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Morlet小波分析

Morlet小波分析

Morlet小波分析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81361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广东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中国农业气象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Morlet小波分析的相关文献由56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昊旻、姜燕敏、崔宁博等。

Morlet小波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1361 占比:99.90%

总计:181538篇

Morlet小波分析—发文趋势图

Morlet小波分析

-研究学者

  • 吴昊旻
  • 姜燕敏
  • 崔宁博
  • 廖雪萍
  • 张峰
  • 胡国华
  • 蒋云钟
  • 覃卫坚
  • 谢龙生
  • 雷晓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滢超; 权建农; 潘昱冰; 蒲维维; 冯琎; 赵秀娟; 袁铁
    • 摘要: 利用Morlet小波方法分析北京市2008~2017年PM_(2.5)资料,结果表明,北京市PM_(2.5)浓度存在显著的日变化、周变化、以及季节和年变化周期性特征,并且秋冬季的周期性特征显著高于春夏季.结合气象资料,包括水平风速、大气边界层高度、以及大气稳定度指数等,分析PM_(2.5)不同周期性变化对应的主要影响机制表明:大气边界层过程是PM_(2.5)日变化的主要影响机制,导致PM_(2.5)浓度白天低、夜间高.秋冬季PM_(2.5)日变化幅度高于春夏季;天气过程是PM_(2.5)周变化的主要机制,PM_(2.5)浓度与天气变化过程带来的风速变化和边界层高度呈强反相关关系;PM_(2.5)的季节变化与大气扩散能力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秋冬季减弱的大气扩散能力加速了PM_(2.5)在近地面累积,春夏季则相反.
    • 马砺; 黄霄; 高建勋; 苗建敏; 张鹏宇
    • 摘要: 为了对城市区域火灾进行预测和有效防控,以西安市某城区为例,对近3年火灾历史数据进行核密度分析和小波分析,研究该区域火灾事件时空分布规律,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建模以预测该区域内火灾事件发生概率。结果表明:在区域空间上,中心城区火灾“热度”高,向郊区延伸“热度”呈现降低态势;在时间域上,火灾频次在14 a的时间尺度上周期性最强,在9 a时间尺度上呈现明显的季节波动性和周期性,冬季和夏季火灾频次较高;老旧小区、高层小产权房及餐饮场所火灾发生概率最大,其概率密度分别为:303.15,245.89,105.3;随机森林预测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度较高(E_(RMSE)<0.068,E_(MAE)<0.0467,R^(2)=0.88),与传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研究结果为城市火灾精准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马小燕; 朱晓雯; 赵金涛; 石云
    • 摘要: 利用宁夏沿黄城市带6个气象站1995-2015年逐日观测资料,基于Penman-Monteith模型、Budyko假说分别估算宁夏沿黄城市带1995-2015年潜在蒸散发量(ET_(0))和实际蒸散发量(ET),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气候倾向率等统计方法,分析宁夏沿黄城市带1995-2015年实际蒸散发、潜在蒸散发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5-2015年宁夏沿黄城市带ET_(0)多年均值为831.585 mm、ET多年均值为710.551 mm,实际蒸散发ET远小于潜在蒸散发ET_(0);宁夏沿黄城市带ET与ET_(0)关系符合正比假设理论,水分供应条件变化下,ET与ET_(0)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为正相关关系;宁夏沿黄城市带1995-2015年各季节平均蒸散发年际变化总体呈增大趋势,但是也有很明显的时段特征,即先增加后下降再回升,通过滑动t检验确定2006年为突变年;1995-2015年宁夏沿黄城市带年平均蒸散发及气候倾向率空间分布整体呈现由东北向西南“低-高-低”相间分布的空间格局。
    • 张志高; 尹纪媛; 郭超凡; 蔡茂堂; 袁征
    • 摘要: 【目的】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探讨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粮食增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运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评估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探讨气候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近61年来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年平均为1209.94 g/m^(2),并以每10年5.14 g/m^(2)的倾向率呈微弱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由东南向西北递减;EOF分析表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主要分为2种类型,EOF1反映了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的整体一致性,EOF2反映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呈东南-西北相反变化特征;Morlet小波分析表明,近61年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存在28年左右的主周期变化;“暖湿化”气候有利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的提高,在未来全省气候显著变暖背景下,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将依赖于降水量变化;1978-2019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渐提高,21世纪10年代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已达47.63%。【结论】河南省粮食产量及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巩杰; 高秉丽; 李焱; 靳甜甜; 张云霞; 朱月华
    • 摘要: 基于湿润指数,利用黄河流域及周边1960-2020年113个气象站点日值气候数据,通过气候倾向率、Morlet小波、简单相关分析和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近61a黄河流域干湿状况时空演变特征,预估黄河流域未来干湿变化趋势,以期为流域防旱减灾、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空间上,黄河流域年和季节湿润指数呈现为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流域年、春秋两季以变干为主,湿润指数呈显著下降的站点占总站点的比例分别为5.31%、7.96%、6.19%;流域夏、冬季以变湿为主,湿润指数呈显著上升的站点占比分别为10.62%、13.27%。(2)年际变化上,1960-2020年黄河流域年和季节湿润指数均无显著变化趋势。流域全年、春、夏、秋、冬季分别处于半湿润、半干旱、半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状态。黄河流域年和季节湿润指数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特征,第一主周期分别为3a、26a、14a、3a和15a。(3)降水量、相对湿度与湿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日照时数与湿润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均为黄河流域湿润指数的主要驱动因素。(4)黄河流域年和季节湿润指数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0,表明流域年、春季和秋季气候将持续变干,夏季和冬季气候将持续变湿。
    • 杨清; 陈伟; 王俊; 吕希顺
    • 摘要: 基于1970—2020年安徽省地震震级和气象观测数据,运用相关分析、Mann-Kendall突变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地震震级时空特征、突变特征、周期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1)安徽省地震最大震级超过5级的有2年,超过4级的有19年,最大的是1979年的5.4级。地震震级与年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呈弱负相关,与平均地温和降水量呈弱正相关,与平均地温相关系数最大。(2)安徽省地震震级突变点与平均地温突变年份相同,M-K检验曲线均存在多个交点,存在一定的相似性。(3)安徽省地震震级、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平均地温的第一主周期分别为5a、16a、23a和29a,地震震级周期规律与年平均地温较为接近。
    • 高颖
    • 摘要: 城市是社会经济和人类活动的高密集区,极易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城市洪涝评估及规律分析是防洪减灾的基础。目前对于暴雨等级划分已经有相应的阈值标准,但由于城市下垫面条件及排水系统的综合影响,各地区暴雨等级与洪涝等级之间具有一定的地区差异性。以上海市为研究区,选取代表站点1960-2019年历史降雨资料,探究上海市暴雨与洪涝阈值等级关系,选用24 h、48 h以及72 h累积降水量指标,计算不同时间尺度过程降水量经验频率,结合洪涝等级重现期阈值标准,评估上海市不同时间尺度累积降水量指标定量识别洪涝等级,在此基础上利用Morlet小波分析上海市洪涝发生周期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上海市50年一遇24 h累积降水量平均为125.3 mm,20年一遇24 h累积降水量平均为99.7 mm,5年一遇24 h累积降水量平均为59.4 mm。②上海市特大或大洪涝平均每2 a就发生一次,中等及以上洪涝平均每年发生2.17次。洪涝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分别占比65%和28%。③上海市中等及以上洪涝的发生频次并没有明显的周期性规律。本研究为上海市洪涝评估及防灾减灾提供定量化依据。
    • 宣学平
    • 摘要: 基于祖厉河流域会宁水文站1957-2020年水沙数据,采用水文统计法、M-K趋势检验法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会宁水文站水沙特性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会宁水文站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存在年际变化,总体均呈减小趋势。会宁站降水量整体呈现不显著下降趋势,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年输沙量的变异点分别是1967年、1998年和1973年;年降水量存在28 a、21 a、9 a和5 a四个主周期,年径流量存在16 a、4 a和8 a三个主周期,年输沙量存在24 a、16 a、8 a和4 a四个主周期。
    • 韩宇平; 徐丹; 黄会平; 贾冬冬; 裴铎; 张俊峰
    • 摘要: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同时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在此双重背景下,研究黄土高原蒸散发(Evaporation,ET)的时空分布规律及NDVI和气象要素对蒸散发的综合影响,对该地区水资源综合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MOD16A2 ET、MOD13Q1 NDVI和气象数据,采用空间回归分析、Morlet小波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黄土高原2001—2020年ET全年、生长季、非生长季3个时段时空演变特征及NDVI和气象因子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①3个时段内ET均显著增加,增速分别为全年>生长季>非生长季,且均存在14 a的第一主周期,全年及生长季的ET值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非生长季ET数值全年最低,较高值分布于西部和南部,ET值年际变化空间分布与ET值空间分布保持一致;②3个时段NDVI均显著增加,值的空间分布与ET值空间分布一致,降水量在全年及生长季显著增加,非生长季增加不明显,温度与风速在3个统计时段无明显增加趋势,降水和温度空间分布规律与ET基本一致;③不同时段各影响因子对ET值变化贡献大小不同,生长季风速、气温和NDVI对其有较大贡献,非生长季NDVI、降水和气温贡献较大,全年中贡献较大的为NDVI和降水。
    • 朱世峰; 王卫光; 魏佳
    • 摘要: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更加频繁且持续时间更长的极端高温天气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基于CN05.1数据集中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最高气温数据,对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014年间的高温热害进行了评估。通过巴特沃斯(Butterworth)低通滤波平滑和Morlet复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影响水稻生产的3个高温热害指标(高温持续日数、连续高温积温和危害热积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个指标在1980年前后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但是高温持续日数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更为平缓;(2)空间上,基于3种不同热害指标的结果均反映出高温热害严重的地区集中在平原区,其中,连续高温积温和危害热积温相较于高温持续日数在空间的异质性更加明显;(3)在周期分析中,3个指标在54年中均存在着25-32年、13-24年、7-12年以及3-6年的四类尺度,并且以18年、9年和5年为主周期的周期变化;(4)在强度等级划分中,无论是从标准划分的精细程度还是从划分结果的合理性上来看,基于逐日最高气温所计算的危害热积温均是3个指标中的最优选择。研究结果推荐使用危害热积温作为计算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的指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