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高压
阻塞高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185479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大气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5年全国地质灾害与防治战略学术论坛、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等;阻塞高压的相关文献由43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艳、王式功、金荣花等。
阻塞高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5479篇
占比:99.88%
总计:185698篇
阻塞高压
-研究学者
- 李艳
- 王式功
- 金荣花
- 任宜勇
- 廉毅
- 张培忠
- 丁一汇
- 刘刚
- 孙照渤
- 张杰
- 李峰
- 杨旭
- 王亚非
- 吴英
- 张晓红
- 张晶晶
- 彭京备
- 朱伟军
- 李春
- 李月安
- 林学椿
- 梅婷
- 沈柏竹
- 王丽娟
- 王嘉禾
- 罗德海
- 贾天山
- 路瑶
- 银燕
- 陆日宇
- 高守亭
- 于淑秋
- 何佳欢
- 倪允琪
- 刘诗韵
- 叶培龙
- 叶钊
- 向波
- 吴国雄
- 周宁
- 姚学祥
- 姚秀萍
- 姜学恭
- 孙彭龄
- 布和朝鲁
- 张友姝
- 张庆云
- 张恒德
- 张素琴
- 支蓉
-
-
布和朝鲁;
林大伟;
齐道日娜;
诸葛安然
-
-
摘要:
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是亚洲大陆上发生的不同区域春夏季节转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江淮流域梅雨形势的建立提供必要的中高纬环流条件。但是关于其独特性和关键特征,迄今为止尚没有系统性的总结。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I的逐日数据,分析和总结了这一春夏季节转换过程的关键特征。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以500 hPa东北亚脊和"双阻型"环流形势的依次建立为重要标志。东北亚脊及其相关的海陆温度差异的形成主要归因于东北亚积雪融化和局地强烈增温过程。东北亚低压(850 hPa)的建立是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当季节转换发生时,青藏高原上空的200 hPa急流轴从35°N向北跳到37°N,与此同时亚洲温带急流彻底消失。伴随着季节转换,亚洲中高纬地区近地面温度经向梯度减弱,高频瞬变斜压扰动随之减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低频天气系统,包括亚洲阻塞高压和东北冷涡系统,则成为该地区主导天气系统。本文也从春夏季节转换早晚的角度,探讨了亚洲中高纬环流和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由此进一步补充了春夏季节转换的关键信息。
-
-
刘丹玲;
王黎娟
-
-
摘要:
利用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及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对2008年3月23—28日的东北冷涡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探讨了冷涡降水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与夏季冷涡过程不同,此次初春冷涡过程高层环流场由经向环流向纬向环流转变;冷涡发展初期,经向环流的建立使得冷涡向南移动,而成熟阶段冷涡后部的低槽引导冷空气向冷涡输送,导致了冷涡环流的维持。2)亚欧大陆上空强阻塞形势的发展是初春东北冷涡形成的关键因子;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分别受到前期北大西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调控,为冷涡向南发展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并影响了高低空急流的配置,有利于冷涡降水的形成。3)涡度场和温度场的高低空配置使得东北冷涡发展成深厚的环流系统,干侵入对冷涡的形成和维持同样有重要作用。冷涡环流的发展为东北地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垂直运动条件,冷暖平流交汇引起的锋面过程则促进大范围降水的形成。
-
-
-
-
摘要:
《中国持续性强降水形成机理与预报方法研究》翟盘茂等著该书重点围绕近十年来中国区域持续性暴雨和冰冻雨雪有关的科学研究,在定义并识别持续性暴雨和低温冰冻雨雪事件、阐述其历史变化特征和持续性结构变化的基础上,从阻塞高压和大气遥相关角度系统分析了江淮地区和华南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的形成机理和前兆信号;进一步从副热带高压以及南亚高压等关键环流系统的低频活动出发,分析总结了强降水自身的低频振荡特征及低频环流对强降水的影响;探讨了海洋热状况、青藏高原的热力异常对持续性强降水及相应环流的影响;通过环流分型揭示了冬季持续性冰冻雨雪事件的形成机理,并对比分析了典型强寒潮形成机理的异同点。基于关键环流异常特征,介绍了通过提取相应的强信号研制的基于关键影响系统的强降水相似预报技术、基于最优概率的中期延伸期过程累积降水量分级订正预报技术和基于神经网络的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预报技术。
-
-
刘子奇;
路瑶;
李艳
-
-
摘要:
利用1961-2018年中国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EPECE)年代际特征及大气环流成因。结果表明,EPECE累计天数在1961-2018年间总体存在波动下降的趋势特征,但在1995年前后出现了趋势转折,在1995年前事件累计天数减少趋势显著,且以全国类事件为主;1995年后变为增多趋势,主要类型为西北/江南类与中东部类事件。通过对大气环流场分析及利用西伯利亚高压指数、阻塞高压指数以及等熵面上的位涡(PV)异常特征分析,对比研究了1995年后西北/江南类与中东部类事件显著增多的大气环流成因,进一步发现,1995年EPECE事件期间欧亚大陆极涡由强转弱,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频率偏低至21.8%,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距平最大值为8.9 hPa,位于乌拉尔山地区的异常低PV环流偏强,轴线呈东北-西南向,为典型的反气旋式Rossby波破碎,使得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而在1996-2018年间EPECE事件发生时,欧亚大陆极涡在减弱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而维持,乌山阻高频率达34.6%且范围偏东偏北,西伯利亚高压强度距平达到11.5 hPa,位于贝加尔湖地区的高位涡相对偏弱,异常低PV环流能够从乌山向东向北移至贝湖以北,从而影响乌山阻高延伸至欧亚大陆中部,使得1996-2018年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能到达更南的地区,并能长时间维持。
-
-
常军;
王君;
吴璐;
史恒斌;
竹磊磊
-
-
摘要:
黄河流域极端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开展该流域夏季极端强降水大尺度环流特征研究对提高其气候预测准确率和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使用1961-2017年黄河流域24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夏季逐日降水资料,首先分析该流域区域性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分布特征;再根据500 hPa主导环流系统,将影响该流域夏季区域性极端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分为阻塞型、低槽型、台风外围型,并对其中的阻塞型、低槽型极端强降水发生时的环流特征及其水汽输送、前期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7 a来黄河流域夏季极端强降水阈值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加大,而极端降水次数上游源头地区较其他地区多。(2)阻塞型和低槽型极端强降水的200 hPa纬向风距平分布特征相似,其距平在20°—55°N范围自北向南均呈“-+-”分布;其500 hPa环流特征差异较大,在欧亚中高纬地区低槽型以纬向环流为主,阻塞型以径向环流为主,前者30°—65°N范围多小槽小脊活动,后者低纬地区为正高度距平控制。(3)阻塞型极端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低槽型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和南海。(4)造成阻塞型极端强降水的阻塞高压以原地发展为主,其发生前1~2周就能捕捉到阻塞高压发生发展信号;造成低槽型极端强降水的低槽以移动性为主,其初始信号出现在极端强降水前7 d左右,强信号出现在极端强降水前2~3 d。
-
-
李玥;
张富龙;
樊嘉璐
-
-
摘要:
利用吉林省区域气象站的常规观测数据、中央气象台台风网数据和NCEP的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影响吉林省的两次相似路径台风“美莎克”和“海神”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强且位置偏北,其特殊的形状配合其西侧强盛的偏南引导气流是两次台风能够北上登陆的主要原因。登陆后受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和台风移动方向上风场的偏西分量增大影响,导致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两次台风登陆后移入高空急流右后侧,高空急流为台风高层流出提供高速气流,且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台风“美莎克”强降水发生在其中心西北侧,即东南气流与偏北气流交汇处附近;台风“海神”强降水发生在其中心北侧,即东南气流与东北气流交汇处附近。假相当位温密集带即能量锋区和垂直速度大值区的重叠区域对台风强降水发生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
舒建川;
蒋兴文;
宋云帆
-
-
摘要:
利用1979—2014年台站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对西南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变率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西南冬季气温年际变化主要存在两种模态:全区一致型和东西反向型.西南冬季一致偏冷时,东部降温幅度明显大于西部,东部强降温与低层异常东北风和偏东风引起的冷平流有关;而西部高原地区较小的气温降幅主要与异常上升运动引起的云量增多和辐射降温有关.当西南地区气温变化表现为东西反位相时,显著的气温异常主要位于西部高原地区,该区域显著降温与其上空异常东北风引起的冷平流和异常上升运动引起的云量增多和辐射降温有关.异常活跃的乌拉尔山和西伯利亚西部区域阻塞高压是影响西南冬季气温第一模态的主要因子,其在西南地区东部造成东北风和偏东风异常,导致更强的冷平流,进而引起该区域气温显著偏低.西南西部高原地区气温显著偏低时,中东急流异常在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引起向下游地区传播的波列,在高原和西南地区上空形成异常的气旋性环流,伴随的异常东北风冷平流和异常上升运动引起的辐射降温使西部高原地区显著降温.东亚冬季风、北极涛动和ENSO与西南冬季气温年际变化两个模态的联系都较弱.
-
-
梅婷;
张晶晶
-
-
摘要:
利用Micaps3.1.1常规气象资料、九江多普勒雷达以及NCEP 2.5°×2.5°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月20日~25日暴雪强寒潮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中高纬表现为"两槽一脊",南支槽活跃东移和转竖的横槽同位相叠加.中低层表现为强西南急流突增,低层斜升气流表明风向风速切变大,高低空急流存在耦合.925hPa上却表现为从东北南下影响的一支冷性回流,配合地面强大冷高压不断分裂强冷空气南下,导致冷垫形成,冷垫维持稳定是造成这次持续低温和严重冰冻的主要原因.当暖性逆温层变为冷性逆温层时,有利于降雪的发展和维持.多普勒雷达反映出来零速度带狭窄清晰,风场结构稳定,雨雪即将开始;当变宽且模糊时,风场结构不清晰,可以预示着雨雪过程逐渐减弱停止.
-
-
刘明歆;
李艳;
吕春艳
-
-
摘要:
近年来,中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逐渐增多,其天气表征和成因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将极端低温事件分成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EPECE)和普通寒潮事件(CWE)两类,对其特征和大气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WE平均维持3~5天,过程期间降温迅速并很快升温、降水出现在过程前期;而EPECE平均维持超过15天,降温幅度更大、降温范围更广、降水主要在过程后期。进一步分析环流成因发现,在EPECE中,事件开始前11(-11)天时对流层波动出现异常信号并上传,平流层极涡中心偏东,-9天时出现异常向东扩展的反气旋式Rossby波破碎(AWB)又将能量下传至对流层,阻塞高压异常向东扩展至90°E,阻塞强度最大超过24,阻塞频率最大超出气候态50%,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度增强到1053 hPa。上述异常维持至过程发生后7(+7)天,从而使得冷空气爆发时降温剧烈、持续时间长。而CWE中前兆信号出现相对较晚,-3天时平流层极涡中心位于极点附近,伴随第0天出现AWB,乌拉尔山地区阻高异常局限在60°E附近,阻塞强度最大超过20,阻塞频率最大超出气候态45%,西伯利亚高压强度达到1050 hPa。+3天后,各环流系统的异常几乎消失,因而降温虽然剧烈但维持时间较短。
-
-
-
-
Ye Pei-long;
叶培龙;
Li Yan;
李艳;
Wang Shi-gong;
王式功;
Wang Xu-jia;
汪栩加;
Shang Ke-zheng;
尚可政
- 《2015年全国地质灾害与防治战略学术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分析了1968-2010年北半球阻塞高压频发区不同强度、生命期阻高的变化特征,从阻高强度和阻高生命期两方面分析阻高多发年、少发年与北半球地表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北半球的3个阻高频发区中,大西洋地区阻高出现总次数最多,太平洋地区次之,欧亚区最少;从阻高强度来看,3个阻高频发区强阻高次数均有减少趋势,以大西洋区最为显著,弱强度阻高变化趋势不明显;对于阻高生命期,长生命期阻高发生次数在21世纪以前变化不大,但近10年增加明显,短生命期阻高发生次数只有大西洋区在减少.大西洋区强阻高中长生命期阻高占25%,而太平洋区仅为14%,阻高强度越强时,出现长生命期阻高的概率也就越大.不同强度、生命期阻高对温度的影响差异显著.3个阻高频发区的长生命期阻高多发年与少发年温度差值的负异常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而正异常区主要在高纬度地区;大西洋区、太平洋区长生命期阻高在多发年引起中低纬度地区的降温及高纬度地区的增温比强阻高产生的影响显著.
-
-
叶培龙;
李艳
-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基于能表征长生命期的阻高指数出发,利用17个CMIP5(phase 5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模式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评估了模式对于影响中国天气气候较大的关键区(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模拟能力,并预估了RCP4.5和RCP8.5情景下三个地区阻塞高压的可能变化.结果显示:与NCEP/NCAR观测资料相比,CMIP5的大部分模式均低估了阻塞事件发生的次数,多模式的集合平均也低估了冬半年阻塞事件的发生,尤其在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地区.17个CMIP5模式都能模拟出三个关键区1970年后阻塞高压指数略微增加的趋势,且乌拉尔山地区、贝加尔湖地区的增加趋势在夏季较为显著,鄂霍次克海地区的增加趋势较其他地区偏小.此外,贝加尔湖地区、乌拉尔山地区夏季、全年阻高指数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要高于冬季,鄂霍次克海地区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关系数在夏季、冬季均偏小.在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应用部分模式的集合平均对未来阻塞高压发生频次预估发现,三个关键区2006-2100年阻塞事件在RCP8.5情景下出现频次均大于RCP4.5情景,鄂霍次克海地区未来百年发生次数较其他地区偏少.总体上,RCP8.5情景下 21世纪后期阻塞高压的增加频率要高于RCP4.5,且夏半年较冬半年更显著,但贝加尔湖地区在RCP8.5情景下21世纪后期的增加频次在冬夏季均较明显.
-
-
梅婷
-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利用MICAPS3.1软件系统、多普勒雷达、卫星红外云图以及常规物理量要素等资料对2013年6月26日~29日九江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简要的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标准型”阻塞高压的存在,在宽广的低槽区不断分裂小槽引导冷空气南下,与西太平洋副高东退后强盛西南暖湿气流在上空附近剧烈交汇,暖湿气流携带源源不断的水汽进入上空,降水云团不断的分裂、结合并东移,循环重复,造成我市暴雨具有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的特点.由于过程前期预报模式的稳定性,让预报变得更加具有准确性,进行了一次准确的预报.但由于各个模式对于暴雨落区的预报和分析,也有一定的出入和分歧,暴雨落区的预报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
-
廖圳;
翟盘茂
-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2016年1月21日至25日,中国大部分地区遭受极端低温事件.此次大范围极端低温事件发生较快,持续时间短.从大尺度环流背景角度分析此次事件的特征及成因,并与08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事件作比较,经过研究发现:(1)阻塞高压区域有较强的能量频散,而其上游并未有能量输送到阻塞区,从而使阻塞高压演变快速并崩溃,而08年持续性低温雨雪事件则是由于阻塞区域上游不断有能量输送至阻塞区,使得阻塞高压不断维持,形成稳定的阻塞形势;地面西伯利亚高压较08年持续性低温雨雪事件异常偏强,冷空气也异常偏强,不利于降水的发生;中低纬度低槽系统不活跃,使得水汽输送较弱,而08年中低纬度低槽系统活跃,为08年事件提供充足的水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较于08年事件期间位置偏东偏南,自南海水汽输送较弱.
-
-
YANG Xu;
杨旭;
LIU Gang;
刘刚;
LIAN Yi;
廉毅;
SHANG Bo;
尚博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阻塞高压是大气系统中能稳定维持时间较长的、并能造成附近地区持续出现异常天气气候的大尺度系统之一。利用1951~2009年NCEP/NCAR高度场月平均资料、全球海表温度月平均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东北地区24站逐月温度资料、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东阻)活动天数等数据,采用相关和奇异值分解分析(SVD)方法,分析夏季(6~8月)东阻活动天数的年际变化及其前期征兆,结果表明:夏季东阻活动天数年际变化阶段性明显,21世纪以来不仅处于强盛后期明显下降趋势阶段,而且年际变率显著增大;夏季东阻活动天数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及东部的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春季至夏季赤道东太平洋(NINO3区)SSTA(特别是1977-2009年)呈El Ni(n)o位相是夏季东阻活动的最重要强迫源,当赤道东太平洋为E1Ni(n)o状态,以及阿拉伯海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为暖海温时,夏季东阻活动天数偏多:与夏季同期大西洋海温的SVD1模态表明,当大西洋海温SSTA整体上处于冷(暖)位相分布时,东阻活动天数偏少(多);夏季东阻活动天数与春季NPO和极涡面积指数相关存在着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51-1976年间,夏季东阻活动天数仅与春季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亚洲极涡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1977-2009年间,不仅与春季极涡面积指数呈正相关信号消失,而且,1951-2009年间与春季NPO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信号,在此期间也迅速减弱消失.
-
-
张晶晶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通过2014年2月8日至9日,江西暴雪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分析、结合逐时的红外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提供的强度、径向速度、风廓线产品及衍生产品,来探讨此次暴雪天气天气环流背景、系统生成、发展、移动的物理机制及相互关系、雨雪天气回波的演变过程以及回波不同阶段风场垂直结构及其动力条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孟加拉湾南支槽稳定维持,"南低北高"环流形势有利于冷暖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带汇合,是持续性暴雪天气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来自中低层的西南、东南与切变线北侧偏东的暖湿气流与来自西北的干冷空气在长江流域交汇,700hPa西南急流的建立和加强为暴雪区带来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和不稳定能量,持续而强盛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对暴雪天气维持和加强至关重要;为暴雪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并得出降雪量与对流发展呈正相关,是暴雪天气天气持续的主要原因;持续南下地面冷空气是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锋前干冷空气在对流层中层形成的干层加强了暴雪天气过程的对流性不稳定,而锋后干冷空气作为"冷垫"锲入暧湿气流下方,促进锋生和暖湿空气的抬升和凝结,是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机制.
-
-
苗爱梅;
王洪霞;
李苗
- 《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12年山西境内出现的两次相似环流背景下的暴雨过程进行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雷达、GPS/MET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两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副高进退的环流背景下,两次暴雨过程槽、脊、涡位置接近,阻塞高压和冷涡强度相当.不同的是,"7·21"区域性暴雨过程与贝加尔湖冷涡相配合的冷中心更强,"7·27"局地暴雨过程5880gpm线的位置更偏北.分析结果表明:(1)副高特征线位置和热力不稳两项有利条件决定了"7·27"局地强对流的特征,但α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欠缺、触发对流发生的系统尺度小以及对流发生环境的动力条件差,决定了"7·27"暴雨过程的局地性.(2)深厚湿层维持时间长是"7·21"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特征;整个降水过程湿层浅薄是"7·27"局地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特征.(3)"7·21"区域性暴雨过程,山西境内共有14个云顶亮温为-53°C的β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其中8个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发展与合并对造成山西北部区域性暴雨的M.CS的形成、发展有贡献;"7·27"局地暴雨过程,山西境内主要有5个β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其中4个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发展与合并对造成临县大暴雨的MβCS的形成、发展有贡献.(4)两次暴雨过程,α或β中尺度切变线云系上均有γ中尺度特征,α或β中尺度切变线云系在发展阶段,均有多个具有独立回波核的对流单体有组织的排列组成,各对流单体的水平尺度均为γ中尺度.不同的是"7·27"暴雨过程强对流单体伸展的高度更高,局地强降水的强度更强.(5)"7·21"暴雨过程,-53°C的冷云盖明显超前雷达回波>45dBZ的切变线云系或冷锋云系,强降水出现在TBB≤-53°C等值线后部梯度的大值区;"7·27"暴雨过程,40dBZ的雷达回波覆盖区与-53°C的云顶亮温区相重叠,强对流暴雨出现在40dBZ雷达回波覆盖区与-53°C云顶亮温区相重叠的区域.相似环流背景下,同样是强对流降水暴雨过程,500hPa以下温度直减率的大小决定了局地强降水的强弱.水汽锋的形成及其位置是暴雨起报和暴雨落区预报的一个很好参考指标,利用水汽锋不但能防止漏报,而且可以有效地减少空报.
-
-
李春;
孙即霖
-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2013年12月13-17日,中国南方地区出现了冬季罕见的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天气.影响这次降水过程的因子:贝加尔湖附近的阻塞高压提供稳定的天气形势和冷空气,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缅槽提供水汽.而造成印缅槽加深和维持贝加尔湖阻塞高压的能量均来自上游天气尺度的北大西洋涛动变化通过Rossby波能量的向下游传播,特别是冰岛低压的天气尺度活动.NAO的活动能量在西欧分为两支:一支在中高纬度乡下有传播建立和维持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另一支在地中海东部地区伴随中东急流的加强和向东北方向倾斜进入副热带西风急流,形成西风扰动,在副热带急流的波导作用下传播到中南半岛,进而加深印缅槽.类似的情况,在1994年1-3日南方大范围降水过程中也出现过。由于缺乏逐日降水资料,未能进行大量分析。该机制需要对更多的南方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分析进一步证实。如果该机制得到证实,无疑能够提高南方大范围降水的预报水平和预报实效。
-
-
叶钊;
李永华;
雷婷;
李晶;
向波;
董新宁
-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使用国家气候中心(NCC)沿用的北半球阻塞高压监测公式,利用NCEP/NCAR逐日500hPa环流场再分析资料,计算出1961-2011年逐日阻高指数,分析了北半球阻塞高压出现的关键地区阻高指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重庆夏季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三个关键区阻高的季节分布以鄂霍次克海阻高在冬季和夏季出现的频率最高,而春季和秋季则是乌拉尔山阻高活动频繁的季节,贝加尔湖地区阻高活动不及前两个区域活跃.从变化趋势来看,乌拉尔山阻高和鄂霍次克海阻高有增强的趋势,贝加尔湖阻高有减弱的趋势.各关键区的阻高日数都存在2-5年的显著性周期特点.三个关键区对重庆夏季降水的影响各有其特点,贝加尔湖和鄂霍次克海的阻塞形辨对重庆夏季降水的影响较大,鄂霍次克海阻高日数对重庆夏季降水的影响比其强度对重庆夏季降水的影响关系更加显著,夏季鄂霍次克海阻高日数偏多(少),重庆夏季降水偏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