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季节内振荡

季节内振荡

季节内振荡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83821篇;相关期刊39种,包括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14年度学术年会、第六届海峡论坛暨2014年两岸民生气象论坛、首届海洋女科学家论坛等;季节内振荡的相关文献由28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崇银、何金海、琚建华等。

季节内振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3821 占比:99.92%

总计:183960篇

季节内振荡—发文趋势图

季节内振荡

-研究学者

  • 李崇银
  • 何金海
  • 琚建华
  • 丁一汇
  • 于卫东
  • 董敏
  • 刘延亮
  • 李奎平
  • 梁萍
  • 管兆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白慧; 向波; 吴战平; 罗阳欢
    • 摘要: 通过对贵州省主汛期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活跃年进行低频对流场和降水的合成分析,确定了影响贵州主汛期ISO和降水的热带印度洋(Indian Ocean,IO)低频对流关键区和南海(South China Sea,SCS)低频对流关键区,并利用MJO活动轨迹对贵州区域强降水过程开展了延伸期预报试验。将贵州省主汛期ISO位相划分为发展、峰值、减弱、抑制、谷值和恢复6个位相,发现贵州主汛期ISO活跃年的降水与本地区低频对流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即在峰值位相时低频对流最强、降水正异常强度最强;在谷值位相时低频对流最弱、降水负异常强度最强。同时,热带和副热带低频对流场在贵州主汛期ISO波动的第1、4位相、第2、5位相及第3、6位相均呈反位相特征。在热带印度洋低频对流发展、并东传的过程中,有两条传播路径分别激发了孟加拉湾西南季风ISO活跃和南海热带季风ISO活跃共同影响贵州主汛期降水;在贵州主汛期有3个低频对流活跃期,IO关键区和SCS关键区ISO都有3次提前的低频对流加强。基于上述研究,分析MJO活动轨迹对贵州主汛期区域强降水过程的影响,发现热带印度洋MJO活动中心强度在贵州区域强降水过程发生前15 d~前3 d具有较好的持续性预报信号,提前9 d时正相关性最好。与延伸期预报业务规定的预报时段(未来11~30 d)相结合,通过确定贵州典型区域强降水过程发生前(提前量为10 d)至过程结束时段的MJO活动轨迹在历年中的最相似时段,发现MJO活动中心轨迹和强度对贵州区域强降水过程的趋势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Yitian Qian; Pang-Chi Hsu; Huijun Wang; Mingkeng Duan
    • 摘要: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气温数据和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实时指数,研究了1979-2015年冬季MJO活动对中国东北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PECE)的影响特征和机理.结果表明:当MJO对流分别位于暖池地区的东印度洋(位相3)和西太平洋(位相5)时,中国东北PECE的发生频率显著增加.利用温度方程诊断分析发现MJO两个位相所导致的冷却过程不同:当MJO处于位相3时,中国东北地区为低压异常,上升运动引起绝热冷却作用;而位相5所形成的气旋性环流为中国东北地区带来西北风冷平流,降温过程更强且持续更长时间.
    • Jie Jiang; Lu Wang; Jiuwei Zhao; Tim Li
    • 摘要: 本研究评估了高分辨率大气环流模式HiRAM模拟的MJO.结果表明,HiRAM模拟的MJO东传很弱.我们通过计算整层积分的湿静力能(MSE)收支来诊断MJO东传模拟偏差的原因.结果发现,MSE倾向相对于MJO对流中心的纬向非对称分布很弱是导致东传模拟偏弱的原因,这主要是由MSE垂直平流和地表湍流通量的模拟偏差造成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对流层上层MJO垂直环流结构的模拟偏差和MJO对流西侧的Rossby波环流偏强共同导致了模式的偏差.本研究中指出的MJO传播模拟偏差的原因与之前基于多模式结果的结论不同,这意味着要想了解特定模式的模拟偏差,有必要对该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 Lei Du; Riyu Lu
    • 摘要: 我们之前的研究工作表明,夏季北太平洋上空存在主导周期为10-30天的季节内波列,波列纬向分布于上层西风急流带中,并通过斜压能量转换从基本气流获取能量得到发展和维持.由于西风急流在前夏(6月1日–7月7日)明显强于后夏(7月8日–8月31日),因而,在本研究中,我们着重研究了波列在前,后夏的不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波列强度在前夏明显强于后夏,其原因在于波列在前夏能够通过斜压能量转换从更强的西风中获取更多的能量.
    • 龙雨青; 张雪莹; 麦博儒
    • 摘要: 利用TRMM降水和ERA-Interim温度、比湿、环流场等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在1998—2018年冬季年际尺度海温变化对MJO的强度、结构和传播特征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通过一种追踪MJO的方法在研究时间范围内共可挑选出50个MJO事件,其中有14个MJO事件发生在El Ni?o期间,25个发生在La Ni?a期间,11个发生在ENSO正常年。El Ni?o年MJO会传播至更远的中东太平洋附近,而La Ni?a年MJO事件趋于在西太平洋地区消亡,这主要与东太平洋地区持续的季节内尺度的经向水汽输送有关。此外,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El Ni?o年的MJO活动更强,而在海洋性大陆附近,La Ni?a年的MJO活动略强一些。ENSO对MJO强度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MJO对流中心东侧水汽的输送,水汽在异常东风气流的输送下穿过对流中心东边界进入对流中心,进而造成MJO活动强度的差异。
    • 纪忠萍; 源艳芬; 徐艳虹; 韩浦城; 方一川; 谢炯光
    • 摘要: 为了做好连续回流暴雨的中期与延伸期预报,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2019年广东前汛期降水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关系,分析了4~5月发生在西南部的两次连续回流暴雨的平均环流场及其低频传播特征的差异,并与6月广东北部锋面型连续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4~5月两次以阳江为中心的西南部连续暴雨及前汛期降水均具有准23 d振荡,它们分别为有、无明显冷空气影响的连续回流暴雨且对应的大气环流场及低频传播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同:4月12~14日连续回流暴雨期间,500 hPa中高纬度具有稳定的"西阻"和"东阻",使冷空气不断地从东海入海高压的南部东移南下,925 hPa形成以阳江为中心相对干冷的强东南风与来自南海中南部从中南半岛转向的暖湿偏南风的辐合渐近线;而5月23~26日连续回流暴雨期间,500 hPa华东—东海—黄海为稳定高压坝,广东长时间处于高原槽前西南气流中,地面上处于东海出海变性高压脊西南部及北部湾西南低槽前,925hPa形成以阳江为中心来自孟加拉湾的强偏南风与珠江口以东东南风的辐合渐近线.来自我国中部(东海以东)低频反气旋南侧(西南侧)逐渐加强南传的低频东北风(东南风)与从140°E附近的西太平洋西传(孟加拉湾东传)到广东并加强的低频北风(南风)汇合在广东西南部,并有(无)与从南海中北部北传的低频气旋北侧低频东风相遇,导致4月12~14日(5月23~26日)有(无)明显冷空气影响的连续回流暴雨发生.而6月广东北部为东亚深槽引导的冷空气与来自孟加拉强盛西南风交汇所产生的锋面型连续暴雨,来自我国中部、孟加拉湾分别逐渐加强向南、向东传播到达广东的低频西南风,与来自中纬度低频反气旋外围的干冷东北风交汇在江南或南海北部,导致广东北部6月9~13日连续暴雨的发生.
    • 薛峰; 董啸; 范方兴
    • 摘要: 基于1979~2018年观测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和其他多种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6月对流增强的原因.合成分析结果表明,由于La Ni?a影响造成春季暖池海温偏高,为6月暖池对流增强提供了热力基础,而大气内部扰动特别是热带西风增强能从动力上影响到6月对流的发展.此外,6月对流增强通过局地海气相互作用持续影响到7~8月的对流变化,导致暖池对流形成显著的季节内振荡,因此6月对流增强对其后月份对流异常变化有重要的预测意义.1984年6月的个例分析表明,热带西风增强能导致暖池对流发展,二者存在明确的超前滞后关系.与此相反,虽然1989年是一个强La Ni?a年,春季暖池海温也偏高,但由于6月热带西风偏弱,暖池对流难以发展,夏季对流的季节内振荡也不显著.因此,6月暖池对流增强受到前期海温偏高和大气扰动的共同作用.另一方面,暖池对流偏强与偏弱并非一种完全反对称关系,暖池对流偏弱还受到其他因子的影响.
    • 谢洁宏; 余锦华; 钱晓蕾; 叶梦茜; 叶天
    • 摘要: 利用1979-2017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与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Shanghai Typhoon Research Institute,CMA-STI)、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整编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资料集,分析东亚高层(200 hPa)纬向风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与7-8月登陆中国大陆TC频数年际变化的联系.结果 表明:7-8月中国大陆登陆TC频数与西风急流出口区南侧(北侧)纬向风为显著负(正)相关,南侧显著相关区与北侧的差定义的东亚西风急流指数(East Asian Westerly Jet Index,EAWJI)可定量描述急流经向移动,EAWJI负异常时急流北移、登陆TC偏多,反之急流南移、登陆TC偏少.急流北移,TC活动区域对流层高层呈偏东风异常,产生异常东风切变,有利于TC登陆过程的维持,使登陆中国大陆TC频数增多.东亚高层纬向风ISO与年际变化的标准差场、EOF模态的高度相似性说明两者由同一空间主导模态所控制,表明若其ISO偏北偏南振荡发生频率为非正态分布,剩余偏差将改变其季节平均.TC登陆多年,东亚西风急流指数ISO呈更高频率偏北移动,引起急流出口区南侧ISO尺度扰动涡度通量辐合,使季节平均西风减小,急流位置北移,说明高层纬向风ISO可通过间接调制影响TC登陆的大尺度环流进而与登陆TC频数的年际变化相联系.
    • 钱琦雯; 梁萍; 祁莉
    • 摘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是太平洋上空的永久性高压环流系统,其季节内活动对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异常产生重要影响.在分析西太副高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西太副高位置的季节内变率特征及其可能机制和对周边天气气候的影响:西太副高的季节内振荡表现为纬向和经向位置的变动,主要周期为10~ 20天和30~ 60天;西太副高的季节内异常活动对亚洲东部气温、降水及台风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包括热带系统、中高纬环流、南亚高压等大尺度系统通过引起大气环流的异常,影响西太副高季节内异常活动,遥相关是这些系统影响西太副高的重要方式之一;西太副高对前期和同期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海温存在显著响应,ENSO(E1 Ni(n)o-South Oscillation)的不同位相和演变背景对西太副高的季节内异常有调制作用,El Ni(n)o发展年和衰退年、La Ni(n)a发展年和衰退年,西太副高的纬向和经向位置变化的时间和强度都呈现出显著差异.针对西太副高季节内变率的研究尚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例如多时间尺度变率相互作用、海陆冰外强迫、平流层和对流层相互作用等对西太副高季节内活动的影响.
    • 李晓帆; 李伊吟; 杨宜昌; 李天宇
    • 摘要: 利用华北236个站气象观测资料,对华北初夏(6—7月)低频高温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初夏高温主要表现为30~60 d的季节内振荡和10~20 d的准双周振荡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