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汽收支

水汽收支

水汽收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3775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水汽收支的相关文献由35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长艳、廖胜石、李栋梁等。

水汽收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2.72%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51%

专利文献>

论文:3775 占比:96.77%

总计:3901篇

水汽收支—发文趋势图

水汽收支

-研究学者

  • 周长艳
  • 廖胜石
  • 李栋梁
  • 李跃清
  • 罗建英
  • 巩远发
  • 武麦凤
  • 汤浩
  • 王庆
  • 王洪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丁安; 卢楚翰; 孔阳; 信飞; 秦育婧
    • 摘要: 2020年6月,我国江淮区域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并引发了洪涝灾害。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对江淮区域的水汽收支平衡进行分析,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分析了其水汽源地。结果表明:(1)ERA5再分析资料能较好地描述本次过程中江淮区域的水汽收支特征,其中水汽辐合项为主要贡献项,对水汽汇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同时,降水和水汽汇之间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变化。(2)南海是江淮区域6月持续性降水最主要的水汽源地,约50%的水汽来自南海。(3)6月江淮区域降水分布与水汽的输送密切相关,而水汽输送主要取决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其与北侧冷涡活动的共同作用。
    • Shuang-Long Jin; Bo Wang; Shuang-Lei Feng; Xiao-Lin Liu; Zong-Peng Song; Ju Hu; Zheng Li
    • 摘要: 西北涡是我国西北地区一类发生频率较高的中尺度涡旋,其所引发灾害的强度与西南低涡,高原涡相当,但相关研究却远远少于前两种涡旋.为了深化对西北涡的认识,本文利用水汽与环流收支对一次长生命史西北涡(其在西北地区引发了一系列暴雨过程,导致了严重的输电线路故障与城市内涝)进行了研究,发现,东海与渤海是此西北涡引发暴雨的主要水汽来源,东风与东南风则是主要的输送气流.辐合所引起的垂直伸展是西北涡发展的主导因子,而涡旋由较强背景涡度区向较弱背景涡度区的移动则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涡旋的发展.
    • 李海花; 闵月; 李桉孛; 李如琦
    • 摘要: 使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雨量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水汽通量诊断分析、后向轨迹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昆仑山北麓和田地区2020年5月5—7日(简称“05·06”过程)和2021年6月14—17日(简称“06·15”过程)两次极端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中尺度系统、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结果表明:(1)两次暴雨过程有共同的特点:影响系统都为中亚低涡,均有来自里海、咸海一带的水汽输送;对流层低层偏东急流作用显著,最强水汽辐合集中在700~850 h Pa。(2)两次暴雨过程也有明显差异:“05·06”过程的南亚高压为带状分布,水汽输送路径为西方和偏东路径,其中西方路径水汽输送最明显,西边界水汽输入贡献占88%;“06·15”过程的南亚高压为双体型,水汽输送路径为北方和偏南路径,水汽来自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偏南气流向北输送,南方路径输送量远远大于其他路径,南边界水汽输入贡献占78%。(3)和田大气可降水量(PW)增大尤其是超过平均状态时,对强降水出现有指示意义,当PW≥20 mm以上时,可能会出现暴雨或极端暴雨天气。
    • 崔童; 张若楠; 郝立生; 孙丞虎
    • 摘要: 本文基于1961~2018年华北地区均一化逐日降水资料和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全球再分析环流资料,采用一种综合考虑降水量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影响的雨季监测标准,计算了华北雨季起讫日期和降水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北雨季季节内进程的水汽输送特征。重点分析了降水量与水汽收支的年代际变化关系,揭示了水汽输送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华北雨季降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华北雨季每年的起讫日期不同,从而每年雨季发生时段和季节内进程不同。(2)降水的形成与水汽输送及其辐合密切相关,有四个水汽通道维持华北雨季降水,即印度季风水汽、东亚季风水汽、110°E~120°E之间越赤道气流向北的水汽输送和40°N附近中纬度西风带水汽。(3)华北雨季降水和净水汽收支具有相似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别在1977、1987、1999年发生突变,总体呈现“减—增—减”的阶段性变化趋势,两者位相转变相关性很强。(4)水汽输送的强弱和到达华北时间的早晚均对雨季降水多寡有重要影响。华北多雨年代与少雨年代水汽通量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在多雨年代,西北太平洋为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偏南水汽强盛,并且与中高纬西风带异常偏西水汽汇聚于华北,华北地区水汽辐合偏强;考虑季节内进程,水汽到达华北的时间早、强度大,停留时间长、辐合强,减弱的时间晚;而在少雨年代,我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及日本海附近为气旋式环流异常,华北地区由南向北的水汽输送偏弱,水汽辐散明显加强;季节内进程表现出与多雨年代相反的特征。(5)考虑华北地区四个边界的水汽收支,南边界和西边界有最大、次大水汽输入,二者的年代际变化是影响雨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多雨年代,南边界和西边界水汽净输入很强,但北边界的输出也很强;在少雨年代,南边界和西边界水汽净输入很弱,但北边界转为输入,这是区别于多雨年代的重要特征。
    • 柯杭; 尹义星; 王小军; 罗志文; 刘梦洋
    • 摘要: 选择山东和江苏省代表沿海省份,采用128个气象站点1962—2015年的月降水资料和同期的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区夏季SPI指数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筛选旱涝典型年份分析环流背景,最后从水汽输送和大气水分平衡的角度,揭示典型旱涝年水汽输送和水汽收支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2000年后,研究区干旱趋缓,山东和江苏省中部SPI指数多为上升趋势;(2)夏旱年水汽含量和水汽利用效率均小于夏涝年,且研究区内水汽输送量与西南急流位置密切相关;(3)不同于总水汽和平均水汽,瞬变水汽主要源自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夏旱年瞬变水汽对总水汽的贡献为负;(4)研究区旱涝年均有水汽盈余。
    • 高洁; 赵勇; 姚俊强; 迪丽努尔·托列吾别克; 王梦园
    • 摘要: 基于再分析资料,系统分析了1979—2018年中亚干旱区大气水汽含量、水汽收支、降水量、实际蒸发量等水分循环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亚水分循环要素空间差异明显,降水量和实际蒸发量在天山和帕米尔等山区及周边绿洲区为高值区,荒漠平原地区为低值区,而大气水汽含量相反。(2)1979—2018年中亚水汽含量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变化速率区域差异明显,咸海周边区域明显减少,而新疆大部和天山山区明显增加;中亚地区水汽输送以纬向输送为主,经向输送相对较弱,不同区域水汽收支和变化有较大差异,其中西边界和北边界水汽输送减少,东边界和南边界水汽输送增加;水汽收支在中亚西北部、中亚南部、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区呈增加趋势,而中亚北部和新疆大部有减少趋势。(3)与水汽输送变化的表现不同,1979—2018年中亚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为4.14 mm·(10a)^(-1),且年际波动较大,显著增加趋势分布在中亚北部、新疆大部和天山山区,而在中亚西北部和南部有明显减少趋势。(4)中亚实际蒸发量有微弱的增加趋势,在中亚北部、天山山区和帕米尔高原有明显增加,而在里咸海、中亚南部和新疆南部干旱地区明显减少。从季节来看,各水分循环要素季节变化与年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亚干旱区大气水分循环演变及机理。
    • 杨舒楠; 路屹雄; 张芳华; 陶亦为
    • 摘要: 以热带风暴艾云尼(1804)为研究对象,利用常规、非常规观测以及NCEP分析资料等探讨了"弱"台风的持续性强降水成因.大尺度环流背景导致"艾云尼"引导气流很弱,台风移速缓慢,长时间维持在我国近海.南海季风爆发初期的异常强西南季风和台风马力斯(1805)的偏东急流将水汽、动量持续向台风环流输送.净水汽收支诊断显示:台风影响前期,水汽主要来自南边界;后期,东边界水汽流入增加,维持了台风环流的持续性水汽输入,造成广东沿海水汽通量辐合及高湿、高能环境条件的持续.广东沿海长时间维持较强东南向岸风,在海岸线及沿海地形作用下低层辐合持续,叠加高空辐散,为强降水的持续产生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提供了有利动力条件,对流层低层东南风风速增强与降水量陡增吻合较好.台风中尺度对流系统活跃,伴随5个阶段的中尺度对流雨带的发生、发展.沿海地区对流不断新生、中尺度螺旋雨带发展、台风本体降水和外围中尺度对流雨带的叠加以及两条暖湿输送带中海上对流的移入等,共同造成广东沿海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持续存在和持续性强降水的产生.
    • 黄文彦; 雷正翠; 俞剑蔚; 姚丽娜; 吴建秋; 慕熙昱
    • 摘要: 从环流形势、弱冷空气影响、大气稳定度、水汽收支等方面分析了2017年6月上旬江苏南部的一次极端暴雨过程,并与该区域同期其他暴雨事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暴雨区位于加强的200 hPa西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偏强的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与东北冷涡西南侧的西北气流交汇及850 hPa异常的风场切变是造成本次强降水过程的重要条件,中层弱的干冷空气入侵对降水有增幅作用,32.5°N附近江苏西部冷平流和冷锋锋生强度明显强于东部,造成江苏南部西侧降水强于东侧.暴雨区存在明显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水汽水平辐合强度、垂直输送强度、总的水汽辐合强度和垂直上升运动及潜热加热强度为其他年份同期暴雨过程的3倍,极端性明显.此外,本次过程中气旋的移动路径易导致江苏南部地区出现强降水.
    • 孔祥伟; 杨建才; 李红; 傅朝
    • 摘要: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加密区域站雨量资料、FY-2D云图、NCEP 1°×1°再分析资料,使用物理量诊断、后向轨迹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11年6月15-16日河西走廊西部干旱区一次极端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中尺度系统、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结果 表明:河西走廊西部受内蒙古西部到河套地区西北东南向暖性高压脊西部形成的高原低涡中心影响,200~400 km的低涡中心稳定维持在暴雨区上空超过12h,形成了良好的动力条件;对流层低层湿度增大气温降低,中层冷空气从低涡南部侵入,大气处于弱不稳定状态,地面风速辐合、地形抬升进一步增强了低涡中心的上升运动,触发局地对流.主要存在随西风气流的西路和绕高原的东路两条水汽输送通道,以绕高原的东路水汽输送为主,其在暴雨期间的贡献率高达84.6%,以对流层中层输入最为显著.甘肃中部500和700 hPa异常偏东气流对东路水汽输送通道的形成十分重要,其能将已到达西北地区东部的暖湿空气继续向西北方向输送从而到达河西走廊西部.暴雨时段内水汽平均净输入强度是前期的2.73倍,对流层中层高原低涡中心、对流层低层风速风向辐合和地形辐合造成暴雨区550、700和800 hPa三层200~400 km的水汽辐合中心,大气可降水量高达34 mm,是夏季平均值的2倍多.
    • 毛紫怡; 李国平; 许霖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9年7月初湖南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并利用轨迹模式HYSPLIT分阶段重点探讨了该过程的水汽输送与水汽收支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历时4 d,分为三个阶段,第1阶段是由冷切变影响产生的降水,第2阶段属于暖区暴雨,第3阶段为冷锋暴雨.(2)不同暴雨阶段,水汽输送路径不同,各路径水汽输送比例和高度也不同,第1阶段来自孟加拉湾和高纬内陆的水汽分别占3/4和1/4;第2阶段水汽全部来自低纬热带洋面的孟加拉湾和南海;第3阶段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但受冷空气影响,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并由湘东北输入的水汽占10%以上.(3)持续性暴雨所需水汽主要由南边界和西边界输入暴雨区并在低层辐合,经由上升运动输送至高层,从而导致降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