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河源区

黄河源区

黄河源区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542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水利工程、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7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39445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理学报、中国水土保持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论坛、甘肃省水利学会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等;黄河源区的相关文献由1242位作者贡献,包括文军、李希来、刘蓉等。

黄河源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7 占比:1.27%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9445 占比:98.65%

总计:39986篇

黄河源区—发文趋势图

黄河源区

-研究学者

  • 文军
  • 李希来
  • 刘蓉
  • 王彦龙
  • 郝振纯
  • 张森琦
  • 马玉寿
  • 刘昌明
  • 施建军
  • 王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欣彤; 周祖昊; 黎曙; 庞亮; 严子奇
    • 摘要: 在地形条件复杂的高原山区,植被指数并非严格按照经度或纬度的方向呈现条带性变化趋势。本文将经纬度作为组合因子,创新性地提出植被指数空间变化最佳地理轴线的概念,即寻找某一角度轴线,沿此方向植被指数的空间分布具有最显著的条带性特征。本研究以黄河源区植被指数为例,计算黄河源区植被指数空间分布最佳地理轴线,研究表明黄河源区植被指数空间分布沿着西偏北52°轴线具有最显著的条带规律,应用此计算方法对黄河源区植被指数主要影响因子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得到降水量的最佳地理轴线是西偏北53°,表明黄河源区植被指数空间分布主要受降水影响,二者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但植被分布同时还受气温、土壤等因素影响,因此植被指数与降水量的“最佳地理轴线”存在微小差异。
    • 田世民; 韩冰; 梁帅; 王弯弯; 曹永涛
    • 摘要: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重要产水区和水源涵养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胁迫下,黄河源区各类型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了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水源涵养的概念和内涵,系统梳理了黄河源区水源涵养主体的变化过程,论述了水源涵养功能对水源涵养主体变化的响应特征,分析了黄河源区未来水源涵养能力演变所面临的形势,并基于此提出了黄河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可为黄河源区水源涵养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及其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提供支撑。
    • 石朋; 詹慧婕; 瞿思敏; 冯进; 管晓祥
    • 摘要: 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刻画黄河源区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过程,通过唐乃亥水文站SRI、源区SPI及3种小波分析方法揭示了1968—2020年黄河源区气象和水文干旱之间的周期性特征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广义极值分布是唐乃亥水文站最适宜的流量分布函数;以Gamma分布和广义极值分布分别作为降水和流量的分布函数,基于距离平方倒数法计算出SPI-9和SRI-1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68;连续小波变换分析表明SPI-9和SRI-1具有相同的周期特征,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分析表明SPI-9和SRI-1在不同周期尺度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黄河源区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传播时间为9月,SPI-9序列可用于水文干旱监测。
    • 杨馥铖; 刘昌义; 胡夏嵩; 李希来; 付江涛; 卢海静; 申紫雁; 许桐; 闫聪; 何伟鹏
    • 摘要: 为研究黄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对土体理化性质及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影响,本研究以位于黄河源区青海河南县地区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不同退化程度草地野外取样及室内试验,获得土体密度、含水率、颗粒级配、土壤营养元素和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指标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相同退化程度和取样深度下,南旗村试验区土体平均密度为启龙牧场的1.02~1.29倍,土体含水率表现出随着草地退化程度加剧而降低;2个试验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等随着草地退化程度加剧而降低。(2)区内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随草地退化程度加剧而降低,启龙牧场与南旗村试验区其上层(0~10 cm)、下层(10~20 cm)降低幅度分别为72.05%、48.77%和77.26%、81.37%;进一步研究表明,根-土复合体所含根系数量和根系干重表现出随着草地退化程度加剧呈逐渐降低,启龙牧场与南旗村试验区其上层和下层的根-土复合体所含根系数量降低幅度分别为79.28%、75.93%和92.48%、39.59%。(3)根据WWM模型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根系数量和营养元素含量减少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具有显著降低作用。本研究结果对于黄河源区高寒草地合理防治草地退化,以及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灾害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 刘煜; 刘蓉; 王欣; 王作亮; 王大勇
    • 摘要: 基于"黄河源区玛曲-若尔盖土壤温湿监测网络"自2008年观测以来至2017年的观测资料,通过分析多层土壤湿度异常百分比指数SMAPI(Soil Moisture Anomaly Percentage Index),捕捉10年来该地区的干湿演变过程,并利用再分析数据资料NECP FNL(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Final)驱动拉格朗日后向轨迹模式,模拟不同过程的水汽输送粒子(气块)的后向轨迹,从而诊断到达该区域的水汽输送路径以及可能的水汽源区。结果表明,水汽路径可以分为3条:(1)南支输送:来自印度洋、阿拉伯海的水汽,通过印度半岛、孟加拉湾,从青藏高原西侧和南侧进入;(2)东支输送:来自太平洋、南海等地的水汽从华东/华南地区,途径长江流域,从青藏高原东侧或者南侧进入;(3)北支输送:来自大西洋、非洲大陆北部和欧洲大陆的水汽,穿过中纬度亚欧大陆,从青藏高原西部或者北部进入。在干旱时期以北支为主,湿润时期以南支、东支为主。水汽源地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其中青藏高原上的水汽源地在湿润时期主要分布在昆仑山脉附近,演变时期则南北零星分布,而干旱时期更加偏北集中在天山附近,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及孟加拉湾的水汽源地强度从湿润到干旱时期逐渐增强,四川盆地-秦岭、华南的水汽源地强度先增强后减弱,而祁连山-黄土高原先减弱后增强,印度半岛、长江中下游及华东附近的水汽源地强度则是从湿润时期到干旱时期一直减弱。
    • 杨冲; 王文颖; 刘攀; 周华坤; 毛旭锋
    • 摘要: 以黄河源区4类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和pH值表现均为高寒草原>人工草地>高寒草甸>沼泽草甸;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碳、氨氮、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沼泽草甸>高寒草甸>人工草地>高寒草原;土壤硝氮含量表现为人工草地>沼泽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均表现为沼泽草甸>高寒草甸>人工草地>高寒草原;土壤速效钾和全钾含量均表现为人工草地>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沼泽草甸;2)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碳、氨氮、全氮、速效磷、全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高寒草甸>人工草地>高寒草原,各草地0~10 cm土层土壤质量均高于10~20和0~20 cm土层,0~20 cm土层土壤质量高于10~20 cm土层。
    • 张金萍; 靳有来
    • 摘要: 为提高径流预测精度,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数据延拓技术处理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方法中的端点效应问题,并根据分解结果特点构建RBFNN-ARIMA组合预测模型。以1957—2013年黄河源区唐乃亥水文站年径流数据为例,先将选定的序列采用RBFNN进行延拓,然后进行CEEMDAN分解,对得到的分解分量运用RBFNN-ARIMA组合模型进行预测重构得到年径流量预测结果。研究表明,原始序列经过RBFNN数据延拓后再进行CEEMDAN分解,其所得分量可以有效反映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波动特征;ARIMA模型对高频IMF1分量的拟合效果较差,对其他中低频分量拟合效果较好;RBFNN-ARIMA组合模型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5.23%,相较于RBFNN模型和ARIMA模型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9.88%和5.62%。因此,运用基于CEEMDAN方法的"分解-预测-重构"模式进行水文预测,对原始序列进行合理延拓并针对各分量特点进行组合预测可有效提高预测精度。
    • 杨文静; 吕雪姣; 祝洪珂
    • 摘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以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黄河源区生态退化问题为实证切入点,研究该地区生态环境修复制度的法律架构。黄河源区生态退化主要表现为由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应对上述环境问题最适合的解决方式是推进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当前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修复制度存在的问题有:法律政策并行导致的体系架构混乱;主体间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厘清;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路径不完善;修复资金来源单一等。据此提出如下法律层面建议:统一黄河流域立法,制定“黄河法”并设置生态环境修复专章;建立政府间协同治理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构建多元监督体系;建立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通过上述建议完善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修复的法律制度,推进黄河流域立法,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稳步推进。
    • 邓嘉祥; 权全; 吴博华
    • 摘要: 黄河源区位处于青藏东北部,是中国夏季水汽输送转运站与重大灾害水汽输送的关键区之一,研究黄河源区极端降水水汽输送机理,对理解黄河源区黄河源区气候、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4)对2015~2017年7~8月的黄河源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水汽输送情况进行了定量的分析,探讨了黄河源地区水汽输送特征以及极端降水事件的异常水汽输送的差异,并评估了各水汽源地对黄河源区流域内极端降水的贡献值。结果表明:黄河源区6~9月的极端降水事件占极端降水事件总数的90.4%。黄河源地区极端降水北部与东部的水汽通道主要来源于欧亚大陆西部的贝加尔湖地区,西部的水汽通道主要来源于黄河源周边地区,南部的水汽通道主要来源于中国南海–孟加拉湾以及印度洋,太平洋的水汽对黄河源区域的影响很小。由定量分析的结果可获得以下结论:2015~2017年黄河源区极端降水水汽通道主要来源于欧亚大陆西部的贝尔加湖地区与黄河源及周边地区,两者贡献值合计大于66%,远超其余区域对黄河源极端降水的影响,是黄河源极端降水的重要水汽来源;欧亚大陆西部极端水汽数量贡献值为43%,比黄河源区高18%,但欧亚大陆的空气较为干燥,水汽团水汽含量较低,比湿贡献值为34%,与黄河源贡献值32%相近。
    • 许文佳; 白中科; 杨金中; 姚维岭; 蒋存浩; 王海庆
    • 摘要: 研究目的:基于遥感技术识别诊断黄河源区矿山开发造成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状况,以期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实地调研、空间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矿山露天开采,尤其是煤矿、建筑用砂采场以及煤矸石堆放是造成黄河源区重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的主要驱动因素。源区范围内60.40%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持续威胁黄河源区生态安全。(2)矿业开发主要造成黄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受损面积占比51.59%,严重威胁源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3)矿业不合理开发造成黄河干支流两岸10 km范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敏感区域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受损,生态廊道效应减弱。研究结论:在查明黄河源区矿业开发现状特征基础上,识别诊断矿业开发造成源区生态受损和退化状况是维护黄河源区生态安全,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