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4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经济、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8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613852篇;相关期刊770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四川省情、经济研究参考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城镇化水平的相关文献由166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一星、陈东明、姜爱林等。

城镇化水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78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13852 占比:99.77%

总计:615263篇

城镇化水平—发文趋势图

城镇化水平

-研究学者

  • 周一星
  • 陈东明
  • 姜爱林
  • 仇保兴
  • 王发曾
  • 许鸣天
  • 龚新蜀
  • 刘淑英
  • 单晓刚
  • 孔维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茹; 张海峰
    • 摘要: 利用城镇化水平方法,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出发通过对西北地区整体和内部城镇化水平分析,得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进程加快,但是西北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西北地区内部城镇化水平发展,部分地区存在城镇化发展初期阶段和发展不平衡现象。
    • 熊文; 朱伟华; 孙翊
    • 摘要: 高质量城镇化发展必须走高质量集聚之路,高质量产业集聚需要依靠高质量标准的支撑,由此衍生标准化-产业集聚-城镇化的机制路径。本文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从标准化水平和产业集聚的复合视角探讨了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机制,并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发现,存在一条标准化推动产业集聚,进而提高城镇化水平的路径。单独的强制性标准通过对企业自身的强制性要求,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推动自身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效果优于与产业集聚的交互作用。但推荐性标准与产业集聚在推动城市自身发展中形成协同效应和相互强化作用效果大于单独的推荐性标准通过对企业产业结构的改善要求进而推动自身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京津冀地区和其他地区,提高强制性标准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在京津冀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推荐性标准与该地区的集聚产业模式吻合度高,与城市规模也更匹配,能更好地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推动城镇化发展。第一、二产业的产业集聚程度越强,不仅会对城市自身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还会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第二产业的推荐性标准水平越高,对城市自身和周边城镇化发展带动作用越显著。第三产业的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与产业集聚的协同作用更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各城市应选择与自身优势相适宜的且最能发挥该类优势的标准化及集聚模式,强化城市间的协调联动,提高城镇化水平
    • 方康恒; 王莹; 方园
    • 摘要: 一、引言中国山区面积占总面积近70%,山区县数量众多,相比高楼拔地而起的辽阔平原,山区地区面临着先天地形崎岖的桎梏,城镇化发展艰难、进程缓慢。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走出一条符合山区特色的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不仅有助于撬动山区地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也对提高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 杨振龙; 左其亭; 姜龙; 张志卓; 邱梦
    • 摘要: 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4个维度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生态压力、生态治理、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依次计算黄河流域九省区城镇化水平指数(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index,UDI)和生态安全指数(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ESI),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和解耦模型对2008—2018年黄河流域九省区城镇化水平与生态安全交互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城镇化水平与生态安全整体呈上升趋势,UDI由0.24升至0.58,ESI由0.30升至0.41,但增幅逐渐减缓;城镇化水平与生态安全系统间关联度均高于0.6,处于中等关联与极强关联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人口城镇化对生态安全胁迫作用最大,关联度值高达0.741,生态治理对城镇化发展的约束作用最强,关联度值为0.726;黄河流域九省区城镇化水平与生态安全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解耦作用,未来生态安全对城镇化发展的约束作用逐渐变强。
    • 刘琼芳
    • 摘要: 以福建省为例,利用2013—2019年数据,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测算福建省城镇化率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关联度;之后运用GM(1,1)模型预测福建省2021—2025年福建省城镇化水平走势.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居民在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娱乐类消费支出的平均关联度较高,依次为0.802、0.705、0.689、0.688;与食品、生活用品及服务、衣着类消费支出的平均关联度较低,依次为0.675、0.608、0.500.最后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城乡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等三方面建言献策.
    • 张琦; 李顺强; 庄甲坤
    • 摘要: 本文从行为致贫、结构致贫、政策与政治致贫的视角识别影响脱贫户返贫的家庭贫困历史、家庭结构以及宏观环境等因素,并基于1989—2015年CNHS数据,构建了包括贫困持续时间、脱贫收入水平的离散时间生存分析模型。研究结果发现:返贫具有负向持续时间依赖性,返贫对贫困持续时间有显著的路径依赖;低收入人群具有更高的返贫风险;抚养儿童数和赡养老人数较大的家庭具有更高的返贫风险;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防返贫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提升脱贫户内生动力,切断贫困路径依赖;针对脱贫时收入高低实施差异化返贫监测策略;适当提高农村养老保险支付水平,建立农村托幼服务机制;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实现城乡融合等措施,以防止规模性返贫。
    • 张安录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出台土地用途管制、主体功能区划等管制制度,为经济高速增长、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政策支撑,但由此也带来了土地非均衡发展。从地均GDP来看,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内陆、东北、西北、西南地区逐渐衰减的趋势。从城镇化水平来看,同样表现出从东南沿海地区高度的、稳定的城镇化水平到中部地区快速的城镇化水平,再到东北、西北、西南的快速或者初级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土地制度确权登记对于土地的交易、地权的安全和稳定非常重要,事关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 王飞; 赵文英; 董莹
    • 摘要: 依据中国城镇化水平曲线变化的特点,在经典的Logistic模型基础上,设计相对增长率函数,建立改进的Logistic模型应用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预测结果同经典Logistic模型和双S曲线模型相比,拟合程度更高,其预测值可为相应决策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 范成贤; 陈雳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但在“摊大饼式”“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发展模式主导下,滋生了诸多城市问题,如城市风貌千城一面、城市肌理碎片化、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差等。随着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我国的城市更新模式逐步由过去粗放的、大尺度的大拆大建转向小尺度的存量更新、城市修补。城市修补的主要对象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失落空间。这些空间是令人不愉快、需要重新设计的反传统的城市空间,对环境和使用者而言毫无益处,它们没有可以界定的边界,而且未以连贯的方式去连接各个要素[1],因此需要以“绣花功夫”对其进行织补。
    • 刘悦
    • 摘要: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为贵州经济发展增添了人力资源和发展动力,城镇发展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湖泊、水车、吊桥、客栈,油纸伞、人面画、苗家小吃,这里是丹寨县万达小镇,当地群众休闲娱乐打卡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