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设计
排水设计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2061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5篇、会议论文91篇、专利文献194953篇;相关期刊450种,包括建材发展导向、建材与装饰、山西建筑等;
相关会议77种,包括2017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第26届地铁学术交流会 、2017中国城镇给水排水新技术交流会暨江苏省给水排水学术交流年会、第七届中国水业院士论坛暨水安全保障战略与技术高峰论坛等;排水设计的相关文献由2609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华金、汪敏、莫国君等。
排水设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4953篇
占比:99.01%
总计:196899篇
排水设计
-研究学者
- 吴华金
- 汪敏
- 莫国君
- 陈加洪
- 张旭
- 李佳
- 王志阳
- 赵玉君
- 何继宇
- 冯伟
- 刘婕
- 刘彦东
- 宋黎明
- 张恒通
- 张易辰
- 张燕
- 彭磊
- 易文锋
- 李亮
- 李宗印
- 李强
- 李青
- 李飞
- 杨超
- 洪波
- 王婷
- 王涛
- 王超
- 等
- 袁长营
- 赵建国
- 陈亮
- 陈群
- 丁准
- 丁小平
- 丁恺
- 丁慧峰
- 丁芳
- 丁银剑
- 上官玉龙
- 于伟
- 于林
- 仲星颖
- 任宝行
- 任富俊
- 任恩慧
- 何光
- 何慧婷
- 何戬
- 侯丽梅
-
-
黄韬;
郭海鸥
-
-
摘要:
2012年,海绵城市概念正式提出,为践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文章首先阐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念,然后分析了传统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排水规划设计思路以及优化措施,希望能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
-
-
石巍
-
-
摘要:
为优化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提高道路使用寿命,介绍了几种排水设施,并依托工程实例,对工程道路进行路况调查研究,结合公路排水设计规范,计算边沟安全高度和渗沟设泄水能力,确定路面排水系统方案,并设计中央分隔带排水。
-
-
李敏
-
-
摘要:
近年来,城市快速发展,对现状道路进行快速化改造是缓解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排水设计是关系到道路能否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结合江阴滨江路城区段改造探讨快速化道路不同汇水区域的排水设计方案,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各专业之间配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城市道路快速化改造过程中的排水设计提供相关参考及借鉴。
-
-
殷纲
-
-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公路工程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进行公路路基路面以及排水设计的过程中,一旦存在软土地基结构就很容易导致公路出现不均匀沉降与失稳问题,影响工程质量与安全性。基于此,本文对公路软体地基的处理展开讨论,提出当前常见的公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并结合南亚某国公路项目的软土处理实例进行分析,从而提升公路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
-
黄灏
-
-
摘要:
公路工程建设施工中,提高施工作业的规范性,是施工单位不断追求的目标。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技术直接影响路面工程排水系统的运行效果。文章针对公路排水施工技术进行研究,结合实例项目从项目施工重点和难点、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原则和要点、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技术运用及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实践证明:明确排水设计要点,遵循设计原则,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能提高路基路面排水效果,保证公路施工质量。
-
-
-
方文军
-
-
摘要:
山区低等级公路地形条件较为复杂,为保证设计合理性,道路布线符合区域实际情况,保障后期公路行车安全,在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中不但要了解区域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充分勘察沿线地质情况,还要根据实际地形条件,注重平纵线型指标搭配,尽可能地节约用地,尽量减少公路建设和运营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文章就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相关内容展开分析,在明确设计特点和原则的基础上,把握设计要点全方位落实,以期做出合理的公路设计。
-
-
黄俊;
史如萃;
乔建刚
-
-
摘要:
以天津市外环线东北部调线排水工程为例,结合天津市快速路特点,介绍了快速路排水系统划分原则;雨水系统设计标准的选取原则;出水口、桥头变坡点收水、高架桥区排水、穿越公路排水管道等要点的设计方案,以对天津市快速路排水设计提供参考.
-
-
刘丽妲
-
-
摘要:
文章对海绵城市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注意事项,阐述了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要点,并将传统城市道路与海绵城市道路进行了对比,探讨了海绵城市道路设计要点。
-
-
刘启岚
- 《2018广西给水排水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市政道路的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市政道路建设的好与坏严重影响城市化建设的进程.而市政道路的排水设计是市政道路工程的关键任务之一,排水设计的优劣将严重影响市政道路的质量以及使用寿命.因此,对于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来说,科学、合理的市政道路排水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市政道路工程的排水设计进行分析,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
-
-
渐明柱;
王蓉蓉;
范太兴
- 《2017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第26届地铁学术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地铁的敞口风井布置形式往往对风井排水方案设计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形式敞口风井,尤其是顶出车站敞口风井及台阶式敞口风井的排水方案的讨论,有针对性的提出最佳的排水方案.可为类似形式地铁风井排水设计提供借鉴.地铁敞口风井排水几种方案设计中,常规敞口风井下部设置下沉集水坑和排水泵是最基本的方案,而顶出敞口风井和台阶式敞口风井的排水方案最终都是通过方案设计回归到常规方案当中。不难看出,在有条件下沉时,采用下沉集水坑应该是造价最低,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而在非常规风井排水方案设计中,如何确定排水设施最佳尺寸的影响因素值,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rn 随着地铁建设的发展,将会有更多布置形式的敞口风井被采用。当地铁风井为敞口形式时,必须要考虑好雨水的排除。无论是采用下沉集水坑、回填并预留集水坑、砌筑集水池或采用成品设备,还是采用重力流排水,都是为保证地铁运营安全服务的。设计者应该在满足设计规范和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依据工程特点选择更经济、合理、可行的排水方案。
-
-
-
邢路平
-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近年来深圳经济快速发展,开发建设项目需大量采石取土,采石场日益增多,但因采石取土造成的裸露坡面却未能得到及时修复.盐田港大水坑东信石场经多年无序开采,造成裸露山体缺口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东信石场裸露边坡复绿工程为例,介绍了典型采石场边坡的生态复绿措施设计、排水设计及灌溉设施布置等.通过有效的复绿措施手段,使因采石取土破坏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治理,达到了与周边原生环境相协调的目的,可为同类项目边坡复绿提供借鉴.
-
-
周金忠;
徐韬;
范太兴
- 《2017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第26届地铁学术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随着我国地铁轨道交通的发展,过江地铁隧道越来越多,其中,隧道排水部分的作用将显得日益重要.为此,本文结合南京地铁3号线大盾构过江隧道工程(包括过江电缆管廊),从水泵提升方案、废水泵房的设计形式、废水泵房水池优化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比较,来表达作者的废水排水系统设计思路.即: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出废水泵维修方便、废水泵维修不影响地铁运行和过江电缆铺设维护、高效节能的废水排水系统.
-
-
朱晓娟
- 《2017中国城镇给水排水新技术交流会暨江苏省给水排水学术交流年会》
| 2017年
-
摘要: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谈到"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 5年镇江市成为第一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此后江苏省于2016年确定了9个、201 7年确定了6个共1 5个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国家、省市对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的力度大、速度快,但相应的设计、施工及管理技术并没有及时跟上,仓促上马的项目不能完美体现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和精髓,从而遭到一些行政领导以及开发商甚至民众的反对和抵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在海绵城市设计、审查工作中的经验,对在海绵城市设计方案及图纸审查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希望能为新接触海绵城市设计及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根据《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非试点城市也需要搞海绵城市建设。在进行地块海绵城市设计中,首先应该遵循规划条件规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在没有规划给定指标的时候,则应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强制条文第3.2.2A的要求,控制场地内开发后的径流量,在相同的设计重现期不得超过原有径流量。海绵设施数量繁多,有的设施具有多重功能,不同的设施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要求设计人员充分了解、熟练掌握各种海绵设施的性能和适用条件,选择适合场地条件的技术或者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综合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在将径流引导到海绵源头设施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对城市面源中大颗粒物的拦截和沉淀,因为草沟、下凹绿地以及雨水花园类的生物滞留设施,都是利用土壤的渗透性能发挥作用的,大颗粒物容易导致土壤空隙堵塞,影响其发挥作用。同时还会影响景观效果。城镇内涝防治系统应包括源头减排、排水管渠和防涝除险等工程性措施。增加内涝防治系统设计并不意味着增加工程投资,《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提出:宜采用或模拟自然排水方式,利用城镇水体、绿地、广场和道路等现有设施,提高内涝防治能力。在小区、广场、道路设计中,充分利用地形,结合绿化空间设置涝水临时蓄滞空间,再辅以适当的涝水行泄通道,基本都能达到城市防涝的基本要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