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旋
气旋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3年内共计1755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6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398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地理教学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2011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等;气旋的相关文献由3149位作者贡献,包括梁圣佶、潘赛斌、张伟国等。
气旋
-研究学者
- 梁圣佶
- 潘赛斌
- 张伟国
- 梁垚垚
- 王振华
- 章永钏
- 赵云才
- 郑景善
- 孙明雪
- 王亮
- 茅忠群
- 诸永定
- 刘小龙
- 张珊珊
- 张龙
- 查筱晨
- 玄起卓
- 不公告发明人
- 曺亨周
- 梁壵壵
- 汪华林
- 陈邦和
- 任福民
- 李广鑫
- 李晴岚
- 李雪亚
- 陈维汉
- M.莫罗
- P.萨维尼
- 任富佳
- 兰华
- 李福连
- 杨林
- 费比安·大卫
- 陶灵聪
- W·E·康拉德
- 管优林
- 郭悦锋
- 陈勇
- 仪清菊
- 刘强
- 刘飞
- 孙源
- 尹小林
- 张开川
- 杨海涛
- 清水正则
- 熊斌
- 耿荐
- 胁田章义
-
-
刘雪;
刁一娜;
孙瑞鹏
-
-
摘要:
本文通过对2001—2017年秋季北极低云的多源数据的分析,展示了本世纪以来北极秋季低云的变化,并为其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的解释.卫星和再分析数据表明,秋季北极有冰海面低云存在减少的趋势,且在北极边缘海区表现为950 hPa(约500 m)以下近地面云显著减少.本文研究表明,在有冰海面上,低云减少的趋势与背景大气增暖导致的大气相对湿度降低有关,这一关系在80°N以北的北极中央区更明显.而在北极边缘海区,气旋活动对云的影响更重要.在有冰海面,气旋与低云的长期变化趋势相反,两者的年际变化呈负相关关系.利用自组织映射(SOM,Self-Organizing M ap)对所有气旋日垂直运动和云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无冰海面和有冰海面由于气旋垂直运动及背景(无气旋日)云分布的差异,气旋对云的影响存在差异.气旋在有冰海面导致低云减少为主,而在无冰海面导致低云增加为主.
-
-
温雅茗;
连华奇;
李育隆;
容诚钧
-
-
摘要:
气浮轴承的微振动现象严重制约轴承工作精度的提高,而轴承压力腔内部的气旋现象是轴承存在微振动的主要原因。为抑制气旋现象,提出一种带伴随孔的复合节流静压止推轴承,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伴随孔的直径和位置对气旋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轴承静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主进气孔与增加伴随孔的复合节流方式会使承载力和出口流量小幅下降,但带伴随孔的复合节流静压止推轴承对压力腔内的气旋现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他条件不变,随伴随孔直径及伴随孔与主进气孔轴线间距的增大,承载力与出口流量总体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随伴随孔直径的增大,轴承压力腔内气旋受到的抑制效果先增强后减弱,随着小孔与主孔距离的增大,对气体旋的抑制作用不断减弱。
-
-
伍继成
-
-
摘要:
常见的天气系统中的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是高考中的一个重难点,也是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如何快速准确地判断风向,进而判断其对当地天气的影响,对学习和做题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分三个步骤进行判断.
-
-
钟萃相
-
-
摘要:
现有的行星磁场理论认为木星具有与地磁场相似的内源磁场,木星磁场是由液态金属氢的搅动形成的。但这种假说未能解释木星磁场的许多奇异特性,特别是无法解释NASA Juno探测器发现的木星磁场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因此,关于木星磁场是内源磁场的假说难以置信。于是作者分析了木星的形成与演进过程及其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找到了木星磁场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
-
-
黄文彦;
雷正翠;
俞剑蔚;
姚丽娜;
吴建秋;
慕熙昱
-
-
摘要:
从环流形势、弱冷空气影响、大气稳定度、水汽收支等方面分析了2017年6月上旬江苏南部的一次极端暴雨过程,并与该区域同期其他暴雨事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暴雨区位于加强的200 hPa西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偏强的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与东北冷涡西南侧的西北气流交汇及850 hPa异常的风场切变是造成本次强降水过程的重要条件,中层弱的干冷空气入侵对降水有增幅作用,32.5°N附近江苏西部冷平流和冷锋锋生强度明显强于东部,造成江苏南部西侧降水强于东侧.暴雨区存在明显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水汽水平辐合强度、垂直输送强度、总的水汽辐合强度和垂直上升运动及潜热加热强度为其他年份同期暴雨过程的3倍,极端性明显.此外,本次过程中气旋的移动路径易导致江苏南部地区出现强降水.
-
-
钟萃相
-
-
摘要:
现有的行星磁场理论认为木星具有与地磁场相似的内源磁场,木星磁场是由液态金属氢的搅动形成的.但这种假说未能解释木星磁场的许多奇异特性,特别是无法解释NASA Juno探测器发现的木星磁场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因此,关于木星磁场是内源磁场的假说难以置信.于是作者分析了木星的形成与演进过程及其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找到了木星磁场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
-
-
吕欣远;
刘娜;
杨永增;
孔彬;
何琰;
林丽娜;
王颖杰
-
-
摘要:
在ERA-Interim的平均海平面气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气旋追踪算法和气旋密度估计算法,研究了1988—2017年期间日本海海域气旋的气候特征.首先阐述了近30 a日本海气旋频数的变化特征,并通过M-K突变检验分析了其突变特征.然后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探讨了近30 a日本海气旋强度、源地密度、轨迹密度和消亡密度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表明:①日本海气旋频数的长期变化趋势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②日本海附近气旋频数和气旋强度均在夏季最弱;③日本海海域气旋强度异常的长期变化趋势整体呈现为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仅在2004年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由弱到强的突变;④年平均异常强度在13 hPa以上的气旋出现在日本海的范围呈现为北缩—南扩—北缩的变化特征;⑤日本海气旋年平均源地密度空间分布、轨迹密度空间分布和消亡密度空间分布在近30 a期间均主要表现为4种基本分布特征.
-
-
严小冬;
张皓;
杨涛;
陈宇;
蔡志颖;
李忠燕
-
-
摘要:
利用1961~2019年贵阳8个地面观测站冬季(12月~次年2月)雨凇观测资料和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全球气温场及欧亚水平风场资料,通过EOF、M-K、小波及合成分析方法,对贵阳冬季凝冻日数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全球海温场及欧亚水平风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59年贵阳市冬季及各月平均凝冻日数为10.7d,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逐渐增多,开阳东北部凝冻日数达到20d以上;凝冻日数变化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12月与冬季凝冻日数变化为显著正相关,突变多发于20世纪70~80年代末,在1980~1990年及2005~2015年出现4a的显著周期变化;强凝冻年500hPa高度距平合成场欧亚大陆的位势高度呈现"北高南低"分布,强弱年差值距平场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表现为"北正南负",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格陵兰、北美及乌拉尔山-西伯利亚一带为正距平;强凝冻年赤道中东太平洋秋季海温距平为负,引起纬向环流加强,水汽交换增加;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偏北强风带南下低空冷锋生成,利于西南水汽输送到云贵高原东北部与北方的冷空气交汇,为凝冻产生创造了条件.
-
-
唐璐阳;
张小龙;
寇盼
-
-
摘要:
为了降低空气静压轴承节流孔内气旋导致的轴承微振动,提高轴承稳定性和超精密加工精度,这里根据冲击射流的气流流动结构特征划分了气流流场区域,利用大涡模拟对不同区域的气流瞬时流动情况进行了仿真,研究了气旋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并从冲量原理、压力变化等方面分析了气旋导致微振动的机理.进一步从稳态和瞬态两方面研究了不同供气压力和压力腔形状对气旋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微振动的产生是由于阻滞区域、压力腔径向流动区的气旋以及在壁面射流区处压力腔出口形成的湍动能和压力波动.随着供气压力的增加,气旋强度增加,不同形状的压力腔对气旋强度影响较大,据此可选择较优的压力腔形状.研究成果为空气静压轴承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
丁凡
-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ECMWF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24~48 h预报资料,对2016—2020年影响山东地区的23次气旋过程的系统及降水量进行主、客观分析检验,结果表明:(1)EC产品对西风槽的移速和强度的预报效果相对较好,预报准确率在78%以上。(2)EC产品对低空低涡切变线的预报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系统的演变和移动过程,且随着预报时效的缩短,预报准确率提高。(3)EC产品对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最大风速和急流范围的预报准确率并不高,且误差均以偏大为主。(4)EC产品对气旋中心位置和强度的预报准确率不高。(5)EC产品预报的降水量最大值一般小于实况,对气旋最大降水量级的方位预报准确率不高,误差以偏西、偏北为主。
-
-
SUN Hong-chuan;
孙泓川;
Li Chao;
李超;
Cao lu;
曹璐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引用种气旋客观判别方法(气旋相空间(CPS)方法)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等对两次江淮气旋的个例进行分析研究,分析验证江淮气旋的结构演变和降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此方法对江淮气旋的结构演变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低层热成风参数和中心气压的演变有较好的对应,低层热力不对称性参数的大幅下降和低层冷核的减弱,对主要降水时段有明显的指示意义,效果优于基于温度平流偶极子的分析方法.本文同时也探讨了此方法对江淮气旋的适应性以及可能的改进.由于该方法适用于格点数据,计算比较方便,有望能够较好地投入气象业务中使用.
-
-
-
-
黄鹂;
陈伟;
杨天琦;
吴浩
- 《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
| 2013年
-
摘要: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了理想条件下中纬度典型斜压波及其锋面系统的生成、发展与演变过程,重点讨论了地形、边界层过程对斜压波及其锋面发展、演变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当气旋和冷暖锋过山时,地形导致气旋减弱、等位温梯度减小,相应冷暖锋强度减弱;当气旋过山后,由于地形背风涡旋的贡献,其强度增强.改变地形与基本气流的相对位置,当地形偏北时,气旋被地形压缩成经向状;地形偏南时,气旋和暖锋受到地形影响较小,气旋控制了下游地区.边界层过程可导致低层锋面的位温梯度剧烈地削减,锋面强度、结构受到显著影响,移动速度减慢.虽然冷暖锋会有更长时间获得斜压波的能量而发展,但斜压波气旋和冷暖锋强度都被强烈地削弱.当地形与边界层共同作用时,边界层过程的影响更大.
-
-
宋桂英;
李彰俊;
姬雅;
杨晓华;
张旭;
姜学恭;
樊斌
- 《2011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1年
-
摘要:
2010年3月19日(以下简称"3.19"),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发生了近几年最严重的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天气由蒙古国西部起沙,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加强,随着天气系统的演变,地面形成强沙尘暴或特强沙尘暴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3.19"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到以下结论:"3.19"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天气过程,是近地面前期强烈增温,导致地表热力不稳定,由蒙古气旋产生上升运动起沙.高空西北气流上,斜压扰动不稳定发展,高空冷平流激发了垂直于地面的锋面次级环流,地面气旋转为强冷锋过境,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产生强沙尘暴天气.高空急流对沙尘暴天气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高空急流出口区右侧,下沉气流落于地面冷锋后,引起大风,加强了沙尘暴天气.在冷锋移动过程中,冷高压强度少变,处于其前沿锋区内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产生了扬沙或沙尘暴天气.
-
-
庄晓翠;
赵正波;
田忠锋;
张林梅
-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0年
-
摘要:
2010年1月6-7日阿勒泰地区普降暴雪造成罕见的雪灾,本文对此次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通过对常规资料、ECWMF客观分析、T639物理量产品00、03及06时资料、FY2E红外云图及其黑体亮温分析,认为500hPa欧亚范围内欧洲和西伯利亚强低涡、西西伯利亚到泰米尔半岛强阻塞即呈两槽一脊的?型,以及中纬度纬向气流是此次暴雪天气的大尺度系统;中纬度纬向锋区上短波东移与萨彦岭低涡南部的强锋区在阿勒泰地区上空的汇合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暴雪产生在中亚气旋前部的暖区及850hPa中尺度切变线和幅合线附近,切变线附近的高湿区和强上升区、云系发展和移动均与降雪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急流的存在为暴雪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量、热量和水汽;分析单站高空风时间剖面图揭示出暴雪过程中高低空急流的变化和暖湿气流的输送;暴雪中心区位于850hPa强水汽幅合中心附近和强上升区的前侧.
-
-
- 《2008中国科协防灾减灾论坛》
| 2008年
-
摘要:
用1953-2008年中国站点降雪日数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中国南方降雪日数和欧亚大陆大气冷源的时间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月份欧哑大陆大气冷源与我国南方降雪日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欧亚大陆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也与大气冷源有密切联系.当欧亚大陆大气冷源弱的时候,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出现了一异常反气旋,有利于该地区阻塞高压的形成和维持,使得持续的冷空气进入中国;南亚和东亚地区出现了一异常气旋,使得暖湿气流从南亚、孟加拉湾和南海进入中国.当欧亚大陆大气冷源弱的时候,我国南方上升(下沉)运动加强(减弱),对流层低层水汽通量辐合(辐散)加强(减弱).这些为南方降雪的增加提供了必要的环流条件和水汽条件.欧亚大陆大气冷源强的时候情况相反.2008年1月出现了上述大气环流异常,导致了我国南方罕见的雪灾.2008年1月的欧亚大陆大气冷源相对气候平均极端弱,是近30年最突出的年份,与我国南方雪灾相吻合.欧亚大陆大气冷源可能是我国南方1月份雪灾的一重要指示因子.
-
-
-
杜瑞莉;
闫伟杰;
李娜;
冯慧敏;
林丽;
李同中
-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 2008年
-
摘要:
统计分析了1961-2007年郑州全市7个站的沙尘暴资料,得知近47年来,郑州市沙尘暴天气的发生随年代推移呈递减趋势。1960年代最多,1990年代以后偏少,尤其1980-1990年代在趋势上有一个突变,减少率高达83%;郑州市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出现时段应为每年的2-5月,以4月份最多;空间分布上由1960年代的沙尘暴大值中心在郑州中西部地区而逐渐向中东部到东北部地区转移。郑州市沙尘暴天气的沙源既有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影响的重要因素,河南及郑州境内的黄土丘陵区、黄河滩区、垄状沙区、沙丘沙地等下垫面沙源对沙尘暴的发生也起很大的作用;1961-1995年代段,冬春季降水与沙尘暴发生有较高的负相关关系,该年代段前期和当季降水对沙尘暴的影响远远高于1996-2007年段。分析影响郑州市沙尘暴的天气形势、系统为:高空有强冷中心配合的较深西风槽,地面有庞大冷高压、冷锋和强烈发展的气旋;分析郑州市沙尘暴气候演变特征的影响因素,其气候原因与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冬季变暖和春季气旋活动减少,冷暖空气互相作用的对流过程减少有关;近年来我国、我省和郑州本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省外省内的沙源都得到遏制,本地下垫面地表状况得到改善,对减少沙尘暴的发生也有着较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