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阻塞高压

阻塞高压

阻塞高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185479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大气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5年全国地质灾害与防治战略学术论坛、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等;阻塞高压的相关文献由43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艳、王式功、金荣花等。

阻塞高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7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85479 占比:99.88%

总计:185698篇

阻塞高压—发文趋势图

阻塞高压

-研究学者

  • 李艳
  • 王式功
  • 金荣花
  • 任宜勇
  • 廉毅
  • 张培忠
  • 丁一汇
  • 刘刚
  • 孙照渤
  • 张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布和朝鲁; 林大伟; 齐道日娜; 诸葛安然
    • 摘要: 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是亚洲大陆上发生的不同区域春夏季节转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江淮流域梅雨形势的建立提供必要的中高纬环流条件。但是关于其独特性和关键特征,迄今为止尚没有系统性的总结。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I的逐日数据,分析和总结了这一春夏季节转换过程的关键特征。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以500 hPa东北亚脊和"双阻型"环流形势的依次建立为重要标志。东北亚脊及其相关的海陆温度差异的形成主要归因于东北亚积雪融化和局地强烈增温过程。东北亚低压(850 hPa)的建立是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当季节转换发生时,青藏高原上空的200 hPa急流轴从35°N向北跳到37°N,与此同时亚洲温带急流彻底消失。伴随着季节转换,亚洲中高纬地区近地面温度经向梯度减弱,高频瞬变斜压扰动随之减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低频天气系统,包括亚洲阻塞高压和东北冷涡系统,则成为该地区主导天气系统。本文也从春夏季节转换早晚的角度,探讨了亚洲中高纬环流和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由此进一步补充了春夏季节转换的关键信息。
    • 刘丹玲; 王黎娟
    • 摘要: 利用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及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对2008年3月23—28日的东北冷涡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探讨了冷涡降水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与夏季冷涡过程不同,此次初春冷涡过程高层环流场由经向环流向纬向环流转变;冷涡发展初期,经向环流的建立使得冷涡向南移动,而成熟阶段冷涡后部的低槽引导冷空气向冷涡输送,导致了冷涡环流的维持。2)亚欧大陆上空强阻塞形势的发展是初春东北冷涡形成的关键因子;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分别受到前期北大西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调控,为冷涡向南发展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并影响了高低空急流的配置,有利于冷涡降水的形成。3)涡度场和温度场的高低空配置使得东北冷涡发展成深厚的环流系统,干侵入对冷涡的形成和维持同样有重要作用。冷涡环流的发展为东北地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垂直运动条件,冷暖平流交汇引起的锋面过程则促进大范围降水的形成。
    • 摘要: 《中国持续性强降水形成机理与预报方法研究》翟盘茂等著该书重点围绕近十年来中国区域持续性暴雨和冰冻雨雪有关的科学研究,在定义并识别持续性暴雨和低温冰冻雨雪事件、阐述其历史变化特征和持续性结构变化的基础上,从阻塞高压和大气遥相关角度系统分析了江淮地区和华南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的形成机理和前兆信号;进一步从副热带高压以及南亚高压等关键环流系统的低频活动出发,分析总结了强降水自身的低频振荡特征及低频环流对强降水的影响;探讨了海洋热状况、青藏高原的热力异常对持续性强降水及相应环流的影响;通过环流分型揭示了冬季持续性冰冻雨雪事件的形成机理,并对比分析了典型强寒潮形成机理的异同点。基于关键环流异常特征,介绍了通过提取相应的强信号研制的基于关键影响系统的强降水相似预报技术、基于最优概率的中期延伸期过程累积降水量分级订正预报技术和基于神经网络的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预报技术。
    • 刘子奇; 路瑶; 李艳
    • 摘要: 利用1961-2018年中国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EPECE)年代际特征及大气环流成因。结果表明,EPECE累计天数在1961-2018年间总体存在波动下降的趋势特征,但在1995年前后出现了趋势转折,在1995年前事件累计天数减少趋势显著,且以全国类事件为主;1995年后变为增多趋势,主要类型为西北/江南类与中东部类事件。通过对大气环流场分析及利用西伯利亚高压指数、阻塞高压指数以及等熵面上的位涡(PV)异常特征分析,对比研究了1995年后西北/江南类与中东部类事件显著增多的大气环流成因,进一步发现,1995年EPECE事件期间欧亚大陆极涡由强转弱,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频率偏低至21.8%,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距平最大值为8.9 hPa,位于乌拉尔山地区的异常低PV环流偏强,轴线呈东北-西南向,为典型的反气旋式Rossby波破碎,使得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而在1996-2018年间EPECE事件发生时,欧亚大陆极涡在减弱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而维持,乌山阻高频率达34.6%且范围偏东偏北,西伯利亚高压强度距平达到11.5 hPa,位于贝加尔湖地区的高位涡相对偏弱,异常低PV环流能够从乌山向东向北移至贝湖以北,从而影响乌山阻高延伸至欧亚大陆中部,使得1996-2018年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能到达更南的地区,并能长时间维持。
    • 常军; 王君; 吴璐; 史恒斌; 竹磊磊
    • 摘要: 黄河流域极端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开展该流域夏季极端强降水大尺度环流特征研究对提高其气候预测准确率和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使用1961-2017年黄河流域24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夏季逐日降水资料,首先分析该流域区域性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分布特征;再根据500 hPa主导环流系统,将影响该流域夏季区域性极端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分为阻塞型、低槽型、台风外围型,并对其中的阻塞型、低槽型极端强降水发生时的环流特征及其水汽输送、前期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7 a来黄河流域夏季极端强降水阈值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加大,而极端降水次数上游源头地区较其他地区多。(2)阻塞型和低槽型极端强降水的200 hPa纬向风距平分布特征相似,其距平在20°—55°N范围自北向南均呈“-+-”分布;其500 hPa环流特征差异较大,在欧亚中高纬地区低槽型以纬向环流为主,阻塞型以径向环流为主,前者30°—65°N范围多小槽小脊活动,后者低纬地区为正高度距平控制。(3)阻塞型极端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低槽型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和南海。(4)造成阻塞型极端强降水的阻塞高压以原地发展为主,其发生前1~2周就能捕捉到阻塞高压发生发展信号;造成低槽型极端强降水的低槽以移动性为主,其初始信号出现在极端强降水前7 d左右,强信号出现在极端强降水前2~3 d。
    • 李玥; 张富龙; 樊嘉璐
    • 摘要: 利用吉林省区域气象站的常规观测数据、中央气象台台风网数据和NCEP的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影响吉林省的两次相似路径台风“美莎克”和“海神”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强且位置偏北,其特殊的形状配合其西侧强盛的偏南引导气流是两次台风能够北上登陆的主要原因。登陆后受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和台风移动方向上风场的偏西分量增大影响,导致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两次台风登陆后移入高空急流右后侧,高空急流为台风高层流出提供高速气流,且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台风“美莎克”强降水发生在其中心西北侧,即东南气流与偏北气流交汇处附近;台风“海神”强降水发生在其中心北侧,即东南气流与东北气流交汇处附近。假相当位温密集带即能量锋区和垂直速度大值区的重叠区域对台风强降水发生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舒建川; 蒋兴文; 宋云帆
    • 摘要: 利用1979—2014年台站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对西南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变率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西南冬季气温年际变化主要存在两种模态:全区一致型和东西反向型.西南冬季一致偏冷时,东部降温幅度明显大于西部,东部强降温与低层异常东北风和偏东风引起的冷平流有关;而西部高原地区较小的气温降幅主要与异常上升运动引起的云量增多和辐射降温有关.当西南地区气温变化表现为东西反位相时,显著的气温异常主要位于西部高原地区,该区域显著降温与其上空异常东北风引起的冷平流和异常上升运动引起的云量增多和辐射降温有关.异常活跃的乌拉尔山和西伯利亚西部区域阻塞高压是影响西南冬季气温第一模态的主要因子,其在西南地区东部造成东北风和偏东风异常,导致更强的冷平流,进而引起该区域气温显著偏低.西南西部高原地区气温显著偏低时,中东急流异常在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引起向下游地区传播的波列,在高原和西南地区上空形成异常的气旋性环流,伴随的异常东北风冷平流和异常上升运动引起的辐射降温使西部高原地区显著降温.东亚冬季风、北极涛动和ENSO与西南冬季气温年际变化两个模态的联系都较弱.
    • 梅婷; 张晶晶
    • 摘要: 利用Micaps3.1.1常规气象资料、九江多普勒雷达以及NCEP 2.5°×2.5°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月20日~25日暴雪强寒潮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中高纬表现为"两槽一脊",南支槽活跃东移和转竖的横槽同位相叠加.中低层表现为强西南急流突增,低层斜升气流表明风向风速切变大,高低空急流存在耦合.925hPa上却表现为从东北南下影响的一支冷性回流,配合地面强大冷高压不断分裂强冷空气南下,导致冷垫形成,冷垫维持稳定是造成这次持续低温和严重冰冻的主要原因.当暖性逆温层变为冷性逆温层时,有利于降雪的发展和维持.多普勒雷达反映出来零速度带狭窄清晰,风场结构稳定,雨雪即将开始;当变宽且模糊时,风场结构不清晰,可以预示着雨雪过程逐渐减弱停止.
    • 刘明歆; 李艳; 吕春艳
    • 摘要: 近年来,中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逐渐增多,其天气表征和成因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将极端低温事件分成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EPECE)和普通寒潮事件(CWE)两类,对其特征和大气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WE平均维持3~5天,过程期间降温迅速并很快升温、降水出现在过程前期;而EPECE平均维持超过15天,降温幅度更大、降温范围更广、降水主要在过程后期。进一步分析环流成因发现,在EPECE中,事件开始前11(-11)天时对流层波动出现异常信号并上传,平流层极涡中心偏东,-9天时出现异常向东扩展的反气旋式Rossby波破碎(AWB)又将能量下传至对流层,阻塞高压异常向东扩展至90°E,阻塞强度最大超过24,阻塞频率最大超出气候态50%,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度增强到1053 hPa。上述异常维持至过程发生后7(+7)天,从而使得冷空气爆发时降温剧烈、持续时间长。而CWE中前兆信号出现相对较晚,-3天时平流层极涡中心位于极点附近,伴随第0天出现AWB,乌拉尔山地区阻高异常局限在60°E附近,阻塞强度最大超过20,阻塞频率最大超出气候态45%,西伯利亚高压强度达到1050 hPa。+3天后,各环流系统的异常几乎消失,因而降温虽然剧烈但维持时间较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