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1年全国汛期气候预测技术交流会
2011年全国汛期气候预测技术交流会

2011年全国汛期气候预测技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10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会议文集:2011年全国汛期气候预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2011年汛期(4月1日~9月30日),广东省平均气温偏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汛期主要气候特点是:(1)降水大部偏少。仪雷州半岛和西北地区局部略偏多,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少。(2)初旋偏早,登陆或严重影响热带气旋少。(3)前汛期:开汛偏晚,降水阶段性明显,龙舟水较轻。龙舟水期问降水量,较常年偏少41%,为7年来最少。 (4)后汛期:7~8月阶段性高温明显,热带气旋活动较弱。分析发现,大气环流系统影响仍然继续受2011年4月结束的拉尼娜事件影响,其主要特征是: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和强度多变、脊线位置异常偏北、西伸脊点整体偏东且进退频繁等:南海夏季风总体偏弱。这些环流异常是影响2011年广东汛期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
  • 摘要:从气象干旱定义出发,考虑干旱累积效应,采用指数递减权重方法逐日计算先前降水指数API,建立基于标准化先前降水指数SAPI(Standard AntecodentPrecipitation Index)的逐日气象干早动态监测指标,利用1971-2010年全国632个台站的气象资料分析SAPI的适用性特征。结果表明:(1)SAPI呈典型“锯齿型”变化,在降水持续偏少时段甲稳下降,克服气象十旱等级国家标准中综合干旱指数CI等指标由于前期降水移出计算窗口而导致的“旱情加剧”问题,能够描述干旱发生、发展和结束过程的丰富细节。SAPI敏感性分析表明,加剧一个干旱等级需要的无雨日数在常年平均降水越少的季节(地区)越多。减缓一个干旱等级需要的日降水量在常年平均降水越少的季节(地区)越少。(2)各等级SAPI旱日频率总体上与理论频率一致,没有统计意义上显著性季节变化和空问变化。常年降水量较少的地区或季节,轻旱、中旱及总旱日频率略高于常年降水量较少的地区或季节,而重旱、极旱频率时空特征相反。(3)近40a全国平均各等级早日频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极早较为明显;季节分布特点是9-11月各等级旱日频率显著增加,其余月份以减少为主;空间分布特点是各等级旱日频率总体程“西减东增”趋势。SAPI物理意义明确,在气象干旱逐日监测、评估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何结合农作物生育期敏感性特点发展基于SAPI的农业干旱监测评估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利用近50年宁夏20个主要气象站降水序列、大气环流特征量、NCEP再分析的高度场、风场、海温等资料,研究了宁夏盛夏干旱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形成宁夏严重干旱的主要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相对冷、暖背景下严重干旱的大气环流异常的特点、干旱事件与海温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近50年来,宁夏气候干旱发生的概率北部多于南部;2000年以来,发生干旱的几率增加。冷干年,虽具备降水的动力条件,但南支气流明显偏弱,水汽条件缺乏;此外,200hPa强盛的青藏高压,造成河套地区天气晴好;暖干年,500hPa高度场上蒙古国及我国河套一带暖性高压脊的存在,及700hPa、200hPa风场上青藏高原东北侧的反气旋环流、河套地区偏东风和偏北风,造成宁夏冷空气活动偏弱,水汽条件缺乏。厄尔尼诺事件及热带印度洋海水的偏暖,影响大气环流异常,造成水汽输送偏南,冷空气强度偏弱,且位置偏北,进而造成河套一带形成干旱的可能性较大。
  • 摘要:对2011年我国夏季降水实况、动力-统计客观定量化预测和动力-统计诊断预测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ACC评分对两次预测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2011年夏季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状况,并进一步探讨了大气环流特别是中高纬的阻塞高压和低纬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在前期海温、积雪以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各成员内部相互作用下,2011年夏季副高整体偏北、略偏东偏强,但是月际变化大。此外,整个夏季北半球500llPa位势高度场上,欧亚中高纬地区为两脊-槽的环流形势,初夏西风带急流异常偏强,盛夏双阻,经向环流偏强,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偏涝。夏季欧亚中纬度阻塞高压和低纬两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月的不同配置可能是造成2011年夏季主雨带偏南的主要原因。
  • 摘要:本文发展了一种旱涝预测的演化建模方法,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从历史资料中准确地挖掘出气候要素演化的t要动力学特征,所建立的模型不仅能够较好的模拟要素的历史演变情况,而且还能够对未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准确的预测。就演化建模所得到的误差较大的模型而言,对其预测误差序列进行二次演化建模可明显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 摘要:本文探索延伸期重要天气过程的统计预测方法。分析发现,存在这样一些相似的年份,其同一季节中重要天气过程发生的日期是相近的。本文给出了寻找与预报当年天气过程相似的历史年份的方法,以及如何基于这些相似年来预测未来10~30天中重要天气过程发生的时间和强度。这种相似年统计预测方法在2011年8月尝试使用,在近两个月的短期气候预测中应用效果很好。
  • 摘要:2010年盛夏吉林省降水居历史同期多雨的第2位,降雨落区多重复出现在我省中南部和东部地区,致使我省中、东部江河水库水位上涨,出现洪涝灾害。通过对2010年盛夏环流形势异常的分析,发现盛夏大气环流形势异常有利于冷窄气与暖湿气流长时间在我省交汇,造成我省盛夏降水异常偏多。通过对盛夏副高演变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发现2010年盛夏副高北跳过程频繁,间隔短,持续时间长,脊线偏北是造成盛夏我省降水量大,落区重复,出现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 摘要:利用1951~2010年北极涛动指数、海平面气压场、500hPa高度场和吉林省50个测站春季气温资料,借助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吉林省春季冷暖的环流因子。结果表明,北极涛动(ArdicOscillation,AO)指数、西伯利亚高压指数、东亚大槽指数与吉林省春季气温关系较密切,是影响吉林省春季冷暖的主要环流凶子,当春季北极极涡加深,西伯利亚高压减弱,东亚大槽减弱时,吉林省春季气温高;反之当北极极涡减弱,两伯利亚高压加强,东亚大槽加深时,吉林省春季气温低。这种相关关系在冬季即有体现,所以可用于进行吉林省春季气温的预测。
  • 摘要:文章通过对2011年夏季的气候特征进行了介绍,评定了夏季短期气候预测质量,总结了汛期预测的技术及因子。
  • 摘要:本文以5-7月降水量。EOF的第2模态定义浙江梅雨的区域,选取浙中西部及浙北地区的20个站作为梅雨代表站,同时定义了区域雨日、雨期以及入梅日、出梅同、梅雨量、梅雨强度、间歇期等梅雨参量,并分析了浙江梅雨的气候特征及其环流特征:(1)浙中北梅雨年际差异很大,入梅早(迟),梅雨强度易偏强(弱);出梅早(迟),梅雨强度易偏弱(强)。(2)浙中北梅雨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和年际周期,且年代际周期比年际周期更为显著,21世纪以来浙江省处于入梅偏迟、出梅偏早、梅雨强度偏弱的年代际背景之中。(3)每年梅雨逐日环流型往往由多种环流型共同作用、交替演变,稳定性环流型中高纬多阻高,过程性环流型中高纬槽脊交替。(4)梅雨强度与6月巾高纬环流关系最密切,双阻型最有利于产生稳定的持续的强降水,其次为乌拉尔山至贝加尔湖地区的单阻型;梅雨强度与7月500hPa环流型的关系以单阻型占优,其中,最为有利梅雨降水的是贝加尔湖附近的阻高,其次是乌拉尔山阻高。
  • 摘要:利用标准化早涝指数和灾情资料挑选出了1961~2011年安徽省夏季的早涝急转事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规律,探讨了旱涝急转事件年的入、出梅特征、雨带移动和海温背景。结果表明,安徽省在这51年中共有9年出现了早涝急转,平均约6年一遇,其频次的大值区位于沿淮淮北地区,旱涝急转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7月上旬,这些年份多为晚梅年。与历史上的事件比较,2011年我省沿江江南的旱涝急转事件在发生地区、发生时间和入梅时间、海温背景方而都与其它大部分年份有着很大的差异,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但从阿带移动特征来看,都反映了我国夏季雨带的北跳过程,安徽省早期我国华南、江南降水异常偏多对旱涝急转的发生有一定指示意义。
  • 摘要:利用安徽省1978—201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以及主要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资料,分析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度及农业气象综合灾损模型,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年景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年际波动大,且呈不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农业气象灾害空间分布淮北最重,其次为江淮之间南部和沿江地区,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以及部分城市相对较轻。各类气象灾害对农业受灾的影响权蕈大小依次为:暴雨洪涝>旱灾>风雹灾>低温雨雪冰冻灾>作物病虫害,其中暴雨洪涝和旱灾影响程度大,受灾程度重;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较好年景出现频率为52%,其中灾情最轻年份为1981年,而较差年景占12%,灾情最重的年份为1991年。上述年景评估结果与安徽省农业受灾历史记录较吻合。
  • 摘要:利用1959--2011年北半球500hPa高度格点资料、74项环流特征最资料和NOAA 1974-2011年OLR月平均资料,结合江西83站1959-2011年4月降水资料,对2011年4月江西降水异常偏少成因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4月降水有一定的周期性,2011年4月降水处于少雨期;La Nina次年4月副高易强度偏弱,位置正常或偏南、偏东,导致向北输送的暖湿气流较常年明显偏弱;大两洋--欧洲环流呈E型分布,青藏高原位势高度明显偏高;赤道西太平洋附近对流活动偏强,我国大陆及东南沿海、赤道中太平洋东部附近对流活动偏弱是造成降水明显偏少的主要原因。
  • 摘要:利用1951~2010年的月平均500hPa高度场、海温场及74种环流特征量等资料,在定义Nin03区海温变化特征指数(ISSTA)的基础上,采用合成、相关等方法分析了东亚夏季5001hpa环流对其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当前期,ISSTA显著降低(升高)时,可以引起6至7月的南哑及热带太平洋地区及8月朝鲜半岛、日本及邻近洋面的高度场升高(降低)和鄂霍次克海地区高度场降低(升高),意味着西太平洋副高初夏偏南(北),盛夏偏北(南)。统计结果表明,当,ISSTA显著降低时,夏季各月副高仍处于偏强、偏西状态,7月、8月副高北移速度加快,山东雨季来的早,山东夏季降水及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日数易偏多;当ISSTA显著升高时,山东雨季来的迟,而西太平洋副高及山东夏季降水并没有出现与降温年相反的特征,还要结合海温状态场做进一步分析。
  • 摘要: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定义的季风指数,对2011年夏季风进行分析后发现:(1)西南季风面积和强度都存在一个明显的准20天的周期变化,但强度的周期变化没有面积明显。(2)东南季风面积同样存在一个准20天的周期变化,但是与西南季风面积相比,有大约半个周期的超前(滞后)。东南季风强度则存在一个准lO天的周期变化。(3)偏北季风的面积存在一个准7天的周期变化,而强度则是一个较为明显的准双周变化。
  • 摘要:近30年贵州省夏半年降水量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少雨期-多雨期-少雨期的年代际振荡。去掉年代际趋势,对1981~2010年贵州夏半年降水做EOF分解,主模态的方差贡献为36%,其空问分布表现为伞省同位相分布,但区域降水年际变率的空间分布不均;EOFI降水异常型在4~9月均有表现,尤其在7、8月份。将PCI与7~8月相关的水汽通量场、环流场求相关,发现贵州夏半年降水量降水偏少时,东亚-太平洋(EAP)负-正-负遥相关型、贵州上空的异常反气旋形成和维持以及高空西风急流的异常增强是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典型夏半年降水偏少年份,赤道中东太甲洋SST处于冷位相的次年,贵州夏半年降水偏少的概牢为80%;在LaNina事件的次年,贵州夏半年降水偏少的概率为100%。表明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导致的大气环流异常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对次年夏半年贵州降水产生明显滞后效应,尤其在LaNina事件的次年,其影响更为显著。
  • 摘要:为了客观地了解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业务预测产品对陕西降水的预测能力,为客观集成预测提供定量化信息,促进气候预测工作客观化,对国家气候中心2000-2010年业务发布预测产品中月降水量预测结果进行客观化处理,利用现行评分方法,对其预测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2月月降水量预测评分平均值在42_3~70.9之间,9月最高,1月最低,全年平均57.9,按季节评分春季最高,其次为夏季、秋季和冬季;10个气候区域月降水量预测评分平均值在54.9~64.1之问,汉中最高,铜川最低,按3个自然区评分陕南最高,陕北次之,关中最低。2000.2010年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月降水量偏多或偏少2成以上共130个区月,占总数的lO.1%,1-12月评分平均值在0~94.3之间,8月最高,12月最低,全年平均63.4,按季节评分春季最高,其次为秋季、夏季和冬季;10个气候区域评分平均值在48.5~85.7之间,榆林最高,咸阳最低,按3个自然区评分陕北最高,陕南次之,关中最低。近11年国家气候中心业务预测产品对陕两月降水量预测能力较强,对陕西降水预测,尤其对陕两防汛的关键时期7-9月月降水量预测有较强指导作用。
  • 摘要: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月动力延伸预报结果、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陕西40个站观测资料,通过陕西各月降水量与大气环流相关要素的统计相关分析,采用最优子集同归方法,建立陕西站点月降水量的降尺度预测模型,对2006-2009预测效果的分析表明:该方法对陕西月降水的预测水平夏季高于冬季。春季预测质量起伏较大,而且夏秋季月预测质量比较稳定;区域预测质量陕南效果最好,关中次之,陕北相对较差,同时陕北、陕南预测效果季节变化明显;该方法在超前时间Od的模式产品解释应用效果明显优于超前时间 10d 的模式产品;该方法对陕西极端气候事件趋势预测在预测业务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在异常的程度和范围上与实况相差较大。
  • 摘要:根据宁夏20个站点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的方法定义宁夏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分析了宁夏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宁夏极端降水阈值大致呈现从南到北逐渐减小的分布状况;大部分地区的极端降水频率、极端降水量以减少的趋势为主,而极端降水强度旱增大的趋势。
  • 摘要:利用宁夏主要气象台站1961-2010年逐侯降水量序列资料,研究了表征降水量时间分配特征的降水集中度、集中期与表征旱涝程度的Z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宁夏夏季各地降水集中期基本出现在7月4-5候,集中度空间分布特征明显,自北向南逐渐减小,北部一年中最大降水出现的时间变率大,且出现极端降水的可能性比中南部要大; 近50年全区夏季集中度与集中期整体旱微弱的下降趋势,但21世纪00年代集中度增大,集中期变幅加大;夏季集中期和集中度显著正相关,集中期出现得越晚,集中度越高;宁夏夏季干旱z指数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变幅较大,易出现大早大涝,80年代中期以后变幅明显减小,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以及1997年以后的绝大部分年份为正常;夏季降水集中度对干旱有着显著地影响,降水集中度高,雨涝发生的概率越大,降水集中度低,干旱发生的概率大;主汛期7-8月副高的位置对宁夏旱涝有着一定影响,偏早年份副高易偏南,偏涝年份易偏北。
  • 摘要:利用相关资料,对气候态下我国梅雨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雨不仅出现在长江流域,其北部淮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都存在梅雨现象。REOF分析得到位丁二我国长江、江南和江淮地区梅汛期降水的四个基本型态:长江型、南部型、江淮型和东部型。气候平均我国梅雨区由南向北最早入梅候为33候、最迟出梅候为42候。33候长江以南地区首先入梅,具体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突然跳至18°N以北,南亚高压脊线达22°N,850hPa上2 m.s-1西风突然北跳至长江以南地区,梅雨南部型位于大值水汽输送带内,温度达到23.5℃,日照时数达最低值,降水呈现峰值。42候淮河流域最后出梅,表现为副高脊线跳至28°N以北,南亚高压脊线北进至30°N以北,850hPa上2 m·s-1西风和火值水汽带在我国东部梅雨区消失,江淮犁日照时数突然大于6.5小时/天。气候态下我国梅雨北界沿淮河走向,比淮河略偏北,在江苏、安徽、河南境内该北界与梅雨江淮型的北界吻合;西界为109°E,达鄂西南地区;南起26.5°N,与梅雨南部型南界相吻合;在湖南境内梅阿界线呈西北-东南走向。
  • 摘要:3月30日至31日,我中心组织开展了2011年全国汛期气候趋势预测会商,并形成汛期气候趋势预测意见。此后,根据气候最新演变情况,及时组织了3次滚动订正会商。预测主要成功点:汛期全国大部地区以少雨为主;季节转换偏早,包括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旱、长江中下游梅雨开始和结束偏早、初次登陆热带气旋偏早、华北雨季开始偏早;全国气温偏高,初夏东北有阶段性低温,盛夏江南地区有高温伏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热带气旋偏少;经全国会商后发布的汛期气温和降水预测评分分别为96分(多年平均为80分)和70分(多年甲均为65),均高于常年同期,其中气温评分排名历史第一;提交全国会商讨论的气温和降水预测评分分别为96分和75分,在参加会商的1O家单位中得分最高。主要不足:夏季t要多雨带位于淮河流域的预测不准确:对夏季尤其是6月份长江巾下游地区明显多雨预测失误;对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强预测不准确:汛期降水滚动预测效果不理想。对汛期预测方法的启示:如何制作汛期滚动降水预测;如何对各单位的会商意见进行集成。
  • 摘要:基于国内外可获得的多个气候模式的输出结果,通过降尺度手段开发我国的常规气候预测产品,建立了多模式解释应用集成系统(MODES)1.0版,实现了对自然季节气温和降水的业务化应用。本文对MODEs 1.0系统及其技术进行介绍,并初步评估了MODES 1.0系统对我国夏季降水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MODES 1.0对我国汛期降水有较高的预测技巧。
  • 摘要:2011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汛期的特点是:开始早、结束早、梅雨量偏多。国家气候中心对2011年的梅雨开始日、结束日的预测非常成功,但是对梅雨量的估计不足。原因在于梅雨量既包含低频变化又包含高频变化,其气候预测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
  • 摘要:分析了影响2011年1-9月热带气旋活动特点及前期因子的影响,在年际因子影响与年代际背景不一致的情况下利用去趋势的方法对热带气旋的生成频次进行预测。
  • 摘要:2011年夏季,辽宁平均降水量为447毫米,比常年偏多约1成;平均气温为22.9℃,比常年偏高0.3℃。特点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异常气候频发。冷涡活动频繁,且位置偏南,对辽宁的影响较明显;台风影响异常偏早。季内发生雷电、大风、暴雨、大雾及冰雹天气事件,给国民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
  • 摘要:利用辽宁地区53站逐日降水量资料(1961~2010年7月20~8月31日)及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盛夏特大洪涝灾害的环流特征进行了物理诊断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引起201O年辽宁盛夏主汛期降水异常偏多的环流特征解释说明,发现200hPa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北、强度偏强,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北以及水汽辐合是造成辽宁地区盛夏主汛期降水偏多的大尺度环流原因;2010年盛夏降水异常偏多是对流层中不同高度大气环流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 摘要:2011年4~6月,包括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以及上海市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春旱,旱区农业、人畜饮水、江河及湖泊水位、渔业生产、水运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从干旱的发生发展、气候背景、环流成因等方面对此次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干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季西太平洋副高偏东偏南偏弱、冷空气偏少偏弱、旱区下沉运动较常年明显偏强、相对湿度较常年异常偏低、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偏冷、两太平洋暖池异常偏暖等因素综合作用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旱情严峻。5月下旬,利用低频天气图方法、地气图方法,以及从大气环流和海温距平场等角度对未来旱情趋势进行了预测,预计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期后,旱情将得到有效的缓解。
  • 摘要:2011年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造成了该地区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传统预测模型认为:如果前期ENSO为暖(冷)位相,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少);如果前期青藏高原积雪偏多(少),夏季长江流域多(少)雨。然而2011年的前期海温和积雪显示,ENSO处于冷位相(La Nina),青藏高原积雪无显著异常,这与其后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现象不符。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探索影响长江中下游降水多寡的前兆信号。统计发现,反映对流层中高层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亚洲-太平洋涛动(APO)异常可能是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一个重要原因。前期5月APO指数与其后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CCSM3气候模式也支持这一结果。因此,APO指数可能可以作为预测降水的一个前兆凶子。2011年6月长江中下游多雨对应前期5月APO指数异常偏低,也与上述关系符合。这一结果暗示,对于汛期预测,不仅需要考虑海温、积雪等下垫面外强迫的作用,也应考虑前期对流层中高层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
  • 摘要: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方法比较研究了典型南涝(旱)北旱(涝)梅雨大气环流特征差异,逐一考察了近20种物理量对其主雨带位置的诊断识别能力。结果表明:典型南涝(旱)北旱(涝)梅雨极涡偏强(弱),亚欧中高纬槽脊振幅较大(小),中纬度110°E~150°E地区位势高度明显偏低(高),冷空气势力偏强(弱);相应南亚高压主体东段偏南(北);副高主体明显偏东(西),西伸脊线偏南(北);印度季风槽强度偏弱(强);高、低空急流在江淮流域形成的高空辐散和低空辐合均偏弱(强);江淮流域水汽输送偏弱(强),主要源于西南季风气流(西南季风和副高南侧东风气流);低窄急流轴左侧经向风强梯度辐合区、500 hPa垂直上升运动中心、925和hPa和300 hPa总变形高值带、低层水汽通量经向强梯度辐合区、中层Q矢量辐合中心与主雨带位置吻合良好。
  • 摘要:近几年上海市气候中心利用低频天气图方法预报延伸期较强降水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对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北部夏季首个持续性降水期(入梅期)的预报。2011年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北部部分地区经历了冬春连旱及入夏后的旱涝急转。在前期降水过程异常偏少的背景下,低频天气图方法正确预测出6月上旬后期低频系统的群发事件,进而对2011年夏季首个持续性降水期(入梅期)做出了准确的预报,时效达20天以上。事实表明,低频系统的演变特征对长江中下游的极端气候异常有一定的诠释。本文从低频经向风在春夏季的不同分布特征以及低频系统在进入6月后表现出的群发性特征两个角度分析了低频信号在长江中下游气候异常背景下的演变特征。
  • 摘要:本文研究了拉尼娜影响年份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拉尼娜在春季或初夏结束的年份与拉尼娜在夏季持续的年份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分布有很大的不同,并据此改进了ENSO循环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分布物理模型,并对典型个例进行分析,初步分析了2011年江南地区出现旱涝急转的成因。
  • 摘要:2011年6月沿江江南出现5次强降水过程,降水量比常年偏多8成,发生了旱涝急转。应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500hPa高度场、西太平洋副高和水汽输送来分析旱涝急转的成因。结果表明:前期春季副高偏南偏东、水汽输送偏少是春季降水偏少的直接原因;5月之后副高开始有所增强,6月4~20日副高脊线在20~24。N之间摆动,长江中下游区域南边界水汽输送增强,加上中高纬乌拉尔山附近阻高活动频繁,冷暖空气在沿江江南汇合,使得4次强降水过程在沿江江南重叠,发生了旱涝急转。文中还从500hPa高度场来比较2011年6月降水与历史上6月降水异常偏多年的异同。业务中的5个主要预测因子和方法均预测6月沿江江南降水偏少,与实况相反;对各主要预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针对预测不足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为以后预测提供经验和借鉴。最后分析2011年春季各月大气环流对La Nina事件响应的差异,表明2011年5月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和副热带高压对La Nina事件的响应趋于减弱,提取出2011年6月降水偏多的前兆信号,为今后改进海温演变在月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
  • 摘要:根据河南省103气象站的气象资料统计,河南初夏降水量有不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率为4.788mn/10年;初夏气温有不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率为-0.055mm/10年,但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趋势均没通过0.05的相关系数信度检验。拉尼娜年河南初夏降水量为负的概率较大,为81.8%;初夏气温距平为正的概率较大:为54.5%。850hPa候平均距平风场,整个1.6候,我省850hPa风场与常年同期相比正常,我省上空没有明显的西南风距平。在拉尼娜发生的11个次年中,南海季风爆发晚的有8年,其中60年代到80年代的7年中,南海季风爆发均较晚,而进入90年代后的4个拉尼娜次年,有3年爆发较早,1年爆发较晚。
  • 摘要:总体预测出长江流域大部总雨量较201O年减少,上游干流及南部、东部、中游预测偏少与实况相符,下游预测偏少与实况不符,上游北部预测偏多范围较实况明显偏大。多数方法预测长江流域以少为主与实况基本相符,其中个别方法(冬季风)还预测出下游的偏多。少数方法仅部分地区与实况相符。
  • 摘要:用ONI、PDO、PNA指数、200、850hPa风场、中国夏季降水场,分析了La Ni(n)a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关系。结果表明:La Ni(n)a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PDO由冷位相转为暖位相后,两者关系有所变化。1980~2011年中6年La Ni(n)a中4年黄河~长江流域间有明显多雨带,其余2年其中1年(1985)异常多雨出现在东北,1年(2011)出现在长江下游。在La Ni(n)a期间,1月东亚冬季风强度、PNA指数的正负是估计随之而来的夏季中国东部降水异常分布一条重要线索。如La Ni(n)a期间的1月东亚冬季风弱,且PNA指数为负值,则黄河~长江流域间出现明显多雨带可能性大,反之亦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