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亚洲季风

亚洲季风

亚洲季风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311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沉积学报、大气科学、第四纪研究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3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2011年全国汛期气候预测技术交流会等;亚洲季风的相关文献由335位作者贡献,包括汪永进、刘晓东、程海等。

亚洲季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 占比:26.97%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3.15%

专利文献>

论文:311 占比:69.89%

总计:445篇

亚洲季风—发文趋势图

亚洲季风

-研究学者

  • 汪永进
  • 刘晓东
  • 程海
  • 陈仕涛
  • 吴国雄
  • 石正国
  • 丁一汇
  • 刘屹岷
  • 宁有丰
  • 张平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阳; 戴新刚; 汪萍
    • 摘要: 借助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多模式集合数据及英国气候研究所(Climatic Research Unit Time-Series version 4.0,CRU TSv4.0)的格点降水资料,分析了多模式集合平均降水在亚洲的偏差分布特征,检验了三种偏差订正统计方法,并且预估了2021~2050年亚洲降水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在CMIP5历史气候模拟中,多模式集合降水在亚洲存在明显偏差,北方降水偏多,南方偏少,其中在青藏高原、内蒙古、蒙古国等地明显偏多达30%~40%,南亚偏少30%~40%,在越南和华南沿海偏少20%~30%等。2006~2015年预估降水偏差型与历史气候模拟相似,具有准定常性,可以通过二者之差将其消去。偏差订正检验表明,单纯除去模式气候漂移后的降水距平太小,尽管距平符号一致率较高。在暖季(5~10月),一元对数回归偏差订正结果在北方略优于一元差分回归,在冷季(11月至次年4月)与此相反,二者结合可以构成区域组合回归偏差订正法。最后,用组合订正法订正了RCP4.5情景下20个CMIP5模式集合2021~2050年亚洲降水预估偏差,又利用某些区域的去除模式漂移后的订正结果对其盲区进行了补充订正。结果表明,相对于1976~2005年气候平均,在暖季,中国南方、南亚东北部、中亚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等地降水可能减少10%~20%;从中国的三江源区到淮河流域带降水会增加约20%,东北南部的降水会增加约10%;新疆北部降水增加约10%,南部约20%;华北和东北大部降水减少约10%~20%;中南半岛北部降水增加约10%;亚洲高纬度地带降水也略有增加。在冷季,亚洲降水呈现北方增加,南方减少的格局,其中南亚降水减少最明显,达-10%左右,中国西南部减少约-5%;中国西部降水增加幅度为20%~40%,华北和东北增加约5%;亚洲高纬度降水增加约为10%~40%。因此,随着气候暖化,未来30年中国的淮河流域、长江和黄河上游可能降水增多,而西南地区的旱情可能会持续,建议有关部门提前做好应对部署。
    • 崔英方; 赵侃; 邵晓华; 陈仕涛; 汪永进
    • 摘要: 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系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两者联系机制的认识仍存在不足。本文选取贵州董哥洞高分辨率和高精度定年的石笋氧同位素(δ18O)记录,探索近1000年以来亚洲夏季风降水、北半球温度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亚洲夏季风的变化机制。通过功率谱和小波分析,发现太阳活动,北半球温度和亚洲季风变化均存在显著的准200年周期行为。进一步提取并函数拟和准200年周期信号,对比发现太阳活动和北半球温度变化呈现同相位联系,但与亚洲季风变化呈现反相位关系,这一结果也得到了交叉谱分析结果的支持。上述对比结果支持太阳辐射变化调控北半球温度变化的观点,同时,揭示了太阳活动影响亚洲季风变化的复杂性。地球气候系统内部驱动机制和人类活动影响有可能调节或者改变太阳辐射与亚洲季风之间的联系机制。随着人类活动加强,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很有可能影响对流层径向温度梯度的变化,从而增加亚洲季风变化预测的不可预知性。
    • 孙炜毅; 刘健; 严蜜; 宁亮
    • 摘要: 气候重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全新世亚洲季风变化的研究,然而当前重建结果对亚洲季风的演变特征和机理存在很大争议,开展古气候模拟对理解全新世亚洲季风演变的时空特征和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主要从气候模式模拟的角度回顾全新世亚洲季风百年-千年尺度变化的模拟研究工作,并将从外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这两个角度对机制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进展:全新世瞬变模拟试验结果反映早全新世以来亚洲季风降水呈下降趋势,这主要受到地球轨道参数的影响,并通过改变海陆热力差异和半球间温度梯度来影响亚洲季风降水。在百年尺度弱季风事件上,模拟的8.2 ka BP时期的亚洲季风弱事件主要是由冰川融水触发,引起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减弱并通过大气遥相关导致季风降水减少;而4.2 ka BP时期模式模拟的亚洲弱季风事件主要是受内部变率所主导而并非外强迫因子影响。亚洲季风百年尺度变化的模拟研究主要集中在过去2 000年时段,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季风明显增强,而在小冰期逐渐减弱,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是影响其变化的主导因子,它们通过影响海陆热力差异、印—太海温变化来影响季风变化。
    • 孙辉; 刘晓东
    • 摘要: 青藏高原隆升作为新生代的重大地质事件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在过去近半个世纪中,国内外学者利用气候数值模式开展了大量高原地形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极大地提升了对地形抬升影响气候的物理机制以及高原隆升对古气候演化驱动作用的认识。本文简要回顾了过去有关青藏高原隆升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的进展,并按照高原隆升模拟研究发展的3个阶段总结了目前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从数值模拟结果看,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在隆升、生长和北移过程中其动力和热力作用对东亚季风的形成、南亚季风的演化、内陆干旱化的发展以及亚洲季风-干旱环境格局的变迁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及其周边不同区域地形隆升的气候效应不同,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效应与大陆漂移背景下海陆分布和古地理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南亚热带季风的建立是由大陆漂移的位置和热带辐合带季节性移动共同决定的,而东亚季风的建立则主要取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北移。亚洲副热带干旱区的存在取决于大陆的位置和行星尺度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而亚洲内陆中纬度干旱区的形成则是青藏高原隆升的结果。本文最后简要梳理了高原隆升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改进。
    • 刘威; 杨煜达
    • 摘要: 以历史文献为主要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法重建了过去600年(1400~2000年)中国西南地区发生概率为10%的极端旱涝事件序列,发现:1700年是西南地区极端旱涝事件的转折点,之前极端干旱年份多于极端洪涝年份,之后极端洪涝年份多于极端干旱年份.现代暖期,极端旱涝事件发生频率与强度偏高,但皆未超过历史时期的峰值.在偏暖湿时,极端旱涝事件偏少,极端洪涝年多于极端干旱年;在偏冷干时,极端旱涝事件均较多,极端干旱年发生概率高于极端洪涝年;在小冰期和现代暖期内极端旱涝事件有不同的冷暖对应模式.西南地区极端旱涝事件的发生与亚洲季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南亚夏季风的影响更为突出,1700年前后极端旱涝事件的转折对应了南亚夏季风的转折.南亚夏季风偏强时,极端旱涝事件偏少且极端洪涝事件发生概率高于极端干旱事件,南亚夏季风偏弱时则反之.ENSO在年际尺度上对极端旱涝事件发生有重要影响.PDO在年代际和多年代际尺度上通过影响亚洲季风,进而影响到西南地区极端旱涝事件.
    • 田立德; 蔡忠银; 邵莉莉; 王荻; 刘峰
    • 摘要: 文章回顾了过去30多年围绕亚洲季风区,特别是青藏高原降水与冰芯同位素现代过程研究,对季风区稳定同位素气候意义的认识过程.降水及不同介质氧稳定同位素研究从最早聚焦于降水同位素与当地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即"温度效应"与"降水量效应",发展到大尺度大气环流过程对降水同位素时空变化的影响,进而否定了局地气候因子的控制作用.近些年重要的研究进展之一是明确了与赤道海洋温度变化相关的ENSO对整个亚洲季风区同位素年际年代际波动的影响过程与机制,发现了大尺度大气环流在不同时间尺度稳定同位素记录中的显著信号.这些认识对于亚洲季风区冰芯、石笋、树轮同位素气候意义的解释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影响降水同位素的主导控制因素不同,导致对于解释长时间尺度同位素记录仍存在挑战,有待于从机制和结合同位素分馏的大气环流模型模拟研究中取得新的突破.
    • 摘要: 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强化了亚洲季风的活动,改变了亚洲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系统,关乎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亚洲季风的兴起和变化一直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关于现代亚洲季风的发源时间,科学界普遍认同“中新世出现”的假说。将西藏中部伦坡拉盆地晚渐新统至早中新统地层剖面中的花粉所对应的植物类群作为气候代用指标.
    • 热米拉·阿力木; 贺森
    • 摘要: 根据NOAA提供的全球海温资料、气候指数资料以及李建平教授定的季风指数资料通过Grads、Fortran等软件,利用EOF分解分析方法对全球海温的距平场进行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变化跟Ni?o3区海温变化基本上一致,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导致ElNi?o或LaNi?a的发生对亚洲季风强度带来很大影响。热带东太平洋海温与亚洲夏季风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 热米拉·阿力木; 贺森
    • 摘要: 根据NOAA提供的全球海温资料、气候指数资料以及李建平教授定的季风指数资料通过Grads、Fortran等软件,利用EOF分解分析方法对全球海温的距平场进行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变化跟Ni?o3区海温变化基本上一致,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导致ElNi?o或LaNi?a的发生对亚洲季风强度带来很大影响.热带东太平洋海温与亚洲夏季风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 王真军; 陈仕涛; 周学琴; 梁怡佳; 汪永进
    • 摘要: 基于神农架永兴洞3支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拼接重建了末次冰期88~22 ka B.P.平均分辨率达70 a的东亚季风演变序列.本文以小波诊断技术为基础,对去除65°N夏季太阳辐射和72 ka异常事件影响的石笋 δ18O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分析.小波频谱分析结果表明,末次冰期亚洲季风具有明显的近8 ka、4 ka、2 ka左右的周期.其中近8 ka周期是唯一一个贯穿整个末次冰期的显著周期.小波方差分析结果也显示该时段仅有1个突出的峰值,对应时间约为7.7 ka.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个周期组分其实也出现在格陵兰冰芯 δ18O和南极温度变化中,可能被年龄误差和异常事件所掩盖.已有的千年尺度机制难以有力地解释该周期组分,我们利用外差法对轨道参数的周期进行分解,获得16 ka周期,这个周期的一半刚好与发现的8 ka周期相匹配.因此,地球轨道参数单独或共同作用,引起海表温、大冰盖、海洋/大陆生态系统的变化,通过大气、大洋等环流作用,从而产生地球气候系统轨道和千年尺度的振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