体系,优化河套灌区用水规划,强化地下水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细化节水管理,积极引入农业节水技术等策略。
    • 窦甜甜; 程惠红; 周元泽; 石耀霖
    • 摘要: 华北作为中国大陆强震区,同时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平原,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的地下水开采.本文基于华北平原1959—2016年地下水水位变化,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建立了有限元孔隙弹性模型,定量分析地下水开采对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卸载作用导致区域地壳隆升,最大约35 mm,同时在垂直方向上产生拉伸,地下10 km深度处拉应力最大达92 kPa.根据华北地区历史地震震源参数计算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地下水弹性卸载增大了断层面上的正应力,但开采引起的孔隙压力减小使开采区内库仑应力变化为负,而开采区外结果为正.通过分析认为库仑应力变化结果受断层产状、位置等的影响,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减小了该地区强震发生的可能性,但随着开采速率放缓及未来可能的水位抬升,会对区域地震活动性产生进一步影响.
    • 惠翔; 刘丽红
    • 摘要: 大规模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会带来诸多环境灾害和经济损失。为解决地下水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问题,以山西省晋中市太谷东站研究区为例,在地下水渗流理论和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的基础上,利用GMS-SUB模块建立了该研究区三维地下水流与土体垂向一维沉降的水土耦合数值模拟模型,预测研究区2025a 8月的地下水流场和地面沉降趋势,并与经验公式法预测的地面沉降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太谷东站在预测期累积地面沉降量最高达到51.2mm,沉降漏斗面积可达10.64km 2,数值模拟法在空间上很好地呈现了地面沉降的分布规律,可为地面沉降预测提供参考。
    • 曲菲霏; 杨成生; 张勤
    • 摘要: 活动断层的有效定位和监测是抗灾规划、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前提。针对断距不明显的城市/近城区活动断层难以探测的实际问题,以美国休斯敦地区为例,利用L波段ALOS-1和C波段Sentinel-1 SAR数据,采取MT-InSAR技术获取了休斯敦北部区域地表形变速率图,并根据InSAR监测结果定位了区域活动断层。结果表明休斯敦北部区域存在3条大范围活动断层带,即Hockley断层带、Big Barn断层带和Conroe断层带。利用LiDAR、地球物理勘察绘制断层迹线和现场调查信息验证了InSAR探测断层迹线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结合InSAR监测结果剖线及GPS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该断层系统的构造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揭示了该地区断层的加速活动与地下水过度汲取之间有高度时空相关性,地下水过量开采促使地面沉降的发生,进而加强了已有断层的垂直运动或诱发新的断层活动。本文研究不仅监测到了休斯敦地区已知断层的活动性,还探测到其他地空技术尚未发现的活跃断层迹线,对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 张凯翔; 张占荣; 于宪煜
    • 摘要: 地面沉降问题严重影响着鲁西南经济发展区交通工程建设。文中选择某线性工程两侧5 km范围作为研究区,文章收集RadarSAT-2(2017—2020年)、Sentinel-1A(2019—2020年)存档数据和沿线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矿产开发资料,采用时序InSAR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沿线地面沉降分布特征及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地面沉降诱因是煤矿采空区塌陷和地下水超量开采,前者以矿区工作面为中心形成沉降漏斗,沉降速率变化和沉降中心移动与煤矿作业工作面挖掘进度和转移密切相关;后者沉降分布规律与地下水开采使用点相关,形成与地下水开采使用范围相近的沉降带。研究区在2017—2020年内持续发生沉降,最大年均沉降速率为136.5 mm/a,单年累计最大沉降量为220 mm。经同期CPI水准点观测结果校核,InSAR数据处理成果平均误差小于1 cm/a,相关系数到达70%以上。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及时准确反映出线路方案穿行研究区内各处地面沉降变化,为线路方案规划和地质灾害整治提供有效合理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