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全新世

全新世

全新世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2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3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1494篇;相关期刊378种,包括沉积学报、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等;全新世的相关文献由2976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春长、庞奖励、查小春等。

全新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3 占比:49.34%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1.61%

专利文献>

论文:1494 占比:49.05%

总计:3046篇

全新世—发文趋势图

全新世

-研究学者

  • 黄春长
  • 庞奖励
  • 查小春
  • 周亚利
  • 陈发虎
  • 朱诚
  • 郑卓
  • 王乃昂
  • 刘健
  • 张玉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先巴吉; 鄂崇毅; 孙满平; 张晶; 张帅旗; 谢丽倩
    • 摘要: [目的]分析三江源区高山草甸土壤的年代及发生发育过程,为维系该区土壤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粗颗粒石英与钾长石光释光(OSL)测年法,对三江源区4个高山草甸土剖面夏琼(X_(Q))、歇武(X_(W))、桐勒栋(T_(LD))、斗地村(D_(DC))土壤的形成发育时间进行研究,结合土壤粒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该区土壤形成过程。[结果]三江源区高山草甸土在末次冰消期至早全新世(13—8 ka)和晚全新世(3—0 ka)均有发育;4个土壤剖面分别在坡积母质和风积母质上发育而成,但其不同土壤发生层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该区典型风成黄土一致。[结论]高山草甸土的发育集中在全新世期间,土壤的母质以坡积物和风积物的混合母质为主,风尘输入对于三江源地区的土壤形成意义重大,也是该区坡积物的原始物源,全新世气候相对干旱期的风尘释放对草甸土的形成意义重大。
    • 孙茹
    • 摘要: 沙漠-黄土边界带堆积了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第四纪沉积物,其沉积物泥炭是良好的地质档案,具有高分辨率,环境指示意义明确的优点。选取毛乌素沙地东南缘LSW剖面,探讨了该剖面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①剖面有机质含量变化:泥炭层>沙炭层>粉砂层>粘土层>细砂层;②LSW剖面的有机质可作为古气候研究的代用指标:有机质高值指示夏季风强盛,化学风化作用强,气候温暖湿润;有机质低值指示冬季风强盛,化学风化作用弱,气候干燥寒冷。
    • 王江月; 白伟明; 王照波; 王明辉; 李宝杰
    • 摘要: 在格陵兰GISP2冰芯气候演化曲线及北半球30°~90°N全新世气候演化综合曲线的基础上,统合了中国东部地区近年获得的全新世洞穴石笋、黄土沉积、湖泊沉积等典型气候演化曲线,建立了全新世气候节律分期,划分了11个暖期(编号W1—W11),10个冷期(编号C1—C10)。以此为基础,首次将中国东部全新世发生的洪水、海进、海退、冰川、冰冻等各类气候事件进行对应性分析,确认了中国在全新世存在一个千年尺度的节律性气候演化特征。综合各类气候事件后显示,编号为C2、C4、C6的冷期降温幅度较大,分别对应于10、8.2、5.3 kaBP的强冷事件。编号为W5的暖期时段,对应于7.2 kaBP的大暖期。研究发现,全新世气候变化在中国东部产生了同步的陆海联动效应。
    • 黄向青; 崔振昂; 林海; 夏真; 张顺枝
    • 摘要: 北部湾地处南海西北端,区域广布硅酸盐和石灰岩类,迄今对其全新世气候、古生态环境演进过程及其背景驱动因素等还有待加强了解。为此,在北部湾南部海盆钻取了全新统岩芯,进行了孢粉、粒度、δ^(18)O(氧同位素)等鉴定分析以及^(14)C测年等。分析显示,孢粉化石主要属种有木本松属、栲属等,蕨类为水龙骨科、鳞盖蕨属,6.0 ka之后蕨类含量总体较高,含量均波动变化,以该界线点粉砂等为上升趋势以及分选变好。常量元素Al_(2)O_(3)等和微量元素总体升高,而SiO_(2)、CaO、Sr等为降低,优势矿物为石英等,风化矿物含量较高。δ^(18)O总体下降了21.20%呈降温趋势,其分布特征与中国全新世古气温变化可对应,并以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重要节点9.0 ka等划分了气候阶段,中全新世气候格局转换且西风带南进之后,北部湾演进成为夏季风和西风带前缘相互作用地带而使得降水增加,加强了化学风化以及重矿物赤铁矿水成效应。地表受到热胀冷缩以及淋溶风化双重作用,大暖期鼎盛期亦为风化剧烈阶段,“4.2 ka事件”造成化学风化滞缓,约自4.0 ka之后CIA等指示的化学风化开始加强。中全新世以来植被多样性指数以节点经历了升-降-升三个基本阶段,总体为提高趋势,海洋古生产力指标变化与植被多样性指数旋回可对应,陆源输入增加而使得前者呈增高趋向。研究得出如下认识:北部湾碎屑物质具有陆源性并对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响应敏感,西风带推进对其先干后湿气候模式建立具有积极的机制效应,地表风化在太阳迫胁力周期运动和气候调节之下有序旋回进行,古植被环境趋向总体改善,由于陆-海之间关系密切,北部湾亦成为南海北部海洋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张东良
    • 摘要: 气候变暖对中亚干旱区植物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观测时间受限,我们无法更好地理解长时间尺度干旱区植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但地质记录中的孢粉给我们提供了机会来理解过去植物存在、分布和多样性特征。以阿尔泰山为例,选择不同海拔的3个孢粉序列(高海拔-哈拉萨孜泥炭、中海拔-娜仁夏泥炭和低海拔-喀纳斯湖)来研究孢粉类型多样性变化特征及其对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结果显示:(1)阿尔泰山全新世孢粉类型多样性变化呈现出独特的格局。详细来说,全新世早期随着气候的变暖,森林上限开始向上迁移,使得高海拔孢粉类型多样性增加。(2)全新世中期气候暖湿,森林上限和下限的向上和向下迁移使得高低海拔孢粉类型多样性较高,但以泰加林主导的森林带孢粉类型多样性偏低,主要归咎于物种均匀度的下降。(3)全新世晚期气候变冷且更湿润,森林带上限向下移动,使得中海拔孢粉类型多样性显著提高。全新世阶段森林带内孢粉类型多样性变化幅度最大,该区域是气候响应最敏感区和最脆弱区。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掌握山地植被带对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为探索山地植被迁移历史提供关键证据。
    • 程军; 刘一陶; 吴海斌; 刘征宇
    • 摘要: 东亚夏季风是维持东亚地区生态、环境基本状态的主导性大气环流系统,其在古气候记录相对丰富的全新世时期的演变是认知长期气候变化下东亚夏季风响应特征、响应机制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对于理解及预测当前全球增暖下东亚夏季风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全新世时期地质记录对东亚夏季风演变的指示存在系统性差异。如洞穴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指示东亚夏季风于全新世早期最强(Wang et al,2005),东亚夏季风在全新世阶段的持续减弱被该时期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逐渐减少主导(Kutzbach and Street-Perrott,1985).
    • 刘晓杰; 季银利; 向荣; 张大海; 李先国
    • 摘要: 通过对东海内陆架T06岩心样品中木质素的测定,依据木质素参数对古环境、古气候的指示作用,探究了陆源有机碳在该区域的沉积记录,以及8.8 ka B.P.以来浙闽沿岸在不同历史环境下有机物的输送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东海内陆架海域东亚冬季风驱动的水动力输送对沉积物中木质素酚类单体的含量变化及其相关参数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反之,木质素含量及其相关参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东亚冬季风的变化,可能是重建东亚冬季风的可靠指标。本研究还发现,木质素相关参数剧烈波动的“50年”时期,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和长江流域洪水不断,导致大量非木本被子植物残渣和表层土壤的输入,并最终在水动力和洋流作用下沉积埋藏。
    • 李鑫; 张霞; 林春明; 邓程文; 李绪龙; 冯旭东; 夏长发; 黄舒雅; 赵雪培
    • 摘要: 通过X射线衍射系统分析了杭州湾地区SE2孔全新世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组成,结果显示研究层段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和蒙脱石组成;伊利石结晶度较好,化学风化指数普遍大于0.5,表明以化学风化为主,且风化趋势自下而上呈递减趋势。通过对比中国东南部主要河流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组成,认为钱塘江下切河谷全新世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组成具有较好的物源指示意义:全新世Ⅰ段(即古河口湾和河漫滩)沉积物主要来自钱塘江上游,特征黏土矿物为高岭石,河口外物质贡献不大;Ⅱ段(即现代河口湾和近岸浅海)沉积物包含较多蒙脱石,表明不仅包括钱塘江上游物质,河口外长江物质也开始进入钱塘江河口。黏土矿物中,高岭石对气候有较好的指示作用:中全新世高岭石含量达到最高值,反映气候最为湿热,化学风化程度最高;晚全新世含量逐渐降低,反映气候逐渐回冷,化学风化强度降低。
    • 谷玉; 刘喜停; 吴晓; 王爱美; 毕乃双; 王厚杰
    • 摘要: 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发育多个全新世泥质区,是研究古海洋和古气候的理想区域。本研究从现代沉积过程和全新世沉积记录的视角,对山东半岛近岸泥质区的前人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梳理,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山东半岛近岸泥质区位于山东半岛沿岸,主要是来自黄河的沉积物在沿岸流、上升流、潮汐等相互作用下沉积而成,呈现独特的“Ω”形沉积模式。山东半岛近岸泥质区形成于全新世,物质来源主要是黄河,近岸侵蚀和当地小河流也贡献一定的物质来源。山东半岛近岸泥质区的形成和演化与古海洋条件、海平面升降、内陆古气候演变等多种因素有关,蕴藏着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山东半岛近岸泥质区沉积能够快速记录东亚季风的演变,其较高的沉积速率为研究黄河流域的古气候和古生态演化提供高分辨率的材料,可为预测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虽然前人对现代沉积过程进行了大量工作,但仍需加强现代观测和数值模拟等方面的工作,为更好地重建研究区的沉积动力过程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此外,该区在长时间尺度上的沉积物和有机质的沉积过程对古海洋和古气候的响应机制也亟待开展研究。
    • 张旭; 郑凯
    • 摘要: 海冰是地球系统内部反馈的重要因子之一,对气候系统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海气耦合气候模型CCSM3的过去21,000年以来的气候瞬变模拟试验(TraCE21)及其单一强迫试验,分析早中全新世以来(过去7000年以来)海冰演变特征及其控制机理。结果发现,北半球海冰以震荡为主,无明显长趋势,这可能是大气CO2上升和当地夏季太阳辐射降低共同影响所致;在南半球,由于威德尔海和罗斯海淡水注入的突然停止,海冰在距今5000年左右突然减少,而突变前后都无明显趋势,可能与大气CO2和当地春季太阳辐射共同作用有关。结合单一强迫试验结果分析发现,南大洋海冰对南极融冰水变化的响应敏感性取决于与气候背景相关的海冰面积多寡,海冰偏少的暖期对淡水更敏感,反之亦然。由于单一强迫试验都基于末次盛冰期的气候背景,这意味着不能简单利用单一强迫试验解释各自然强迫因素对全新世气候演变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