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
工作面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3年内共计12553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30篇、会议论文113篇、专利文献242375篇;相关期刊1762种,包括经济技术协作信息、煤、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60种,包括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论坛、第十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等;工作面的相关文献由21401位作者贡献,包括杜志刚、李伟、任怀伟等。
工作面—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2375篇
占比:97.33%
总计:249018篇
工作面
-研究学者
- 杜志刚
- 李伟
- 任怀伟
- 牛剑峰
- 徐刚
- 王磊
- 张强
- 李首滨
- 李鹏
- 王凯
- 孙继平
- 王伟
- 黄曾华
- 庞义辉
- 张守祥
- 王刚
- 王峰
- 杜毅博
- 王国法
- 刘清
- 刘伟
- 文治国
- 赵国瑞
- 刘毅
- 周杰
- 张浩
- 李刚
- 冯银辉
- 刘勇
- 张磊
- 李化敏
- 李森
- 王强
- 于斌
- 何满潮
- 刘国柱
- 巩师鑫
- 李强
- 李旭
- 李磊
- 王宁
- 葛世荣
- 杨俊哲
- 黄庆享
- 张吉雄
- 李帅
- 毛善君
- 窦林名
- 伍永平
- 刘健
-
-
郭磊
-
-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为适应综合机械化采煤这一高风险工作,我国需要研究对智能煤矿综合机械化采掘工作面安全高效开发的适应性,从而提高我国煤矿综合机械化采掘工作面的智能技术水平。但随着采掘工作面综合机械化、智能生产等先进技术的水平逐步提高,以及在线监测、集中控制等智能设备的引进,部分特大型矿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工作面的智能发展。在目前的工程技术上,简单的地质条件是实现智能综采的主要基础条件,复杂地理环境条件则是实现智能采矿模式的主要瓶颈。
-
-
祝汉京
-
-
摘要:
针对顺和煤矿西翼采区构造较为发育,底板太灰边界条件,补给、径流、疏排条件复杂,工作面底板受太灰承压水突水威胁,影响工作面安全生产问题,结合2401工作面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资料,采用突水系数法计算,得出工作面底板突水系数大于临界系数0.06,工作面具有底板突水危险性。通过对工作面底板太灰水可疏降性分析,2401工作面底板灰岩上段含水层的连通性较好,含水层的富水性弱,易于疏降。据此设计工作面疏水降压方案,并对疏降效果进行评价,工作面疏降周期可行、疏降效果明显。疏放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工作面采取疏水降压措施后,最大突水系数约在0.03 MPa/m,具备带压开采的基本水文地质条件,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发生灾害性突水。
-
-
王美丽
-
-
摘要:
随着深部煤层瓦斯含量的增加,需要对矿井瓦斯进行有效的治理,以保证安全开采。矿井瓦斯治理的主要内容是保证煤矿开采时不会发生瓦斯灾害。通过分析矿井瓦斯治理的方法,重点探讨了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化,可以为煤矿瓦斯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
-
刘孔林
-
-
摘要:
针对煤矿井下三角区的顶板支护问题,研制回撤工作面三角区支架,与回撤端头支架配套使用,实现回撤端头顶板机械化支护。简要介绍了ZY12 000/16.5/30D型支架的主要技术参数,对支架组的结构特征和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并详细阐述支架在井下的布置工艺。企业在使用该支架后,成本大幅降低,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
王国超
-
-
摘要:
针对同忻煤矿8102特厚煤层孤岛工作面停采期间矿压显现明显,停采阶段易发生支护破坏及顶板软脱下沉等问题,为实现安全快速停采,对停采支护方案及施工工艺进行优化。快速停采方案及工艺停采时间12 d,较以往节约6 d,取得较好成果。
-
-
王文成
-
-
摘要:
为了解决高瓦斯自燃煤层小煤柱开采采空区漏风遗煤易自燃和工作面瓦斯超限的问题,以同忻煤矿为背景,建立了瓦斯-火灾协同防治技术,采用惰性气体置换采空区有害气体,喷洒阻化剂防止采空区遗煤自燃,小煤柱侧喷浆防漏风等技术措施,有效降低了采空区有害气体含量,达到防止采空区遗煤自燃和工作面及上隅角瓦斯超限的目的。
-
-
陈贵欣
-
-
摘要:
文章结合宁武煤田中综采工作面某矿井的实际工况特点,重点对该矿井的地层分布、含煤层分布、断层构造及可采煤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找到了相应地质的分布特点,掌握了其分布规律,这对实施下一步的煤矿开采区域、确定最佳开采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
万成;
李建伟;
罗森;
莫正虎
-
-
摘要:
针对华亭煤矿250107-1工作面临时停产可能存在的煤自然发火问题,提出临时密闭的方案;由于华亭煤矿的地压影响,针对性地优化密闭措施;为防止临时密闭期间煤自然发火,分别采取临时密闭期间持续注氮、临时密闭前整体惰化的技术方案,监测结果表明技术方案效果较好,临时密闭期间无煤自燃现象发生,对矿井安全生产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
贾晓楠
-
-
摘要:
为保证工作面出煤效率,针对22618工作面运输顺槽转角段巷道铺设设备多、运输系统复杂的问题,设计、加工带式输送机转弯装置。经过平地模拟及井下运行,带式输送机转弯装置满足22618工作面90°及其他任意转角巷道的转弯运输要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
-
赵健春
-
-
摘要:
余吾煤业N2106工作面顶板为坚硬灰岩,在回采过程中顶板不易垮落,易形成采空区大面积悬顶,导致冲击地压发生,为安全生产埋下巨大隐患。鉴于此,为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余吾煤业N2106工作面初采前预采用顶板预裂工艺,以进行强制放顶,而强制放顶的关键是做好顶板预裂孔的布置工作。文章设计了工作面切眼、端头及超前支护起始端顶板预裂孔的布置和相关参数,并为3类爆破孔的爆破方式和顺序进行了详细说明。
-
-
SONG Zongwu;
宋宗武
- 《第七届中国矿山数字与智能技术装备大会》
| 2017年
-
摘要:
根据高家堡煤矿一盘区的地质条件,在理论分析工作面侧向岩梁断裂结构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方法,主要研究了工作面煤层开采厚度、工作面长度及相邻区段工作面非等长布置对侧向煤体支承压力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采厚的增加,侧向支承压力峰值向煤体深部移动,峰值强度降低;随着工作面长度的增加,岩梁在工作面两侧的断裂时间提前,支承压力明显影响区域增大,其影响程度随工作面长度的继续增加而减弱;相邻区段工作面非等长布置情况下,煤柱内支承压力基本呈非对称形态发展.研究结果对并掌握侧向煤体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确定合理区段煤柱宽度及顺槽掘进的合理滞后时间或滞后距离等具有重要意义.
-
-
王国法;
庞义辉
- 《第234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深部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
| 2016年
-
摘要:
针对井工煤矿工作面围岩结构稳定性控制难题,研究了液压支架与围岩耦合作用原理,开发了系列化综采成套技术与装备,解决了四类制约煤炭安全、高效、高回采率开采的技术难题.基于围岩采动应力场与液压支架支护应力场耦合特征,发现了液压支架对围岩的六个可控性因素,揭示出液压支架与围岩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耦合关系,攻克了6~8m厚煤层超大采高综采技术难题.通过分析综放工作面液压支架与围岩的动态不均衡特征,提出综放开采智能化放煤控制方法及提高回采率技术,推动我国综放技术成为世界领先的特厚煤层开采技术.发明了液压支架与围岩智能耦合技术、无人自动化开采模式及支护系统自组织协同控制方法,提出了基于采煤机采高记忆联想、截割功率参数、振动、视频信息的多指标综合智能调高决策机制和工作面三维导航自动调直技术,研发了首套薄煤层智能化综采技术与装备,开启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变革.创新大倾角煤层三维耦合围岩控制原理,攻克大倾角综采设备与围岩稳定性控制关键技术,实现大倾角综采技术新突破.
-
-
SHI Liang;
石亮
- 《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为研究近煤层群开采时亚关键层结构对工作面矿压规律的影响,以李家豪煤矿为研究背景,结合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相关理论,运用数值模拟软件UDEC对不同煤层间距条件下单一关键层和复合关键层的老顶结构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煤层群开采煤层间亚关键层结构对工作面矿压规律影响很大,当存在两层亚关键层且岩性差异较大时,周期来压步距和周期来压强度无规律性,不可线性研究.
-
-
鲍永生
- 《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通过对马脊梁煤矿8101工作面矿压实测及支架受力状态分析,总结了厚煤层放顶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结果表明:(1)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约为28m,工作面正常推进时周期来压步距约为25m;(2)支架后柱初撑力和最大工作阻力大于前柱初撑力和最大工作阻力;(3)工作面来压范围可分为三个区域:30~70架是来压强烈区,来压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安全阀开启频繁.11~30、70~119架两个区域来压强度相对较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头尾来压不明显;(4)应加强工作面支架管理,提高员工素质,保证工作支架初撑力达标.
-
-
丁陆军;
刘长武
- 《2015第六届中国矿业科技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浅埋煤层的典型赋存特征是埋深浅、基岩顶板较薄、表土覆盖层较厚.由于浅埋采场自身独特的特点,在开采活动中往往存在矿压显现剧烈、顶板和地表台阶下沉,甚至会出现工作面溃水、溃沙事故等不利于安全生产的因素.为此,探讨了浅埋深薄基岩在物理模拟试验、岩层控制理论和地表开采沉陷等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为浅埋煤层的安全高校绿色开采研究提供参考.
-
-
-
叶康;
YE Kang
- 《第七届中国矿山数字与智能技术装备大会》
| 2017年
-
摘要:
以某矿41503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先后采用理论预计、双端封堵侧漏现场实测、FLAC3D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该工作面采动后底板岩体破坏深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41503工作面采后底板破坏深度理论预计结果为16.89~20.40m,现场实测结果为12.26m,数值模拟结果为13.67m;(2)通过对比发现,现场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接近,而经验公式预计的结果偏于保守,综合确定该工作面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为12.26m,为承压水上安全开采提供依据;(3)数值模拟显示,随着工作面推进,底板塑性区不断增大,当工作面推进至90m时,底板采动破坏深度达最大值13.67m,此后最大破坏深度不再增加,其破坏顶界沿走向呈一条与底板近似平行的直线,沿倾向大致呈"倒马鞍形",且塑性区变化与最大主应力变化趋势一致.
-
-
李桂臣;
何锦涛;
孙元田;
孙长伦
- 《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目前对大变形泥岩巷道的支护主要采用的主、被动支护及注浆技术,其中注浆技术是控制泥岩巷道围岩稳定性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辅助手段,通过注浆,能够改善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和巷道破碎围岩的整体性及抗渗能力,提高围岩的自承能力,较好地解决巷道长期稳定性问题。本文以渗流力学理论为基础,借助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注浆浆液在破碎围岩中的扩散规律,分析了注浆材料、注浆时间、注浆管布置方式等因素对浆液扩散半径的影响,得到最佳扩散半径.并针对淮北某矿62110工作面顶板为泥岩的风巷提出一套合理的注浆参数.具体注浆参数为:注浆压力2.5MPa,注浆材料为水泥浆,最佳水灰比0.75,注浆时间40min,注浆管间距为1.2m,排距1.5m.
-
-
孙廷富;
费良军;
崔崇亮;
洪晓露;
吴岳壹;
徐永东;
朱秀荣
- 《2016年(第八届)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年会》
| 2016年
-
摘要:
阐述了国外高硅铝合金缸套材料及制造方法,全铝发动机缸体总成制造技术以及全铝发动机缸套工作面加工技术.分析总结国内高硅铝缸套研究进展情况,提出了发展我国全铝发动机动力技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采用高硅铝合金缸套技术方案,可以直接替代铸铁、钢缸套技术,直接在现行生产设备条件下,直接采用镶铸、围铸以及嵌入、装配的技术形式总成全铝发动机缸体,采用激光刻蚀或珩磨、机械珩磨加工、硅颗粒及金属间化合物颗粒暴露加工等表面处理技术;具有生产转型快,成本低以及提升发动机性能幅度高等技术优势。
-
-
孙晓冬;
冯国春;
马兆瑞
- 《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为实现大倾角极坚硬顶板易发火煤层安全高效开采,采用实验室试验、工程类比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富力煤矿11#煤综放开采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工作面设计采用正倾斜布置方式,巷道沿煤层底板布置,采用深孔爆破预裂和水力压裂综合治理坚硬顶板技术.开发了具有强力大推力侧推机构、可单独动作的双千斤顶调底机构的ZF5600/16/28型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设计了前输送机防滑底推千斤顶及合理的工作面防倒防滑技术.采用新型支架和工艺技术后,工作面日可推进4个循环,日进尺3.2m,测试回收率达到86.76%,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