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表温度

海表温度

海表温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524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大气科学(气象学)、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2篇、会议论文90篇、专利文献207524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气科学、热带海洋学报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七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等;海表温度的相关文献由1358位作者贡献,包括崔雪森、樊伟、伍玉梅等。

海表温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2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9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07524 占比:99.76%

总计:208026篇

海表温度—发文趋势图

海表温度

-研究学者

  • 崔雪森
  • 樊伟
  • 伍玉梅
  • 张胜茂
  • 王盘兴
  • 蔡榕硕
  • 陈新军
  • 周为峰
  • 张衡
  • 杨胜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茜倩; 谢冬梅; 陈永平; 朱业
    • 摘要: 采用1979—2019年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分析影响中国沿海的热带气旋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Ni?o3.4指数、海表温度和海洋上层热容量资料,对热带气旋与ENSO变化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近40年来影响中国沿海的热带气旋经历了1990年代减弱,2000年代增强的变化过程,且在2000年以后呈现显著向岸迁移趋势。影响中国沿海的热带气旋与表征ENSO的Ni?o3.4指数的相关关系在2000年发生突变,具体表现为ACE与Ni?o3.4指数在2000年前呈显著正相关,2000年后二者相关性明显下降。通过将ACE分解成平均强度ACE;、持续时间ACE;和频数ACE;这三个分量,发现2000年前Ni?o3.4指数与平均强度ACE;呈显著正相关,但2000年后Ni?o3.4指数与ACE;相关关系减弱,这可能是导致ACE与Ni?o3.4指数的相关关系在2000年左右发生突变的主要原因。持续时间ACE;与Ni?o3.4指数一直保持显著正相关,频数ACE;则与Ni?o3.4指数不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分析影响中国沿海的热带气旋活动与海表温度异常和海洋上层热容量异常在空间上的相关性,所得结果可以证实以上结论。
    • 陈克海; 解学通; 张金兰; 郑艳
    • 摘要: 利用散射计测量海面后向散射系数,并通过地球物理模型函数(geophysical model function, GMF)反演得到海面风场。目前散射计风场反演所采用的GMF一般只考虑雷达极化方式、雷达入射角、风速和相对风向对海面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而相关研究表明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对Ku波段散射计风场反演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文章利用海洋二号A卫星散射计(Haiyang-2AScatterometer,HY2A-SCAT)后向散射系数观测值、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再分析风矢量和SST数据,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起一种SST相关的GMF (TNGMF)。对TNGMF进行分析后发现,海面后向散射系数随着SST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其增加幅度与雷达极化方式、风速有关。为了对比,文章使用相同数据集和相同方法建立了不包含SST的GMF (NGMF),将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散射计-2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Scatterometer-2, NSCAT2) GMF、TNGMF和NGMF分别用于HY2A-SCAT风场反演实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NSCAT2 GMF、NGMF反演得到的风速在低温时系统性偏小,在高温时系统性偏大;而TNGMF可较好地纠正SST对风速偏差均值的影响,从而提高反演风场质量。
    • 夏欣梅; 田永军; 刘阳; 刘世刚; 李建超; 马舒扬
    • 摘要: 为探究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秋生群资源丰度波动的原因,本研究利用适宜产卵的海表温度(SST)和水深数据,构建了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1979—2018年40年潜在产卵场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适宜海表温度均值(MVSS)、适宜性海表温度加权面积(SSWA)和等温线经向位置(MP)3种产卵场指数,分析了产卵场环境变化对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比渔获量更加适宜作为资源丰度指数,且与产卵场指数的跃变规律相似。研究发现24°CMP 1年滞后指标(MP24_Lag1)对秋生群资源丰度变动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可为预测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补充量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 张佳泽; 孙月莹; 张胜茂; 张收元; 邹国华
    • 摘要: 海带富含营养物质,属于高经济价值养殖的藻类,海表温度是影响海带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对长岛海带养殖海域南北方向样本点1~4,东西方向样本点5~8,利用GEE编程提取MODIS-Terra的L3SMI的海表温度,按月计算各像素的平均值。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4~9月样本点1~4温度差异较大,最大差值为2°C。11、12月,1月、2月,南面的海域相比北面的海域温度低,3~6月份相反。样本点5~8同月温度差距最大为1°C,在4~9月,东面样本点海域温度低于西面样本点海域温度,其他月份东面样本点海域温度高于西面。
    • 葛海燕
    • 摘要: 利用1971—2014年内蒙古110个站夏季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平均高度场、风场格点资料和NOAA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采用EOF分解、蒙特卡罗统计检验、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近44年内蒙古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夏季降水第一模态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近44年来内蒙古夏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23.38 mm/44 a。夏季降水偏多年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欧亚范围中高纬地区自西向东为“+-+”波列分布,偏少年呈“-+-”分布,环流系统的关键区在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附近。影响夏季降水的环流因子众多,西太平洋副高西、AO、经纬向环流等都对降水有明显影响。850 hPa夏季降水偏多年与偏少年风场显著差异出现在我国东北的气旋性涡旋中心位置不同。
    • 郑龙啸; 吴孟泉; 赵杰; 王东亮; 周敏; 赵连杰
    • 摘要: 近年来海洋生态灾害频发,大量漂浮藻类聚集在海面和近岸海域,给沿岸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生态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本研究利用HY-1C、GF-1和HJ-1A/1B卫星遥感影像对南黄海海域2016-2020年4-6月份的马尾藻进行了信息提取和生长阶段的划分,并通过MODIS海温数据、光合有效辐射数据和海面风场数据来探究环境因子对马尾藻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马尾藻集中在每年的4-6月份暴发,2017年马尾藻的影响范围最大,其余年份较小;从空间上看马尾藻最早在长江入海口东北部远海被监测到,在35°~36°N附近海域消失;(2)从生长速率上看,马尾藻的生长阶段可以划分为“发展-暴发-消亡”3个阶段;(3)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海水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对马尾藻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较高的海表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导致2017年面积高于往年;在东南风的作用下,马尾藻呈从东南向西北漂移的趋势,这说明了马尾藻的时空特征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
    • 徐华兵; 莫镇廷; 杨丰成; 单雨才; 付东洋
    • 摘要: 【目的】研究两个连续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s,TC)与中尺度涡共同作用下对阿拉伯海上层环境的影响。【方法】基于遥感、Bio-Argo浮标数据和HYCOM模式数据,探讨TC引起的混合、埃克曼抽吸和移速等因素对海表降温和浮游植物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与结论】TC Chapala(2015年,4级,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过境后,四个中尺度涡区域中降温最明显的区域(平均最大降温幅度达3°C)发生在TC移速较慢(≤4 m·s^(-1))时经过的气旋涡海域。由于第一个超强TC Chapala造成的强烈的混合和海表显著降温,强度弱于TC Chapala的TC Megh(2015年,3级)很难造成更深的混合,低温水体无法带到表层,抑制了第二次降温,但海表温度缓慢恢复,持续的低温长达两周,远比单个TC造成的降温时间长。在两个TC作用下,阿拉伯海海表叶绿素a浓度增加明显,其中三个气旋涡区域最显著。TC Chapala较慢经过气旋涡区域,使得该区域平均叶绿素a浓度增加到0.93 mg·m^(-3)(原始水平的4.6倍)。而第二个TC Megh过境后,海表叶绿素a浓度持续增加,在近岸附近的气旋涡区域平均叶绿素a浓度达到1.48 mg·m^(-3),浮游植物在3周后才恢复到TC Chapala过境前水平。虽然两个TC强度超过3级,但是在反气旋涡区域海表降温和叶绿素a浓度变化均不显著,主要原因是反气旋涡造成较厚的混合层和下降流抵消了TC引起的混合和上升流作用。此外,Bio-Argo观测结果显示连续TC的过境造成了阿拉伯海低氧区次表层溶解氧的降低。阿拉伯海上层海洋对TC的响应,不仅取决于TC自身的风速、移速和埃克曼抽吸,也受海洋上层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中尺度涡的影响。
    • Liwei Huo; Ji Wang; Dachao Jin; Jingjia Luo; Haibo Shen; Xiaoxiao Zhang; Jingjing Min; Yi Xiao
    • 摘要: 本文利用北京市电力负荷资料,北京市站点观测温度资料,CN05.1温度资料,ERA5大气再分析资料及ERSST v3b海表温度资料,发现3-4月副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和北京市夏季电力呈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并揭示了副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影响北京市夏季电力的可能物理机制.春季副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热带中太平洋出现东风异常并持续至夏季,太平洋信风增强,热带中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增强,通过Bjerkness正反馈机制激发了La Nina事件.La Nina事件时,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异常,将低纬度暖湿气流输送至北京地区,引起北京市夏季温度增高,电力负荷需求增加.反之亦然.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夏季电力负荷需求的季节预测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线索.
    • 汪浩; 王静; 郑佳喻
    • 摘要: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扩展重构海表温度数据、、全球海洋数据同化系统的温度盐度数据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1—2019年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快速增强事件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变率。结果表明,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快速增强事件产生频率呈现单峰分布,主要产生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4月。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增强事件的产生位置呈带状分布,其中3个高值中心分别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北海域、南印度洋中部海域和澳大利亚西北海域,这主要是由于热带气旋热潜和垂直风切变两个大尺度环境变量决定的。年际变率方面,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对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增强事件产生频率的调制作用是不对称的,厄尔尼诺年与拉尼娜年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快速增强事件均减少,但使其减少的物理机制不同。厄尔尼诺年,热带气旋快速增强事件减少主要是较高的垂直风切变造成的;拉尼娜年,热带气旋快速增强事件减少主要是由于热带气旋热潜的降低,而海表温度、垂直风切变和相对湿度也存在一定贡献。
    • 宋亚娟; 宋振亚; 魏萌; 舒启; 鲍颖; 乔方利
    • 摘要: 2020年冬季(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下降,形成了一次拉尼娜事件。2021年春季,海表温度回升,转为中性状态。最新观测发现,2021年秋季以来海表温度再次降低,冬季是否会再次形成拉尼娜事件,其对我国冬季的气候有何影响?本文利用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发展的短期气候预测系统FIO-CPS v2.0,以2021年10月1日为起报时间,对冬季气候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冷异常将在11月达到鼎盛,形成一次弱拉尼娜事件,2022年1月将转为中性状态。在连续2年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气候背景下,2021年11月,除青藏高原、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及台湾气温偏高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偏低。12月之后,我国北方气温偏高而南方气温偏低的概率较大。此外,降水预测结果显示,初冬,南方降水偏多,而华北、东北部分地区降水偏少。2022年1月南方降水将偏少,而华北和东北降水将偏多。不同集合之间降水预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表明降水预测结果仍有较高不确定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