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流异常

环流异常

环流异常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45477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4年全国汛期气候预测技术交流会、2013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等;环流异常的相关文献由591位作者贡献,包括管兆勇、何金海、施能等。

环流异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9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5477 占比:99.49%

总计:45712篇

环流异常—发文趋势图

环流异常

-研究学者

  • 管兆勇
  • 何金海
  • 施能
  • 周兵
  • 孙照渤
  • 宋燕
  • 张健
  • 王远超
  • 张剑明
  • 李栋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娄德君; 王冀; 周显伟; 李治民
    • 摘要: 利用1961—2019年黑龙江省冬季气温、NCEP再分析资料和环流指数资料,采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冬季气温季节内变化及其环流异常特征,并进一步对比了主要环流因子在冬季气温季节内演变不同模态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季节内变化是黑龙江省冬季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黑龙江省冬季气温存在季节内一致变化、12月和翌年1—2月反位相变化、12月至翌年1月和2月反位相变化三个主要模态。当冬季气温处于第一模态分布一致偏暖(冷)时,环流呈现北极涛动(AO)正(负)位相的分布特征,东亚冬季风(EAWM)偏弱(强)。当冬季气温发生季节内冷暖转换时,季内极涡、高空急流、西伯利亚高压(SH)和EAWM强度、中高纬环流经向度等均有明显调整。第二模态1月和第三模态2月环流场分别呈现类似极地欧亚型(PEA)和东大西洋型(EA)遥相关的分布特征。AO、SH、EAWM、PEA和EA是冬季气温季节内演变的重要影响因子。
    • 郝立生; 马宁; 何丽烨
    • 摘要: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高温气候事件,对当地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生态安全等造成严重影响。为深入认识这次干旱高温气候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改进气候预测技术,利用1951—2022年2400多测站气温、降水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等资料,采用T-N波作用通量、视热源Q_(1)(Q_(2))诊断和合成分析、距平分析等方法,从大气环流异常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22年夏季,500 hPa源自北大西洋地区的扰动异常偏强,在沿中高纬西风带向东传播时引发了明显的大槽大脊活动,波动能量主要沿西风带向东传播,没有出现在东亚向东南方向传播的特征,造成冷空气活动位置偏北,很难影响到长江流域。(2)2022年夏季,500 hPa高度场在青藏高原上空出现明显正距平扰动,尤其8月扰动进一步加强,东移到长江流域,诱发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使得副热带高压呈现东西带状分布。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西部完全控制了长江流域地区,一方面副高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南下,另一方面副高长时间维持下沉运动,不利于降水发生,有利于下沉增温。(3)2022年夏季,热带对流区(视热源)位置异常偏南到赤道以南(气候态在5°N—20°N),有两方面影响:一是造成哈德来经圈环流(Hadley Cell)上升支异常偏南,长江流域在8月为异常下沉区,不利于降水发生,有利于下沉增温效应的出现;另一方面造成2022年夏季亚洲热带夏季风偏弱、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偏强,低频信号向长江中下游传播明显偏弱,这些都不利于长江中下游降水过程的发生。(4)高纬、中低纬、低纬热带地区环流异常协同作用造成2022年长江流域夏季出现异常的干旱高温气候事件。要预测长江流域夏季降水或高温干旱,需提前关注500 hPa北大西洋地区扰动信号的发生及未来传播特征,青藏高原上空高度场扰动的发生及移动特征,热带对流(热源)位置变化及伴随的热带夏季风强度变化、低频信号的传播特征等。
    • 摘要: 《中国持续性强降水形成机理与预报方法研究》翟盘茂等著该书重点围绕近十年来中国区域持续性暴雨和冰冻雨雪有关的科学研究,在定义并识别持续性暴雨和低温冰冻雨雪事件、阐述其历史变化特征和持续性结构变化的基础上,从阻塞高压和大气遥相关角度系统分析了江淮地区和华南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的形成机理和前兆信号;进一步从副热带高压以及南亚高压等关键环流系统的低频活动出发,分析总结了强降水自身的低频振荡特征及低频环流对强降水的影响;探讨了海洋热状况、青藏高原的热力异常对持续性强降水及相应环流的影响;通过环流分型揭示了冬季持续性冰冻雨雪事件的形成机理,并对比分析了典型强寒潮形成机理的异同点。基于关键环流异常特征,介绍了通过提取相应的强信号研制的基于关键影响系统的强降水相似预报技术、基于最优概率的中期延伸期过程累积降水量分级订正预报技术和基于神经网络的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预报技术。
    • 孙晓娟; 李驷焱; 虞越越; 郭栋; 施春华
    • 摘要: 采用1950—2018年中国753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确定了1951—2017年冬季中国南方强持续性冰冻雨雪事件,并对其时空特征、区划及事件爆发日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持续性冰冻雨雪事件存在显著的2~3 a周期变化,且1985年前后发生了突变,虽然近年来其强度呈显著减弱趋势,但仍然发生了多次强持续性冰冻雨雪事件;(2)持续性冰冻雨雪事件在中国南方中西部发生频次高、持续日数长,在中国南方中东部则强度更大;(3)中国南方37次强持续性冰冻雨雪事件可划分为华中型、华南型和西南型3类;(4)3类持续性冰冻雨雪事件爆发日,欧亚大陆500 hPa位势高度异常呈现北高南低,蒙古高压显著偏强、中心南进,该配置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向南输送,且南支槽显著加深,水汽向北输送活跃。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蒙古高压强度及影响范围存在差异,其中西南型最强、范围最大、南伸显著,华南型次之;华中型、华南型的水汽输送受南支槽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而西南型的水汽输送仅受南支槽调控。
    • 张调风; 杨昭明; 温婷婷; 来晓玲; 马有绚
    • 摘要: 利用1960—2020年青藏高原东北部66个观测站日最低气温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根据百分位法确定了32个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并对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布及影响其发生的主要环流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冬季气候指数的极端性与低温事件发生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主要集中在东部农业区。(2)不同类型低温事件环流差异主要表现在高层500 hPa高度场正异常中心和负异常中心的纬度位置以及700 hPa北风分量向南延伸的强度。(3)冬季极涡、印缅槽、高原高度场、高原加热场、AO的极端性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相对应,低温事件的发生概率均超过60%,利用它们可以提升高原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诊断和预测能力。
    • 仕仁睿; 齐冬梅; 陈丹; 任倩
    • 摘要: 利用四川省134个地面站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四川省持续性高温天气过程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持续期间大尺度环流的异常演变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8月11~26日,四川省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大范围高温天气,全省平均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和持续高温日数均突破历史同期极值,为1968年以来最大,高温站点占比达76.1%;高温持续期间,副高持续加强并西伸,南亚高压偏强且异常东伸,二者的位置配置致使四川长期处于异常反气旋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是诱发此次持续性高温的直接原因;东亚东部地区环流平直,伴随位势高度场正异常和偏北的副热带西风急流,致使冷空气南下受阻,同时对流层低层水汽异常辐散伴随强下沉运动,降水偏少,促使高温发展和维持.
    • 吕纯月; 管兆勇; 黄垭飞
    • 摘要: 利用1961-2018年中国西南地区312站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海表温度资料,采用夏季SP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指数作为干旱指数,研究了西南地区夏季干旱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异常的联系.结果 表明:西南地区夏季总体呈现变干趋势,尤其在云南、四川东南部干旱化趋势显著.当西南地区夏季显著干旱时,该地区对流层低层辐散、上层辐合,且向该地区的水汽输送偏少.造成西南地区干旱维持的原因可归结为大气波动活动异常和海温异常强迫.前者通过西风带扰动向下游的能量频散,为西南地区低层辐散、上层辐合的环流异常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必要的扰动能量积聚;后者通过热带西北太平洋异常热源对大气的强迫,使得该地区对流层低层(上层)形成异常辐合(辐散),在西南地区和热带西北太平洋形成了斜向垂直环流,使西南地区受下沉气流控制,从而形成了利于降水显著偏少和干旱发生并维持的条件.
    • 胥珈珈; 零磊; 程琳; 张健
    • 摘要: 利用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分辨率1°×1°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2019年9号台风“利奇马”在东北地区产生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对数分布显示最大日降水量超过当地100年一遇的重现期值;500hPa副高为正异常,台风区域高度为负异常;低层风场存在一条带状的>10σ的正异常带,且主要异常出现在经向风速上;850hPa比湿偏大6~7个σ,水汽通量偏强2~4个σ,台风是本次强降水过程水汽与能量的来源,长时间维持的低空急流提供能量和水汽的输送;西风槽冷空气的侵入释放大量斜压位能,增加了降水强度。
    • 胥珈珈; 零磊; 程琳; 张健
    • 摘要: 利用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分辨率1°×1°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2019年9号台风"利奇马"在东北地区产生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对数分布显示最大日降水量超过当地100年一遇的重现期值;500hPa副高为正异常,台风区域高度为负异常;低层风场存在一条带状的>10σ的正异常带,且主要异常出现在经向风速上;850hPa比湿偏大6~7个σ,水汽通量偏强2~4个σ,台风是本次强降水过程水汽与能量的来源,长时间维持的低空急流提供能量和水汽的输送;西风槽冷空气的侵入释放大量斜压位能,增加了降水强度.
    • 李天宇; 张丽; 付冬雪; 李晓帆; 刘宁
    • 摘要: 本文从大尺度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方面对2019年12月吉林省降水异常成因进行分析,并探究前期秋季日本附近关键区海温异常对吉林省12月降水异常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9年吉林省12月降水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在降水年代际偏多的气候背景下,2019年12月吉林全省降水量为常年同期的227.5%,居1981年以来同期多雨雪第4位.前期秋季日本附近关键区海温异常偏暖是12月吉林省降水异常偏多的驱动条件之一,在前期海温异常偏暖年:鄂霍茨克海至日本上空为异常反气旋,阻塞高压活跃,贝加尔湖附近地区为负高度距平,东亚冬季风系统减弱,局地海温的异常升高使其上空的水汽含量增加,配合东亚冬季风异常为吉林省上空带来了充足的水汽;另一方面,由于中纬度45°N附近为西风距平,为东北地区带来冷空气,在槽前正涡度平流作用下,有上升运动,为降水提供了动力条件.在前期海温异常偏冷年:中国东北地区盛行西风,东亚冬季风偏强,中国东部沿海有北风异常,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吉林省降水的水汽和动力条件不足,降水异常偏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