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象干旱

气象干旱

气象干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6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植物保护、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9731篇;相关期刊166种,包括灾害学、自然资源学报、广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水论坛、东北三省水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极端天气事件与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论坛等;气象干旱的相关文献由980位作者贡献,包括贺中华、张强、张浪等。

气象干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6 占比:3.33%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9731 占比:96.54%

总计:10080篇

气象干旱—发文趋势图

气象干旱

-研究学者

  • 贺中华
  • 张强
  • 张浪
  • 杨铭珂
  • 粟晓玲
  • 张勃
  • 曹永强
  • 杜尧东
  • 游漫
  • 皮贵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门宝辉; 蔡斌; 田巍
    • 摘要: 在全球变暖加剧的背景下,区域干旱情况愈发严重。潮白河流域作为密云水库的重要集水区,对其干旱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提取潮白河流域1979—2018年的气象数据,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蒸散发指数(SPEI)值,分析潮白河流域气象干旱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79—2018年,潮白河流域降水和潜在蒸散发分别以11.02 mm/(10年)和9.95 mm/(10年)的速度增长,流域降水增加趋势由西向东减少,潜在蒸散发的增加趋势则相反,流域东部地区干旱风险变大;②潮白河流域干旱特征主要以轻旱和中旱为主,月、季尺度的SPEI值呈现出减小趋势,半年和年尺度的SPEI值呈现出增加趋势;从季节的干旱分布来看,春、夏、冬季有着变干的趋势,但趋势并不明显,秋季干旱情况则有显著缓解;③从空间分布来看,1979—2008年,流域干旱频率高和干旱烈度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潮白河流域西部和南部。但是2009—2018年的出现反转,干旱烈度和干旱频率中心出现在流域东部和北部地区。
    • 张璇; 许杨; 郝芳华; 郝增超
    • 摘要: 干旱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灾害,气象干旱可能导致水文干旱等灾害,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探明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的特征及规律,可为减小干旱损失、保障流域供水用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基于滦河山区1960—2017年的气象水文数据,应用游程原理识别气象水文干旱事件,甄别二者间的传播特征,并借助Copula模型评估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风险和干旱传播的临界关系。结果表明:(1)在1960—2017年期间,与气象干旱事件相比,水文干旱事件具有频率低、历时长、峰值低的特点;(2)滦河地区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传播关系以单场气象干旱向单场水文干旱传播为主;(3)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传播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从上游至下游地区干旱滞后时间依次增长;(4)Gumbel Copula函数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该流域干旱传播风险,结果显示上游地区发生干旱传播的风险低于下游地区,上、下游地区气象干旱发展成水文干旱的临界历时分别为0.93个月和1.26个月,临界峰值强度分别为0.66和0.44。本研究可为评价不同干旱事件间的传播与演变关系,构建流域干旱风险评价模型提供新思路。
    • 石朋; 詹慧婕; 瞿思敏; 冯进; 管晓祥
    • 摘要: 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刻画黄河源区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过程,通过唐乃亥水文站SRI、源区SPI及3种小波分析方法揭示了1968—2020年黄河源区气象和水文干旱之间的周期性特征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广义极值分布是唐乃亥水文站最适宜的流量分布函数;以Gamma分布和广义极值分布分别作为降水和流量的分布函数,基于距离平方倒数法计算出SPI-9和SRI-1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68;连续小波变换分析表明SPI-9和SRI-1具有相同的周期特征,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分析表明SPI-9和SRI-1在不同周期尺度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黄河源区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传播时间为9月,SPI-9序列可用于水文干旱监测。
    • 郑丽虹; 刘懿; 任立良; 朱烨; 尹航; 袁飞; 张林齐
    • 摘要: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比较了黄河流域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时空分布差异,分析了二者时间尺度上的关联性,并选取典型干旱事件进一步探讨了两种干旱类型的传递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干旱类型空间上有相似的趋势和频次,但在黄河源区和黄河中南部(渭河流域)差异显著,其干旱历时均有随年代延长的趋势,水文干旱历时增长尤为明显;在时间尺度上,SPEI与SRI在大部分区域基本一致,但在黄河源区和渭河流域差异较大,尤其是短时间尺度上差异更显著;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并非一一对应,多场短历时间断气象干旱受时滞效应、异常气象波动等影响,可能引发一场长历时连续水文干旱或多场短历时间断水文干旱,一场长历时连续气象干旱强度衰减可能引发多场短历时间断水文干旱。
    • 相恺政; 赵安周; 胡小枫; 张向蕊
    • 摘要: 研究干旱演变和传播特征可为流域防灾抗灾提供帮助和建议。以海河流域为例,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SMI)分别表征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并结合趋势分析和频率分析等方法,对1980-2019年该流域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时空演变规律以及传播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发生频率上,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的高发区分别集中在流域东北部和中部,不同季节空间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春季和夏季为气象干旱频发季,冬季和春季为农业干旱频发季;从变化趋势上看,SPEI值呈减小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的中东部,其中春季减小趋势最为显著,而SSMI值呈“北增南减”的分布格局,其中秋季减小趋势最为显著;农业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具有延时性,不同季节差异显著,夏季传播时间仅为5个月,秋季、冬季和春季的传播时间分别为6、9和11个月;在空间分布上,春季和夏季的相关系数较低,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地区,秋季和冬季的相关系数较高,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流域中部地区。
    • Jianxin Zeng; Jiaxian Li; Xingjie Lu; Zhongwang Wei; Wei Shangguan; Shupeng Zhang; Yongjiu Dai; Shulei Zhang
    • 摘要: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分析和预测干旱的变化趋势和传播规律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和灾害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分析了SSP2-4.5和SSP5-8.5两种变暖情景下的气象(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水文(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和农业(标准化土壤水分指数SSI)干旱情况.从1901年到2100年,全球范围内不同类型的干旱事件普遍都表现出空间范围,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上的增长,其中SPEI干旱的增长最为显著.干旱加剧的地区主要包括美国西南部,亚马逊地区,地中海地区,非洲南部,亚洲南部和澳大利亚.尽管结果显示SRI和SSI干旱程度强于SPI干旱,但不同模式对SPI干旱的预测具有更高的一致性.此外,研究发现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的相关性高于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的相关性,在温暖湿润地区尤为明显,同时水文干旱与短时间尺度的气象干旱具有更好的相关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气候变化下的干旱监测和水资源管理.
    • 周根富; 解文静
    • 摘要: 为研究近年来海河流域降水总体情况和水资源条件,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流域降水量和水资源量的趋势性进行了分析;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对气象干旱的年份进行了识别,分析了近20年流域发生气象干旱的频率,并对干旱程度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干旱年份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情况,并定量分析了降水形成水资源的情况。研究表明,近年来海河流域气象干旱发生频率较高,且发生气象干旱时,降水形成水资源量的比例较平常年份低,当地下水资源量的减少程度更高时,水资源形势更为紧张。
    • 涂玉虹; 刘进宝; 吕振平; 厉莎; 曾瑜; 姚悦铃
    • 摘要: 应用时空连续的三维干旱识别方法,完整提取浙江省1960—2019年气象干旱事件并构建三维干旱体结构,展现各年代不同等级干旱事件的三维时空分布格局与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而建立6项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变量,通过克里金插值法和趋势性分析,在多年时间序列中解析浙江省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干旱历时不少于3个月的干旱事件有51场,夏旱和秋旱频率较高;20世纪60年代干旱强度较强,70年代以后干旱强度减弱,步入21世纪以后各等级干旱事件频发;干旱事件整体呈轻微减弱趋势,逐渐向东北方向迁移,干旱时空迁移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 马军波
    • 摘要: 了解区域气候变化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制定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决策。本研究以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为例,利用26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和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分析了黑龙江省的气象干旱变化趋势和干旱的特征,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玉米单位面积产量进行分离,探究了影响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和气象干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气候整体呈现干旱趋势,气象干旱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生育后期,生育中期,生育前期;在不同生育期,大部分地区玉米的产量与气温呈现正相关关系,不同地区降水和气象干旱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相似,气候变暖可能有利于黑龙江省玉米的种植。
    • 杨云川; 张会娅; 程禹灏; 廖丽萍; 杨家祯; 邓思敏; 谢鑫昌
    • 摘要: 旱灾是制约甘蔗高产高糖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研究甘蔗生长过程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机制是实现其旱灾风险智慧管理、提高中国蔗糖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该研究基于来宾市1979—2018年0.1°格点及地面气象站点的多源气象要素数据,计算逐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序列并分析气象干旱特征,借助DSSAT-Canegro模型开展了甘蔗生长过程及产量累积对各气象干旱情景的响应机制模拟。研究明晰了来宾市气象干旱在甘蔗不同生育期发生的强度、历时及频次差异,设置了反映实际的气象干旱模拟情景。敏感性分析筛选出DSSAT-Canegro模型的8个显著敏感参数,参数本地化的模型模拟结果与田间试验观测拟合的确定性系数均超过0.95。气象干旱强度越大、历时越长,对区域甘蔗的产量、茎高、叶面积指数、冠层蒸散发等的抑制作用越强;其中,叶面积指数在茎伸长期的响应最敏感。甘蔗苗期发生轻旱、成熟期发生轻旱、中旱及重旱等均对蔗茎产量累积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增产不超过5%;发现30 d的气象干旱历时阈值,可划分蔗茎产量累积响应从增产转为减产(苗期轻旱)、减产变化由弱转强(苗期中旱)的效应;茎伸长期发生各强度气象干旱均对蔗茎产量累积有显著抑制作用,导致减产率分别达到7.12%(轻旱)、16.48%(中旱)、18.80%(重旱)、29.05%(特旱)。该研究明晰了蔗茎产量累积响应各种气象干旱情景的定量映射关系,可为揭示来宾市气象干旱-土壤水分-甘蔗长势的旱灾链式传递机理,实现区域旱灾动态风险模拟、调控及多阶段预警提供科学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