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河上游

黄河上游

黄河上游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6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3篇、会议论文59篇、专利文献1707篇;相关期刊501种,包括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中国林业、农业科技与信息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第七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讨论会、2012海峡科技专家论坛暨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纪念葛洲坝水利枢纽运行30周年暨水电开发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论坛等;黄河上游的相关文献由1464位作者贡献,包括殷志强、王云璋、魏刚等。

黄河上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3 占比:35.99%

会议论文>

论文:59 占比:2.14%

专利文献>

论文:1707 占比:61.87%

总计:2759篇

黄河上游—发文趋势图

黄河上游

-研究学者

  • 殷志强
  • 王云璋
  • 魏刚
  • 康玲玲
  • 黄强
  • 蓝永超
  • 王金花
  • 靳少波
  • 汪青春
  • 时兴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百灵; 李仓水; 刘芳业
    • 摘要: 为适应梯级水库群高维多目标模型求解需要,引入第三代非支配遗传算法。以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群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防洪、防凌、供水、发电、生态等调度任务,建立了发电-供水多目标模型。选择典型枯水年径流资料开展多目标模型优化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解决梯级水库群高维多目标模型计算问题。基于多目标解集分析黄河上游多用户需水关系,发现发电与供水矛盾突出,且主要集中在汛期和防凌期,同时确保生态基流也会对供水产生较大影响。
    • 寇晓梅; 牛乐; 赵鸿
    • 摘要: 黄河上游经过6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以龙羊峡为龙头的梯级水库群,通过联合调度运行,承担着发电、防洪、防凌、灌溉和供水的综合任务。以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水库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形成水库产生正效应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进行评估,客观认识和评价水电建设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为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 赵淑芬; 曾润强; 张宗林; 王鸿; 孟兴民
    • 摘要: 黄河上游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与区域气候,孕育了大型、特大型和巨型滑坡群,频发的地质灾害影响着黄河上游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InSAR技术可用于地质灾害早期识别、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和降低灾害损失,然而针对黄河上游区域的潜在滑坡早期识别及影响因素却鲜有开展。本研究基于2017年2月至2020年12月的SAR影像,运用SBAS-InSAR技术获取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段)南北20 km范围内的地表形变速率,结合光学遥感影像和野外调查确定潜在滑坡。研究发现:(1)确定出的355处潜在滑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群性,其中85处位于老滑坡上。同时,区内潜在滑坡主要集中于海拔1600~2200 m的河谷阶地和低山丘陵,分布在坡度10°~30°,坡向45°~180°,高差50~200 m的较软弱地层上,受NWW-NW向构造影响强烈。(2)对形变速率和面积较大且直接威胁村庄和道路的席笈滩滑坡和锁子滑坡变形特征的野外调查和原因的分析表明,这两个滑坡均为老滑坡局部复活,目前分别处于稳定蠕滑和波动蠕滑阶段。本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为该段潜在滑坡隐患排查和致灾空间分析提供数据参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 贺为
    • 摘要: 新时代高标准做好"黄河文章",把黄河生态建设与弘扬黄河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强力打造黄河上游"万里黄河第一城"大景区范式,创造黄河兰州段全新旅程起点,向世界推介兰州,塑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符号,使之成为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建设"都会城市、精致兰州"的重要举措。
    • 周保; 马涛; 魏正发; 王文沛
    • 摘要: 位于黄河上游的曲哇加萨巨型滑坡1985—2020年间发生多起不同程度的局部滑动,严重威胁国道G227及下方村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以2019年9月20日发生于曲哇加萨老滑坡东北段中前缘的H1滑坡为例,在野外调查、形变数据以及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该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并通过动力学模拟进一步分析了滑坡的成灾范围,反演分析验证了1号滑面浅层滑坡按照摩擦流变模型运动后,将运动堆积到挡墙至军功路段国道G227和居民区,而预测分析发现欠稳定状态的2号滑面浅层滑坡运动后,将运动堆积到军功路至黄河段居民区,但不至于引起堵塞黄河灾害发生。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巨型滑坡的运动预测评价方法提供一定参考。
    • 李芳; 曾彪; 李勋贵; 沈艳琦
    • 摘要: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随地理区位、气候背景和时间尺度的不同而不同,如何量化其差异性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黄河兰州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利用SWAT模型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同时空尺度下径流变化的差异性影响及其主导因素,探究了不同区段径流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5个水文站的评价指标R^(2)和NSE都达到0.8以上;研究时段内,源区径流变化总体不显著,下游径流下降趋势较上游出现得早和明显;中段地区1986—2005年的径流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2005年后人类活动为径流减少的主导因素;下段地区1986—1995年的径流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之后逐渐加强的人类活动为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工农业和城市群快速发展以及水电站陆续修建,导致了径流变化由基准期的"气候控制"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控制"再向"人类活动主导"的差异性驱动特征转变。
    • 魏刚; 殷志强; 罗银飞; 万利勤; 李春孝
    • 摘要: 滑坡堆积体特征及其成因机理是进一步研究滑坡防治及开发利用的基础与前提。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黄河上游群科—尖扎盆地内的康杨滑坡属于典型的巨型古滑坡,其堆积体特征及形成机制在该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结合工程地质钻孔资料,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粒度分析等方法对康杨滑坡形态特征、形成年代、滑坡体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认识如下:(1)康杨滑坡为晚更新世晚期发生的泥岩滑坡,体积约为12.59×10^(8)m^(3),为一典型巨型古滑坡,后壁高耸直立;(2)滑坡前缘曾滑移至黄河北岸,堆积体可能堵塞黄河,后被黄河从中部侵蚀切穿,目前在黄河北岸仍存留有古滑坡堆积体;(3)高原抬升和黄河下蚀等作用可能是滑坡发生的背景条件,降水入渗形成软弱滑带和黄河侧蚀作用可能是触发康杨滑坡的主要因素。
    • 王录仓; 赵丹霄; 杨云仙
    • 摘要: 城市群是流动人口的吸引中心,但核心区与边缘区对人口的引力存在着差异。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是诠释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重要方面。文章运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系统分析黄河上游3个城市群内部流动人口的时空格局,借以考察城市群空间结构是如何影响流动人口的区位选择。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的核心区人口流动强度大于边缘区,按核心城市-节点城市-边缘城市逐级递减;(2)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更多地吸引跨省流动人口,而节点城市成为跨县流动人口的吸引中心,即随着城市等级的下移,流动范围趋于收缩;(3)跨县流动人口空间选择与跨省、跨市流动人口空间选择截然不同,"属地化"特征更明显。
    • 王鸿翔; 杨克非; 刘静航; 黄朴凡; 郭文献
    • 摘要: 为揭示黄河上游水沙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根据黄河上游3个代表水文站长时间序列资料,均值差异T法、双累积曲线分析法、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对其多年水沙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上游三个代表站1960-2019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现出下降趋势;黄河上游唐乃亥、兰州和头道拐站三站年径流量突变年份分别为1989年1985年和1985年,年输沙量突变年份分别为1989、1999和1985年;运用小波分析得出径流量存在9~16 a为主周期的变化,输沙量存在11~16 a为主周期的变化的规律;黄河上游三站的输沙量的累积减沙量大约为1.07亿、11亿、16.39亿t,减沙量沿程上升;径流泥沙演变规律受降水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而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异起重要作用。
    • 郑艳爽; 张晓华; 丰青; 尚红霞
    • 摘要: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2018年黄河上游洪水的水沙特点以及洪水对宁蒙河道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2018年黄河上游洪水具有洪量大、持续时间长、洪峰流量大等特点。进入宁蒙河道洪峰流量为2880~3600 m^(3)/s,内蒙古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发生大范围漫滩。宁蒙河道洪水期河道冲淤调整较大,内蒙古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产生明显的“淤滩刷槽”效果,漫滩洪水冲刷效率高于非漫滩洪水。洪水对河道排洪能力的恢复作用显著,洪水后内蒙古河段巴彦高勒、三湖河口站同流量水位分别下降0.71 m和0.47 m,平滩流量分别增加约500 m^(3)/s和320 m^(3)/s。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