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持续性暴雨

持续性暴雨

持续性暴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444399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六届海峡论坛暨2014年两岸民生气象论坛、2014年全国汛期气候预测技术交流会、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持续性暴雨的相关文献由396位作者贡献,包括师锐、何光碧、刘国忠等。

持续性暴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44399 占比:99.96%

总计:444562篇

持续性暴雨—发文趋势图

持续性暴雨

-研究学者

  • 师锐
  • 何光碧
  • 刘国忠
  • 王晓芳
  • 胡勇林
  • 陈明璐
  • 古鸣
  • 李国平
  • 欧坚莲
  • 郭大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宜爽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开发的时间分辨率1 h,水平分辨率0.25°×0.25°的新一代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了柳州2020年7月8—11日一次持续性强降水的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高空槽的稳定维持是出现持续性暴雨的天气尺度原因;整个过程期间,柳州地区700 hPa以下有西南风急流并伴随风速的脉动,低空以及超低空急流输送的暖湿气流不断在柳州地区辐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南风风速在柳州北部地区的辐合致使强降水在柳州北部地区维持。在低层偏南气流增强的情况下,应尤其注意元宝山地区可能出现的强降水,加强短临监测和预报预警。
    • 蒙军; 徐良军; 李启芬; 邓世有; 金凡琦
    • 摘要: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逐小时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等对安顺2019年6月5-11日和9月5-10日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6月5-11日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两高之间不断有短波槽东移造成的,9月5-10日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副高稳定少动,西南涡在副高外围稳定维持较造成的;②垂直螺旋度垂直积分越大越有利于产生强的短时强降雨,垂直螺旋度强中心发展高度越高越有利于短时强降雨持续不断的产生;③水汽垂直螺旋度在这2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对短时强降雨的发生和降雨强度有很好的指示,水汽垂直螺旋度在短时强降雨出现前6 h出现增大,且中心值越大短时强降雨强度越强,在短时强降雨发生期间迅速减小;④6月5-11日天气过程中,质量垂直螺旋度值增大-减小得越多,出现的短时强降雨强度越强。
    • 师锐; 何光碧; 周春花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针对2018年7月8—11日四川盆地西部的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从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多尺度系统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行并稳定维持,制约了中纬度高空槽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导致在四川盆地形成阻塞.与此同时,在台风"玛利亚"的逐步西行下,台风与西太副高之间的气压梯度增大,低空南风气流增强.(2)此次暴雨过程的充沛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强台风西侧的东北气流在西太副高南侧转为东南气流,并在西南低涡东南侧加强,形成明显的气流辐合,使得水汽迅速堆积.(3)多尺度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促使西南低涡生成发展,是此次持续性暴雨得以维持并在后期增强的一个主要原因,而西南低涡与台风之间西太副高西伸位置及强度决定了次级垂直环流的下沉支,进而约束暴雨的落区.
    • 杨雪; 肖微; 张渝杰; 张明; 毛单
    • 摘要: 本文利用高空观测、自动站加密观测、ERA5再分析、EC数值模式等资料,运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20年8月11—18日涪江流域连续性暴雨的高空形势、水汽条件,以及数值模式预报思路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此次暴雨洪涝对涪江遂宁段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阶段的天气形势属于"先阻后移"型,第2阶段属于"阻挡型";中低层配合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等天气尺度系统;水汽通量散度的强度与雨带的强度成正比;通过模式形势动力诊断、水汽条件对比、不同时次起报降水趋势,雨带应向东订正1~2经距;充分利用好气象资源,全力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
    • 毛紫怡; 李国平; 许霖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9年7月初湖南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并利用轨迹模式HYSPLIT分阶段重点探讨了该过程的水汽输送与水汽收支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历时4 d,分为三个阶段,第1阶段是由冷切变影响产生的降水,第2阶段属于暖区暴雨,第3阶段为冷锋暴雨.(2)不同暴雨阶段,水汽输送路径不同,各路径水汽输送比例和高度也不同,第1阶段来自孟加拉湾和高纬内陆的水汽分别占3/4和1/4;第2阶段水汽全部来自低纬热带洋面的孟加拉湾和南海;第3阶段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但受冷空气影响,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并由湘东北输入的水汽占10%以上.(3)持续性暴雨所需水汽主要由南边界和西边界输入暴雨区并在低层辐合,经由上升运动输送至高层,从而导致降水.
    • 车少静; 李想; 丁婷; 高辉
    • 摘要: 2021年10月3-6日,我国北方地区经历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性极端强降水过程,暴雨中心稳定维持在陕西中部、山西、京津冀、辽宁等地南部和山东北部,给上述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基于台站观测降水、NCEP/NCAR和ERA5再分析资料诊断了本次降水过程的极端性.结果 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无论是降水强度、持续时长还是经向水汽输送均表现出典型北方夏季暴雨和大气环流配置特征.上述五省二市区域平均的过程累计雨量强度远远超过秋季其他暴雨个例,即使在夏季也位列第二.本次过程的极端性与强降水中心稳定在上述地区密切相关.上述五省二市区域平均降水连续4日均超过15 mm,这在秋季历史上从未出现过.除过程的极端性强外,9月山西等地降水异常偏多对10月初秋涝也起到了叠加作用.本次秋涝对应的大气环流呈现出典型的北方夏季主雨季环流型,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西偏北,副高西侧的经向水汽输送异常强盛,同时10月4-6日北方地区发生一次强冷空气过程,冷暖气流交汇在上述地区.水汽收支计算表明,本次过程的经向水汽输送强度为秋季历史之最,甚至超过了盛夏时期北方大部分暴雨过程水汽输送强度.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仲秋时节亦可产生有利于北方极端持续暴雨的环流形势和水汽输送,并导致秋涝发生.
    • 吕斌; 刘毅; 孙俊; 邓国卫; 张敏; 王腾蛟
    • 摘要: 利用CMORPH融合资料、地面降水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针对2015年6月22~24日(过程一)和2018年7月10~12日(过程二)四川省持续性暴雨过程,从动力、热力、水汽、云图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落区、强度均不相同;过程一主要降水产生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到中部,48h内共有338个区域自动站出现了暴雨以上的降水,最大雨量达到313.5mm;过程二强降水出现在四川盆地西北部,48h内共有942个区域自动站出现了暴雨以上的降水,最大雨量达到481.7mm.两次过程都有高空低槽、台风、切变线等多个不同尺度影响系统的相互作用;台风登陆点对四川盆地的暴雨落区有明显影响,台风从广西登陆,盆地降水偏北,而从东部沿海登陆,盆地降水偏西.两次过程低槽均为后倾槽,斜压特征明显;过程一降水激发了盆地涡的生成,盆地涡又使得降水持续,整个降水过程基本处于不稳定层结下,有MCC生成,多个时次的1h降水超过30mm;过程二随着副高东退,低槽东移,降水由前期的对流性转为稳定性降水.从位涡发展和移动来看,两次过程高位涡与强降水的发生时段吻合,位涡指示四川盆地暴雨落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武敬峰; 徐晓芳; 赵巍燃; 青泉; 邹玲
    • 摘要: 利用常规资料、NCEP FNL分析资料和HYSPLIT模式,对2008-2017年川西高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环流分型、水汽源地和输送路径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①2008-2017年川西高原单站持续性暴雨的总频次为337次,在21次区域持续性暴雨中,位于高原与盆地过渡区的泸定、康定、汶川出现持续性暴雨次数最多;②7月发生频率最高,持续时间多为3~4天;③将影响川西高原暴雨的环流分型为两槽一脊型、一脊一槽型、西风槽型和偏西气流型,其中孟加拉湾气旋影响有16例,6-7月个例都有孟加拉湾气旋的存在;④川西高原上空气团主要通过4条路径进入,源自北大西洋、地中海和伊朗中北部的西北路径占比29%,源自里海到咸海之间地区的东北路径占比17%,源自热带印度洋洋面的西南和东南路径各占比43%和11%,偏北路径的空气质点起始高度比偏南路径的高,相应的温度和水汽含量也偏低;⑤将水汽输送分为“S”型、偏西气流型和偏南气流型3个类型.
    • 杨秀庄; 李刚; 周明飞; 杜小玲; 李力
    • 摘要: 该文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全球及中尺度数值模式产品对2018年7月4—6日出现的一场持续性暴雨个例展开分析,重点分析了持续性暴雨的天气成因、数值模式产品的检验评估以及相关的订正技术。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是华南地区维持稳定少动的高压环流影响下,西风带短波槽和北方南下的东西向横切变受高压环流阻挡长时间维持在贵州地区,切变北侧南下的干冷气流和高压环流西北侧北上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的持续性暴雨,中低层切变辐合是主要的动力强迫,华南地区高压后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降水前夕和降水过程中输送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差动平流,为暴雨的持续发生提供了较好的水汽和能量条件。选取了3家数值模式(EC、华东、华南)进行了检验评估,模式降水产品落区和量级与实况偏差较大,华东模式降水产品在本次过程中有一定参考价值,EC模式7月4日20时—6日20时的风场结构预报准确,预报员充分利用该产品对这一时间段降水落区和量级进行了正技巧订正,但7月6日20时—7日20时对中低层的风场结构预报和实况有较大偏差。充分利用数值模式产品和实况当前时段的检验评估结果,采用外推法对未来时段的数值模式产品进行适当订正,能有效提高暴雨预报的精准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