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横断山区

横断山区

横断山区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9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地理、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334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中国西部、环球人文地理、西藏旅游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北京第21届亚大区杀虫管理联盟协会年会、2004全国藏医药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等;横断山区的相关文献由553位作者贡献,包括龚正达、孙航、李志敏等。

横断山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9 占比:7.9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3334 占比:91.92%

总计:3627篇

横断山区—发文趋势图

横断山区

-研究学者

  • 龚正达
  • 孙航
  • 李志敏
  • 张丽云
  • 王政昆
  • 何兴金
  • 冯锡光
  • 单之蔷
  • 张谊光
  • 彭永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哈利(文/图)
    • 摘要: 格聂神山,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境内,主峰海拔6204米,是沙鲁里山脉的最高峰。在由七条山脉并列而成的横断山区中,沙鲁里山是最宽阔,也是面积最大的一条山脉,其中雪峰林立,峡谷纵横,森林、草原、溪流、河谷,其景观之丰富,在横断山区最具代表性。而沙鲁里山又恰好位于七条山脉的最中央,如果把横断山区作为一个整体,那沙鲁里山脉就是腹心之地,而其最高峰格聂可以称之为“横断之心”。
    • 程跃红; 金森龙; 谭迎春; 林红强; 何小平; 彭帅; 胡光万
    • 摘要: 本文报道了四川兰科(Orchidaceae)植物一新记录属,蛤兰属(Conchidium Griff)。该属约10种,我国分布有5种,四川横断山区首次记录到该属的高山蛤兰[Conchidium japonicum(Maxim.)S.C.Chen&J.J.Wood]。本文还提供了新记录种的形态描述以及彩色图版,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标本馆。
    • 摘要: 1紧跟工程需求,科技项目立项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公司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项目名称为横断山区桥梁多灾害作用与防灾控制,项目编号U21A20154)。成功申报交通运输部重点科技项目清单管理的部级项目3项和四川省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4项,争取财政经费近800万元,纵向科技立项项目数量和金额创历史新高。
    • 石秀东; 姚忠祎; 文冠男; 傅金钟; 谢锋; 齐银
    • 摘要: 横断山区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其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备受国内外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给横断山区特有龙蜥属动物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大量原始生境被道路修建和水电工程彻底破坏,有些物种甚至在局部地区灭绝。因此及时开展龙蜥保护生态学相关研究,对准确制定保护行动计划非常关键。生境偏好与形态分化是保护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样线和样方法,对横断山区9个龙蜥属物种生境因子进行了测量。同时借助野外标本采集和标本馆标本测量,对19个龙蜥属物种进行了形态量化。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 GLMM)和基于系统发育的广义最小二乘法(Phylogenetic Generalized Least-Squares, PGLS)对龙蜥生境偏好和形态学分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不同生境的龙蜥对生境因子具有特殊的偏好。灌丛型龙蜥更偏好石块灌丛、阳坡、较陡、平均石块粒径较大、温度适中的生境,偏好生境中往往有两头毛(Incarvillea arguta)分布;林地型龙蜥偏好乔木、较陡的上坡位和植被覆盖率高的生境,偏好生境中往往有红花羊蹄甲(Bauhinia×blakeana)分布。从形态分化方面看,灌丛型和林地型龙蜥在体型大小和运动形态方面均发生了明显地分化,对雄性而言,林地型龙蜥尾长、鼻眼距、第4指长以及第4趾爪长大于灌丛型龙蜥,而灌丛型龙蜥吻长和胫骨长大于林地型龙蜥。对雌性而言,尾长、头长、吻长、鼻眼距、第4指长、第4趾长以及第4趾爪长均为林地型龙蜥大于灌丛型。研究为横断山区龙蜥生境偏好和形态分化提供了直接证据,有助于理解龙蜥对干热河谷生境的适应策略,同时为科学制定龙蜥保护计划提供重要支撑。
    • 李嘉宁; 张贇; 田昆; 曹仁杰; 覃鑫浩
    • 摘要: 为揭示滇西北高原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关系的规律,该研究分别在玉龙雪山采集高山松(Pinus densata)、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和云南铁杉(Tsuga dumosa)年轮样本,建立3个树种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将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进行响应分析和冗余分析,以明确影响玉龙雪山树木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保护提供依据,并为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滇西北森林动态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所建立的3个树种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具有较少的低频变化,且离散程度较低、逐年变化共性较高,可代表采样点树木的年轮特征;高山松、云南松和云南铁杉差值年表的平均敏感度依次分别为0.21、0.22和0.17,样本总体代表性分别为0.96、0.96和0.94,均高于0.85的阈值,说明年表中信息具有代表性。(2)响应分析结果显示,高山松径向生长与当年2月的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云南松径向生长与当年5月的平均气温和最高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当年10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云南铁杉径向生长与当年1月和5月的降水、当年10月相对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当年5月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当年1月降水、2月降水、5月干旱指数对3个树种均具有促进作用,且5月干旱指数的显著相关性最强;当年10月降水的增加有利于高山松和云南铁杉的径向生长,但对云南松径向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认为,当年冬季降水、5月湿润条件以及10月降水是影响玉龙雪山3个树种径向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若干暖化趋势加剧,将不利于滇西北高原3个树种的生长,从而影响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 李勋; 程晓彬; 彭彬; 张艳; 宋思梦; 周扬
    • 摘要: 本文以川西横断山区高寒草甸内分布的地衣结皮、藻类结皮以及苔藓结皮为研究对象,以无生物结皮的草地为对照组(CK),研究了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横断山区高寒草甸分布的生物结皮主要类型为苔藓结皮,说明该地区的生物结皮已发育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在藻类结皮向苔藓结皮发育过程中,横断山区高寒草甸植物种类不断增加,且随着莎草科植物所占比例下降,禾本科植物所占比例逐渐升高。
    • 摘要: 尾凤蝶是凤蝶科的世界级珍奇种类,全球仅7种,分布于喜马拉雅一横断山区,我国西部是其多样性中心,分布其中的3种。二尾凤蝶和三尾凤蝶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列入《濒危动植物种进出口贸易公约》(CITES)限制贸易名单,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Ⅱ级保护物种。
    • 任钇潼; 程清平; 金韩宇
    • 摘要: 基于1961—2019年横断山区66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数据,采用Sen斜率与修订的Mann-Kendall检验,以及Pettitt突变检验方法研究寒潮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小波变换相干揭示寒潮与大尺度环流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时间上,研究区寒潮显著减少(冬季最为显著),于1983年显著突变,但持续日上仍以1~5 d寒潮为主.②空间上,受纬度与海拔的影响,横断山区寒潮频次分布特征为北多南少,以德格、稻城、美姑、香格里拉及弥渡站寒潮频次显著减少,其余站点未有明显变化.③寒潮初日、终日趋于提早.初日以弥渡、宁蒗、香格里拉站最为显著,终日以昭觉、色达、香格里拉、稻城、喜德、弥渡、美姑站最为显著.④东大西洋-西俄罗斯遥相关指数(EA/WR)、多变量ENSO指数(MEI)、太平洋-北美遥相关型指数(PNA)、西藏高原-1指数(TPR1)、西藏高原-2指数(TPR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WPSHLI)与寒潮的相关性最强,且厄尔尼诺下寒潮比重趋于增加.
    • 潘跃芝; 赵玉娟; 龚洵
    • 摘要: 异叶泽兰属于菊科泽兰属,是该属分布海拔相对较高的植物,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横断山海拔1700~3000 m的地区.该文利用ycf6-psbM和rpl32-trnL两个叶绿体DNA(cpDNA)片段以及核DNA片段ITS(nITS)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异叶泽兰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居群历史动态.结果表明:(1)叶绿体片段联合分析结果显示,异叶泽兰在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水平不高,单倍型多态性指数(Hd)为0.656,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0161;而ITS的基因型多态性指数(Hd)为0.687,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0235.(2)cpDNA和nITS分析结果均显示,异叶泽兰居群水平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居群内平均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间,居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cpDNA:Gst=0.679,Nst=0.655,Fst=0.655;nITS:Gst=0.543,Nst=0.370,Fst=0.584),但是由于Nst值小于Gst值,因此异叶泽兰的分布不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3)基于单倍型地理分布以及Network分析推测,横断山区南部(川西南-滇西北)和云南中部可能是异叶泽兰在第四纪冰期时的两个避难所,中性检验和失配分析的结果支持异叶泽兰在冰期后未发生过居群扩张.
    • 摘要: 滇西北横断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素以植物种类丰富而著称,被植物学家们称为“北温带植物区系的摇篮”。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亚热带向青藏寒温带过渡的地带,北高南低的地势和北狭南宽的地貌决定了垂直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包括了7个植被带、11个植被亚型、37个群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