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Penman-Monteith模型

Penman-Monteith模型

Penman-Monteith模型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专利文献145565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地学报、灾害学等; Penman-Monteith模型的相关文献由362位作者贡献,包括曹立国、刘普幸、卓玛兰草等。

Penman-Monteith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45565 占比:99.93%

总计:145661篇

Penman-Monteith模型—发文趋势图

Penman-Monteith模型

-研究学者

  • 曹立国
  • 刘普幸
  • 卓玛兰草
  • 孙小舟
  • 王允
  • 王升
  • 丁亚丽
  • 刘广全
  • 刘斌
  • 刘春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小燕; 朱晓雯; 赵金涛; 石云
    • 摘要: 利用宁夏沿黄城市带6个气象站1995-2015年逐日观测资料,基于Penman-Monteith模型、Budyko假说分别估算宁夏沿黄城市带1995-2015年潜在蒸散发量(ET_(0))和实际蒸散发量(ET),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气候倾向率等统计方法,分析宁夏沿黄城市带1995-2015年实际蒸散发、潜在蒸散发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5-2015年宁夏沿黄城市带ET_(0)多年均值为831.585 mm、ET多年均值为710.551 mm,实际蒸散发ET远小于潜在蒸散发ET_(0);宁夏沿黄城市带ET与ET_(0)关系符合正比假设理论,水分供应条件变化下,ET与ET_(0)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为正相关关系;宁夏沿黄城市带1995-2015年各季节平均蒸散发年际变化总体呈增大趋势,但是也有很明显的时段特征,即先增加后下降再回升,通过滑动t检验确定2006年为突变年;1995-2015年宁夏沿黄城市带年平均蒸散发及气候倾向率空间分布整体呈现由东北向西南“低-高-低”相间分布的空间格局。
    • 李群; 汪星; 汪有科; 纳文娟; 唐燕; 吴久江
    • 摘要: 为实现Penman-Monteith(PM)模型在简易大棚中的蒸散模拟,对PM模型中2个关键参数空气动力学阻力r_(a)和冠层边界层阻力r_(c)组成的6种PM模型使用Bayesian方法进行模型的参数估计和不确定性分析,使用平均相对误差(MAE)、决定系数(R^(2))和威尔莫特一致性指数(D)3个模型精度指标对模型率定年(2018年)和检验年(2019年)进行模型精度量化评价。结果表明:Bayesian参数估计方法使PM模型在简易大棚日尺度蒸散估算精度较高,6种PM模型中有5种在模型率定年和模型检验年同时满足3个精度指标。Bayesian参数估计方法能有效减小简易大棚日尺度PM模型中部分参数的不确定性,在模型r_(a2)-r_(c3)中参数a_(2)的后验分布区间较先验分布区间在4个生育阶段分别缩小了97.65%、92.38%、93.31%和98.24%,在模型r_(a2)-r_(c2)中参数D_(50)、K_(Q)、Q_(50)和g_(max)在膨果期后验分布区间较先验分布区间分别缩小了96.44%、56.08%、97.78%和99.75%。筛选出r_(a2)-r_(c3)和r_(a3)-r_(c3)2种适宜简易大棚日尺度蒸散模拟的PM模型,其中最优模型为r_(a2)-r_(c3)。研究可为提高简易大棚作物灌溉及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 彭记永; 韩耀杰; 李树岩; 方文松
    • 摘要: 【目的】确定夏玉米倒伏后农田蒸散量变化特征。【方法】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2016年8月25日出现夏玉米大风倒伏现象,利用正常年(2017年)气象数据、作物观测数据和涡度观测数据,通过Penman-Monteith模型(P-M模型)模拟并检验夏玉米正常生长年型蒸散量变化特征,优化参数模型,计算P-M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优拟合度。然后根据率定参数的P-M蒸散模型,利用田间调查数据,以未倒伏的植株参数为假定夏玉米没有发生倒伏,进行农田蒸散量模拟,模拟结果作为蒸散量对照值(P-M_(N));以实际倒伏后的植株参数,进行农田蒸散量模拟,模拟结果为实际倒伏蒸散量(P-M_(L))。【结果】正常年型蒸散量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模拟绝对误差为0.005,相对误差为10.7%,均方根误差和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019、0.980,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在倒伏年,倒伏后蒸散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002 mm/30 min、2.9%,均方根误差为0.001,一致性指数为0.98。【结论】乳熟期夏玉米倒伏后农田蒸散量显著降低,根据P-M模型计算结果,夏玉米倒伏后农田蒸散量降低0.019 mm/30 min,日平均降低0.68 mm/d,降低18.3%。并且倒伏前期日平均降低0.99 mm/d,降低20.6%;倒伏后期日平均降低0.42 mm/d,降低14.8%。
    • 李朋飞; 胡晋飞; 姚顽强
    • 摘要: 以晋西北沙化典型区右玉县为例,基于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区域生态需水量,综合运用构建的多目标模型,分析计算研究区的水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生长季内耕地的年均生态需水量最大,接近4亿m^(3);草地的生态需水量最小,约为1亿m^(3);林地生态需水量居中。在满足植被生态需水的前提下,研究区工农业发展规模和人口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水生态承载力,不能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需从外界补给水量。根据多目标优化模型计算的右玉县水生态承载力状况,结合右玉县经济发展目标、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等的实现,给出水资源能够承载的最大经济规模和社会规模并提出优化配置方案。
    • 黄耀威; 何清燕; 姜守政; 崔宁博; 赵璐; 郑顺生; 杨斌环; 邹清垚; 王琪凯
    • 摘要: 【目的】研究西南地区猕猴桃园气候因子和LAI对蒸散发(ET)的影响,K_(c)和K_(cb)的季节性变化。【方法】基于2018—2019年大田试验和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了西南猕猴桃园近地层水汽通量的控制机理,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量化了猕猴桃园ET对气象要素的敏感性,基于单(双)作物系数法计算了K_(c)(K_(cb))。【结果】①2018—2019年猕猴桃生育期蒸散发(ET)日平均值分别为2.71 mm/d和2.31 mm/d,空气动力项ET(ETaero)分别为1.87 mm/d和1.71 mm/d,占总ET的0.69和0.74;②2018—2019年生育期猕猴桃ET对VPD的敏感性最高,其次是r_(c)、R_(n)-G和ra;③2018—2019年生育期猕猴桃园K_(c)值随生育期先增大后减小,K_(cb)值在生育后期有增大的趋势,2018、2019年的K_(c)平均值分别为0.93和0.85,K_(cb)平均值分别为0.43和0.41。【结论】本研究发现空气动力项是驱动猕猴桃园ET的主要因素,ET对VPD的敏感性最高。
    • 王升; 闫妍; 黄玉清; 胡宝清
    • 摘要: 参考作物蒸散发(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ET 0)的精确计算是灌溉制度设计、水资源分配及管理的基础。本研究基于广西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10个典型气象站点5年半的逐日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数据,系统评估了Valiantzas系列简化模型(对应于不同气象因子缺失情况)在广西的适用性,并以Kling-Gupta Efficiency系数(KGE)、Nash效率系数(NSE)、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以及平均偏差(PBIAS)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Valiantzas-M1模型与FAO-56 Penman-Monteith(FAO-56 P-M)模型所需气象因子相同,但精度较高,其NSE和RMSE分别为0.796-0.841和0.557-0.641 mm/d,便于实际应用,可替代FAO-56 P-M模型。缺失风速时,原始Valiantzas-M2模型误差较大,用广西地区平均风速对其进行修正的Valiantzas-M2-modify模型能够提高ET_(0)模拟精度,降低误差,NSE增加了16.6%-17.4%,RMSE降低了24.9%-27.4%。同时缺失太阳辐射和风速时,Valiantzas-M3模型在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地区的RMSE值分别为0.991 mm/d和0.988 mm/d。同时缺失相对湿度和风速时,Makkink模型模拟ET_(0)效果优于Valiantzas-M5模型。本研究可为气象站点稀疏、岩溶干旱严重的广西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左亚凡; 贺康宁; 柴世秀; 俞国峰; 李远航; 林莎; 陈琪; 王琼琳
    • 摘要: 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作为我国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对其林分蒸腾耗水特征的研究,能够更合理的指导该地区植被重建与林分调控,以加强林分的稳定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了揭示青海云杉在生长季内的冠层蒸腾规律以及冠层整体气孔阻力与环境因子的响应,评价Penman-Monteith方程在青海云杉冠层尺度上的适用性,采用探针式热扩散茎流计(TDP)进行测定,同步长期监测了环境数据,利用反推法建立冠层整体气孔阻力(rsT)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回归模型,结合Penman-Monteith方程模拟出青海云杉生长季的日蒸腾量,采用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对蒸腾量的实测值与模拟值进行误差分析,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生长季内青海云杉日蒸腾量随月份变化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各月蒸腾量占潜在蒸散量的比例为7月(79.68%)>8月(72.71%)>6月(72.53%》 >5月(67.08%)>9月(66.48%)>10月(64.29%);(2)树干液流对气象因子的滞后时间为0.5 h;(3)不同月份云杉冠层整体气孔阻力(rsT)与空气相对湿度(RH)呈正相关关系,与大气温度(T)、饱和水汽压差(VPD)呈负相关关系;(4)应用所建立的多因素回归模型结合Penman-Monteith方程对青海云杉蒸腾量进行模拟验证,累计平均相对误差为14.381%,平均绝对误差为0.160 mm,均方根误差为0.2.综上所述,Penman-Monteith方程在林分冠层尺度上有较好适用性根据所建立的多因素回归模型并结合Penman-Monteith方程,可以利用饱和水汽压差、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三个气象因子较好地模拟日蒸腾过程.
    • 张志高; 郑美洁; 蔡茂堂; 尹纪媛; 李欢欢; 王怡文
    • 摘要: 基于河南省17个气象站1960-2019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M-K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河南省参考作物蒸散量(ET0)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0-2019年河南省ET0平均值为1050.11 mm/a,以-14.81 mm/10a的倾向率呈下降趋势,1971年河南省ET0发生突变,突变后ET0减少80.73 mm,近60年来,河南省ET0存在28 a左右的主周期变化。空间上,河南省ET0呈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近60年来河南省四季ET0分别占全年的29.79%、39.34%、20.17%和10.69%,变化趋势上,春季ET0呈小幅上升趋势,夏季、秋季和冬季ET0均呈下降趋势。春夏两季ET0空间分布情况与全省多年平均ET0的空间分布情况较为接近,对全省年均ET0的空间分布起决定性作用。河南省ET0变化对相对湿度最敏感(-0.645),其次为日照时数(0.444),最高气温(0.323),平均风速(0.171)和最低气温(0.090)。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相对湿度、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ET0的贡献率分别为-12.841%、-7.426%、3.045%、1.321%和1.800%,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减少是过去60年河南省ET0减少的主导因子。
    • 肖杨; 周旭; 罗雪; 李洪广; 梁任刚; 杨大方
    • 摘要: 潜在蒸散量是水文循环和全球能量平衡的组成部分,其长期变化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研究其变化对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19年黔中地区1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与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年均及四季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与周期变化特征;结合相关分析法对影响潜在蒸散量的主要气象要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60—2019年黔中地区潜在蒸散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变化率约为-6.00 mm/10 a,且在年际、年代际与季节尺度变化中存在明显差异性。(2)春夏秋冬四季潜在蒸散量整体呈减小趋势,变化率分别为-2.10 mm/10 a,-3.01 mm/10 a,-0.17 mm/10 a,-0.62 mm/10 a,夏春两季潜在蒸散量占全年的65.91%,是影响年潜在蒸散量下降的主要原因。(3)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特征呈自南向北递减趋势,其变化趋势在地区中部(东南—西北走向)呈下降趋势、在地区的南北部呈现增加趋势。(4)潜在蒸散量在1969年左右发生一次明显的突变,并存在21 a的主周期和3 a次周期。(5)研究区存在“蒸发悖论”现象,日照时数是影响潜在蒸散量变化的主导气象因素,其次是风速,且各气象因素在季节上对潜在蒸散量影响存在差异性。研究可为变化环境下的黔中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史继清; 边多; 杨霏云; 甘臣龙; 樊栋樑
    • 摘要: 基于西藏地区38个气象站点1981—2019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经验正交函数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和灰色模型探究潜在蒸散量(ET_(0))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未来ET_(0)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西藏地区ET_(0)平均为597.12 mm,1981—2001年呈显著的减少趋势、2002—2019年呈显著的增加趋势(P<0.01);西藏全区及五大气候区年均ET_(0)均呈现增加趋势(除东南部),且均以33 a的周期震荡为第一主周期。在空间尺度上,年ET_(0)主要呈现由中部中心向西南和东南逐步递减的分布特征,高值中心集中在沿江一线,低值中心位于南部地区。年ET_(0)发生突变的站点主要分布在南部边缘地区、沿江一线和东北部,发生时间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构建的GM(1,1)预测模型预测精度均值为87.85%,可用于西藏年均ET_(0)日期序列的中长期预测,预测结果显示,除东南部年ET_(0)的预测值有明显下降,其他区域均呈现上升态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