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8中国科协防灾减灾论坛
2008中国科协防灾减灾论坛

2008中国科协防灾减灾论坛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08-09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华预防医学会

会议文集:2008中国科协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结合十堰山区农村实际,深刻分析了气象灾害的成因,阐述了气象灾害的持征,尤其是对当地影响较大的暴雨、干旱、冰雹、雷电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危害.本文提出要从增强山区农村防灾减灾意识、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普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发挥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中主力军作用、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和分级响应机制、组织建立气象灾害心急救援队伍以及加强领导和各部门配合等八个方面防御气象灾害的措施.
  • 摘要: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和同时间的探空、地面资料对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雨淞和二次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发现:三次过程都有冷空气、水汽条件及弱的上升运动配合;逆温层上部的西南气流迭加在下部的偏北气流上,加大了垂直切变,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是三次过程温湿风场共有的特性:湿位涡的斜压项MPV2在这三次过程中的作用要大于MPV1.但雨淞和暴雪天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垂直温度结构有所不同:雨淞发生期间,要有500hPa附近冰晶层、750hPa附近暖的融化层、950hPa附近过冷却雨层的温度垂直结构配置;而二次暴雪发生期间,整层温度至少要在-2℃以下.
  • 摘要:本文从武汉城市圈面临的气象灾害这一现实威胁出发,阐述了加强城市圈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武汉城市圈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5个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城市圈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6点对策措施.
  • 摘要:2008年1月中旬以来,本市发生了一场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降雪量28.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5.9毫米,明显多于历年均值(12.8毫米),降雪最分布大致为由南到北、由东到西递减.通过对形势场分析,西南气流的长时间维持与地面冷空气的不断侵入,是这次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并总结了1月份3次降雪过程的预报预警及服务情况.
  • 摘要:本文通过对1991年-2003年四川省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的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的终初日、时空分布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的分析,还对这次大地震造成堰塞湖的滑坡面积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四川省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的泥石流、滑坡的时空分布、多发时段与集中发生时段、终初日和出现地点、泥石流、滑坡与当日雨量降水与前期降水的关系等特征方面新的认识.指出了大地震造成堰塞湖的滑坡面易发生群发性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的严重隐患.从而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异常天气现象和区域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都有一定的特定大气环流形势场相配置,这种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场往往是大气环流气候形态变异塑.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500HPa东亚大气环流与同期大气环流气候形态相比较明显发生了变异,形成我国东北北部到里海区域东亚大横槽,北纬40°N以南为平直环流的大气环流形势场,称之为“北低南平”大气环流型.rn “北低南平”大气环流型有以下特点:rn a、冷空气多由乌拉尔山东侧南下,然后东移,形成西路冷空气较强的势头.rn b、我国东北北部的低槽明显变浅,沿海大槽很弱,东路冷空气活动不明显.rn c、北纬40°N以南我国区域大气环流较为平直,冷空气多在北纬40°N以北活动.rn 西路冷空气东移时造成了巴格达百年来第一场降雪,2008年1月6日冷空气从贝加尔湖西南下东移,冷空气扩散南下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与西西南气流交汇,造成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冰冻灾害.由于北方为一大横槽,冷空气持续向南扩散,长江中下游又有西西南气流长期维持,故使冰冻灾害范围广、强度大、时间长三大特征突出.这就是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场的产物.四川西部700HPa有长时间的温度脊存在,本文认为是地震前期地震能量释放所致,因为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环流形势奇异点.研究变异的大气环流形势奇异点,对防灾减灾甚为重要.
  • 摘要:四川“5.12”汶川大地震形成的34个主要堰塞湖,超过半数处于中危以上,需要及时开展溃决风险评估和应急除险措施.应用数字流域模型和水动力学模型,在资料匮乏的条件下,快速预报了典型堰塞湖的来流入库过程和溃口发展过程,模拟了不同应急预案条件下的洪水传播过程,为堰塞湖溃决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有效依据.将来需要进一步建立集来流预报、泄流溃决、洪水淹没及优化措施分析为一体的完整模型体系,应对基本数据匮乏条件下的应急预警预报和优化决策需求.
  • 摘要:2008年1月10-28日河南省南阳市大多县区出现了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本文针对低温雨雪天气过程中的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和常年的气候资料加以比较,统计总结出低温雨雪天气对南阳相关行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给经济建设造成的损失,为气象服务和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对气象工作中的减灾防灾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摘要:2008春节之交的一场大雪彰显了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类的无奈,同时也暴露了我们在应对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的不足。这场大雪,给了我们许多提示:首先,基础设施和工程结构的设计标准、承载能力值得反思,再者,我们的管理机制、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欠缺值得反思。还有,在人文道德、社会风尚方面更值得反思,更重要的是工程质量需深刻反思。
  • 摘要:因近年自然灾害频发,全民减灾防灾意识空前高涨,气象预报作为为减灾防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防灾减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在气象预报领域里仍有众多的未知因素,理论和经验均不足以解决天气预报的所有问题.基于此,本文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报在防灾减灾中的作为进行分析: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今天的气象预报能力与3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但同时大气运动也变化不断,未知领域广阔无垠,因此不可测事件难以避免,勉为其难势必失却客观.以科学的态度制作和发布预报,以科学的态度进行防灾,才能真正做到防灾减灾.预报准确度的缺陷由科学发展的进程所决定,预报员无须在公众因预报失误而谴责的声音中过于自责,自责只能迷失方向.只要真实地把科学分析的结论赋予公众就是最科学最正确的态度.同时本文结合2008年2月南方50年一遇的低温阴冷天气,分析认为:每一次的极端灾害天气总是伴随着异常大气环流的出现.极端天气大多几十五年甚至再年一遇,气象预报员在有限的工作年限中见所未见,经验束缚了预报思维.本文认为,预报员在预报工作中应突破经验束缚,对于有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只要是经过计算和认真分析而得出的,就可以大胆定论.预报员在预报工作中既要有历史气候背景做基础依据,同时也要有不断变化的思路看待大气的运动变化.
  • 摘要:近10年来,四川盆地乃至全国鼠患都处于低谷期,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八十年代的鼠患灾害.5·12大地震后,为防止鼠疫等鼠传疾病的发生与传播,又把鼠害防治提到了重要位置,本文借此机会阐述一下有关灾后鼠害发生的趋势及对策,希望在实践中有所助益.
  • 摘要:帮助受灾群众克服心理创伤、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心理援助的科学理论和工作模式,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危机干预中心、中国心理学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介绍了心理援助的准备工作,并指出应结合当地力量,进行实地培训,主动参与灾区生活重建,总之,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危机干预中心的使命是在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同时,开展危机干预研究,探索中国心理危机干预的体系。
  •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本文介绍了5·12汶川地震带来的损失;08低温雨雪冰冻带来的损失;98洪灾带来的损失,并指出如何在灾难发生后迅速、有效地调动各种资源和技术手段,及时组织积极有效的应对,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是需要我们痛定思痛,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卫星系统是抗击自然灾害中不可或缺的国家基础设施,中国卫通卫星通信系统为保障重灾区应急通信畅通作出了巨大贡献,最后对基于卫星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阐述。
  • 摘要:地震、雨雪降温是自然现象,防灾救灾是社会行为,研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科学减灾是自然辩证法的任务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面临高自然风险、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地震灾害、海洋灾害、气象灾害、农业灾害、洪涝灾害等灾害的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当代中国,许多社会风险的出现与市场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的不断转型紧密相关,本文对自然与社会关系历史进行了回顾,对科学技术在自然与社会关系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简述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南方雪灾专家座谈会情况与主要观点,并提出了当代社会减灾策略与建议。
  • 摘要:面对灾情,信息产业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的要求,根据灾情发展变化及时进行部署,把抗灾保通信作为全行业最紧迫的工作,及时启动相应等级的预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领导全国通信行业,发扬顾大局、识大体、团结协作、合力抗灾的精神,全力以赴、勇于拼搏,取得了抗灾通信保障的阶段性成果,并在全国抢险抗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介绍了针对灾情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总结这次抗灾保通信工作,主要有以下四点体会:1、科学部署,应急果断,是抢险抗灾工作顺利推进的关健;2、通信网络安全稳定,是抢险抗灾工作不断经受住严峻考验的重要保证;3、预案体系完整可行,保障队伍精干可靠,是完成抢险抗灾任务的基础;4、分级负责,加强协调,密切协作,是取得抢险抗灾阶段性重大胜利的根本,并提出了有关建议:建立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切实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力度,进一步完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增强通信网络的抗风险能力。
  • 摘要:2008年1月中旬开始,湖南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长时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根据雪灾期间湖南的天气形势的变化,划分了从1月11日~2月3日为止的4次降水过程,对雪灾发生的短时天气系统的成因和长时间气候背景的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在天气学意义上,主要是持续阻高造成的高空环流形势稳定、冷空气的渗透性南下和副高、印缅槽的异常加强等异常环流形势造成了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冰冻.而在气候学意义上,则可能是由于拉尼娜现象的增强及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造成了异常的大气状况,诱发了这场雪灾.本次雪灾有4个特征: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损失大.造成剧烈冰冻的原因既不仅仅是持续低温,也不仅仅是降水量高,而是二者的配合与相互影响.
  • 摘要:本文从冬季平均气温、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降水量、降雪日数、连续降雪日数、暴雪日数、电线积冰日数、电线积冰重量等要素对2008年1月陕西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气候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雪日数多、持续时间长、降雪量大是2008年初陕西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主要特点.1月全省平均降雪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平均降水量和平均连续降雪日数为仅次于1989年的第2多年,雨雪量、降雪日数、连续降雪日数等突破历史纪录的气象站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北的陕北和关中.利用皮尔逊-Ⅲ分布对部分气象站1月中下旬雨雪量的重现期进行了计算,陕北、关中大部分气象站超过了百年一遇,个别气象站接近200年一遇.收集到的2008年陕西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灾情数据表明,直接经济损失最重的依次为咸阳、汉中、渭南、延安,安康、商洛:农作物绝收面积主要集中在关中的西安、宝鸡、咸阳和渭南.大棚菜损失主要在关中的咸阳、渭南、宝鸡和陕北的延安.文中还给出了与2008年低温雨雪冻害相似的1984年12月、1988/1989年和1991/1992年冬季低温雨雪冻害的不同特点,提出了此次灾害带给人们的启示与思考.
  • 摘要:造成灾害性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是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和大气环流异常。此次过程,我国出现的降水异常分布特征和历史上较强拉尼娜事件发生后的冬季气候特征非常相似,表明拉尼娜事件是影响我国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欧亚地区出现罕见、持续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是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直接原因。rn 本文介绍了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其造成的损失,并对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灾害发生后,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迅速行动起来,响应农业部、科技部的号召,积极投身到抗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具体表现为:监测预警及时准确;防抗避减措施得力;抗灾成效显著,最后给出了一些思考与建议:防灾减灾是农业生产中的长期任务;要充分认识到农业自然灾害对社会稳定,人民和谐的负面影响;要切实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供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 摘要:5月30日,中国林学会在京组织召开汶川特大地震专家座谈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守正,国务院参事盛炜彤等28位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地震局、中国林科院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出席了座谈会。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四川有关部门灾情汇报后,建议采取6项措施进行灾后生态恢复重建,本文提出了了立即开展灾区生态受损情况调查评估;抓紧制订林业灾后重建与生态恢复规划;尽快恢复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栖息地;加快山体滑坡等灾害治理;严防森林病虫害等次生灾害发生蔓延;着力开展林业减灾防灾研究。
  • 摘要:2008年初南方部分省份遭受大规模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寒冷及大最人口集聚和流动,极易导致发生各种公共卫生问题,如冻伤、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食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急性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精神疾患、意外跌落等,本文结合一些病例介绍了这些疾病的预防、治疗方法.
  • 摘要:据科学家们用精确的仪器观测,地球上发生的地震,每年大约有500万次,平均1天就要发生1万多次.然而,这么多的地震,给我们地震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因难,有效的前兆观测和精确的观测仪器都急切需要去研究探索,本台运用的DC-Ⅱ电磁扰动监测系统和CZB竖摆钻孔倾斜仪对2008-04-02 04:35:14濮阳范县3.8级地震和2008-04-10 08:56:10濮阳范县3.0级地震都有明显的对应.这两种仪器的综合运用为地震科学各项主要参数的测量研究、探索地震预报提供了一种可能.
  • 摘要:根据2008年1-2月漯河市气象台的存档资料,分析概括了2008年1-2月发生在漯河市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与气候概况,回顾了在连阴雨雪、暴雪、冻雨、低温、积雪、结冰等天气情况下,漯河市气象台的短时、短、中期预报情况、应急预案启动情况及对政府机关、各有关部门、公众的服务情况,总结了预报和服务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分析评估了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对农业、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造成的影响及损失,针对存在的一些可以避免的人为错误,提出了可预防措施;为以后各有关单位和决策部门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对策建议.
  •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程度的气象因子评价体系,利用加权平均方法,建立了黔东南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程度定量评价计算公式.根据2008年黔东南州16个台站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期间的相关气象因子,计算了其冰冻程度;并且利用回归方法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定量评价计算公式,计算了黔东南州206个乡镇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程度.结果表明: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黔东南州各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灾害,达到一级冰冻的有16个乡镇,主要出现在黔东南州东部地区中海拔的突凸台地上:达剑二级冰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州北部的武陵山区、州东部的清水江下游地区、苗岭西南端、月亮山区以及州西部边缘地区即舞阳河和清水江的源头地区:低洼河谷地区冰冻程度相对较轻.通过分析还发现,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与异常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关,特殊的地形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摘要:简介了国内外在使用无人机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作法.文章认为:目前无人机在对抗自然灾害中起三种作用,即对自然灾害实时监视、在灾后进行搜索救援和灾后的灾情评估;未来无人机在对抗自然灾害过程还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即灾后绘制数字地图、对灾区进行指挥和调度、对灾民进行心理干预和补给.文章建议:政府应制定政策支持应用无人机对抗自然灾害的理论研究、应根据自然灾害的不同特点使用无人机、应加强基础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训、应进行民用航空的空域划分和管理、应进行通讯频段划分、在使用无人机时应防坠毁.
  • 摘要: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遵义市发生了严重的冰冻天气,给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分析了冰冻期间的主要气象要素.从冰冻持续时间、雨凇最长连续时间和冰冻指数三方面与本市历史上的冰冻情况作了比较,2008年均突破历史记录,表明2008年冰冻天气特点为: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重.分析了冰冻成因,指出大气环流异常和La-nina事件是造成2008年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主要原因.大气环流异常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经向度加大,冬季风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不断南侵:二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向我国输送了大量暖湿空气,并决定了低温暴雪冻雨灾害发生的区域;三是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槽系统活跃,进一步增强了暖湿气流向我国的输送:四是南方地区逆温层持续存在,造成严重冻雨灾害.强La-nina事件加强冰冻天气的发展.
  •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8年1月~2月贵州省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形成机理、造成的灾害强度以及气象灾害应急服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n (1)持续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足造成贵州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直接原因:强拉尼娜事件是导致贵州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贵州各区域雨凇分布的差异.rn (2)重点比较了此次冰雪灾害造成的贵州省东、两部损失程度,即贵州西部(六盘水市)冰冻灾害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共计33亿元,占贵州东部(黔东南州)的经济损失(共计52.83亿元)62.4%,结合两地所占的国土面积,西部因冰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比东部偏重,主要体现在工业上,这主要是西部地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如水城32d)比东部地区(如天柱22d)的长所致.rn (3)同时初就提出从四个方面入手做好气象灾害的应急服务工作,即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气象工作的氛围和环境、加速推进现代业务体系建设、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普查与灾害防御规划工作以及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对能力.
  • 摘要:从2008年1月12日起广西受强冷空气影响,自北向南陆续开始降温,降温过程夹带着阴雨,随着温度的降低,雨雪冰冻接踵而来,过程持续性、大范围影响一直维持到2月20日止,本文在此对该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特点作解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具有降温明显、气温偏低、低温持续时间长.冰冻雨凇等灾害天气日数多、强度大,降水量多,范围广,资料记录损失严重.
  • 摘要:针对四川地震救灾中一些医学救援队缺乏必要的野外卫生装备,装备不成系统的问题,本文从自然灾害医学救援特点要求及分级救治的组织形式出发,对野外卫生装备中现场急救装备,伤员后送装备、组合式野外医院、医技保障装备、防疫防护装备等5类功能装备进行介绍,为医学救援队在选择卫生装备时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针对南方地区遇到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铁路运输造成的影响,简述了铁路应急保障能力在雪灾面前暴露出的不足问题,提出了铁路应对雪灾保障能力的若干建议和建立交通紧急救援体系的构思.
  • 摘要:目的: 分析2008年度极端寒冷天气对上海市居民死亡的影响。rn 方法:收集2003年~2007年5年间11月20日至次年3月30日所有死亡病例个案资料,进行整理后同期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rn 结果:2008年1月中旬以来出现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造成上海市气温大幅持续下降,各旬日平均气温较历年平均气温偏低1.13℃至5.17℃.2007年11月20日至2008年3月30日期间,上海市共死亡43,441人,较往年同期平均超额死亡2641人.分析5年同期气象资料与死亡资料,随着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降低,每日死亡人数随之增加,死亡人数与气温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是r平均气温=-0.45、r最高气温=-0.38、r最低气温=-0.49.rn 结论:冬季低温能降低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天气急剧变化和气温骤降影响人群生命健康,导致人群死亡增加。要注意及时收听天气预报,随时增添衣服,采取御寒保暖措施。其次要注意按时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平时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 摘要:水的存在对岩石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改变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外,随着温压的改变水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也将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具有临界奇异性.当水的临界奇异性变化与断裂发生耦合作用时,就可能孕育或触发地震.本文介绍了岩石圈中水的相变,以热容为例研究了水的临界奇异性变化,结合地温线分析岩石圈中水的临界奇异性出现的条件,指出水的临奇异性和断裂的耦合作用对地震的触发和孕育的意义及其必要性.
  • 摘要:四川汶川大地震衍发的次生灾害威胁着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由地震灾害引发的环境卫生问题可引起传染病流行.本文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在震后初期、临时安置期、过度安置期、重建家园期易引发的环境卫生问题,主要有:供水系统瘫痪,严重影响饮用水卫生安全:灾区环境杂乱,孳生蚊蝇,易造成鼠害:救援帐篷、活动板房新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人员密度大、使用蚊香和杀虫剂、烧饭使用煤炉等都会污染室内环境;重建家园建筑物选址不当,可引发新的地质环境问题;水源地选址,水厂设计与规划,水质净化消毒设备性能与效果,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及活动板房、居室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质量,瓶装水卫生质量等都影响人体健康.提出了地震灾后易发的传染病,主要有: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皮肤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及其它传染病.探讨了解决灾后环境卫生问题、预防灾后传染病的措施与对策.地震灾害引发的环境卫生问题,属于自然原因的很难避免,属于人为原因的则可避免.一般的公共卫生措施与加强的疾病监控系统相结合,即是以预防和控制易流行疾病的传播.环境卫生是防疫的基础,也是制高点.只有抢占环境卫生制高点,才能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战略目标.
  • 摘要:本文提出七点建议:1、卫生部应设立卫生应急救援的专门机构,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政司局应设立应急处室.省、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相应的机构;2、建立国家、省,市、县的卫生应急救援队;3、以白色和迷彩为基调统一全国卫生救援队的服装和标志;4、统一装备.省级装备应急救援民用直升机,省、市、县级配备消毒专用车、宜传车、炊事车、越野车及电动、手动喷雾器等设备和用品的标准配备; 5、每年应开展卫生应急救援的野外训练和培训,训练内容有地形勘查、宿营地的选择和建设、到达指定地点的集结、搭建帐篷、车辆和设备的使用、业务操作、炊事训练、体能训练、摄影和写作能力训练等,并实行应急队员准入制度;6、建立卫生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和定期更新制度; 7、编写卫生应急救援现场工作手册.
  •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这是由于灾害发生后居民生活秩序失常,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医疗机构遭受破坏等方面原因造成.灾期和灾后由于生态破坏及灾民密集,人畜粪便、垃圾不能及时处理,易造成呼吸道传染病、肠道疾病,虫媒疾病等的暴发,以卫生防疫为目的的灾区消毒工作,应严格依照卫生部发布的地震灾区卫生防疫《消毒处理》要点规范展开,既要通过消毒消除传染病隐患,同时又要避免消毒工作扩大化.因此及时进行科学消毒,有效消毒,对降低乃至杜绝地震过后传染病的爆发或流行,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防疫目标至关重要.
  • 摘要:持续低温冰雪天气对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等有严重影响,要做好低温冰雪天气的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不仅需要全面监测和准确预报,还需要研究不同行业的服务对策,及时进行灾害评估,为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rn 本文结合南通地区低温冰雪天气下公共气象服务的实际情况,对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的服务对策进行分析整理,并讨论了业务规范和服务效果的统一、道路结冰预警信号的发布依据等问题,为进一步做好低温冰雪天气下的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1、预警信号只有发布标准,而没有明确的解除标准.“不符合发布标准时即解除”是各级气象台解除预警信号的“默认规范”.在这次持续低温冰雪天气过程中,按照这种“默认规范”来发布和解除暴雪预警信号,存在着与服务效果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建议进一步明确相关的业务规范,保证服务效果.2、业务规范中明确.当路袭温度低于0℃且出现降水”时才能发布道路结冰预警信号,事实表明“有降水”不是出现道路结冰的必要条件,建议对道路结冰预管信号的发布标准进行修订.3、道路结冰预警信号的发布需要观测事实作依据,建议采用视频全景监控和人工现场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增加道路结冰的相关观测项目;或在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时,对加测道路结冰提出明确要求.
  • 摘要:2008年1月份出现50年一遇的低温、暴雪、冰冻天气,本文利用探空资料、地面资料和物理量场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和欧亚大气环流异常有关;高空有充足、持续水汽输送和低层动力辐合长时间存在是造成了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重要因素;高空强盛的西南气流和低层的东北气流为暴雪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流场配置,850hpa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中低空西南急流的持续及水汽的风速辐合是产生暴雪的必要的水汽条件,850hPa和700hpa之间有逆温层,也是本次暴雪的条件之一.另外用准地转Q矢量分析和2006年2月5同的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强暴雪落区同500hpaQ矢量锋生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雪发生在低层925hpaQ矢量散度上升区内.
  • 摘要:本文利用气象台站常规资料分析了江淮地区2008年1月10日到1月底持续阴天降雪过程的欧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江淮这次持续阴天降雪的多个欧亚天气系统组合性异常表现为;500hPa乌拉尔阻塞高压稳定,其前部横槽维持时间较长,江淮位于横槽前部,从横槽内不断分裂短波槽,短波槽携带冷平流东移南下与江淮暖湿气流频繁交汇.西太副高异常偏强,平均脊线位置偏北,频繁西仲北上,四川盆地及其东部南支槽与副高北侧边缘气流辐合叠加,江淮西南暖湿气流显著增强;700hPa江淮南部的低空急流生成北上,并与较强冷平流共同影响江淮;江淮850hPa处于南支槽前或两南涡对应的辐合带内,上升运动维持;随着西路冷空气的不断渗透南下,冷空气由于受偏西偏北的副高阻挡不能很快入海,冷空气与暖湿气流频繁交汇于江淮,江淮850hPa温度一直低于-3℃,日平均气温较低,有利于降雪的产生和地面雪,致使江淮出现持续低温和雪灾.这次持续降雪的预报模型可概括为:副高增强西伸北上,四川盆地及其东部南支槽东移受阻,低空西南急流生成发展并影响江淮,江淮的暖湿气流输送显增强,乌拉尔阻塞高压前部横槽不断分裂短波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冷暖气流频繁交汇于江淮,江淮持续阴天降雪并伴有大到暴雪:反之副高减弱东退南下,南支槽向江淮的东南方向移动,江淮转受辐散场控制,降雪区南压,江淮降雪渐止.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