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分析
时空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12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测绘学、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9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183103篇;相关期刊383种,包括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科学、地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十一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会议、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 等;时空分析的相关文献由1884位作者贡献,包括曹永强、刘浩、周成虎等。
时空分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3103篇
占比:99.70%
总计:183659篇
时空分析
-研究学者
- 曹永强
- 刘浩
- 周成虎
- 延军平
- 李军
- 李双双
- 李纲
- 王全意
- 钱海坤
- 韩晓明
- 刘宇
- 刘芳
- 季民
- 宋明伟
- 张俊
- 李晶
- 李清泉
- 李锡太
- 杜云艳
- 武亚群
- 毛进
- 江洪
- 汪成博
- 王小莉
- 秦昆
- 胡勇
- 苏奋振
- 谷岩松
- 贾蕾
- 郭明
- 陈思菁
- 陈新军
- 鲁兆
- J.苏
- R.马赫斯瓦兰
- Y-H.张
- 万辉
- 严新明
- 乔永军
- 于爱民
- 付姗姗
- 任畅
- 任超
- 伍善贵
- 何华英
- 何雨
- 俞灏
- 俞肇元
- 兰镇宇
- 关伟
-
-
宿宝忠
-
-
摘要:
为研究高铁工程全生命周期区域沉降时空变化规律,需要深入分析TS-InSAR方法在年际间的区域沉降监测成果。为此,选取郑济高铁山东段作为研究对象,采用TS-InSAR方法对83景Sentinel-1A/B进行年际间数据处理,分别获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的沉降监测结果,对监测结果进行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应用对比分析,探索郑济高铁沿线沉降漏斗的时空年际变化规律及原因。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最大区域沉降速率为13.52 mm/a,沉降空间位置也发生较大变化,2019年6月后,区域沉降出现减缓。通过实验,总结一套铁路勘察设计、建设管理和运维期间区域沉降时空动态分析方法,可为高铁勘察设计选线和运营监测提供可靠的地面沉降时空分析成果。
-
-
许茹;
张海峰
-
-
摘要:
利用城镇化水平方法,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出发通过对西北地区整体和内部城镇化水平分析,得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进程加快,但是西北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西北地区内部城镇化水平发展,部分地区存在城镇化发展初期阶段和发展不平衡现象。
-
-
王雅芬;
周畅;
钟贤钊
-
-
摘要:
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重要性高、涉及面广、难度大,依靠人工分析与单一技术手段难以实现交通安全精细化治理。武汉交警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与时空分析技术,对交通安全风险进行立体分析、精细预警与精准处置。以武汉市交通安全风险监管系统建设、应用为例,论述运用交通安全大数据进行交通安全风险精细治理。
-
-
罗敏;
熊文;
张瑞
-
-
摘要:
轨道交通已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出行方式。深刻理解轨道交通系统内数以百万计乘客的地铁出行时空特征,是城市地铁路网规划、运营调度、应急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深圳地铁2017年12月的集成电路卡数据进行了城市居民出行时空特征分析和通勤职住地空间分析。分析结果表明:90%的深圳居民单次出行耗时50 min、距离20 km;工作地点主要聚集在深圳中心区域的罗湖区、福田区和南山区,居住地主要聚集在龙华、龙岗的地铁沿线区域。
-
-
邵亚琴;
王佳佳;
银玉霞
-
-
摘要:
选择大同矿区忻州窑矿为研究区域,根据矿区的开采状况,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选择2004,2007,2010,2014和2017年的遥感影像,基于ENVI软件对影像进行预处理,并根据国家标准确定土地利用类型.结果显示:沙地、工矿用地精度最高;建设用地在遥感影像上容易识别,建设用地混分较少,裸地及耕地错分、漏分误差较高,相比于其他地物类型,精度较低.
-
-
杨欣玥;
洪千汇;
方德正;
周子翰;
郑滋椀
-
-
摘要:
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某市区交通事故的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等规律特征。首先开展了时间序列分析,研究发现交通事故在月度和时度上具有稳定的特征。然后利用空间分析,发现了交通事故在空间上的集聚性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针对研究区域内四个不同性质的交通事故黑点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交通事故防控策略。
-
-
杨飞;
张成业;
李军;
宋子恒;
郭添玉
-
-
摘要:
黄河流域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煤炭经济可采量和产能聚集地。了解和掌握黄河流域水资源及其变化不仅是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前提,更是开展黄河流域煤炭矿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相较于传统地面水资源监测手段受限于监测点分布和数目的影响,GRACE重力卫星为中长尺度陆地水储量时空变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利用GRACE重力卫星数据,开展2002年4月到2017年6月黄河流域水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利用纬圈长度加权平均,计算黄河上中下游水储量变化均值,发现黄河不同流段表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且反映出2003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受到洪水等因素影响。进一步通过箱形图分析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储量的月平均变化规律,反映出该流域“冬干春旱,夏秋多雨”的气候特点与水储量变化的密切关系。采用时间序列分解方法分析整个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的趋势、年周期及半年周期等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存在随经度由西向东递减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现象,其中黄河上游源头附近区域的水储量变化呈微弱的增长趋势;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年周期和半年周期振幅存在明显区域差异,这与高山融雪、降水量的季节性差别及区域气候环境密切相关。了解和掌握上述黄河流域水储量时空变化,可为流域矿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与参考。
-
-
冉英
-
-
摘要:
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法及障碍度模型,论文探究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分维度来看,南京和苏州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层面表现优异,常州在社会发展层面得分更高,南京在科学技术层面具有显著优势。从障碍因子诊断来看,人均文化、旅游事业费和R&D人力投入等因子是影响绝大多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
-
-
何利平;
简季
-
-
摘要:
[目的]监测和分析四川省2009—2020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为定量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的基础研究数据,也为城市规划及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获取了2009—2020年四川省Landsat系列影像,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进行了定量估算。[结果]①2009—2020年间,四川省主要以高、中高植被覆盖度为主,其面积可达全省面积的80%,而低、中低植被覆盖度面积所占比例低于10%。②从空间上分布,四川省植被覆盖度空间差异比较明显,植被覆盖度较低区域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及川西部分地区;③从空间变化特征上分析,2009—2020年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基本稳定趋势(44.39%),植被覆盖度改善的区域面积(30.78%)大于植被覆盖度退化区域(24.82%),其中明显退化区域面积所占比例最少,仅占全省面积的4.96%。[结论]总体上,2009—2020年四川省的植被覆盖状况良好,以高、中高植被覆盖度为主,植被覆盖度呈现基本稳定趋势。
-
-
包银鑫;
曹阳;
施佺
-
-
摘要:
城市路网交通流预测受到历史交通流和相邻路口交通流的影响,具有复杂的时空关联性。针对传统时空残差模型缺乏对交通流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捕获微小变化而容易忽略长期时间特征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时空残差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城市路网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该模型将原始交通流数据转化成交通栅格数据,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CC)对交通栅格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相关性高的周期序列和邻近序列;同时,建立周期序列模型和邻近序列模型,并引入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作为混合模型提取时间特征以及捕获两种序列的长期时间特征。利用成都市出租车数据集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结果优于LSTM、CNN和传统残差模型等基准模型,以均方根误差(RMSE)为评价指标时,所提模型将测试集中交通路网的平均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25.6%、13.3%和3.2%。
-
-
任园园;
侯钦磊;
袁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利用1998-2009年的SPOT VGT-NDVI逐旬数据集,采用最大合成法、均值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大巴山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了时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大巴山地区NDVI值的年内月变化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在2月.植被指数在12年间的年际变化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②大巴山地区6种植被类型的季节变化:每一季各植被类型变化趋势相似,数值相差也不大.除了冬季最小值出现在2000年和2007年外,其他三季基本上都出现在1999年或2001年,而最大值出现的年份,各季均不相同.③大巴山地区植被指数最大值出现的区域为与重庆交界的陕西、湖北省内,NDVI值在0.78以上的区域面积最大,达68.47%.大巴山地区植被退化区域面积很小,仅占0.24%,远远小于植被覆盖不变(10%)和增大(89.73%)的区域面积,该地区植被活动较稳定.
-
-
范进进;
姜杰;
刘熠炎;
吕灿九;
卫文芳;
童红梅
-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基于黄石市2015年1月1日到12月31日的环境监测数据和气象要素资料,分析该市空气质量状况及其污染因子的时空分析.结果表明:黄石市AQI年平均值为93,良和轻度污染所占比例分别为58%和22%,优和中度污染以上空气质量所占比例均为10%左右.AQI逐月变化呈U型分布,O3浓度的平均日变化在正午前后有所上升,与太阳辐射造成的光化学反应有关;PM2.5、PM10浓度呈双峰双谷型分布,与气象条件的日变化及人类活动有关;NO2呈双峰分布趋势,与大气层结稳定导致人为活动产生污染不易扩散有关.6种污染物在四种天气下的浓度变化基本为霾天最高,雾天次之,晴天再次之,雨天最低;晴天、雾天和霾天的AQI的日变化特征一致,雨天其日变化幅度较小.降水过程湿沉降改善空气质量清除了颗粒物,对大气有具有明显的冲刷作用.
-
-
刘志;
李和平
-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视角探讨城市密度的衡量标准,确定了以密度梯度和密度分布的形式描述城市高密度的方法.在论述了高密度含义的相对性与动态性的基础上厘清城市环境的拥挤与高密度的关系,从而通过国内外高密度城市的发展来界定我国高密度城市的衡量标准.在此背景下,对我国近30多年的城市高密度发展从时间与空间维度进行综合分析,基于此,从城镇化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及城市生态补偿三个角度探讨了我国高密度城市形成的动力机制.
-
-
Xie Kunjian;
谢坤坚;
Lu Yuan;
卢远
- 《2016第七届桂闽赣遥感科技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利用2000至2014年MOD13A3植被指数数据集,使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广西15年的年最大植被覆盖度,采用变异系数和一元线性回归趋势线模拟分析方法,分析广西15年年最大植被覆盖度的稳定性与变化趋势.结果发现,从变异系数方面看,广西15年的年最大植被覆盖度呈现稳定状态为主,波动较突出的地级市为北海市.从变化范围来看,广西全区的年最大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稳定偏向稍微增加的趋势发展,各个地级市的变化以增加改善为主,波动变化幅度较大的地级市为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来宾市.
-
-
Jianjun Wang;
王建军;
Jianxun Liu;
刘建勋;
Yizhi Liu;
刘毅志;
Zhuhua Liao;
廖祝华
- 《第十一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会议》
| 2015年
-
摘要:
轨迹本身的价值及其产生的便捷性催生了一批基于轨迹的位置服务.通过挖掘出租车GPS轨迹为出租车司机推荐合适的载客点,有利于提高利润和节约能耗.然而,现有推荐方法忽略了载客点的时空特性与司机的个人喜好,导致准确率偏低.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协同过滤的载客点推荐方法,它由载客点生成和协同过滤推荐两部分组成.首先,提取轨迹中的历史载客点,并进行时空分析,进而生成候选载客点;然后,根据出租车司机的载客记录、请求位置及时间,借助协同过滤算法来推荐载客点.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时空分析方法明显提高了候选载客点的准确性,并且协同过滤推荐的结果更加符合出租车司机个人意愿.
-
-
-
杨莉
- 《2015(第二届)电力科技管理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土石坝沉降监测一直是监测领域关注的重点,不均匀的沉降有可能使坝体裂缝,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破坏,沉降的异常变化可能预示着某种破坏的形成或综合影响的发展.本文主要征对苏只水电站厂房及泄洪闸坝段沉降位移的长期运行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用较完整的监测资料采用时空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评价,为大坝的安全运行借鉴提供依据.
-
-
-
Jing Ming;
景明;
Bai Zhong-ke;
白中科;
Chen Xiao-hui;
陈晓辉;
Wang Jin-man;
王金满;
Zhou Wei;
周伟;
Cao Yin-gui;
曹银贵
-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为了揭示黄土丘陵区大型露天煤矿采剥、排弃、复垦过程中地形时空演变规律,以平朔安家岭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构建矿区2000—2016年五期DEM,提取地形演变因子参数,并对地形演变特征及阶段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黄土丘陵区露天煤矿采、排、复地形演变过程中因子指标值呈现5种不同变化趋势,且整体呈平均海拔上升、海拔标准偏差加大,平均坡度下降、坡度标准偏差变小,<6°土地面积增大,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地表起伏度、地表切割度、地表曲率下降;(2)根据累计贡献率达到93.94%以上,确定了地形演变相关的2个独立的新指标:起伏因子、扭曲因子两种主成分,并得到各因子的主成分值;(3)将露天矿区地形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矿坑与外排土场形成时期、矿坑推进与内排土场形成时期、内排土场推进时期、内排土场稳定时期,研究了不同阶段地形指标变化的差异性和阶段生态风险。
-
-
Jing Ming;
景明;
Bai Zhong-ke;
白中科;
Chen Xiao-hui;
陈晓辉;
Wang Jin-man;
王金满;
Zhou Wei;
周伟;
Cao Yin-gui;
曹银贵
-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为了揭示黄土丘陵区大型露天煤矿采剥、排弃、复垦过程中地形时空演变规律,以平朔安家岭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构建矿区2000—2016年五期DEM,提取地形演变因子参数,并对地形演变特征及阶段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黄土丘陵区露天煤矿采、排、复地形演变过程中因子指标值呈现5种不同变化趋势,且整体呈平均海拔上升、海拔标准偏差加大,平均坡度下降、坡度标准偏差变小,<6°土地面积增大,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地表起伏度、地表切割度、地表曲率下降;(2)根据累计贡献率达到93.94%以上,确定了地形演变相关的2个独立的新指标:起伏因子、扭曲因子两种主成分,并得到各因子的主成分值;(3)将露天矿区地形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矿坑与外排土场形成时期、矿坑推进与内排土场形成时期、内排土场推进时期、内排土场稳定时期,研究了不同阶段地形指标变化的差异性和阶段生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