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榆神府矿区

榆神府矿区

榆神府矿区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3年内共计68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188篇;相关期刊32种,包括新西部(下旬刊)、陕西教育(高教)、地下水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榆神府矿区的相关文献由127位作者贡献,包括范立民、向茂西、彭捷等。

榆神府矿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 占比:2.9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188 占比:96.99%

总计:2256篇

榆神府矿区—发文趋势图

榆神府矿区

-研究学者

  • 范立民
  • 向茂西
  • 彭捷
  • 马雄德
  • 仵拨云
  • 宋世杰
  • 赵晓光
  • 卞惠瑛
  • 张晓团
  • 李成

榆神府矿区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晓深; 侯恩科; 冯栋; 从通; 侯鹏飞; 陈秋计; 王建文; 李民峰; 谢永利
    • 摘要: 榆神府矿区是陕北一个重要的原煤产地,煤炭开发利用规模大、强度高,但区内生态环境脆弱,采煤诱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尤为显著.为全面掌握榆神府矿区采煤地表裂缝“静”、“动”态发育规律、揭示其形成机理,以榆神府矿区的安山煤矿、柠条塔煤矿和小保当一号井的典型工作面为对象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地表裂缝分为台阶型、挤压隆起型、滑动型和拉张型4种类型以及“塌陷槽”、“平行并列”2种组合方式;(2)榆神府矿区地表裂缝平面展布规律具有相对统一性,而地表裂缝表现特征具有差异性,且与采深采厚比呈负相关关系;(3)极浅埋煤层开采、浅埋煤层开采以及中深埋煤层开采地表裂缝分别具有滞后回采位置1.0 m、超前回采位置8.5 m和滞后回采位置30.14 m的动态展布规律,且地表裂缝滞后距与采深采厚比之间存在多项式的函数关系;(4)边界裂缝和面内正向坡裂缝具有“只开不合”的活动特征,面内逆向坡裂缝具有“先开后合”的活动特征,面内平坦区裂缝则具有“先开后合再开”和“先开后合”两种裂缝活动特征,平均活动时间3.7~7.0 d;裂缝“先开后合再开”的活动受覆岩运移控制,“只开不合”和“先开后合”的裂缝活动受地表移动变形控制,而斜坡裂缝活动机理则与坡体滑移密切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榆神府矿区地表裂缝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指导.
    • 杜华栋; 曹祎晨; 聂文杰; 宋世杰
    • 摘要: 植被恢复是扰动地生态修复的基础,土壤质量的改善是植被恢复效益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揭示干扰地自然和人工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差异,对于指导干扰后植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部半干旱生态脆弱区采煤塌陷地人工与自然植被恢复后土壤性状动态演变规律对比研究仍不够充分,因此以我国煤炭化工基地榆神府矿区黄土塌陷地为研究区,在阐明人工和自然2种植被恢复模式1~15 a土壤理化生性状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植物群落演替特征,探讨黄土塌陷地植被恢复与土壤质量之间的演变关系.结果 表明:①随着恢复年限增加,人工和自然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有机质、有效养分含量、酶活性和菌类数量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但人工恢复样地土壤理化生性状改善程度优于自然恢复样地;②从土壤性状的恢复速度上看,自然植被恢复10 a后,土壤水分和生物学特性基本可以达到塌陷前水平,但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量仍然低于未塌陷地水平,而人工植被恢复6 a后,土壤各理化生监测指标均可以达到甚至高于未塌陷前水平;③土壤容重、水分、有效养分和菌类均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和植被覆盖度具有较高相关性,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是影响植被恢复样地土壤质量的主要因子.综合研究表明半干旱采煤塌陷区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性质的改善在程度和速度上都优于自然恢复植被,但人工恢复初期应尽量减小对原有自然植被和土壤系统的干扰;适当的人工抚育措施可促进植被发育,进而加速了植被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使塌陷地植被建设会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
    • 苗霖田; 夏玉成; 段中会; 孙学阳; 杜荣军
    • 摘要: 黄河中游榆神府矿区承担着能源保障和生态保护的双重战略重任,为了探索实现2者并举的途径,基于520余个钻孔地层数据,将采煤与矿区生态环境看作一个整体,采用基岩煤层厚度比与裂采比对比的方法,研究了榆神府矿区煤-岩-水-环的空间组合特征及采煤对生态损伤机理;依据煤-岩-水耦合作用对生态扰动方式,划分出厚基岩保水盐渍型、中厚基岩控水沉降型、薄基岩失水塌陷型、薄基岩无水裂塌型、烧变岩失水裂塌型、烧变岩无水裂塌型6种类型;针对矿区内日益增加的高强度开采与矿区生态本底脆弱并存的局面,根据采煤对生态的扰动机理和减损开采目标,指出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生态扰动最小化和煤炭资源开采效益最大化协调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提出研发采煤-覆岩-地下水-生态环境智能一体化系统的目标架构、技术思路和面临的技术难题.结果 显示:中东部是生态对采煤扰动的敏感区;采煤对生态损伤的方式有地表下沉,潜水位下降与相对上升引起的植被退化、土地盐渍化;浅埋煤层开采引起地表裂缝塌陷破坏土壤结构和包气带水并损伤植被根系;黄土梁峁地貌区地表移动变形诱发滑坡切断植物根系.指出有必要根据不同破坏方式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及预测模型,并构建大数据驱动的透明动态地质模型,实时展示开采损害的动态智能监测与预报预警,为采煤过程中对生态潜水和生态环境实施有效保护提供地质保障.
    • 聂文杰; 赵晓光; 杜华栋; 曹祎晨; 宋世杰; 田德
    • 摘要: 井工开采形成的冒落带和裂隙带触及或破坏煤系上覆重要含水层时形成导水裂隙,目前少有研究将导水裂隙发育程度与地表生态环境响应进行耦合.为阐明导水裂隙发育对地表土壤环境的影响,首先通过分析不同导水裂隙发育程度下地表土壤物理、养分和生物因子变化特征,再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裂隙发育程度下土壤因子进行分类排序与评价.结果表明:榆神府矿区地表裂隙发育后土壤质量均有下降趋势,其中导水裂隙发育区地表损害后,土壤pH、粉粒、过氧化氢酶和真菌含量增加,土壤容重、有效养分、其他酶类活性和菌类数量均下降,该区土壤质量显著降低;而导水裂隙不发育区(有导水裂隙发育但程度轻微)土壤各因子质量虽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不显著,土壤质量变化幅度较小;土壤颗粒组成、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是影响研究区土壤质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导水裂隙发育程度区土壤质量损害程度不同,在矿区土壤修复过程中可依据不同导水裂隙发育程度制定相应经济、有效的恢复治理规划.
    • 杜华栋; 宁本燕; 拜梦童; 范鹏辉
    • 摘要: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矿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为了探究榆神府矿区黄土丘陵和覆沙地两种不同地貌类型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化规律,基于1990—2019年Landsat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偏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法,研究榆神府矿区黄土丘陵和覆沙地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在时间分布上,1990—2019年榆神府矿区平均植被覆盖度由33%上升至45%,植被改善面积约为退化面积的3倍,且2005年后植被覆盖度提升幅度增加,但1990—1995年黄土丘陵区和2000—2005年覆沙地区植被覆盖度呈现下降趋势;2)在空间分布上,榆神府矿区黄土丘陵区和覆沙地区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等级分别为30%~60%和15%~45%,1990—2019年黄土丘陵区植被覆盖度平均增速约为覆沙地区植被覆盖度的2倍;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榆神府矿区1990—2019年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45.48%和54.52%,在1990—2000年、2000—2019年引起黄土丘陵区和覆沙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分别为人为因素和气候因素.
    • 仵拨云; 卞惠瑛; 彭捷; 向茂西; 李文莉
    • 摘要: 为了评价榆神矿区和神府矿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演化规律,在研究区采集了53组地下水样品并进行检测,通过计算阴阳离子贡献率、不同离子的相关系数、Na+与Cl-毫克当量比值,绘制不同含水层地下水Piper三线图、Gibbs分布图,分析了地下水离子特征和水化学特征.分析发现,研究区地下水均为弱碱性水;受蒸发作用影响,溶解度较小的Ca2+相继析出,是地下水离子贡献率最高的阳离子;马兰黄土地下水的TDS含量最低,冲洪积含水层地下水TDS含量最高;总硬度从风沙滩地向黄土区逐渐增高;Ca2+、SO2-4与TDS呈极高相关性;地下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水-岩作用控制,风沙滩地区地下水以HCO3类水为主,黄土梁峁区为HCO3·SO4类水.
    • 范立民; 孙魁
    • 摘要: 榆神府矿区2017年原煤产量达到4.00亿t,是我国西部最重要的煤炭产区,矿区地下水资源相对贫乏,具有供水和生态双重价值的含水层为第四系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和侏罗系烧变岩含水层,含水层位于煤层之上,矿区中东部、东南部煤层埋藏浅,煤炭开采对含水层扰动强烈,并造成了部分含(隔)水层结构损伤,隔水层的隔水性丧失,含水层地下水渗漏,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泉干涸.调查发现,目前的煤炭开采主要集中于泉密集分布的窟野河、秃尾河沿岸的北东向条带内,这一条带既是泉带,也是煤炭开采带,二者的重叠,无疑加剧了煤炭开采对泉的扰动.为了保护泉及生态环境,通过煤炭对地下水的影响机理分析,提出煤炭开采带西移东进的建议,认为西部煤炭资源埋藏深度大,煤层开采形成的导水裂隙带无法导通至第四系萨拉乌苏组含水层,东部第四系含水层富水性弱-极弱,属无水开采区.错位规划后,煤炭开采带内煤层埋藏深度适中区,普遍推广保水采煤技术;浅埋、极浅埋煤层区,推广地下水库技术,并加大水资源生态利用;对于不能推广保水采煤技术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矿井,可采取有偿异地置换的模式,根本上解决泉带破坏问题.为统筹布局泉带与煤炭经济带的错位布设,建议加大榆神矿区三、四期规划区的地下水监测密度,进一步完善区内地下水监测网.
    • 侯恩科; 车晓阳; 冯洁; 段中会; 高利军; 李军
    • 摘要: 榆神府矿区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接壤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区内各主要含水层分布与富水性不均,含水层富水性及矿井涌水对煤矿生产影响差异较大,因此矿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含水层的有效保护对煤矿生产与地区生态建设意义重大.通过分析萨拉乌苏组、烧变岩、风化基岩层等各主要含水层的形成、分布及富水特征,结合矿井首采煤层上覆基岩厚度与矿井目前涌水量情况,将区内生产矿井及待规划区域从“水资源保护与矿井水利用”角度划分为水量贫乏型、水量较丰富型、水量丰富型及地表水体型4种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区.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水资源保护与矿井水利用类型,分别提出了采空区存储净化、工业利用、农业灌溉、湿地建设和人工湖泊等具体的水资源保护与矿井水利用途径和措施.讨论了“保水采煤”的科学内涵,认为“保水采煤”的基本措施应当包括保护浅部主要含水层和矿井水资源利用两部分,即将“保水”与“用水”相结合,拓展了“保水采煤”的科学含义;建议在矿井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开采损害影响与环境自身修复能力,在满足能源开采经济利益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不发生质的破坏;提出了利用经济效益“反哺”当地生态和“绿色经济”建设的一点猜想,为矿区未来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 马坤; 杨磊
    • 摘要: 以陕北麻黄梁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实验等方法,研究并揭示了台阶式地裂缝近距土壤含水量在垂向上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第一,台阶式地裂缝近距土壤在不同深度的含水率介于7.10%~13.14%,垂向上总体表现为土壤含水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存在先提高后降低的两段式变化特点,可能是土壤开裂,水分蒸发强度增大所致;第二,无裂缝区土壤含水率垂向上总体表现为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呈现先降低后提高的两段式变化规律;第三,台阶式地裂缝近距土壤在除了表层以外的各个深度的含水率均高于无裂缝区土壤,且台阶式地裂缝对0~20 cm土壤水分的干扰强烈.
    • 彭捷; 李成; 向茂西; 李永红; 仵拨云; 高帅; 孙魁
    • 摘要: 为研究榆神府区煤层开采对潜水含水层的影响,促进矿区水资源保护,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2种方法,对榆神府区地表水体及地下含水层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强度开采是区内潜水资源量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截至2015年初,榆神府区煤矿开采形成的采空区面积为4.73×104 hm2,地面塌陷面积约1.34×104 hm2,采空区地表变形增大包气带水分的蒸发,减少对含水层的补给,同时增加垂向径流,使之形成了天然-人工叠加作用地下水流场,最终的环境效应表现为:湖泊面积减少近50%,部分地表水系干涸,泉水数量由采煤前的2500余处减少到300余处,数量衰减率达到84%,流量衰减率在70%以上,喜水植被向旱生植被演化,生态环境趋向脆弱等.%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oal mining on the aquifer in Yulin-Shenmu-Fugu Area and protect groundwater resources,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quifer in Yulin-Shenmu-Fugu Area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intensity mining wa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 for the decrease of lake area,the dry surface water and the decline of groundwater level.By the beginning of 2015,the area of goaf was 4.73×104 hm2 and the area of ground subsidence was about 1.34×104 hm2 in Yulin-Shenmu-Fugu Area.The goaf area increased the thickness of the gas zone and the evaporation of water,reduced the supply of aquifers,and increased the vertical runoff to form a natural-artificial superposition of groundwater flow.The environmental effected performance that lake area reduction was nearly 50%,part of the surface water dried up,the amount of spring decay rate was 84%,spring water flow decay rate was 70%,the evolution of hydrophilous vegetation to xerophy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nded to be fragile.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