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土沟壑区

黄土沟壑区

黄土沟壑区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矿业工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40816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年全国矿山开采损害防治与数字矿山学术会议、2014年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全国公路工程地质科技情报网2012年技术交流会等;黄土沟壑区的相关文献由253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孝玉、赵兵朝、康绍忠等。

黄土沟壑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0816 占比:99.72%

总计:40929篇

黄土沟壑区—发文趋势图

黄土沟壑区

-研究学者

  • 宋孝玉
  • 赵兵朝
  • 康绍忠
  • 彭小云
  • 折学森
  • 李怀有
  • 余学义
  • 张哲
  • 胡笑涛
  • 刘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晓荣; 杨辉
    • 摘要: 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外源驱动力和乡村内生需求的综合作用,导致乡村地域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塑,并引发乡村空间特别是乡村生活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文章立足于黄土沟壑区乡村的发展现实、问题和趋势,提出通过村庄系统的内部整合以重组乡村基本生活单元,并最终实现地区乡村生活空间重构的思路,具体研究了乡村基本生活单元重构的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和空间布局方法,旨在为该地区乡村远期现代化阶段的适度集聚提供路径和规划方法指引。
    • 贺圣林; 陈真
    • 摘要: 黄土沟壑区地表下沉系数是榆神府矿区开采损害评估的关键。以柠条塔N1114工作面为工程实例,采用数据归纳、拟合分析和理论分析计算,对榆神府矿区沟壑区下煤层开采地表下沉系数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沟坡滑移量、基岩厚度、土层厚度和采高是沟壑区地表下沉系数的4个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函数拟合了煤层开采沟壑区地表下沉系数计算式,计算时考虑沟坡滑移量能增加沟壑区地表下沉系数的预计精度。
    • 杜华栋; 曹祎晨; 聂文杰; 宋世杰
    • 摘要: 植被恢复是扰动地生态修复的基础,土壤质量的改善是植被恢复效益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揭示干扰地自然和人工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差异,对于指导干扰后植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部半干旱生态脆弱区采煤塌陷地人工与自然植被恢复后土壤性状动态演变规律对比研究仍不够充分,因此以我国煤炭化工基地榆神府矿区黄土塌陷地为研究区,在阐明人工和自然2种植被恢复模式1~15 a土壤理化生性状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植物群落演替特征,探讨黄土塌陷地植被恢复与土壤质量之间的演变关系.结果 表明:①随着恢复年限增加,人工和自然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有机质、有效养分含量、酶活性和菌类数量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但人工恢复样地土壤理化生性状改善程度优于自然恢复样地;②从土壤性状的恢复速度上看,自然植被恢复10 a后,土壤水分和生物学特性基本可以达到塌陷前水平,但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量仍然低于未塌陷地水平,而人工植被恢复6 a后,土壤各理化生监测指标均可以达到甚至高于未塌陷前水平;③土壤容重、水分、有效养分和菌类均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和植被覆盖度具有较高相关性,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是影响植被恢复样地土壤质量的主要因子.综合研究表明半干旱采煤塌陷区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性质的改善在程度和速度上都优于自然恢复植被,但人工恢复初期应尽量减小对原有自然植被和土壤系统的干扰;适当的人工抚育措施可促进植被发育,进而加速了植被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使塌陷地植被建设会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
    • 穆驰; 余学义; 张冬冬; 毛旭魏
    • 摘要: 针对矿区开采引起黄土沟壑区滑坡、地裂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问题,基于韩家湾煤矿采矿地质条件,整理了矿区地表观测点的监测数据,地表监测结果显示,工作面从开采到停止总体经历启动期、活跃期、衰退期,开采初始阶段,矿区地表移动变形不明显;当12106工作面推进距离介于13 m与109 m之间时,地表移动变形产生剧烈变化,且最大下沉量可达1963 mm,容易引起滑坡灾害发生.同时选取了韩家湾煤矿坡体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运用FLAC3D软件模拟矿区在不同边坡角度情况下地表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工作面开采导致上覆岩层结构被破坏,下沉盆地整体向中心偏移,坡体受到拉伸和压缩变形产生塑性破坏.研究结果表明,当边坡倾角大于60°时,坡体位移不均匀,位移大的部位岩层失去支撑,导致滑坡灾害发生;当坡角小于30°时,基岩面形成滑动面发育至地表,滑坡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小.
    • 李学富; 闫志磊; 李春永; 李心田
    • 摘要: 以串草圪旦煤矿6102工作面典型的黄土沟壑区浅埋厚煤层开采为背景,采用物理相似模拟,研究了黄土沟壑区浅埋厚煤层开采覆岩破断失稳特征与采动裂缝分布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5煤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41 m,基本顶初次垮落步距60 m,周期垮落步距平均10.5 m,垮落带高度32 m,裂隙带高度104 m;下坡段开采裂缝数量少于上坡段,且裂缝宽度亦小;坡顶裂缝缝宽远大于坡脚裂缝;受6煤采动影响,坡肩处裂缝宽度持续增大,斜坡中段裂缝呈先增大后减小再稳定趋势.
    • 董晓璞; 邓健; 赵满兴
    • 摘要: [目的]通过对生态环境较脆弱的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空间聚集分布特征及规律进行研究,以期对陕北地区完善乡村聚落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文章运用最临近点指数判别其空间分布类型,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对其分布均衡程度和地理联系程度进行考量,通过核密度图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指向,在此基础上分析空间集聚分布规律.[结果]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整体趋于集聚分布,且都表现出带状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河谷平原和川台地后缘及坡麓,沿河流分布特征明显.[结论]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包含以米脂县、绥德县、子洲和佳县为主的榆林市密集区和以宝塔区、子长和延长为主的延安市密集区;从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整体分布来看,北部榆林市乡村聚落密度明显大于南部延安市乡村聚落密度,且形成了绥德县和宝塔区为中心的人口密集区;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可分为无定河下游地区、以窑洞为主要居住形式的黄土沟壑区黄土沟壑区与风沙区的交界过度地带3个区域.
    • 张庭瑜; 孙增慧; 程杰; 刘金宝; 石磊; 孔辉; 杨亮彦; 罗丹
    • 摘要: 将延安市宝塔区碾庄沟流域作为研究区,在野外调查以及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得到了73个滑坡点数据,其中70%的滑坡点被当作训练样本,剩余的30%的滑坡点被当作测试样本。选取坡度、坡向、高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岩土体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作为滑坡易发性分区建模的解释变量。利用熵指数模型(IOE)计算研究区的滑坡易发性指数(LSI),得到了研究区滑坡易发性分区图(LSM)。最后利用准确率和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对分区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的准确率均大于0.8,且测试样本集的AUC值为0.9641,说明研究区的滑坡易发性分区结果可信度高,且IOE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研究结果也可以为当地的滑坡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