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表裂缝

地表裂缝

地表裂缝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3年内共计191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公路运输、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9620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科技大学学报、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5年全国矿山开采损害防治与数字矿山学术会议、2013年度西部地区公路学会学术年会、第八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大会等;地表裂缝的相关文献由428位作者贡献,包括侯恩科、谢晓深、从通等。

地表裂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0.63%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9620 占比:99.27%

总计:19764篇

地表裂缝—发文趋势图

地表裂缝

-研究学者

  • 侯恩科
  • 谢晓深
  • 从通
  • 胡振琪
  • 余学义
  • 李世海
  • 郭文兵
  • 冯栋
  • 刘晓宇
  • 吴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晓深; 侯恩科; 冯栋; 从通; 侯鹏飞; 陈秋计; 王建文; 李民峰; 谢永利
    • 摘要: 榆神府矿区是陕北一个重要的原煤产地,煤炭开发利用规模大、强度高,但区内生态环境脆弱,采煤诱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尤为显著.为全面掌握榆神府矿区采煤地表裂缝“静”、“动”态发育规律、揭示其形成机理,以榆神府矿区的安山煤矿、柠条塔煤矿和小保当一号井的典型工作面为对象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地表裂缝分为台阶型、挤压隆起型、滑动型和拉张型4种类型以及“塌陷槽”、“平行并列”2种组合方式;(2)榆神府矿区地表裂缝平面展布规律具有相对统一性,而地表裂缝表现特征具有差异性,且与采深采厚比呈负相关关系;(3)极浅埋煤层开采、浅埋煤层开采以及中深埋煤层开采地表裂缝分别具有滞后回采位置1.0 m、超前回采位置8.5 m和滞后回采位置30.14 m的动态展布规律,且地表裂缝滞后距与采深采厚比之间存在多项式的函数关系;(4)边界裂缝和面内正向坡裂缝具有“只开不合”的活动特征,面内逆向坡裂缝具有“先开后合”的活动特征,面内平坦区裂缝则具有“先开后合再开”和“先开后合”两种裂缝活动特征,平均活动时间3.7~7.0 d;裂缝“先开后合再开”的活动受覆岩运移控制,“只开不合”和“先开后合”的裂缝活动受地表移动变形控制,而斜坡裂缝活动机理则与坡体滑移密切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榆神府矿区地表裂缝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指导.
    • 苗彦平; 谢晓深; 陈小绳; 从通; 王建文; 侯恩科; 冯栋
    • 摘要: 以柠条塔N121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地表裂缝填图、裂缝动态监测以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浅埋煤层开采地表裂缝发育规律及机理。结果表明:浅埋煤层开采地表裂缝发育程度高,以“台阶状”裂缝为主;面内裂缝平行间隔展布、间隔距离8~15 m之间;裂缝具有“先开后合”和“只开不合”2种活动特征;覆岩内部应力演化和破坏以“拱”型向前扩展,覆岩裂隙与地表裂缝相互贯通;地表裂缝超前产生及其活动特征与地表移动变形、地表“拉伸-压缩”变形转化、坡体滑移密切相关。
    • 谢晓深; 侯恩科; 龙天文; 冯栋; 侯鹏飞; 刘江斌; 李洋
    • 摘要: 为掌握浅埋缓倾斜煤层开采覆岩及地表裂缝发育规律和形成机理,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模拟实验和理论分析等方法,以羊场湾煤矿110207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开展研究。研究表明:浅埋缓倾斜煤层开采诱发的地表裂缝发育特征明显。垂直回采方向裂缝呈弧形和直线形,平行间隔展布;平行回采方向裂缝展布于工作面两侧顺槽外侧,且工作面机巷侧裂缝发育范围大于工作面回风巷道侧。工作面顶板初次垮落步距60 m,周期性垮落步距平均为21.6 m,顶板以悬臂梁和铰接岩梁的形式重复破断活动;覆岩离层裂隙具有“产生—增大—减小—闭合”的演化规律,与竖向裂隙贯通后,导致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增大。地表裂缝具有动态发育和宽度动态变化2种动态规律,前者与覆岩周期性破断引起的地表动态下沉有关,后者则有“只开不合”、“先开后合再开”和“先开后合”3种活动类型,与地表岩土体复杂运移特征密切相关。倾向上工作面机巷侧(下山方向)裂缝发育范围大是煤层倾斜地表移动变形非对称偏移造成的。
    • 彭路
    • 摘要: 通过对大湾煤矿中井采区在开采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地表沉陷、裂缝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估研究,并预测其对河流、水库、铁路、公路、建筑物等的影响程度,提出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
    • 王双明; 魏江波; 宋世杰; 侯恩科; 孙涛
    • 摘要: 黄土沟谷区浅埋煤层开采地表非连续性的开裂损害,不仅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也加大了生态修复难度,严重威胁着矿区生态安全。浅埋煤层开采地表非连续变形是特殊地质条件下覆岩破坏移动的结果,为更加系统地研究覆岩破坏对地表非连续性损害的影响规律,以陕北安山井田125203工作面为地质原型,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与物理相似材料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模拟分析了覆岩及地表破坏、岩块尺寸分布及力链演化等特征,揭示了覆岩力链演化对块体分布和地裂缝发育的影响规律,阐明了覆岩破坏块体对地表非连续损害的控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沟壑缓坡地带浅埋煤层开采覆岩垂向变形与水平移动受地形影响较大;覆岩破坏形成双分层块体结构,分层界面距煤层底板11.0 m,下分层块体平均长度小于5.0 m,上分层大于5.0 m,覆岩块体平均长度随岩层至煤层底板距离的增大呈幂指数增长特征,地表块体平均长度由坡底至坡顶逐渐增大;下分层垮落压实的岩块结构和应力集中的力链结构,影响着上分层块体和力链的分布及地裂缝的发育,地裂缝平均间距与上分层应力集中点平均间距基本一致,主沟段顺坡、沟底和逆坡地裂缝平均间距分别约为下分层应力集中点平均间距的1.10倍、0.75倍和1.95倍,分别约为下分层岩块平均长度的2.93倍、2.00倍和5.18倍;“砌体梁”位移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下分层底部岩块的下沉移动过程和特征,进而反映覆岩块体的双分层结构特征和地表的损害效应。该研究结果可为黄土沟谷区浅埋煤层开采条件下沉陷控制与修复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 张严; 刘德仁; 王旭; 徐硕昌; 安政山
    • 摘要: 在中兰铁路沿线的靖远北站附近开展大型试坑浸水试验,对该黄土场地浸水后的地表沉降规律、浸水湿陷范围和裂缝发育特征进行研究,试验历时166 d,其中观测场地初值4 d,浸水142 d,停水后继续观测20 d。测试结果表明:浸水完成后,该黄土场地的最大水平影响范围为距浸水试坑边缘28 m左右,根据最终地表沉降结果可将试验场地分为浸水湿陷区、显著湿陷区、轻微湿陷区和非湿陷区,其中浸水湿陷区(试坑浸水范围)和显著湿陷区(距浸水试坑边缘0~16 m)地表沉降较大,轻微湿陷区(距浸水试坑边缘16~28 m)的地表沉降较小。地表沉降过程可按其沉降速率变化分为加速沉降段、减速沉降段和匀速沉降段,其中减速沉降段是水分入渗和场地黄土发生湿陷的主要阶段,占浸水时间的81%,完成了最终地表沉降量的87.14%。整个地表沉降过程连续,无陡降现象出现;试验场地的地表裂缝呈环状逐渐向外扩散,大部分产生于浸水后70 d内且主要集中在显著湿陷区,地表裂缝的分布规律为近密远疏,靠近浸水试坑边缘的裂缝分布集中、发育程度较好,而距浸水试坑边缘较远处裂缝则分布稀疏且多为微裂缝。单一裂缝的变化规律为先迅速发育,后呈现逐渐闭合的趋势,其裂缝宽度和错台高度一般在10 d内达到峰值,之后随浸水时间的增长逐渐缩小。
    • 张艳; 胡圣桃; 龙建霖; 吴彩艳
    • 摘要: 陕北煤炭大规模开采形成大量地表裂缝,直接对生态环境影响显著。以陕北典型地貌条件为研究背景,在选定典型工作面的基础上,开展不同采煤地表裂缝的野外地质调查、统计分析研究,对比不同地貌条件下采煤地表裂缝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沟壑区与风沙滩地区采煤地裂缝类型一致,均包括边界裂缝和平行裂缝。其中,平行裂缝风沙滩区有明显的充填弥合现象,黄土沟壑区弥合现象不显著。此外,黄土沟壑区平行裂缝展布不均匀,受黄土沟壑地貌影响显著。黄土沟壑区平均裂隙宽度为0.21m,而风沙滩区更小,平均裂隙宽度为0.10m。研究成果能够为陕北不同地貌条件采煤塌陷区治理提供关键参数。
    • 赵延超; 李鹏; 吴涛
    • 摘要: 程庄煤矿范围内地表河流较为发育,水体下压煤情况较为严重,对矿井的正常生产衔接造成很大影响,对水体下采煤涉及的顶板覆岩开采的破环规律、顶板隔水层厚度、最大导水裂隙带理论发育高度、地表裂缝预计发育深度以及防水安全煤岩柱留设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为程庄煤矿9035工作面水体下采煤的安全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对程庄煤矿条件类似矿井水体下采煤具有借鉴作用。
    • 傅贵林
    • 摘要: 针对地表沟谷发育排查难度大、精度低、大规模专项排查耗费人力物力且人员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采用无人机航测结合地表数字模型对地表裂缝进行测量观测,后期对地表裂缝进行充填。实践表面,该技术可提高地表排查的效率,对人力无法涉及的危险区域能够进行精确排查。
    • 梁椿豪; 王炯; 刘义鹏
    • 摘要: 基于长壁开采切顶短壁梁理论及其110工法,取消区段煤柱,通过切顶促进覆岩冒落,增大岩石的碎胀系数,填充采空区,减小地表下沉,通过现场观测、归纳分析,对沙曲一矿厚煤层4502工作面110工法和4306工作面传统121工法的地表裂缝分布进行观测比对,验证了110工法可减少台阶下沉,减轻地表变形和对地面构筑物的影响,可供相似条件下开采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