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脆弱性评价

脆弱性评价

脆弱性评价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3年内共计339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6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473630篇;相关期刊164种,包括地下水、中国岩溶、资源开发与市场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暨地下水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等;脆弱性评价的相关文献由944位作者贡献,包括席北斗、武强、张军军等。

脆弱性评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6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73630 占比:99.94%

总计:473927篇

脆弱性评价—发文趋势图

脆弱性评价

-研究学者

  • 席北斗
  • 武强
  • 张军军
  • 李鸣晓
  • 王磊
  • 王金生
  • 郇环
  • 何雪洲
  • 刘守强
  • 刘艳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曾文; 李日鹏; 杨之江; 周扬; 李宗祥; 李晓丽; 扈震
    • 摘要: 为了更精细地分析供水管网可靠性,考虑需求节点与水源的供需依赖关系,提出基于加权边介数的管段脆弱性评价方法.首先使用需求节点的需求占比和水源的供应占比,确定节点和水源之间K最短路径的总重要性权值,然后根据这些路径的阻力对重要性权值进行分配.对途经某条管段的全部K最短路径的重要性权值进行求和后,即得到该管段的加权边介数,用来评价其脆弱性.使用加权边介数、经典边介数、欠缺供应量比和水龄增长比4种指标,对不同类型的两个供水管网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加权边介数比经典边介数能更好地筛选出脆弱管段.针对两个供水管网的蓄意攻击模拟显示,相比经典边介数,使用加权边介数作为攻击策略能使管网更快失效,表明后者具有更高敏感度.基于加权边介数的管网优化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该指标对提高管网可靠性的指导作用.
    • 崔巍; 魏文治; 孙晓琪; 沈庆宁; 唐丽敏; 黄肖玲
    • 摘要: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全球液化天然气(LNG)供应格局及中国LNG海运供应链发生巨大变化,基于脆弱性视角对中国LNG进口安全进行重新评价极为必要。分析LNG进口脆弱性影响因素,基于脆弱性评价框架(VSD)建立脆弱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2006—2020年中国LNG进口的脆弱性呈现先波动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适应能力与敏感性逐步上升,暴露度以2014年为中心点先上升后下降,主要驱动因素由暴露度转变成适应能力,中国市场需求上升与国际价格波动成为脆弱性主要影响因素。中国未来降低脆弱性的侧重点应转向主动增强适应能力,发挥LNG的国家战略工具作用,加强大国间LNG战略合作,提高LNG海运基础设施水平,推进企业间贸易合同落地,关注大国间战略合作格局演化变化。
    • 李剑锋; 朱玉晨; 刘春雷; 李亚松; 郝奇琛; 李政红
    • 摘要: 针对晋江流域的生态地质问题,应用Getis-Ord Gi*统计模型、Calinski-Harabasz指数评价聚类模型等评价方法,从脆弱性分级、主控因素、聚集特征三方面开展脆弱性评价,建立晋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整体来看,晋江流域西溪比东溪脆弱,上游比下游脆弱;晋江流域东南部城市聚集区脆弱性的主控因素为建筑用地、初级生产力与土壤有机质,中西部茶叶种植区的主控因素为茶叶的过度种植;脆弱性高值聚集区域在安溪县感德镇以及永春县湖洋镇一带。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晋江流域茶园种植分布现状合理性进行评估,给出具体的茶园空间优化建议。
    • 徐庆勇; 林健; 郑文萍; 赵杰
    • 摘要: 地下水在北京多元供水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地下水水源地脆弱性评价可为地下水保护、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DRASTIC模型,基于研究区地质条件,综合考虑污染物迁移转化特性、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等因素,选取地下水位埋深、含水层净补给等7项指标,定量评价了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均在“中等”以上,并以高脆弱为主,高脆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56.1%),脆弱性总体呈现中部重、东西部轻的特征。导致研究区脆弱性级别较高的主要因素是含水层净补给量、含水层介质、包气带介质和渗透系数。
    • 李华; 何思敏; 孔娇
    • 摘要: 为深入分析城市景区夜游密集人群易发生踩踏事件的脆弱性成因问题,运用人—环境耦合系统全面分析人群脆弱性模型三因子: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依据现行标准规范与调查问卷筛选脆弱性指标,在博弈思想组合主客观权重的基础上,构建组合赋权-云模型的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以大雁塔休闲旅游景区为实例,运用云算法得到各层指标的评价云图,与标准云图比较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实例中4个地点的脆弱性均处在“中度”与“低度”区域,其中中央喷泉区域最脆弱的3个因素为人群密度、夜间防灾经验意识和人员自救互救能力。该模型数据准确、视图直观,可为城市景区夜游应急网格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 于婷婷; 蒋存妍; 冷红; 袁青
    • 摘要: 面对长期农业生产及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积累的乡村人地矛盾,乡村脆弱性评价能够直观反映国土空间潜在风险,客观描述国土空间基底和功能的受损状态,为指导乡村地区国土空间治理、完善乡村空间规划管控途径提供依据。依托现有人地耦合脆弱性评价方法,从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维度建立评价模型,构建乡村脆弱性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用的方法及步骤,以黑龙江省117个县域单元为例进行评价实践,形成乡村脆弱性等级、类型、主因子、风险来源等成果,依托GIS平台直观呈现其空间分异格局,为黑龙江省乡村地区空间治理任务及建设发展目标制定提供依据,并将其融入县、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评价体系,以期共同指导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 张志永
    • 摘要: 地下水脆弱性能够反映地下水系统遭受污染的可能性。文章结合某油田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基于DRASTIC评价方法构建DRASTIC指标评价体系,进行地下水脆弱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中等区域分布面积最广,其后依次为地下水脆弱性较高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较低区域、脆弱性高区域。研究成果可为油田开采过程中地下水保护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李彦彬; 王跃雄; 杜雪芳
    • 摘要: 为探究生态因子对农业干旱的影响程度,提高农业干旱脆弱性的评价精度,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从自然敏感性、社会敏感性、恢复力3个准则层考虑,以安阳市为例选择了包括标准化降水指数、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与生态类因子—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等在内的8项指标来构建农业干旱脆弱性综合评价体系。通过比较评价结果与实际逐年减产率的时空差异来验证综合评价指数的可靠性,并利用因子贡献法分析了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对农业干旱脆弱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在2003-2018年间,该市干旱主要受气候环境因子影响,发生频率较高,大约为63%。综合评价指数能较好识别干旱,且含TVDI的评价精度比不含TVDI的提高了12.5%;②在时空分布上,评价结果与逐年减产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该市干旱主要发生在太行山脉以西的北部平原;③生态类因子在脆弱性指标体系中的贡献程度较高,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在敏感性因子与自然型因子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可分别达到10%与23%,在未来农业干旱脆弱性研究中应重视起生态类因子对干旱的影响。
    • 金菊良; 孔令茹; 崔毅; 周戎星; 陈梦璐; 宁少尉
    • 摘要: 农业旱灾脆弱性动态评价对保障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子系统及指标的发展趋势,识别影响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一种联系数伴随函数——五元半偏减法集对势,据此建立了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动态评价方法,在蚌埠市应用结果表明:蚌埠市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系统中的暴露子系统2001—2010年总体由均势转向偏反势,向着集对势降低的方向发展,农业旱灾脆弱性呈增强趋势,其中,对蚌埠市农业旱灾脆弱性变化影响较大的指标为复种指数,且复种指数存在向反势发展的趋势;灾损敏感性子系统发展趋势波动较大,2001—2010年逐渐由偏反势发展到偏同势,评估结果呈现逐年向好趋势,其中,单位农业增加值耗水量的减少使得蚌埠市农业旱灾脆弱性有较为明显的改善;防灾减灾能力子系统在2001—2009年处于偏反势,2009年之后逐渐稳定为均势,脆弱性状况呈缓慢改善趋势,其中,影响脆弱性的主要指标有节水灌溉率、农民人均GDP。本研究可为改善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状况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也可为解决复杂系统多等级问题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 李昌顺; 周科平; 林允
    • 摘要: 为降低内涝灾害评价中信息模糊性和冲突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促进老旧社区内涝灾害适灾化和海绵化改造,提出基于云物元模型的老旧社区内涝灾害脆弱性评价方法。从防灾减灾角度和社区尺度出发,围绕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体易损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熵权法确定指标组合权重,建立老旧社区内涝灾害脆弱性云物元评价模型,并以长沙市科学村社区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能直接客观反映老旧社区内涝灾害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脆弱性等级,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老旧社区内涝灾害应对能力提供支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