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像元二分模型

像元二分模型

像元二分模型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243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植物学、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90237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地理空间信息、遥感信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2016第七届桂闽赣遥感科技论坛等;像元二分模型的相关文献由803位作者贡献,包括叶欣、杨存建、赵威成等。

像元二分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0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90237 占比:99.96%

总计:690479篇

像元二分模型—发文趋势图

像元二分模型

-研究学者

  • 叶欣
  • 杨存建
  • 赵威成
  • 包玉海
  • 朱林富
  • 杨华
  • 王永锋
  • 谭炳香
  • 靖娟利
  • 马福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铃林; 杨存建
    • 摘要: 基于1986、1995、2011和2019年4期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以四川省剑阁县为研究区域,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结合DEM高程数据,分析该地区在经历长江防护林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过后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及其地形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经过诸多生态工程的改善,剑阁县的植被变化情况较好,以高植被覆盖度和中高植被覆盖度为主,高植被覆盖度所占比例持续增加;(2)通过差值法分析,研究区域内植被变化以稳定和改善为主,在1986—2019年的年际变化中,除低植被覆盖度外,各等级植被覆盖度大多向高植被覆盖度转变;(3)与地形因子结合分析,植被改善区域主要发生在海拔500~700 m、陡坡地和半阳坡等地带,退化主要发生在海拔500~600 m、斜坡地和阳坡等地带,改善面积均大于退化面积。
    • 余琦殷; 宋超
    • 摘要: 基于MODIS—NDVI时序数据,运用ArcGIS软件,采取植被指数法和趋势分析法,估算了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2019年植被覆盖度,分析研究了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植被覆盖度由波动变化不明显逐渐变为波动上升趋势。植被覆盖类型以低覆盖度和中覆盖度类型为主。随着高程的增加,植被明显改善类型占比逐渐降低,植被无明显变化类型占比逐渐升高;坡度越平坦的地区植被改善越明显,且北坡和西坡的植被改善情况好于东坡和南坡。总体来看,该保护区2000—2019年的保护成效显著,但仍需要对植被覆盖度低的区域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并重点关注地势高、坡度大的区域。
    • 赵鸿飞; 路钊; 伊洋; 赵加正; 王大庆; 时玥; 陈阳
    • 摘要: GF-6号卫星是近年来投入运行的国产卫星,其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时空分辨率较高,但基于该卫星数据的应用研究并不多见。本次研究以GF-6号卫星WFV数据为数据源,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对甘肃民勤典型干旱地区的植被覆盖度进行遥感估测,利用置信度法获取像元二分模型的关键参数对植被覆盖度遥感提取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置信度法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元二分模型可用于干旱地区的植被覆盖度遥感估测;2)置信度的取值对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测结果影响显著,在没有实测数据来满足像元二分模型反演需要时,应结合研究区的土地覆盖、卫星影像特点选择合理的置信度,建议置信度的取值在5%以下。
    • 李珍; 王永波; 牟乃夏; 刘文宝
    • 摘要: 为研究青岛市近年来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对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响应过程,本文基于1998—2019年Landsat卫星影像,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像元二分模型法,获取了青岛市近21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气象站点数据记录,对植被覆盖度、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市夏季植被覆盖度整体以高覆盖为主,除2009年和2016年覆盖度较低外高覆盖比例均超过50%,且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加的趋势。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与气温的相关性高于降水,与月尺度气候因子的相关性高于年尺度。在年际尺度上,高植被覆盖与年最低温度和月平均气温相关系数略高于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在月尺度上,植被覆盖度与前一月降水和当月降水相关系数分别为0.74和0.38,与前一月气温和当月气温相关系数分别为0.76和0.87,表明植被生长与同期气温的相关性更加显著,降水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存在一个月的滞后效应,气温是影响研究区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
    • 张家政; 李崇贵; 王涛
    • 摘要: 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和气象因子的关系对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1982—2018年NDVI(1982—2011年GIMMS NDVI和2000—2018年MODIS NDVI)数据为基础,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借助植被绿度、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残差法分析了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和气象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过去37年,黄土高原春、夏、秋和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呈现升高趋势,且各季节FVC增加速率逐年升高,尤其以夏季和生长季增加速率的变化最为明显;(2)空间上,春、夏、秋和生长季FVC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且大部分地区呈显著上升趋势,植被呈现改善趋势的面积要大于呈现退化趋势的面积;(3)春、夏、秋和生长季人类活动对FVC主要以正面影响为主,且夏季人类活动对于FVC影响更为显著。在气象因素方面,FVC与平均气温在夏季和生长季呈现显著正相关的区域面积占比较大,FVC与总降水量在春季和秋季呈现显著正相关的区域面积占比较大。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的实施,使得黄土高原植被状态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城市扩张使得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呈现退化现象。
    • 李紫涵
    • 摘要: 植被覆盖度遥感反演模型是用定量的方法来估算研究区范围内植被的覆盖分布。本文主要利用Landsat-8OLI遥感数据分别提取3类常用植被指数包括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比值植被指数RVI,根据像元二分模型建立植被覆盖度反演模型。同时利用交叉验证的方式对其估算模型进行验证,来反映估算模型的精度。
    • 何利平; 简季
    • 摘要: [目的]监测和分析四川省2009—2020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为定量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的基础研究数据,也为城市规划及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获取了2009—2020年四川省Landsat系列影像,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进行了定量估算。[结果]①2009—2020年间,四川省主要以高、中高植被覆盖度为主,其面积可达全省面积的80%,而低、中低植被覆盖度面积所占比例低于10%。②从空间上分布,四川省植被覆盖度空间差异比较明显,植被覆盖度较低区域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及川西部分地区;③从空间变化特征上分析,2009—2020年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基本稳定趋势(44.39%),植被覆盖度改善的区域面积(30.78%)大于植被覆盖度退化区域(24.82%),其中明显退化区域面积所占比例最少,仅占全省面积的4.96%。[结论]总体上,2009—2020年四川省的植被覆盖状况良好,以高、中高植被覆盖度为主,植被覆盖度呈现基本稳定趋势。
    • 黄智卿; 宫阿都
    • 摘要: 基于Landsat影像,运用像元二分模型、波段运算及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延安市1999、2009、2019年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FVC)时空变化特征,使用SPOT/VEGETATION NDVI计算的FVC作为参考,并从自然与人文角度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如下:(1)延安市1999—2019年FVC总体大幅改善,后10年速度放缓且存在退化,南部林区植被稳定,东部一直存在波动,北部退化趋势明显,退化多发于流域、沟壑等人类活动频繁地带;(2)各级FVC 20年间正向转化均在70%左右,10年期完成2个级别即30%的正向转化,低、中低、中覆盖度植被更易退化,20年间负向转化在15%至20%,2009—2019年存在随等级的提高而退化加重的现象;(3)人文因素与FVC变化的关联程度最高,人口与FVC关联度为0.77,高于降水和温度。
    • 朱林富
    • 摘要: 以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的MODIS-EVI数据为基础,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四川省2000—2020年植被覆盖度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破碎度减小的是劣、高覆盖度,形状复杂化的是低、中覆盖度,最大斑块优势减弱的是中覆盖度,聚集性减弱的是劣、中覆盖度。在景观水平上,破碎度增大的在川西北和川南,形状复杂化的在成都平原、川西北和川南,最大斑块优势和连通性增强的在攀西,聚集性增强的在川东北和攀西,多样性和均匀性增强的在成都平原、川东北和川南。在类型水平上,破碎度增大和形状复杂化的是川西北的低、中覆盖度和川南的中、高覆盖度;最大斑块优势增强的是攀西的中覆盖度;聚集性增强的是川东北的劣、低、高覆盖度和攀西的劣、中、高覆盖度。
    • 孙与襄; 麦麦提吐逊·麦麦提; 马合木江·艾合买提; 陶洪飞; 李巧
    • 摘要: 为了揭示和探讨喀什市植被覆盖度空间动态变化规律及驱动力因素。以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为数据源,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像元二分模型,运用ENVI 5.3和ArcGIS 10.3软件对喀什市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研究1995-2020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喀什市整体植被主要以高植被覆盖为主,中与低植被覆盖以相对破碎形式围绕高植被覆盖分布在市中心周围与乡道两侧农田防护林;②1995-2020年期间的喀什市植被覆盖度与覆盖面积均呈增加。2020年比1994年植被覆盖面积增加172.6 km^(2),增幅36.3%;③喀什市植被覆盖度区域性和时段性改善与退化并存。时段上,2010-2015年退化明显,2015-2020年改善面积最大;区域上,城区退化最严重,东部四乡改善最显著,总与高植被覆盖质心向东部四乡分别直线迁移6.39 km与8.69 km,其中在2010-2020年上述两者质心迁移速度显著加快;④喀什市降水量的增加及气温的升高,加之城市化加快及人类活动频繁是近年来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林地与耕地面积的增加对植被覆盖度贡献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喀什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