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村人居环境

乡村人居环境

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农业经济、社会与环境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专利文献128266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农村经济与科技、西部论坛等; 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文献由32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伯华、刘沛林、王竹等。

乡村人居环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128266 占比:99.87%

总计:128433篇

乡村人居环境—发文趋势图

乡村人居环境

-研究学者

  • 李伯华
  • 刘沛林
  • 王竹
  • 窦银娣
  • 钱振澜
  • 张云路
  • 曾菊新
  • 熊瑶
  • 田亚平
  • 任建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姚治浩; 裴婷婷
    • 摘要: 研究乡村人居环境质量问题,展开乡村人居环境的评价工作,并且提出乡村人居环境的提升策略,为人们理解和认识乡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当前全国大力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背景下,对乡村人居环境展开研究,可以大幅度的了解肃南县乡村人居环境的具体特征以及其大概的分布特征,因而发现肃南县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存在哪些建设和发展上的矛盾.基于2019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统计年鉴,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选取明花乡、马蹄乡、大河乡三个地区作为研究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住房条件、生态环境、制度文化五个方面对肃南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且分析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运用泰尔系数分析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区域差异和地区内部差异,通过数据分析对已选三个研究区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排名,研究结论得出肃南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较好,但是在区域内部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与不足,并提出若干建议和意见仅供参考.
    • 陈书润; 杨国霞; 夏添; 张梦; 赵思宇
    • 摘要: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要目标之一.徐州市在推进宜居城乡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启示.本文以徐州市七个涉农区县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为研究案例,根据影响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的主客观因素,选取了四十项指标构建徐州市生态宜居乡村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了权重,对徐州市七个涉农区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徐州市乡村的生态宜居性与城市距离远近基本呈负相关变化,较偏远市县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公共服务两方面比较薄弱,而近郊区县乡村受环境污染影响较大.因此近郊区县应以环境整治为重点,对重污染企业严格落实达标排放,提升环境质量;远郊市县要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中心,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以推进和提升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水平.
    • 摘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印发的《“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提出,要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基础理论与方法、乡村建设评价技术、县城和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技术、小城镇建设技术、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技术研究与示范、县域污水垃圾城乡统筹治理技术、现代宜居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技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技术等八个方面加大县城和乡村建设适用技术研究力度。
    • 王凯平; 冯悦; 张云路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我国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内在规律,为未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与依据。本文在"自(他)组织理论"的视角下,厘清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趋势,并依据相关政策和时代特征,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分为失衡、模糊、转变、升华四个阶段。通过对自组织、他组织演变路径的分析,探讨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内部主体之间、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之间的互动,并进一步探析了"自上而下"的他组织和"自下而上"的自组织作用逻辑。最后在逻辑框架的指导下,对三大驱动因子提出了优化路径和发展引导的建议,以期实现新时代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
    • 摘要: 松阳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县内有百余个保留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75个,总数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五,是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样板。近几年,松阳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切入,积极探索“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实践”,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传统文化得到加强保护与发展,全县超过半数乡村植入各类新业态,展现出蓬勃发展生机。
    • 摘要: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前不久印发的《“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要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基础理论与方法、乡村建设评价技术、县城和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技术、小城镇建设技术、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技术研究与示范、县域污水垃圾城乡统筹治理技术、现代宜居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技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技术等8个方面加大对县城和乡村建设适用技术的研究力度。
    • 姚昊彤; 张晔; 孙萌萌
    • 摘要: 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农村人居环境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昌吉市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精神,聚焦总目标,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1+3+3+改革开放”工作部署,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目前,昌吉市有效治理人居环境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治理成果难以得到有效巩固,乡村环境的改善呈现不可持续性,环境治理无法得到真正改善。文章根据昌吉市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情况及治理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农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叶露; 吴子豪; 胡旭明
    • 摘要: 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建设。当前有关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分散于多个学科,尽管成果颇丰,但仍缺乏对不同学科及学术成果的横向比较与纵向对话。该文基于多学科视角,将既有研究分类,并置入同一文本中比较分析,通过检视代表性文献,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应用四个维度,对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归纳出不同学科在上述四方面研究的共性与差异。进而从学科融合、共享平台、应用场景三方面提出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研究的延伸方向。
    • 郑曦
    • 摘要: 尽管全球正在经历普遍的、广泛的城市化,乡村依然是人类聚居的基本环境类型。2020年全球总人口达76亿,其中有约34亿人居住在乡村。相比于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地区,全球乡村面积更为广阔,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乡村聚落及所依附的农耕、渔业、林业等蕴含着丰富的传统营建智慧和本土景观特色,同时乡村人居环境的统筹发展是国土空间生态系统治理的重要内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 何悦; 陈荣; 张云路
    • 摘要: 新型农村社区是当下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公共空间地方性的丧失、过度城市化等现象让原住民的地方依恋这一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为化解新型农村建设与原住民地方依恋之间的矛盾冲突、建设现代治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统一的新型农村社区,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田仙峪村为例,采用地方依恋量表问卷和村民访谈等方法度量不同年龄段村民对于不同公共景观要素的地方依恋感知程度,细化人群并深入研究各群体依恋感知出现差异的原因,揭示触发原住民场所依恋感知的乡村公共景观特征。结果显示,村民对具有生产性质和情感牵绊的公共景观依恋感较强,不同年龄群体对于各类公共景观要素的关注点和认同度具有较大不同。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以增强地方依恋为目标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景观的优化建议和策略,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提供科学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