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居环境
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0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农业经济、社会与环境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文献由15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沛林、李伯华、王竹等。
乡村人居环境
-研究学者
- 刘沛林
- 李伯华
- 王竹
- 钱振澜
- 熊瑶
- 窦银娣
- 何明婵
- 刘德洋
- 宇振荣
- 张茜
- 李俊峰
- 杨云峰
- 王思博
- 田亚平
- 詹辉杰
- 赵英杰
- 韩乐然
- 乔如娟
- 乔杰
- 于晓华1
- 任建兰
- 任桐
- 任邵辉1
- 何培根
- 何焱洲
- 俞雅乖
- 俞雅乖1
- 傅鸿源
- 冯红英
- 刘何
- 刘学
- 刘宇飞
- 刘振静
- 刘晨阳
- 刘磊
- 刘艺平
- 叶兴庆1
- 吕静
- 周冲
- 周剑
- 周明茗
- 周波
- 周莹
- 唐倩琪
- 唐贤巩
- 唐高溶
- 喻圻亮
- 孔德政
- 孙国城
- 孙泽乾
-
-
周冲;
黎红梅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新冠疫情突发将助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更加关注生活环境的提质升级、注重村民健康防护意识培育和基层卫生力量建设、秉持村民自治和专业化管理融合发展之路、强化互联网技术应用.利用网络调查数据,分析村民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感知现状和意愿响应.结果表明:(1)村民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内容的熟悉度较低;认可家庭成员有较高的健康防护意识的比例较高,但采取具体健康防护行为的比例偏低;村庄公共设施不能做到及时消毒;村卫生室服务水平距离满足村民需要尚有较大差距;村民对健康的生活环境、数字乡村经济建设有较高期许.(2)村民愿意以出资形式支持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行动的比例为83.56%,家庭出资意愿水平为14.31~17.12元/月.(3)家庭年纯收入、对村庄环境提升认知、对村干部信任程度、家庭成员健康防护意识对村民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出资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未来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应该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宣传、提升村民认同感与参与意识,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向内涵式提升方向转移,重视提升村卫生室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创造有利于村民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环境条件等.
-
-
刘德洋;
张君弟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一直是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议题.广东省Y市Z镇通过贯彻落实"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方案,其人居环境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治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政府的宣传工作与村民认同感培养的衔接问题;政府的环境治理政策与企业发展的协调问题;企业注重成本效益原则与村民小农思想的协调问题.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我国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在多元主体的协同关系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政府、村民和企业分别作为治理过程中的"引领行为者""参与行为者"和"守护行为者",更应该形成联动共治、互助共建、共赢共享的,强调公共利益、村民参与的,多元主体共治共建共享的新关系和新格局.
-
-
王招林;
曹凯滨;
乔如娟
- 《小城镇建设》
| 2020年
-
摘要:
乡村人居环境具有点小而多、面广而散的空间特征,面对新时期乡村人群多元化转变及环境供给的精准化要求,传统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制约了乡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本文借助众包理念,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及目标指导下,以公众参与为目标,以信息平台为媒介,以数据采集为核心,通过管理机构的组织主导、服务机构的技术支撑和建设机构的实施,将"自下而上"的需求匹配与"自上而下"的精准供给有机整合,形成一种循环交互的监督机制,搭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乡村众采平台,共同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创新乡村振兴资源的精准投入方式,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实用性服务的发展.最后,以广州市增城区乡村众采平台为例,总结探讨乡村众采多元主体的价值驱动、环境诉求的精准采集、信息平台的整合统筹及采集成效的互动反馈等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积极借鉴.
-
-
孙泽乾;
杨晓霞
- 《资源开发与市场》
| 2020年
-
摘要:
乡村旅游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研究,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助推乡村振兴.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系统和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7年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度呈现出由低水平耦合阶段向磨合阶段发展的趋势,处于磨合阶段的区县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由点状集聚到带状集聚再到面状分散分布的特征.②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整体分异但局部趋同的趋势,高值区域的分布特征与耦合度相似,但略有滞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