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EOF分解

EOF分解

EOF分解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1480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自然资源学报、广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09年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暨西南区域气象学术交流会、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海洋学会第三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等;EOF分解的相关文献由266位作者贡献,包括毛文书、何宜军、丘仲锋等。

EOF分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1480 占比:99.59%

总计:21569篇

EOF分解—发文趋势图

EOF分解

-研究学者

  • 毛文书
  • 何宜军
  • 丘仲锋
  • 何慧
  • 余丹丹
  • 刘建粤
  • 刘科峰
  • 刘铸飘
  • 吉进喜
  • 吴战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慧鑫; 毛文书; 董自正; 邓涛; 李利君
    • 摘要: 利用西南地区76个站点1961~2017年共57年逐日降水量资料,运用EOF分解、谐波分析、EEMD分解等方法,详细分析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普遍在500 mm以上,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南部地区存在降水极值区。EOF分析表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第一模态存在北–东南型及西南–东南型反向空间分布、第二模态存在非对称三极型空间分布、第三模态存在东北–西南型空间分布。2) 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时间演变不均,1972年存在降水极低值,为415.87 mm,1998年存在降水极高值,为661.15 mm,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EEMD分解表明:在年际尺度上,西南地区降水具有准3a (IMF1)和准5a (IMF2)的显著性周期;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准12a (IMF3)和准28a (IMF4)的显著性周期,其中年代际振荡12a (IMF3)在西南地区降水长期变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通过显著性检验。
    • 张皓; 毛文书; 师春香; 粟运; 高焕昕
    • 摘要: 为了对西南地区夏季干旱特征进行分析,利用西南地区381个气象站点1961-2019年6-8月的逐日MCI指数,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特征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平均连续干旱日数(Mean CDD)在23 d左右。最长连续干旱日数(Max CDD)平均为25.53 d。(2)轻、中、重旱多发生在四川北部,重庆及贵州的东部区域;特旱多发生在云南中部和贵州西南部。(3)西南干旱日数主要分为,南北反向变化的第一模态,西南与东北反向变化的第二模态,贵州南部和四川东部与呈反向变化特征的第三模态,由西向东“-+-”纬向变化的第四模态。(4)西南地区轻旱日数存在12~18 a尺度上的周期振荡;中旱日数存在一个准10 a的周期振荡,10~15 a尺度上有中旱日数“偏少—偏多—偏少”交替振荡;重旱日数存在15 a尺度上的周期振荡和准7 a尺度上的周期振荡及准5 a尺度上的周期振荡;20 a尺度上存在特旱日数的“偏少—偏多”的交替振荡和准5 a尺度上的周期振荡。
    • 王然; 毛文书; 宋荣津; 何泠萱
    • 摘要: 利用1961~2017年近60a贵州省夏季(6~8月)逐日降水量气象基本观测资料,运用克里金插值方法、EOF分解、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和M-K检验等多种现代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贵州省近60a夏季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1) 近60a来,贵州省夏季降水量呈西南–东北走向的空间分布类型,其中贵州省的西南部为夏季降水量大值区域,东北部为夏季降水量小值区域。(2) EOF分解第1模态表明:贵州省夏季降水量具有全省一致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第2模态表明:贵州省夏季降水量呈南、北反位相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3) 小波分析表明:贵州省夏季降水变化具有28a的第1主周期变化特征。(4) 线性倾向估计和M-K检验表明:1989年后,贵州省夏季降水量减少的趋势减缓,降水量逐渐开始变为增多的趋势;2002年后,夏季降水量增多的趋势减缓,逐渐开始变为减少的趋势。
    • 朱家瑾
    • 摘要: 基于1951~2014年中国地面台站逐日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和EOF分解等方法对我国东部(105˚E以东)近地面风速和气温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年平均和四季风速在空间上表现出北高南低、沿海大内陆小的特征,而气温表现出南暖北冷的特征。2) 年平均、春、夏、秋和冬季风速均为减弱趋势,每10a下降0.13 m/s、0.15 m/s、0.09 m/s、0.12 m/s和0.15 m/s,而气温则每10a上升0.21°C、0.27°C、0.13°C、0.19°C和2.70°C。3) 近地面风速和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突变,突变前中国东部北(南)方大部分区域风速呈增长(减弱)趋势,突变后则相反;而突变前气温减弱区域主要位于南方,突变后出现减弱趋势的区域仅出现在中国东北。EOF分解第一模态显示突变前后中国东部近地面风速和温度的空间特征保持一致,但突变前风速(温度)偏大(低),突变后风速(温度)偏小(高);EOF分解第二模态显示突变前后风速和温度的空间特征差异显著,但时间转折与突变点不对应一致。
    • 热米拉·阿力木; 贺森
    • 摘要: 根据NOAA提供的全球海温资料、气候指数资料以及李建平教授定的季风指数资料通过Grads、Fortran等软件,利用EOF分解分析方法对全球海温的距平场进行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变化跟Ni?o3区海温变化基本上一致,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导致ElNi?o或LaNi?a的发生对亚洲季风强度带来很大影响。热带东太平洋海温与亚洲夏季风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 陈莹; 赵辉
    • 摘要: 本文使用2003年1月—2019年12月MODIS遥感数据,结合海表温度、风速分析南海中西部叶绿素质量浓度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南海中西部叶绿素质量浓度分布存在时空变化.EOF分解表明,EOF1可能反映台风等极端天气对叶绿素的影响;而EOF2和EOF3均反映了夏季沿岸上升流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南海中西部叶绿素质量浓度与海面风场呈正相关(r=0.87,p<0.01),与海表温度呈负相关(r=-0.59,p<0.05).夏季在西南季风影响下越南东南沿海形成上升流,导致该区浮游植物旺发、叶绿素质量浓度升高;冬季受强东北季风影响,研究区海洋上层混合作用强烈,营养盐供应增加,促进了浮游植物生长,叶绿素质量浓度高于其他季节.
    • 热米拉·阿力木; 贺森
    • 摘要: 根据NOAA提供的全球海温资料、气候指数资料以及李建平教授定的季风指数资料通过Grads、Fortran等软件,利用EOF分解分析方法对全球海温的距平场进行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变化跟Ni?o3区海温变化基本上一致,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导致ElNi?o或LaNi?a的发生对亚洲季风强度带来很大影响.热带东太平洋海温与亚洲夏季风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 班晋; 王永光; 王波; 李永生; 赵佳莹; 张健; 于梅
    • 摘要: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EOF分解、滑动t检验、相关系数等方法对黑龙江省初夏降水及其前兆信号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全省初夏降水距平的空间分布以总体一致型为主,此外,还呈现东西反向型。总体一致型模态时间系数在1993年前后有明显的突变点。分析突变点前后降水主成分与500hPa位势高度、200 hPa纬向风、850 hPa矢量风以及前期海温的关系,发现在突变前后影响初夏降水的同期主要系统均为东北冷涡和高空西风急流轴,但冬季(北半球,下同)澳大利亚周边海温对初夏降水的影响在突变前后存在明显变化。突变前在澳洲西北部,暖海温造成东亚南高北低环流,东北冷涡强,高空急流偏北;突变后在澳洲东北部,冷海温导致东亚"+,-,+"波列,东北冷涡弱,高空急流偏南。
    • 闫昕旸; 张强; 张文波; 任雪塬; 王胜; 赵福年
    • 摘要: 利用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1949—2018年最新0.5°×0.5°网格点月均数据集,主要从EOF分解、小波分析的角度,讨论了泛中亚干旱区近70 a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泛中亚干旱区近70 a降水以1.393 mm·(10a)-1的速率呈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其余三季为增加趋势,其中冬季最明显[0.834 mm·(10a)-1],同时冬季增温幅度也最大[0.360°C·(10a)-1];(2)降水距平场的EOF分析表明:泛中亚干旱区降水变化趋势呈整体一致性(降水第一模态),西南-东北反向变化特征(降水第二模态),由西向东“-+-”交替分布特征(降水第三模态),3个模态都存在显著的准3 a周期,第一模态还存在5~7 a和准12 a周期,第三模态存在准7 a变化周期;(3)温度距平场的EOF分析表明:温度距平变化表现出整体一致性(温度第一模态),东-西反向变化特征(温度第二模态),第一模态具有显著的准2 a、8~10 a周期,第二模态具有明显的2~4 a、准5 a周期。传统意义上的暖季并没有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增温多雨,冷季反而增温幅度更大,降水增加更明显。哈萨克斯坦中部、土库曼斯坦及蒙古国大部干旱化趋势明显,哈萨克斯坦东西两侧、我国新疆北部以及帕米尔高原的部分地方表现出显著的湿润化趋势,我国西北大部地区总体呈弱的湿润化趋势。随着亚洲夏季风的减弱,冷季降水增量高于暖季,这似乎说明亚洲冬季风对泛中亚干旱区降水的影响正在加大。本研究结果旨在加深对泛中亚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的认识,为进一步防灾减灾、合理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