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旋

气旋

气旋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3年内共计1755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6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398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地理教学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2011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等;气旋的相关文献由3149位作者贡献,包括梁圣佶、潘赛斌、张伟国等。

气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6 占比:19.15%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1.20%

专利文献>

论文:1398 占比:79.66%

总计:1755篇

气旋—发文趋势图

气旋

-研究学者

  • 梁圣佶
  • 潘赛斌
  • 张伟国
  • 梁垚垚
  • 王振华
  • 章永钏
  • 赵云才
  • 郑景善
  • 孙明雪
  • 王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雪; 刁一娜; 孙瑞鹏
    • 摘要: 本文通过对2001—2017年秋季北极低云的多源数据的分析,展示了本世纪以来北极秋季低云的变化,并为其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的解释.卫星和再分析数据表明,秋季北极有冰海面低云存在减少的趋势,且在北极边缘海区表现为950 hPa(约500 m)以下近地面云显著减少.本文研究表明,在有冰海面上,低云减少的趋势与背景大气增暖导致的大气相对湿度降低有关,这一关系在80°N以北的北极中央区更明显.而在北极边缘海区,气旋活动对云的影响更重要.在有冰海面,气旋与低云的长期变化趋势相反,两者的年际变化呈负相关关系.利用自组织映射(SOM,Self-Organizing M ap)对所有气旋日垂直运动和云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无冰海面和有冰海面由于气旋垂直运动及背景(无气旋日)云分布的差异,气旋对云的影响存在差异.气旋在有冰海面导致低云减少为主,而在无冰海面导致低云增加为主.
    • 温雅茗; 连华奇; 李育隆; 容诚钧
    • 摘要: 气浮轴承的微振动现象严重制约轴承工作精度的提高,而轴承压力腔内部的气旋现象是轴承存在微振动的主要原因。为抑制气旋现象,提出一种带伴随孔的复合节流静压止推轴承,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伴随孔的直径和位置对气旋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轴承静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主进气孔与增加伴随孔的复合节流方式会使承载力和出口流量小幅下降,但带伴随孔的复合节流静压止推轴承对压力腔内的气旋现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他条件不变,随伴随孔直径及伴随孔与主进气孔轴线间距的增大,承载力与出口流量总体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随伴随孔直径的增大,轴承压力腔内气旋受到的抑制效果先增强后减弱,随着小孔与主孔距离的增大,对气体旋的抑制作用不断减弱。
    • 伍继成
    • 摘要: 常见的天气系统中的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是高考中的一个重难点,也是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如何快速准确地判断风向,进而判断其对当地天气的影响,对学习和做题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分三个步骤进行判断.
    • 钟萃相
    • 摘要: 现有的行星磁场理论认为木星具有与地磁场相似的内源磁场,木星磁场是由液态金属氢的搅动形成的。但这种假说未能解释木星磁场的许多奇异特性,特别是无法解释NASA Juno探测器发现的木星磁场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因此,关于木星磁场是内源磁场的假说难以置信。于是作者分析了木星的形成与演进过程及其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找到了木星磁场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
    • 黄文彦; 雷正翠; 俞剑蔚; 姚丽娜; 吴建秋; 慕熙昱
    • 摘要: 从环流形势、弱冷空气影响、大气稳定度、水汽收支等方面分析了2017年6月上旬江苏南部的一次极端暴雨过程,并与该区域同期其他暴雨事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暴雨区位于加强的200 hPa西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偏强的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与东北冷涡西南侧的西北气流交汇及850 hPa异常的风场切变是造成本次强降水过程的重要条件,中层弱的干冷空气入侵对降水有增幅作用,32.5°N附近江苏西部冷平流和冷锋锋生强度明显强于东部,造成江苏南部西侧降水强于东侧.暴雨区存在明显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水汽水平辐合强度、垂直输送强度、总的水汽辐合强度和垂直上升运动及潜热加热强度为其他年份同期暴雨过程的3倍,极端性明显.此外,本次过程中气旋的移动路径易导致江苏南部地区出现强降水.
    • 钟萃相
    • 摘要: 现有的行星磁场理论认为木星具有与地磁场相似的内源磁场,木星磁场是由液态金属氢的搅动形成的.但这种假说未能解释木星磁场的许多奇异特性,特别是无法解释NASA Juno探测器发现的木星磁场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因此,关于木星磁场是内源磁场的假说难以置信.于是作者分析了木星的形成与演进过程及其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找到了木星磁场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
    • 吕欣远; 刘娜; 杨永增; 孔彬; 何琰; 林丽娜; 王颖杰
    • 摘要: 在ERA-Interim的平均海平面气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气旋追踪算法和气旋密度估计算法,研究了1988—2017年期间日本海海域气旋的气候特征.首先阐述了近30 a日本海气旋频数的变化特征,并通过M-K突变检验分析了其突变特征.然后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探讨了近30 a日本海气旋强度、源地密度、轨迹密度和消亡密度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表明:①日本海气旋频数的长期变化趋势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②日本海附近气旋频数和气旋强度均在夏季最弱;③日本海海域气旋强度异常的长期变化趋势整体呈现为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仅在2004年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由弱到强的突变;④年平均异常强度在13 hPa以上的气旋出现在日本海的范围呈现为北缩—南扩—北缩的变化特征;⑤日本海气旋年平均源地密度空间分布、轨迹密度空间分布和消亡密度空间分布在近30 a期间均主要表现为4种基本分布特征.
    • 严小冬; 张皓; 杨涛; 陈宇; 蔡志颖; 李忠燕
    • 摘要: 利用1961~2019年贵阳8个地面观测站冬季(12月~次年2月)雨凇观测资料和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全球气温场及欧亚水平风场资料,通过EOF、M-K、小波及合成分析方法,对贵阳冬季凝冻日数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全球海温场及欧亚水平风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59年贵阳市冬季及各月平均凝冻日数为10.7d,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逐渐增多,开阳东北部凝冻日数达到20d以上;凝冻日数变化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12月与冬季凝冻日数变化为显著正相关,突变多发于20世纪70~80年代末,在1980~1990年及2005~2015年出现4a的显著周期变化;强凝冻年500hPa高度距平合成场欧亚大陆的位势高度呈现"北高南低"分布,强弱年差值距平场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表现为"北正南负",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格陵兰、北美及乌拉尔山-西伯利亚一带为正距平;强凝冻年赤道中东太平洋秋季海温距平为负,引起纬向环流加强,水汽交换增加;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偏北强风带南下低空冷锋生成,利于西南水汽输送到云贵高原东北部与北方的冷空气交汇,为凝冻产生创造了条件.
    • 唐璐阳; 张小龙; 寇盼
    • 摘要: 为了降低空气静压轴承节流孔内气旋导致的轴承微振动,提高轴承稳定性和超精密加工精度,这里根据冲击射流的气流流动结构特征划分了气流流场区域,利用大涡模拟对不同区域的气流瞬时流动情况进行了仿真,研究了气旋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并从冲量原理、压力变化等方面分析了气旋导致微振动的机理.进一步从稳态和瞬态两方面研究了不同供气压力和压力腔形状对气旋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微振动的产生是由于阻滞区域、压力腔径向流动区的气旋以及在壁面射流区处压力腔出口形成的湍动能和压力波动.随着供气压力的增加,气旋强度增加,不同形状的压力腔对气旋强度影响较大,据此可选择较优的压力腔形状.研究成果为空气静压轴承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丁凡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ECMWF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24~48 h预报资料,对2016—2020年影响山东地区的23次气旋过程的系统及降水量进行主、客观分析检验,结果表明:(1)EC产品对西风槽的移速和强度的预报效果相对较好,预报准确率在78%以上。(2)EC产品对低空低涡切变线的预报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系统的演变和移动过程,且随着预报时效的缩短,预报准确率提高。(3)EC产品对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最大风速和急流范围的预报准确率并不高,且误差均以偏大为主。(4)EC产品对气旋中心位置和强度的预报准确率不高。(5)EC产品预报的降水量最大值一般小于实况,对气旋最大降水量级的方位预报准确率不高,误差以偏西、偏北为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